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本質性差異:兩點間的距離不再是直線最短

2020-12-10 讀芯術

全文共4129字,預計學習時長11分鐘

圖源:unsplash

「兩點之間直線最短」,兩千多年前阿基米德給出的答案已經深入了我們腦海裡。在一張平面紙上任意地方放上兩個點,用你能想像到的任何直線、曲線或幾何路徑將這兩個點連接起來。那麼你會發現,只要這張紙保持平整,沒有彎曲和摺疊,那麼直線就是連接它們的最短路徑。

這正是我們三維宇宙空間的運行規律:在平面中,兩點之間直線距離最短。無論如何旋轉、定向或以其他方式定位這兩個點,這個規律都是成立的。

但是我們的宇宙不僅由三個空間維度組成,而是由四個時空維度組成。這點並不難發現,很多人輕描淡寫地以為:「好吧,其中三個維度是空間維度,還有一個是時間維度,這就是所謂的時空嘛。」這話沒錯,但僅僅是管中窺豹,畢竟兩個時空事件之間的最短距離將不再是一條直線。

通常,我們用位移的距離來測量兩點之間的距離,例如圖中連接點A和點B的線,但實際上,它們之間最短的距離應該是連接A與B的直線。當然,這隻適用於空間距離。| 圖源:SIMEON87/WIKIMEDIACOMMONS;E.SIEGEL

大多數人第一次接觸兩點之間直線距離最短這一概念,通常都通過畢達哥拉斯定理。你一定還記得勾股定理,把每一條短邊平方並加在一起,就等於長邊的平方。如果短邊是a和b,而長邊是c,那麼它們之間的關係式是a+b=c。

然而,仔細想想其內涵,不僅僅是從純數學的角度,而是從距離的角度。這意味著,如果你在一個空間維度上移動一定量(例如a),然後在垂直維度上移動另一個量(例如b),那麼你開始的地方和結束的地方之間的距離等於c,正如畢達哥拉斯定理所定義的那樣。換言之,平面上任何兩點之間的距離,這些點在一個維度上被a隔開,在另一個維度中被b隔開,則c=√(a+b)。

有很多方法可以解決和可視化簡單的畢達哥拉斯方程,如a+b=c,但當涉及到以不同的數學方式擴展該方程時,可視化並不一直有效。

當然,在宇宙中,我們的生活並不局限於在一張平面紙上。我們的宇宙不僅有長度和寬度(也有人喜歡把其稱為x和y方向),還有深度(z方向)。如果想計算出空間中任意兩點之間的距離,那麼方法與在二維中的方法完全相同,只是增加了一個維度。無論兩個點在x方向、y方向和z方向上的距離是多少,你都可以像在平面中一樣算出兩點之間的距離。

只不過,由於三維空間多出一個維度,它們之間的距離——我們稱之為d——將由d=√(x+y+z)得出。這個方程式可能看起來複雜,但它只是表達任何兩點之間的距離是由連接它們的直線來確定的:這條直線是x方向、y方向和z方向的組合,它從三個維度的角度解釋了兩點之間的距離。

三維空間中任意兩點之間的距離,如此處所示的原點和點P,等於三個(x、y和z)方向上距離差平方和的平方根。| 圖源:CRONHOLM144/WIKIMEDIA COMMONS

關於這種關係,我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事情——無論我們如何定位可視化的x、y、z維度,兩點之間的距離都是一條直線。同樣我們也可以更改坐標,使x、y和z維度處於任何(相互垂直)方向上,或將這兩點沿任意方向旋轉任意角度,他們之間的距離始終不會改變。

當然,如果旋轉透視圖或旋轉連接這兩個點的直線,各個部分將發生變化,因為當旋轉時,該直線的長度、寬度和深度的定義將發生更改。但是這兩個點之間的距離並沒有發生改變;不管你如何旋轉它們,這兩點之間的距離仍然是不變量,即沒有發生改變。

