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的秘密 :兩點之間,未必直線最短

2020-12-10 澎湃新聞

要想在一個領域取得大的成功,往往需要從另一個領域進行跨界融通——自古牛人,莫不如此。

作者:拾遺君

來源:拾遺(ID:shiyi201633)

羅傑·彭羅斯,他是一位數學家,剛剛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一個數學家為什麼會奪得物理學獎?

這得從愛因斯坦說起。

1915年,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推導宇宙中存在一種天體——黑洞。

愛因斯坦雖然預言了黑洞,但他不太相信黑洞真實存在,因為黑洞實在是太魔幻了。

但他的粉絲彭羅斯卻相信了,彭羅斯的數學很牛,他巧妙運用數學方法,居然算出了黑洞的存在。

不僅如此,他還將此法運用到整個宇宙,竟計算出宇宙在遙遠的過去,不可避免存在一個奇點,那是宇宙大爆炸的起點。

這次彭羅斯能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就是因為他證實了愛因斯坦的預言。

說到彭羅斯,我還想說說楊振寧。楊振寧是最被中國人忽略的物理大師。

楊振寧有多牛?

20世紀物理學有三大裡程碑:一是相對論,二是量子力學,三是規範場。

規範場理論就是楊振寧創立的。

1957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合作,因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但李政道獲獎之後,從此就銷聲匿跡了,再也沒有什麼大作為。

為什麼呢?

楊振寧給老師吳大猷寫信說:「政道是一個極聰明的物理學家,吸收能力強,工作十分努力。可洞察力與數學能力略遜一籌,所以1962年後文章雖寫得多,但沒有什麼特別重要的成就。」

而楊振寧不一樣,跟李政道分道揚鑣後,他又取得了不少大突破,其中就包括規範場理論。

楊振寧為何這麼牛?

牛就牛在他有數學做輔助。

楊振寧不僅是超牛的物理學家,也是超牛的數學家。其父親就是著名數學家楊武之,楊振寧從小就跟父親學習數學。

真是得益於數學的輔助,楊振寧才創立了規範場理論。因為規範場的核心是「楊-米爾斯方程」。

這個方程有多牛?

有7個諾貝爾獎,是直接利用「楊-米爾斯方程」拿到的。還有6個「數學界諾貝爾獎」,也是研究「楊-米爾斯方程」得到的。

楊振寧自己也感嘆說:「我做夢都沒有想到,年輕時練就的數學能力,會對我的物理研究起到那麼大的作用。」

我還想說說牛頓。

「天不生牛頓,萬古如長夜。」

牛頓為何能在物理學上取得如此偉大的成就?

也在於他數學超強。

牛頓的數學有多強?

史上最偉大的數學家有四個,一是阿基米德,二是歐拉,三是高斯,四就是牛頓。

微積分、二項式定理等等,都是牛頓發明的。

牛頓之所以能在物理上取得那麼多突破,正是得益於他的數學研究,他是劍橋大學的數學教授。

比如萬有引力定律,其實早在牛頓之前,就有多位科學家發現了引力,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胡克。

胡克們雖然發現了引力,但是數學能力不行,所以沒法給出定量表示。

而牛頓就是利用微積分,才推導出了萬有引力定律。

所以後人有一句評價:「沒有微積分,就沒有牛頓力學。」

我為什麼說彭羅斯、楊振寧、牛頓呢?

我其實想說跨界學習。彭羅斯、楊振寧、牛頓三人,如果僅僅只是研究物理,在物理上就無法取得那麼高的成就。

恰恰是因為他們跨界研究了數學,再用數學技術輔助物理研究,才獲得了一個又一個的突破。

其實何止是這三位,比如阿基米德、笛卡爾,比如歐拉、麥克斯韋,比如普朗克、玻恩,比如愛因斯坦、薛丁格,比如狄拉克、霍金,他們既都是物理學家,同時也是數學家。

前幾天看到一個評論,說「諾貝爾獎已經進入跨界時代」,好像確實是這樣,至少跨界拿諾獎的人越來越多。

數學家拿經濟學獎,數學家拿物理學獎,物理學家拿化學獎,工程學家拿醫學獎,心理學家拿文學獎…………

這種現象說明了什麼?

