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出生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大便都不會很規律,每天都要排便七八次,少則也有五六次。每次寶媽在清理大便的時候都會很煩惱,都特別希望寶寶快一點攢肚,這樣自己就不用頻繁清理大便了。作為家長怎樣判斷寶寶「攢肚」呢?一般會有以下幾個特徵:
1、寶寶排便軟硬正常
寶寶攢肚之後,排出的便便軟硬都正常的。如果寶寶便秘,便便就會幹結、顏色發黑或者帶有血絲等情況,同時便秘的寶寶排便時表情痛苦。
2、寶寶奶量沒有明顯變化
寶寶是否「攢肚」,可從寶寶的喝奶量判斷。寶寶「攢肚」前後奶量沒有明顯變化,那就說明寶寶沒有腸胃問題也沒有生病。
3、寶寶精神狀態和往常沒區別
「攢肚」是寶寶生長過程中正常表現,所以不會影響寶寶的精神狀況。如果寶寶生病或者便秘的話,會出現精神不振、玩得不歡、大聲哭鬧等症狀。
4、寶寶肚子沒有脹氣
如果寶寶腹脹,可能會出現「假攢肚」的症狀,這時寶寶會哭鬧。家長注意觀察,就會發現寶寶肚子明顯鼓起來。寶媽可以雙手輕按著寶寶腹部,按順時針方向按摩幾分鐘即可。
溫馨提示:
正常情況下,寶寶2-3個月就開始「攢肚」,寶寶攢肚越早說明腸胃功能越好。如果寶寶超過4個月仍未「攢肚」,寶媽就要注意了,如果是母乳餵養的,說明母乳有問題,寶媽可以從自身檢查,看看自己有沒有亂吃東西導致寶寶久久不能「攢肚」,如果是搭餵奶粉的,可能是這種奶粉不適合寶寶腸胃,需要重新調換。
新生兒積食和攢肚有何區別?
一般小寶寶在1、2、3月左右,會出現幾天不拉大便的情況,這種情況持續時間不久,且寶寶吃奶量正常,精神頭也很好。
攢肚子是因為寶寶的消化能力逐漸提高,能夠充分的消化和吸收母乳,導致每天吃下所產生的食物殘渣很少,這樣不足以刺激直腸,形成排便。一般2~5天左右,不排便也不會有痛苦的表現。再次排便仍然是黃金色的軟便,而且量不多,這種就是我們常見的生理現象,也叫攢肚子。
而寶寶有積食的話,會有哪些表現呢?主要是寶寶吃不下飯,而且對食物、奶類提不起興趣。寶寶的肚子發硬,且大便乾燥,有些可能會出現腹瀉的現象。小寶寶可能還會有發燒、咳嗽的表現,主要是免疫力低下,而且睡眠不好,即使睡著了,也很容易醒來。大寶有次積食,我連著哄了四五天,最後才逐漸好轉。
如果媽媽,比較細心,靠近能聞到寶寶的嘴巴裡有酸腐的味道,這也就說明,寶寶是積食了,得及時調整飲食方式,或者採用藥物幫助。
寶寶攢肚、積食應該怎麼辦?
對於寶寶積食,媽媽們可以平時按摩腹部(順時針打圈),讓他逐漸的消化掉,腸胃內多餘的食物。如果寶寶還是很難擺脫,建議遵醫囑服用藥物。一般積食發生在較大月齡寶寶身上,尤其是添加輔食以後。可以查看下,是哪些食物引起的積食,把它從食譜中去掉,也能得到很好的改善。
攢肚子則說明媽媽的母乳質量好(奶粉餵養比例掌握的好),這樣可以讓寶寶很好的消化和吸收食物,也說明寶寶的胃腸蠕動不需要太充分,基本都吸收掉了。
攢肚子的寶寶,可以繼續餵養,並不需要太過調整,基本寶寶的這種快速代謝需求,持續3~5天就逐漸消失了,並不用做額外的處理。
攢肚子對寶寶來說,並不是壞事情,而且寶寶也不會特別的哭泣或難受,更應該警惕的是積食。如果寶寶出現積食了,媽媽們可以每天給寶寶堅持做腹部按摩,也可以讓寶寶仰臥,然後抓住他的雙腿,做屈伸運動(伸一下,屈一下),10次為一組,每天做2~3次,也可以改為單腿屈伸,能幫助寶寶加強胃腸蠕動,且有利於大便的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