圖片中代表「雙行星」的兩個物體之間有一定的距離。無論如何確定坐標系的方向或如何在空間中旋轉這些行星,它們之間的距離保持不變。| 圖源:美國宇航局

現在,除了考慮空間外,讓我們把時間也考慮進去。你可能會想:「如果時間也是一個維度,那麼時空中任何兩點之間的距離也會是一樣的。」例如,如果我們將時間維度表示為t,那麼你可能會認為距離是通過三維空間維度和時間維度連接兩個點的直線。用數學術語表示,那麼任意兩點之間距離的分離方程式應該類似於d=√(x+y+z+t)。

這是一個合理的嘗試,畢竟這和我們從二維上升到三維時做出的調整基本相同,只不過這次是從三維上升到四維。該方程式準確的描述了如果不僅只有三個空間維度,而是擁有四個空間維度時的真實情況。

但是我們並沒有四個空間維度,我們有的是三個空間維度和一個時間維度。不管你的直覺怎麼樣告訴你,時間都不僅僅是「一個維度」。

相機預測物體在時間中的運動僅僅將時間看作一個維度的一個實際應用。| 圖源:索尼

如果將時間看作為一個維度,那麼我們可以用兩種方法發現它與空間的不同。

第一個簡單的方法是:如果不採用某種方法將二者進行相互轉換,那麼就不能把空間(一種距離的度量)和時間(一種度量時間的方法)放在同一個基礎上。愛因斯坦相對論啟示我們——距離和時間之間有一個重要的、基本的聯繫:光速或是其他粒子的速度,在沒有靜止質量的情況下在宇宙中穿梭。

你在宇宙中所處的位置可以用空間坐標(在何處)描述的同時也可以用時間坐標(在何時)描述。如果不改變時間狀態,也就無法改變空間位置。

真空中的光速(每秒299792458米)精確地傳達了如何將空間中的運動與時間中的運動聯繫起來:通過這個基本常數本身。在使用「一光年」或「一光秒」這樣的術語時,我們指的是時間上的距離:例如,光在一年(或一秒鐘)內傳播的距離。如果想把「時間」轉換成一個距離,我們需要乘以真空中的光速。

在光錐中,所有可能出現的光線到達或離開時空的一個點的三維表面。在空間中移動的越多,在時間中的移動就越少,反之亦然。只有包含在過去光錐中的東西才能影響今天;只有包含在未來光錐中的東西才能在未來被感知。| 圖源:WIKIMEDIA COMMONS

但第二個方法需要一個理解上的巨大飛躍,這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偉大的思想也無法理解的,核心思想在於我們都在宇宙中同時穿越時空。如果只是坐在這裡,靜止不動,根本不在空間中移動,那麼我們就以我們都熟悉的特定的速率穿越時間:每秒一秒。

然而,關鍵點在於,在空間中移動的越快,穿越時間的速度就越慢。這點在其他維度並不成立。例如,在空間中通過x維的運動,完全獨立於通過y和z維的運動。但是相對於任何其他觀察者來說,你在空間中的總運動,決定了你在時間中的運動。在其中一個(空間或時間)中移動得越多,在另一個中移動得就越少。

時間膨脹(L)和長度收縮(R)表明,越接近光速,時間越慢,距離就越小。當接近光速時,時鐘會向根本不經過的時間擴張,而距離則會縮小到無窮小。| 圖來源:WIKIMEDIA

這就是為什麼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給了我們時間膨脹和長度收縮這樣的概念。如果以與光速相比非常低的速度移動,就不會注意到這些影響:時間似乎以每秒一秒的速度移動,而其長度似乎也與地球上通常可以達到的速度相同。

但當接近光速時,或者更確切地說,當你感知到一個物體,並且你和它之間的相對速度接近光速時,你會觀察到它是沿著它的相對運動方向收縮的,而且相對於你自己的時鐘來說,時鐘的運行速度似乎更慢(擴張)。

愛因斯坦認識到這一點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所有觀察者的光速都是一樣的。如果你想像時鐘是由兩個反射鏡之間來回反射的光來定義的,那麼當別人的時鐘接近光速時,觀察他們的時鐘必然會比你的時鐘慢。