「說明跨界學習很重要,很多研究要想茅塞頓開,往往需要觸類旁通。」

都說兩點之間直線最短,其實兩點之間未必是直線最短。

跨界繞繞道,說不定比走直線還要更快抵達。

經濟學家張五常講過一個例子。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沈文裕。

沈文裕原本是個鋼琴天才。

他16歲時,就奪得了拉赫曼尼諾夫國際鋼琴比賽獲第一名,彈的是難度最高的拉氏第三鋼琴協奏曲。

當時,他驕傲地說:「莫扎特是有史以來最天才的作曲家,我是最天才的鋼琴家。」

從技術上說,沈文裕的確值得驕傲。

他的技術比郎朗還好,放眼全球,其技術也是前三級別。

但他為什麼一直沒能成為大師呢?

那時候,張五常勸他:「不要天天參加比賽了,多讀讀中國的詩詞,多體會一下西方的藝術哲理吧。」

張五常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十八年前我學書法時,書法家苗子對我說:書法寫到頂峰是寫學問。今天我對小友沈文裕說:鋼琴彈到頂峰也是彈學問。」

可惜沈文裕沒有聽進此話,所以他至今也只是一個技術家。

這個例子說明了一個道理:要想在一個領域取得大的成功,往往需要從另一個領域進行跨界融通。

達·文西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他為何能成為史上最牛畫家?

就是因為他喜歡跨界。

他年輕的時候突然發現:要想畫好人像,就必須得了解人體構造。

於是他研究解剖,成了解剖學家。

他發現僅僅如此還不夠,要想畫好人像及物體,還必須懂得黃金比例,他又開始研究工程和機械設計,於是他成了當時最牛的發明家。

…………

就這樣,他開始了漫長的跨界,最後還成了雕刻家、建築師、音樂家、數學家、地質學家、植物學家和作家。

正是因為不斷地跨界和融通,達·文西才成了史上最牛畫家。

說了這麼多,我其實就是想說:在當今這個時代,你要想在某領域取得大成就,往往需要先成為T字型人才。

「T」字的那一豎,代表你沉潛研究的垂直領域。

「T」字的那一橫,代表你必須得重視跨界學習。

也就是說:你得先沉潛研究某垂直領域,在垂直領域達到專業層級後,則需要進行跨界學習,這樣才能在垂直領域更上一層樓。

所謂跨界學習,就是不局限於自己研究的垂直領域,多去接觸一些相近乃至相反的領域,此為「觸類」;當你對別的領域有所涉獵後,便多了一種思維方式,或借鑑,或遷移,此為「旁通」。

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作家餘秋雨講過一個故事。

上大學的時候,他去圖書館借書。

一位老圖書管理員告訴他:「我只要看一個學生的借書卡,就可以預測這個學生的前途,基本八九不離十。」

這是他幾十年觀察學生得出的結論:「一個未來有大前途的人,第一,喜歡研讀很多學科專業好書。第二,還喜歡跨學科研讀經典好書。」

這話是什麼意思?

就是說如果我們只鑽一門學科,鑽到一定深度,往往就會遭遇瓶頸,而打破這個瓶頸,往往需要觸類旁通。

最牛的物理學家牛頓和愛因斯坦,之所以能取得大成就,就因為善於觸類旁通。

愛因斯坦死的時候,念叨的不是相對論,而是「我再也不能欣賞莫扎特了」。

大家可能都知道一句話:「物理的盡頭是數學,數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

這話是什麼意思?

就是說要想在一個領域取得大的成功,往往需要從另一個領域進行跨界融通。

自古牛人,莫不如此。

本文轉載自「拾遺」(ID:shiyi201633),一個有趣、有品、有態度的文化生活微刊。

(點擊圖片了解詳情)

