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在一個領域取得大的成功,往往需要從另一個領域進行跨界融通——自古牛人,莫不如此。
作者:拾遺君
來源:拾遺(ID:shiyi201633)
羅傑·彭羅斯,他是一位數學家,剛剛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一個數學家為什麼會奪得物理學獎?
這得從愛因斯坦說起。
1915年,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推導宇宙中存在一種天體——黑洞。
愛因斯坦雖然預言了黑洞,但他不太相信黑洞真實存在,因為黑洞實在是太魔幻了。
但他的粉絲彭羅斯卻相信了,彭羅斯的數學很牛,他巧妙運用數學方法,居然算出了黑洞的存在。
不僅如此,他還將此法運用到整個宇宙,竟計算出宇宙在遙遠的過去,不可避免存在一個奇點,那是宇宙大爆炸的起點。
這次彭羅斯能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就是因為他證實了愛因斯坦的預言。
說到彭羅斯,我還想說說楊振寧。楊振寧是最被中國人忽略的物理大師。
楊振寧有多牛?
20世紀物理學有三大裡程碑:一是相對論,二是量子力學,三是規範場。
規範場理論就是楊振寧創立的。
1957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合作,因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但李政道獲獎之後,從此就銷聲匿跡了,再也沒有什麼大作為。
為什麼呢?
楊振寧給老師吳大猷寫信說:「政道是一個極聰明的物理學家,吸收能力強,工作十分努力。可洞察力與數學能力略遜一籌,所以1962年後文章雖寫得多,但沒有什麼特別重要的成就。」
而楊振寧不一樣,跟李政道分道揚鑣後,他又取得了不少大突破,其中就包括規範場理論。
楊振寧為何這麼牛?
牛就牛在他有數學做輔助。
楊振寧不僅是超牛的物理學家,也是超牛的數學家。其父親就是著名數學家楊武之,楊振寧從小就跟父親學習數學。
真是得益於數學的輔助,楊振寧才創立了規範場理論。因為規範場的核心是「楊-米爾斯方程」。
這個方程有多牛?
有7個諾貝爾獎,是直接利用「楊-米爾斯方程」拿到的。還有6個「數學界諾貝爾獎」,也是研究「楊-米爾斯方程」得到的。
楊振寧自己也感嘆說:「我做夢都沒有想到,年輕時練就的數學能力,會對我的物理研究起到那麼大的作用。」
我還想說說牛頓。
「天不生牛頓,萬古如長夜。」
牛頓為何能在物理學上取得如此偉大的成就?
也在於他數學超強。
牛頓的數學有多強?
史上最偉大的數學家有四個,一是阿基米德,二是歐拉,三是高斯,四就是牛頓。
微積分、二項式定理等等,都是牛頓發明的。
牛頓之所以能在物理上取得那麼多突破,正是得益於他的數學研究,他是劍橋大學的數學教授。
比如萬有引力定律,其實早在牛頓之前,就有多位科學家發現了引力,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胡克。
胡克們雖然發現了引力,但是數學能力不行,所以沒法給出定量表示。
而牛頓就是利用微積分,才推導出了萬有引力定律。
所以後人有一句評價:「沒有微積分,就沒有牛頓力學。」
我為什麼說彭羅斯、楊振寧、牛頓呢?
我其實想說跨界學習。彭羅斯、楊振寧、牛頓三人,如果僅僅只是研究物理,在物理上就無法取得那麼高的成就。
恰恰是因為他們跨界研究了數學,再用數學技術輔助物理研究,才獲得了一個又一個的突破。
其實何止是這三位,比如阿基米德、笛卡爾,比如歐拉、麥克斯韋,比如普朗克、玻恩,比如愛因斯坦、薛丁格,比如狄拉克、霍金,他們既都是物理學家,同時也是數學家。
前幾天看到一個評論,說「諾貝爾獎已經進入跨界時代」,好像確實是這樣,至少跨界拿諾獎的人越來越多。
數學家拿經濟學獎,數學家拿物理學獎,物理學家拿化學獎,工程學家拿醫學獎,心理學家拿文學獎…………
這種現象說明了什麼?
