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寶寶在滿月後,出現好幾天不排便的情況。有些家長會認為這是便秘,但其實很有可能是出現了「攢肚」的情況。要學會區別攢肚和便秘,不能隨意給寶寶使用治療便秘的藥物。
那麼,該怎麼辨別便秘和「攢肚」呢?「攢肚」是什麼?寶寶多大會出現這種情況?
攢肚其實是一種民間說法,一般出現在寶寶滿月後,實際上它是指寶寶大便規律的改變。
出現攢肚的寶寶多為母乳餵養,隨著母乳餵養率的提高,寶寶2~3天或4~5天,有的甚至於15天不排大便也無痛苦表現。待到排便仍為黃色軟便,無硬結,量也不是特別多,這種現象稱為攢肚。
雖然攢肚和便秘的表現形式均為排便次數明顯減少,但是兩者又有許多不同之處。
便秘不僅僅是指大便次數減少,更重要的是指大便硬結、乾燥、排出困難。有時大而硬的糞塊還會造成肛裂、肛門疼痛,使孩子食慾減退、腹脹。
攢肚的寶寶排出的大便是正常的黃色軟便,這就是辨別攢肚與便秘的關鍵點。兩者間的其他區別表現在排便時無痛苦表現,排出的大便量不多、無硬結等。
1、定時排便
家長應該讓寶寶在固定時間排便,來幫助其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
2、補充水量
當胖寶寶出現「攢肚」,可以每天在餵奶之間餵一些白開水或菜水、果水,待到滿4個月以後添加輔食,就可以解決這種大便狀況。
3、增加食量
如果寶寶的大便減少,體重增加不多,那是母乳不足造成的。家長要及時給孩子添加一些配方奶。等到孩子4-6個月大,可以適當餵米糊,一般正式添加輔食後就可以改善攢肚狀況。
4、腹部按摩
用手掌輕輕摩擦嬰兒的腹部,以肚臍為中心,旋轉按摩10次後休息5分鐘,再按摩10次,如此反覆進行3回。
部分文字、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