一個由光子在兩個反射鏡之間反射形成的光鍾將為所有觀察者定義時間。儘管這兩位觀察者可能在時間流逝的問題上意見不一致,但他們將在物理定律和宇宙常數(如光速)上達成一致。一個靜止的觀察者會看到正常的時間流逝,但是一個在空間中快速移動的觀察者,他們的時鐘相對於靜止的觀察者運行得慢一些。(約翰·諾頓)

這其中還有一個更深刻的見解,最初連愛因斯坦自己都沒有發現。如果把時間當作一個維度(這只是想像的而並非真實的),乘以光速,那麼我們就可以用先前定義距離的方式來定義「時空間隔」。只是,由於虛數i只是√(-1),這意味著時空間隔實際上是d=√(x+y+z-ct)。[注意時間坐標上的減號!]

換言之,從「空間中的運動或分離」到「時間上的運動通過或分離」也是一種旋轉,但它不是在空間的笛卡爾坐標系(其中x、y和z都是實數),而是通過時空的雙曲坐標系,如果空間坐標是實數,那麼時間坐標一定是虛數。

在命運的大轉折中,第一個把這些拼圖拼湊起來的人是愛因斯坦之前的老師,赫爾曼·明科夫斯基,他在1907年8月指出,「從今往後,空間和時間都註定要消失在陰影中,只有兩者的結合才能保持一個獨立的現實。」在明可夫斯基嚴謹的數學基礎上,時空概念誕生了並一直存在下去。

用紅藍兩色繪製的雙曲坐標,與傳統的笛卡爾網格坐標相比,這兩組不同軸之間的數學關係完全不同。| 圖源:WIKIMEDIA

值得注意的是,愛因斯坦雖然缺乏數學洞察力,無法準確理解時間維度與空間的三個常規維度之間的關係,但仍然具有能夠拼湊出這一關鍵的物理洞察力。增加你在空間中的運動會減少你在時間中的運動,反之亦然。所有對空間和時間的測量都只對觀察者有意義,並且取決於觀察者對被觀察者的相對運動。

然而,時空間隔保持不變。不管是誰在觀察,也不管他們移動的有多快,所有觀察者在任何物體時空中的聯合運動這一點上都能達成一致。

從某種程度上說,相對論的成功更讓人印象深刻。閔可夫斯基對他後來的學生馬克斯·伯恩(Max Born)曾評價愛因斯坦到:「對我來說(相對論)是一個巨大的驚喜。在學生時代,愛因斯坦是個真正的懶鬼。」

