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既要向他人學習,也要為自己驕傲。
———塔拉斯•舍甫琴科
去年這時候我在烏克蘭。初學俄語時,當時練習口語的夥伴就是從基輔而來。
美女,美景,美芭蕾……來烏克蘭之前,腦海裡早已勾勒出大致模樣。
在去最有名的佩徹爾斯克大修道院珍寶館參觀時,文化部長也在,他說你知道嗎,我們國家有中國的詩人。我說,是哪位?
——杜甫。
原來是前年中烏建交25周年時的一場文化界的靈魂對話。
當時一座名為「靈魂之門」的雕像從中國落戶基輔,門兩邊代表兩國的英雄,沒有選政客,也不是其它名人,而是杜甫與舍甫琴科。
他說這兩位都是兩國歷史上偉大的詩人,都以批判現實主義的寫作主題和風格見長。古往今來,傑出的詩人千千萬,但那些悲天憫人、體察民生的詩人是最令人景仰的。
我說好巧,早上在來時的路上,我還真就看到了,是在植物園內吧。當時就有種神秘的吸引讓我前往。
當時看到杜甫的塑像我還很驚訝,異鄉遇故知,熟悉。
無獨有偶,昨天看到英國BBC製作的詩人《杜甫》公映,為在疫情當前在家禁足的英國人打開了一扇了解中國的窗,去體驗古詩文化的曼妙。他們把杜甫看成中國的莎士比亞。
烏克蘭把杜甫比成舍甫琴科,要知道後者是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是民眾心目中的英雄,而不僅僅是作家,文學家。他以筆當槍,同沙俄作鬥爭,憂國憂民,把自己畢生精力和心血都奉獻,為群眾發聲。
烏克蘭國家歌劇院、基輔國立大學、基輔市中心林蔭道都以這個值得民族驕傲的名字命名——塔拉斯·格裡戈裡耶維奇·舍甫琴科。
這位極具天賦的詩人享譽世界,不僅在文學,繪畫極具成就。是天才一名。
天才一詞在西方「Genius」源自於拉丁語,原意是指守護神。隨後衍生出創造能力、天賦、才華等意思。天才,不是被教育出來的,天才是在自由環境中自然成長起來的。
就好比知識,可以學,從無到有。完成自我的過程。
而智慧一定是「生」出來的。自我的消失,從有我到無我的升華。
這是我的理解。
我們的《易傳》這樣詮釋的:「《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屬於三才(天才、地才及人才)之一。
無論是前天誕辰日的藝術大師達文西,還是昨天紀念日的英國大師卓別林,不論是被兩國人民紀念的東方詩人杜甫,還是烏克蘭國寶舍甫琴科。
他們都是天才。
但天才不少,為何只有像他們一樣的才被天記住?