訂閱諮詢:國宏老師 010-88232893,微信:13611104780

原標題:《諾貝爾獎的秘密 :兩點之間,未必直線最短》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你有沒有被「兩點之間直線最短」這個概念禁錮?
    大家從小學就學過兩點之間直線最短,你有沒有被「兩點之間直線最短」所禁錮呢?在大學的課堂上一位教授在黑板上畫上了兩個點,問大家「如果從一個點到另一個點怎樣走用的時間最短」,一位同學大聲回答道「走曲線用的時間更短」。
  • 開心一刻:兩點之間的距離直線最短
    開心一刻:兩點之間的距離直線最短來自豆豆的笑話:說書人講道:「話說白骨精白晶晶移開五指山,救了孫悟空,孫悟空感激不盡,遂以身相許,與之成為夫婦,生下無數兒女!」臺下一聽眾道:「胡說八道!」來自豆豆的笑話:老師:兩點之間的距離直線最短,誰能舉例說明一下?甲生:比如過春節時小孩子要壓歲錢,總是沿直線撲向大人。乙生:比如在兩點之間拉一根繩子,拉直了繩子最短,越彎曲繩子就越長。丙生:也不一定。比如我媽要去對門王叔家,她從來不直接走過去,每一次都是先到外面繞個大彎,然後趁我爸不注意時才進王叔家門。
  • 迂迴思維:兩點之間距離最短的並不一定是直線。
    人們常常採取直線方式來解決遇到的問題,因為人們認為兩點之間直線距離最短,但許多問題的求解靠直線方式是難以如願的,此時迂迴思維或許能使問題迎刃而解。那麼什麼是迂迴思維呢?
  • 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為什麼飛機卻不橫跨大西洋?看完以後就明白了
    世上趣聞千千萬,你不知道的我知道,今天就帶大家來看看: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為什麼飛機卻不橫跨大西洋?看完以後就明白了為什麼飛機不會橫飛太平洋,而是選擇繞道飛行!按理來講兩點之間直線最短,但做過跨國航班可能會發現,飛機寧願繞道飛行,也不會筆直的橫跨太平洋,這究竟是為什麼?
  • 搞笑GIF:兩點之間直線雖然最短,但不一定是最快的
    1.兩點之間直線雖然最短,但不一定是最快的 2.姑娘想吃你就吃吧!吃不完沒關係我不嫌棄你的剩飯3.不就是吵架嘛,至於把事情做這麼絕?
  • 時空本質性差異:兩點間的距離不再是直線最短
    圖源:unsplash「兩點之間直線最短」,兩千多年前阿基米德給出的答案已經深入了我們腦海裡。在一張平面紙上任意地方放上兩個點,用你能想像到的任何直線、曲線或幾何路徑將這兩個點連接起來。那麼你會發現,只要這張紙保持平整,沒有彎曲和摺疊,那麼直線就是連接它們的最短路徑。這正是我們三維宇宙空間的運行規律:在平面中,兩點之間直線距離最短。無論如何旋轉、定向或以其他方式定位這兩個點,這個規律都是成立的。
  • 兩點之間直線最短,請問你怎麼確定你走的是直線呢?
    兩點之間直線最短,必考題!"這是筆者很小時候聽先生講的名句了,說這話的情景現在依然歷歷在目,那時候的兩點和直線也都是在書本之上,拿著板尺就能解決了,現在大了,這不變的道理依然很實用,生活中測量距離的方法有很多,但是誰能保證自己用的方法就是"直線"呢?同樣是從小就記得"光是沿直線傳播的",所以把光學知識運用到測量距離上應該誤差會很小,今天就給大家來種草一款測量工具——世達迷你雷射測距儀。
  • 兩點直線距離最短?那可不一定!別被手機地圖欺騙咯!
    有個常識"兩個位置除非線路不允許,否則一定是走直線距離最短"想必大家都已經根深蒂固了吧,小學老師都教過!但今天要告訴大家一個事實是,我們被欺騙了!被地圖欺騙了!我們熟悉的百度地圖、高德地圖等,無論手機端還是PC端,地圖上的兩點都不是直線距離最短!不信咱們來看看!
  • 兩點之間最短距離是直線,「產品」到「用戶」兩點之間最短距離呢
    1| 數 學 距 離 |數學界,有一個結論:兩點之間的距離最近的是兩點之間的直線。換句話說,能夠最快速到達的距離才是真正最短的距離。比如一條大河,從A點到對岸的B點,直線距離是最近的,但我們沒辦法從這條理想的直線距離直接飛過去,我們要從旁邊的橋上才能夠過去,最近的橋過去就是最短的距離。兩點直線只是平面上的最近,而在實際生活中,路徑上的最近並不只是裡程上的最近,而是如何更短時間達到。
  • 中考數學專題系列三十五: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在作圖中的應用
    中考數學專題系列三十五: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在作圖中的應用作者 卜凡初中數學軸對稱章節中涉及到最短路徑問題的作圖題,其作圖依據是兩點之間線段最短。例1、已知點A、B在直線l的異側,在直線l上找一點P,使PA+PB最短。分析:因為兩點之間線段最短,所以,連接AB,交直線l於點P,則點P就是要求做的點。例2、已知點A、B在直線l的同側,在直線l上找一點P,使PA+PB最短。
