正觀特約評論員 青峰
9月9日,在江蘇省蘇州市彩虹小學校,85歲高齡的老教師張慧仙與該校師生一起開展「憶師道·塑師魂·感師恩」的主題活動,孩子們為張慧仙送上鮮花。新華社發(杭興微 攝)
9月10日,又是一年教師節,老師再次成為輿論熱議的焦點。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網上刷屏的聲音基本可以歸為兩大類:一類是讚美老師這個職業的,作為一年一度的「保留節目」,其中的詳細內容不必贅述;值得一提的是第二類聲音——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反思甚至質疑教師節這個節日。近日,一位武漢家長表達了自己的困惑:「學生從小就培養了送禮意識,這樣好嗎?每年看到教師節當天學校門口成了花的超市……」
對於這名家長的提問,武漢市教育局答覆稱,嚴格禁止中小學教師違規收受禮品禮金,同時也不提倡和鼓勵在教師節期間收受家長學生贈送的鮮花、賀卡等物品。無獨有偶,廣州市番禺區教育局近日向家長和老師們發出倡議:讓家長們不要給老師們送鮮花和禮品,倡導廉潔過節的新風尚。
一邊是熱情謳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邊是質疑「教師節成了『送禮節』」,讚美教師與質疑教師節都成了「政治正確」,雖然看起來有些反差強烈,但卻並不違和。實際上,兩種聲音也可能出自同一人群——剛剛抒發了對教師的溢美之詞,轉過頭又對世俗化的「過節方式」表示厭惡。甚至,因為對老師充滿敬意和感謝,更對如何表達情感而感到燒腦和抓狂。
9月8日,江蘇省淮安市實驗小學新城校區五年級(21)班的孩子們展示為老師(左一)製作的祝福卡片。新華社發(王昊 攝)
坦白說,武漢市教育局的答覆堪稱有理有據有節:「收受禮品禮金」被定義為「違規」,因此「嚴格禁止」;對於鮮花、賀卡等物品,則只是「不提倡和鼓勵」。儘管如此,還是遭到了一些網友的質疑:非如此,到底應該怎樣向老師表達敬意?家長和學生單純地想要表達謝意,有必要如此上綱上線嗎?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來看一下教師節的初衷。眾所周知,教師節是屬於精神層面的節日,旨在呼籲社會營造尊師重教的氛圍,精神層面的節日內涵,顯然不可能藉助物質來完成。從這種角度來看,尊重就是送給老師們最好的禮物,以禮品的數量和價值來表達謝意,其實恰恰是對老師職業精神的矮化——你怎麼知道老師一定會笑納禮物?對於那些心無旁騖、兩袖清風的老師來說,送禮本身就是對他們精神世界的一種冒犯。
儘管如此,家長的心理依然是可以理解的。老師這個職業的崇高社會地位無需贅言,尷尬的是,與這種社會地位不相稱的是,老師的工資收入以及福利待遇並沒有展現出特別的優勢,其中尤以中小學老師為甚,而他們恰恰是教師節禮物的接收主體。表面上看,這是因為家長找不到更好的表達謝意的渠道和方法。更深一層探究,不得不提到這樣一個問題:誰更應該向老師致以節日的祝福和問候?
每年教師節,不少學校照例都會評先獎優,不過,這種「評」與「獎」註定只屬於少數老師。相比之下,來自家長的祝福和禮物不僅更容易實現「師師平等」,而且往往「雨露均沾」。禮物多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一個老師都應該得到節日的祝福與慰問。這無疑是教師節禮物雖然飽受詬病,但卻很難令行禁止的關鍵所在——家長希望無保留地表達感謝,老師可謂獲得無差別的認可,兩者很容易達成默契、一拍即合。在這樣的背景中,一刀切地發布教師節禮物禁令,難免令人感覺有些不近人情。
教師節當然不應該成為「送禮節」,但也沒必要演變成「批判教師節」。相比起家長的祝福,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更應該為老師送上節日祝福和慰問,這也是老師們最為喜聞樂見的內容。僅就表達節日感情而言,家長充其量不過是「錦上添花」,沒必要也不可能扮演「雪中送炭」的角色——如果家長成為「謝師」的主要表現形式,無論以什麼樣的禮物為「炭」,送出和接收的雙方都會感覺「燙手」。
來源:正觀
編輯:梁冰
統籌:王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