沒有稍瞬即逝,沒有曇花一現。
而是散發著光芒,如日月星辰。
我想是因為
他們還能善用天給的才能,為天所用,造福眾生。
我想,這才是被長久紀念,年年想起,跨越國籍,種族,歲月,名字被口口相傳的原因。他們的肉身已逝,創造的經典卻被永恆。
在那兒時熟練吟誦的詩歌裡,在那蒙娜麗莎微笑唇齒間,在卓別林默片的諷刺中,在不斷被譯成各國文字的著作上,天才是這樣煉成的。
我問同行的媽媽對烏克蘭的印象如何,她在基輔到古城利沃夫的專列包廂中度過了生日。旁邊姑娘是個醫生,我們用俄語交談,夜聊了解了很多文化歷史風土人情。
等回到包間,她說要給媽媽一個驚喜,於是有了這張美好的祝福。我和她說,你不僅是個天才,還是個天使。
這也是天才的特性之一。
做
天
才
想得到的事情,使他人快樂幸福的事,是天使。
媽媽說,這座城市歷史底蘊豐厚,文化遺產尤其讓人感嘆。
我天天帶她看戲劇,訂芭蕾舞。這裡每天都有高水平的藝術演出,美女帥哥還有素質修養極高。
寫完這篇時,電視上正放映歌劇魅影的網上直播,公益籌款。倫敦同世界其它城市一樣,疫情期間所有公眾文娛節目都停止了。
今天倫敦市長呼籲強制戴口罩,倫敦公交免費。英國政府僱傭英航,連飛28小時從中國帶回了英國前線醫護人員需要的物資。新給的建議包括:
1.在人行道上必須右行;
2.在公園散步,人們必須順時針走;公園必須針對不同年齡段分開不同時段開放;
3.禁止寵物貓在室外遊蕩;
4.民眾回家「必須」洗澡;
5.非親人、親密好友,禁止公眾場所親吻、擁抱;
6.離家必須要有許可證,這一點類似法國;
7.在商店實行最低消費,從而讓人減少到商店買東西;……
我們看下前天烏克蘭在疫情時做的宣傳,圖文並茂,同時我把原作也捎帶補充,邊寫邊感嘆,言即肉身,畫即思維。
作品的質感,就是你世界的質感。
烏克蘭政府最近推出一組防疫宣傳畫,是當地發起的「隔離的藝術」(Art of Quarantine)活動之一。
(1)請及時用洗手液消毒
上帝的右臂舒張開來,此時他的指頭傳遞給了亞當的不是生命之火,而是消毒之液,那根神聖的食指按在了消毒液噴頭上,提醒子民勤洗手的重要性,而後者則以同樣的方式舒展左臂,含蓄地指出人類是按照上帝的模樣來創造的。
想起疫情初期,大家沒戴口罩,都在聽政府勤洗手,唱兩遍生日歌的建議。倫敦街頭巷尾都在擠洗手液的場景。
《創造亞當》 是米開朗基羅創作的西斯廷教堂天頂畫《創世紀》的一部分,創作於1511至1512年間的文藝復興全盛期。這幅壁畫描繪的是《聖經·創世紀》中上帝創造人類始祖亞當的情形,按照事情發展順序是創世紀天頂畫中的第四幅。
(2)出門要戴手套
《祈禱的聖母》戴著藍色橡膠手套,別管好不好看了,防疫才是最要緊的事。
這張海報的注釋中寫著作品名為《祈禱的聖母》,原作者是喬凡尼·巴蒂斯塔·薩爾維(Giovanni Battista Salvi)。薩爾維是義大利巴洛克畫家,以對拉斐爾風格的執著追求而聞名。
(3)別忘戴口罩
《人類之子》是1964年比利時超現實主義畫家雷內·馬格利特繪製的一幅自畫像。口罩取代了原先的蘋果。強調其重要性。
畫作背景是雲和大海,一個戴著圓頂硬禮帽、穿著長大衣的男子的臉被一個懸空的青蘋果擋住了,但他仍從蘋果的邊緣上窺視著觀眾。
畫家自述:(這幅畫)很好地遮住了臉……這種事一直都在發生。我們看到的東西總是互相遮蔽,而我們又總想知道被擋住的是什麼……這不是一個簡單的什麼被擋住了什麼沒有被擋住的問題……而是一個被擋住的和沒被擋住的之間可見性差異的問題。
(4)請別聚餐
