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的線段公理告訴我們:兩點之間直線最短。

把這個公式套用在我們的目標達成上有什麼樣的效果呢?
一個高中的孩子小明勵志當一名建築師,然後發現目前高中所學知識和建築師的核心不匹配,所以決定不參加高考,想通過一邊自學建築師需要必備的知識,一邊環遊世界增長見識來達成當建築師的目標。
從直線最短這個公理來看,小明的計劃確實符合邏輯,摒除不相干的因素,直搗黃龍,加速前進,但諸多的現實因素將讓他這項計劃道阻且長。
如果只靠自學和遊歷,那麼在成為建築師這個目標的路途上有太多的不可控,且不說他自學的能力和環遊世界的效果如何,就小明放棄高考這個決定就增加了他以後成功的成本。因為在今天的中國,高考依然是接觸到優質專業教育的最佳路徑,大學文憑也是提高成功概率的敲門磚。
當一條路上有太多不可控制的點,人就容易偏離方向,甚至離目標越來越遠。
所以能讓小明快速達成目標的路徑應該是好好抓學習,在高考中獲得優異成績,選擇好的大學和對應的專業,在各專業上做到精通,然後一步一步成為一名建築大師。
這個線路雖然看起來迂迴了一些,但比起簡單粗暴但有太多不可控的直線路徑,這種迂迴線路的阻力更小、成功率更高。

所以在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時,我們應該記住:
兩點之間最近的,不是直線,而是阻力最小、控制點最多的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