幸運的是,在物理學中,宇宙本身才是科學真理的最終仲裁者,而不是某個人的觀點。

留言點讚關注

我們一起分享AI學習與發展的乾貨

如轉載,請後臺留言,遵守轉載規範

相關焦點

  • 兩點直線距離最短?那可不一定!別被手機地圖欺騙咯!
    有個常識"兩個位置除非線路不允許,否則一定是走直線距離最短"想必大家都已經根深蒂固了吧,小學老師都教過!但今天要告訴大家一個事實是,我們被欺騙了!被地圖欺騙了!我們熟悉的百度地圖、高德地圖等,無論手機端還是PC端,地圖上的兩點都不是直線距離最短!不信咱們來看看!
  • 開心一刻:兩點之間的距離直線最短
    開心一刻:兩點之間的距離直線最短來自豆豆的笑話:說書人講道:「話說白骨精白晶晶移開五指山,救了孫悟空,孫悟空感激不盡,遂以身相許,與之成為夫婦,生下無數兒女!」臺下一聽眾道:「胡說八道!」來自豆豆的笑話:老師:兩點之間的距離直線最短,誰能舉例說明一下?甲生:比如過春節時小孩子要壓歲錢,總是沿直線撲向大人。乙生:比如在兩點之間拉一根繩子,拉直了繩子最短,越彎曲繩子就越長。丙生:也不一定。比如我媽要去對門王叔家,她從來不直接走過去,每一次都是先到外面繞個大彎,然後趁我爸不注意時才進王叔家門。
  • 迂迴思維:兩點之間距離最短的並不一定是直線。
    人們常常採取直線方式來解決遇到的問題,因為人們認為兩點之間直線距離最短,但許多問題的求解靠直線方式是難以如願的,此時迂迴思維或許能使問題迎刃而解。那麼什麼是迂迴思維呢?
  • 你有沒有被「兩點之間直線最短」這個概念禁錮?
    大家從小學就學過兩點之間直線最短,你有沒有被「兩點之間直線最短」所禁錮呢?在大學的課堂上一位教授在黑板上畫上了兩個點,問大家「如果從一個點到另一個點怎樣走用的時間最短」,一位同學大聲回答道「走曲線用的時間更短」。
  • 兩點之間最短距離是直線,「產品」到「用戶」兩點之間最短距離呢
    1| 數 學 距 離 |數學界,有一個結論:兩點之間的距離最近的是兩點之間的直線。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很多時候,單純的距離本身並沒有意義,如何從A點到達B點花費的時間最少才更有意義。換句話說,能夠最快速到達的距離才是真正最短的距離。
  • 明明兩點間直線最短,那為什麼修高鐵時都不修成直線?
    高鐵可以說是現在最方便的交通工具! 不像機票價格那麼貴,不像大多數人都能買到的火車那麼忙,幾個小時就能到達目的地。 但是,大家平時乘坐高鐵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明明兩點間的直線是最短的,為什麼高鐵的線路沒有沿著直線修改呢?在高中地理課上,你見過我國的鐵路網吧。 而且和小編一起背著「三橫三縱」等鐵路的人也很多吧。
  • 人心,莫要太過複雜,簡單明了些,兩點間直線距離最短
    4、最開心的事就是看到你的簡訊;最高興的事就是給你送來祝福;最愉快的事就是有你這位朋友;輕輕的問候帶來我真切的關懷;簡短的文字捎去我真切的問候;濃濃的友情傳遞我誠摯的祝願;輕輕地祝福送上一天的問候:早安,願你一天好心情!早上好!
  • 《兩點間的距離公式》教學案例分析
    平面上兩點間的距離公式是解析幾何的基本公式。它為後續點到直線距離公式、圓、橢圓、雙曲線、拋物線方程的建立,直線與圓錐曲線的綜合等問題做好鋪墊。
  • 小學數學《兩點間的距離》教案設計模板
    一、教學目標1、在看圖講故事、看圖回答問題和測量活動中,感受在兩點間的所有連線中線段最短。2、知道兩點間的距離,會測量兩點間的距離。3、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二、教學重點知道兩點間的距離,會測量兩點間的距離。
  • 兩點之間直線最短,請問你怎麼確定你走的是直線呢?
    兩點之間直線最短,必考題!"這是筆者很小時候聽先生講的名句了,說這話的情景現在依然歷歷在目,那時候的兩點和直線也都是在書本之上,拿著板尺就能解決了,現在大了,這不變的道理依然很實用,生活中測量距離的方法有很多,但是誰能保證自己用的方法就是"直線"呢?同樣是從小就記得"光是沿直線傳播的",所以把光學知識運用到測量距離上應該誤差會很小,今天就給大家來種草一款測量工具——世達迷你雷射測距儀。
  • 點到直線的距離150題及解析
    例一下列說法中正確的個數有( )( )①兩點之間的所有連線中,線段最短;②過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已知直線垂直;③平行於同一直線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④直線外一點到這條直線的垂線段叫做點到直線的距離.A. 4個 B. 3個 C. 2個 D. 1個【分析】本題考查了直線、線段的性質,點到直線的距離,兩點間的距離的定義,是基礎題,熟記性質與概念是解題的關鍵..根據直線的性質,兩點間的距離的定義,線段的性質以及直線的表示對各小題分析判斷即可得解.