《最後的晚餐》中不見十二門徒,只剩下戴著口罩的耶穌一人——保持社交距離,最近還是別聚餐了。14年前在義大利米蘭聖瑪利亞感恩教堂第一次看到《最後的晚餐》。是前天誕辰日的義大利藝術家李奧納多·達·文西所作,以《聖經》中耶穌跟十二門徒共進最後一次晚餐為題材。畫面中人物的驚恐、憤怒、懷疑、剖白等神態,以及手勢、眼神和行為,都刻畫得精細入微,惟妙惟肖,是所有以此題材創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
(5)送貨及外賣小哥偉大的
《拿破崙翻越阿爾卑斯山》中騎著高頭大馬的拿破崙化身外賣小哥,把人們需要的物資送至家門口,幸福千萬家。
《跨越阿爾卑斯山聖伯納隘道的拿破崙》是雅克-路易·大衛繪製的五幅油畫的統稱,它們繪製的都是拿破崙·波拿巴在發動馬倫哥戰役前越過聖伯納隘道時的情景。
當時的西班牙國王卡洛斯四世畫作委託人。作品陸續完成於1801至1805年間,其中兩幅藏於凡爾賽宮、剩下的三幅分別藏於維也納美景宮、柏林夏洛滕堡宮和呂埃馬爾梅松城堡。畫中的場景並不與現實完全相符,因為實際上當時拿破崙騎著的是驢而不是馬,當時的天氣也並不糟糕。
(6)深宅家,廣積糧
波蘭克拉科夫市恰爾託雷斯基博物館藏的《抱銀鼠的女子》是達·文西於15世紀末創作的一幅木板油畫,畫中的銀鼠被換成食品等疫情必需品。
這幅畫作中明暗的處理堪稱一絕,達·文西使用明暗法,把光亮和陰影進行完美的搭配,製造出間接明亮的感覺,光線和陰影烘託出畫中主人公塞西莉亞·加萊拉尼優雅的氣質和柔美的面龐。
他是當時米蘭具有極大權力的公爵盧多維科·斯福爾扎最喜愛的情婦。後者是達·文西在米蘭時期的贊助人。
(7)勤洗手
《穿著紅衣的年輕男子肖像》中紅衣男子正在用水龍頭裡流出的水洗手。面前的桌子上覆蓋著美麗的阿拉伯風格地毯,背後華麗的柱子可能是他自己的住宅的一部分。
保存於the J. Paul Getty博物館的《穿著紅衣的年輕男子肖像》是拉斐爾於大約1505年創作的。
畫中一位穿紅衣的男人站在富麗堂皇的風景前,他的目光略帶冷酷和傲慢,衣著樸素但質地良好,是文藝復興時期強調的個人主義的特點。原作他的手臂彎曲構成了三角形構圖,這可能是那個時代的一種流行姿態。
(8)距離產生美,及健康
《俄耳甫斯與歐律狄克》裡歐律狄克一手環繞俄耳甫斯的肩膀,一手抓住他的衣服,俄耳甫斯帶著口罩和手套,嫌棄地扭向另一邊……
是洛爾德·弗雷德裡克·萊頓創作於1864年的作品,他是英國十九世紀唯美主義畫派最著名的畫家,在英國繪畫史上享譽極高,是英國皇家學院派的代名詞。
(9)提倡刷卡,少用現金,避免汙染
《作為赫比女神的沃雷爾夫人》中的女神赫也與時俱進比手持信用卡正在刷卡購物,她戴著口罩的臉面向觀者,建議文明方式,不過我想,所在中國,可能會更進一步,用手機二維碼了吧?
這幅畫由出生於美國的畫家班傑明·韋斯特(Benjamin West)為凱薩琳·沃雷爾(Catherine Worrell,née Weston;1748-1835)的創作。畫中凱薩琳·沃雷爾以神話人物的形象出現,赫貝是年輕女神,宙斯和赫拉的女兒。
原作中她身旁的桌子上放著一個華麗的容器,宙斯化成的鷹正在從中喝水。在畫面左上角,一道沉重的綠色帷幕拉開,遠處的背景是一道模糊的雲景,仿佛是遠古諸神的天堂住所。
所以真正的藝術不僅在當時驚豔,在之後總令人回味。
而真正的發現之旅,不在於尋找新天地,而在於擁有新眼光,天才有的解讀。~張曉丹
溫暖有生命力之心
文學觀察記錄世界
能量素食推廣者
古董愛好收藏者
點按以下二維碼,更多精彩資訊盡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