「說明跨界學習很重要,很多研究要想茅塞頓開,往往需要觸類旁通。」
都說兩點之間直線最短,其實兩點之間未必是直線最短。
跨界繞繞道,說不定比走直線還要更快抵達。
經濟學家張五常講過一個例子。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沈文裕。
沈文裕原本是個鋼琴天才。
他16歲時,就奪得了拉赫曼尼諾夫國際鋼琴比賽獲第一名,彈的是難度最高的拉氏第三鋼琴協奏曲。
當時,他驕傲地說:「莫扎特是有史以來最天才的作曲家,我是最天才的鋼琴家。」
從技術上說,沈文裕的確值得驕傲。
他的技術比郎朗還好,放眼全球,其技術也是前三級別。
但他為什麼一直沒能成為大師呢?
那時候,張五常勸他:「不要天天參加比賽了,多讀讀中國的詩詞,多體會一下西方的藝術哲理吧。」
張五常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十八年前我學書法時,書法家苗子對我說:書法寫到頂峰是寫學問。今天我對小友沈文裕說:鋼琴彈到頂峰也是彈學問。」
可惜沈文裕沒有聽進此話,所以他至今也只是一個技術家。
這個例子說明了一個道理:要想在一個領域取得大的成功,往往需要從另一個領域進行跨界融通。
達·文西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他為何能成為史上最牛畫家?
就是因為他喜歡跨界。
他年輕的時候突然發現:要想畫好人像,就必須得了解人體構造。
於是他研究解剖,成了解剖學家。
他發現僅僅如此還不夠,要想畫好人像及物體,還必須懂得黃金比例,他又開始研究工程和機械設計,於是他成了當時最牛的發明家。
…………
就這樣,他開始了漫長的跨界,最後還成了雕刻家、建築師、音樂家、數學家、地質學家、植物學家和作家。
正是因為不斷地跨界和融通,達·文西才成了史上最牛畫家。
說了這麼多,我其實就是想說:在當今這個時代,你要想在某領域取得大成就,往往需要先成為T字型人才。
「T」字的那一豎,代表你沉潛研究的垂直領域。
「T」字的那一橫,代表你必須得重視跨界學習。
也就是說:你得先沉潛研究某垂直領域,在垂直領域達到專業層級後,則需要進行跨界學習,這樣才能在垂直領域更上一層樓。
所謂跨界學習,就是不局限於自己研究的垂直領域,多去接觸一些相近乃至相反的領域,此為「觸類」;當你對別的領域有所涉獵後,便多了一種思維方式,或借鑑,或遷移,此為「旁通」。
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作家餘秋雨講過一個故事。
上大學的時候,他去圖書館借書。
一位老圖書管理員告訴他:「我只要看一個學生的借書卡,就可以預測這個學生的前途,基本八九不離十。」
這是他幾十年觀察學生得出的結論:「一個未來有大前途的人,第一,喜歡研讀很多學科專業好書。第二,還喜歡跨學科研讀經典好書。」
這話是什麼意思?
就是說如果我們只鑽一門學科,鑽到一定深度,往往就會遭遇瓶頸,而打破這個瓶頸,往往需要觸類旁通。
最牛的物理學家牛頓和愛因斯坦,之所以能取得大成就,就因為善於觸類旁通。
愛因斯坦死的時候,念叨的不是相對論,而是「我再也不能欣賞莫扎特了」。
大家可能都知道一句話:「物理的盡頭是數學,數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
這話是什麼意思?
就是說要想在一個領域取得大的成功,往往需要從另一個領域進行跨界融通。
自古牛人,莫不如此。
本文轉載自「拾遺」(ID:shiyi201633),一個有趣、有品、有態度的文化生活微刊。
(點擊圖片了解詳情)
訂閱諮詢:國宏老師 010-88232893,微信:13611104780
原標題:《諾貝爾獎的秘密 :兩點之間,未必直線最短》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