  • 中考數學專題系列三十五: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在作圖中的應用
    中考數學專題系列三十五: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在作圖中的應用作者 卜凡初中數學軸對稱章節中涉及到最短路徑問題的作圖題,其作圖依據是兩點之間線段最短。這種問題一般分為四種情況:1、兩點一線,2、一點兩線,3、兩點兩線,4、含固定距離問題。下面分別通過例題進行說明。1、 兩點一線。這種類型又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兩點在直線異側,另一種是兩點在直線同側。
  • 研修乾貨 | 英漢本質性差異及其對英語教學的啟示
    英漢民族演化於不同的時空,繁衍於不同的自然環境,生息於不同的社會文化,對時空的認知必然受到各自社會文化的濡染,外化於語言就是兩者那不盡相同的表述形式。因此,無論是語言研究還是語言教學,要想撇開思維進行,幾乎是寸步難行。
  • 為什麼飛向月球和火星不走直線,兩點之間不是直線最短嗎?
    關於天體之間的距離我們一般都取直線,比如地球到月球的距離為38.4萬千米,或者地球到太陽距離大約為1.5億千米,但我們知道,當年阿波羅登月飛船的速度大約是11.2千米,假如按直線飛行那么半天不到就到了,但事實上飛了三天,而現代很多探測器則可能更久,這又是為什麼呢?
  • 小學數學《兩點間的距離》說課稿及教學教案設計模板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一、教材與學情分析1.地位與作用點是組成空間幾何體最基本的元素之一,兩點間的距離也是最簡單的一種距離。本章是用坐標法研究平面中的直線,而點又是確定直線位置的幾何要素之一。對本節的研究,為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兩條平行直線的距離公式的推導以及後面空間中兩點間距離的進一步學習,奠定了基礎,具有重要作用。2.學情分析(1)知識與能力:在上一節,學生已經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建立了各種形式的直線方程,對坐標法解決幾何問題有了初步的認識。
  • 兩點之間直線最快嗎?人生的最速曲線
    從小數學老師就告訴我們,兩點之間直線最短,但是最短的距離走起來最快嗎?今天給大家普及個概念,最速曲線。圖片摘自網絡小球從兩點間的直線滾下來快,還是從紅色的曲線滾下來快?答案我相信很多理工男都知道,紅色的曲線快。這條紅色的曲線就是最速曲線。
  • 諾貝爾獎的秘密 :兩點之間,未必直線最短
    史上最偉大的數學家有四個,一是阿基米德,二是歐拉,三是高斯,四就是牛頓。微積分、二項式定理等等,都是牛頓發明的。牛頓之所以能在物理上取得那麼多突破,正是得益於他的數學研究,他是劍橋大學的數學教授。比如萬有引力定律,其實早在牛頓之前,就有多位科學家發現了引力,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胡克。
  • 「兩點之間直線最短」,這話原來家居中也同樣適用!
    今天我們倆聊一聊從小學我們就知道的事情:「兩點之間,直線最短」這個概念。它不僅能用在數學上,還能用到生活中。近兩年有一個流行詞叫:動線設計,即為你完成某一系列動作而走的路線。好的動線設計,能提高戶型利用率從而提升居住體驗;反之則會使空間變得「大而不當」,造成重複行走、勞動。
  • 羅氏幾何:過直線外一點,至少有兩條直線與已知直線平行
    兩點之間的距離也是直的。在平面上,兩點間的最短距離是線段,但是在雙曲面上,兩點間的最短距離則是曲線,因為平面上的最短距離在平面上,那麼曲面上的最短距離也只能在曲面上,而不能跑到曲面外抻直,故這個最短距離只能是曲線。
  • 初一數學考點難點專題講解及訓練,數軸兩點間距離的求解
    學生應該熟練掌握兩點:1、表示的意義相反;2、他們是同類量。基礎知識之後就是我們的數軸,注重考察數形結合思想,不僅期末考試要考,中考也是常考題型。今天我們一起專題訓練數軸類題目。首先,畫一條數軸,要知道數軸必須具備的三要素:原點、正方向、單位長度。並且應該了解數軸是一條兩段可以無限延伸的直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