  • 行測可能性推理之「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的前提型
    那我們會發現,要使得上述結論成立,必須要補充B與C之間的關係,那怎麼能補充B和C之間的關係呢?俗話說得好,兩點之間,直線最短,我們只需要在B、C之間直接建立聯繫就行了。舉一個例子:小彪很聰明,所以小彪能考上清華,問在上述論證還需要基於以下哪項前提?
  • 球面上兩點之間最短連線怎麼畫
    本文最後講一講如何畫球面上任意兩點之間的最短連線(正好回答馬丁加德納群中有人問過的這個問題)。(1)用圓規尖點扎住木球,在球面上畫出一個圓(圓規兩腳之間直線距離小於球的直徑,必定可在球面上畫出唯一一個圓。當然有時需要用到彎腳或帶鉤的圓規),這時球面上與圓規尖點接觸的點叫做這個圓的極。顯然,這個極的對徑點(球直徑的兩個端點為對徑點)是這個圓的另一個極。
  • 兩點之間直線最快嗎?人生的最速曲線
    從小數學老師就告訴我們,兩點之間直線最短,但是最短的距離走起來最快嗎?今天給大家普及個概念,最速曲線。圖片摘自網絡小球從兩點間的直線滾下來快,還是從紅色的曲線滾下來快?答案我相信很多理工男都知道,紅色的曲線快。這條紅色的曲線就是最速曲線。
  • 「兩點之間直線最短」,這話原來家居中也同樣適用!
    今天我們倆聊一聊從小學我們就知道的事情:「兩點之間,直線最短」這個概念。它不僅能用在數學上,還能用到生活中。近兩年有一個流行詞叫:動線設計,即為你完成某一系列動作而走的路線。好的動線設計,能提高戶型利用率從而提升居住體驗;反之則會使空間變得「大而不當」,造成重複行走、勞動。
  • 看人家數學學得好的小朋友就是不一樣,兩點之間直線最短
    看人家數學學得好的小朋友就是不一樣,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狗狗厲害了,是個當守門員料!用螃蟹開瓶蓋,過分了哈!
  • 兩點之間最近的,不是直線,而是阻力最小、控制點最多的線
    初中數學的線段公理告訴我們:兩點之間直線最短。從直線最短這個公理來看,小明的計劃確實符合邏輯,摒除不相干的因素,直搗黃龍,加速前進,但諸多的現實因素將讓他這項計劃道阻且長。如果只靠自學和遊歷,那麼在成為建築師這個目標的路途上有太多的不可控,且不說他自學的能力和環遊世界的效果如何,就小明放棄高考這個決定就增加了他以後成功的成本。
  • 兩點之間明明直線最短,為何高鐵還要跑曲線,很多人表示不能理解
    即使是這樣,高鐵在鋪設鐵軌時直線仍很少,甚至還有很多的曲線,那為什麼高鐵不選擇成本較低的直線走,非要走彎路呢?高鐵設計師自然知道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的道理,選擇曲線鋪設鐵軌自有他們自己的考量了。首先是要避開某些特殊路段。譬如繁華的市中心。以前速度慢的火車,在鋪設鐵軌時會有橫穿城市的現象。但是這樣就會給生活在當地的人造成諸多的不便。
  • 2021國考行測可能性推理之「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的前提型
    那我們會發現,要使得上述結論成立,必須要補充B與C之間的關係,那怎麼能補充B和C之間的關係呢?俗話說得好,兩點之間,直線最短,我們只需要在B、C之間直接建立聯繫就行了。舉一個例子:小彪很聰明,所以小彪能考上清華,問在上述論證還需要基於以下哪項前提?
  • 明明兩點間直線最短,那為什麼修高鐵時都不修成直線?
    高鐵可以說是現在最方便的交通工具! 不像機票價格那麼貴,不像大多數人都能買到的火車那麼忙,幾個小時就能到達目的地。 但是,大家平時乘坐高鐵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明明兩點間的直線是最短的,為什麼高鐵的線路沒有沿著直線修改呢?在高中地理課上,你見過我國的鐵路網吧。 而且和小編一起背著「三橫三縱」等鐵路的人也很多吧。
  • 兩點之間直線最快?錯!看寶沃的「最速曲線」就知道了!
    兩點之間直線距離最短,上過小學的人都知道。如果大桶問你:兩點之間最快的是什麼線?估計多數人會毫不猶豫地說「直線」。正確答案是什麼呢?請看下圖:早在1630年,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就提出一個分析學的基本問題:「一個質點在重力作用下,從一個給定點到不在它垂直下方的另一點,如果不計摩擦力,沿著什麼線路滑下所需時間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