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書中所記載的華嚴經感應故事,要比其他經典少呢?

2021-01-15 念念隨筆

皆仁法師

導讀:有人問起:師父,為什麼大藏經中所記載的華嚴經感應故事,比其他經典要少呢?今天我們就來解答這個問題。

翻開大藏經,我們可以發現《華嚴經持驗記》只有一萬一千多字,而《法華經持驗記》、《金剛經持驗記》都有四萬多字,就算是從《法華經》中單列出來的《普門品》,它的持驗記也有兩萬六千多字。相比之下,《華嚴經持驗記》的篇幅的確是太短了。

這到底的是為什麼呢?

細細想來,也許這是因為以下五個原因所致:

一、《華嚴經》全本譯出的時間比較晚

雖然在東晉時就已經譯出了《六十華嚴》,但是直到唐代武則天的時候,才請來實叉難陀三藏譯出了《八十華嚴》。

而流通較廣的《法華經》和《金剛經》版本,則在姚秦時就由鳩摩羅什大師所譯出了。

在流通時間上來說,的確是流通本的《法華經》和《金剛經》的全本流通得較早一些,佔了時間方面的優勢,也更深入人心。

二、華嚴的境界太高,令人望而卻步

我們知道,《華嚴經》是佛示現在剛剛成道時所宣說的,甚至佛也親口說過,這部經典太過深奧,不是一般人所能通達明了的。

眾生大多都是喜簡厭繁,好易惡難的。許多人幾乎都會下意識地優先選擇自己能夠看懂的經典。境界高遠的《華嚴經》,自然不容易出現在他們的首選之列了。

曾經有居士請了一套《八十華嚴》十年了,還沒有通讀過一遍。

問他原因,他回答說:等能夠看懂這部經的時候,再開始看。

聽得我忍不住想打出一串省略號。

等能夠看懂再看?能看懂這部經的,起碼也是大菩薩境界了。這是要等到何年何月才看啊?大寫地服啊。

三、華嚴經卷帙太多,不易奉持

我們知道如今流通的《華嚴經》的版本,有四十卷、六十卷和八十卷本三種。

而《法華經》有七卷、《金剛經》有一卷,相比之下,《華嚴經》的篇幅之長遠勝於其它的流通經典。

想要通讀《華嚴經》一遍,的確需要花費不少的時間,而且日日奉持的話,對於一些人來說也是很有難度的。

如今的人們更喜歡碎片化閱讀,寧願看十篇插科打諢式戲說佛法的文章,也不願意好好發心讀讀大部頭的佛經。

像《華嚴經》這樣的大經,他們幾乎就直接跳過不讀了。

當然,這是眾生的因緣,也沒有什麼好說的。

無論想怎麼做,都是大家的自由。

四、華嚴大經獲取不易,不是一般人所能請到

古代時,經典不易獲得,如果是想要求得經典,一則自己手抄,二則請抄經者幫忙抄錄,兩者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達成。

那篇幅較短的經文,自然也就成為抄錄經典的首選了。

長達數十卷的《華嚴經》,真的是很容易讓古人望而卻步。

雖然想要擁有一部殊勝無比的《華嚴經》,可是銀子嗷嗷叫著不允許啊。

當初華嚴宗五祖宗密大師,也是在襄漢偶遇一位病僧,蒙其贈送了一套澄觀大師的《華嚴疏鈔》,登時如獲至寶。

現在經典易得,只要動動手指就能下載到製作精美的華嚴經電子版。

雖然當代佛經易得,但是網絡信息量太大,也沒有多少人願意安下心來,好好研讀大部頭的佛經了。

五、華嚴經典殊勝,不可思議

華嚴的境界不可思議,奉持這部經典的功德也不可思議。可以說是神鬼也莫測其境界,何況只是凡人的肉眼?那就更難窺其境界了。

當初華嚴宗初祖杜順大師門下有一名弟子,在大師晚年時跟隨大師修學多年。

後來,弟子一直鬧著要去五臺山朝禮文殊菩薩。

杜順大師就由他去了,只是在他臨行前,贈了他一首偈子:

「遊子漫奔波,臺山禮土坡。文殊只這是,何處更覓他?」

弟子看了偈語,沒有明白師父的意思,還是執意辭別師父要去五臺。

後來,一路風塵僕僕的弟子在五臺山遇到了一位老人。

老人問他去哪裡?

他說去五臺山拜見文殊菩薩。

老人呵呵一笑說道:「文殊菩薩如今不在山中,而在長安度化眾生,就是大名鼎鼎的杜順和尚啊。」

弟子一聽,登時愣住了:老人說的,不正是自己的恩師嗎?

當他再想仔細問問時,老人已經消失不見了。

待他趕回長安時,師父杜順大師已經圓寂七日了。

連隨學多年的弟子,都不知道師父是菩薩示現,華嚴的境界難測,也可以由此管窺一斑了。

所以,也許是由於以上所說的這五個原因,所以華嚴經的持驗記相比其他常見的流通經典更少一些,這非經之過,眾生的根器使然罷了。

因此,有緣遇到華嚴經的話,請不要輕易錯過了,讀它!讀它!讀它!哪怕是種下了讀誦《華嚴經》一字一句的善根,所得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的。

為何有人覺得讀《六十華嚴》很受用?它的譯者不並簡單|百家故事

《華嚴經》有多殊勝,讀完這個故事,也許你會有所體會|百家故事

兩位梵僧朝禮五臺,遇到一位尼師,發生意想不到的事情|百家故事

他經梵僧指點覺悟前世,出家後飛錫選地,終成一代宗師|百家故事

相關焦點

  • 華嚴經:華嚴經經典名句
    華嚴經全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乘佛學的經典,華嚴經主要記載釋迦牟尼佛稱道後在菩提樹下為諸佛菩薩講述佛法,末學在讀華嚴經時,發現了華嚴經中很多的經典句子,現在寫下來同各位師兄分享。1、知一切法,皆是自心,而無所著。
  • 為什麼說富貴的華嚴,我們為什麼要去學習華嚴經
    富貴的華嚴經,成佛的法華經,開慧的楞嚴經,今天就說說為什麼要學習華嚴經,這是宣化上人對此的開示。所有一切的萬法都從法界流出來,即所謂「一能化為無量」。「無不還歸此法界」,所謂「無量還歸於一」,還歸於法界。法界是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你往大了說,也沒有再比它大的了;往小了說,也沒有再比它小的了。
  • 佛教經典:《華嚴經》到底都講的什麼?
    「學佛一定要讀佛經,它的精華都在經典裡面,尤其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學佛者應該多花時間選讀此經。但是《華嚴經》內容包含廣闊,文字艱澀,不易閱讀。本文嘗試淺談《華嚴經》的內容及其對中國佛教的影響。關於《華嚴經》的文章及書本多如恆河沙數,希望本文能起拋磚引玉的作用,來增廣我們對《華嚴經》的認識。
  • 為什麼說學佛的人見《華嚴經》如見諸佛
    在浩如煙海的佛教典藉中,《華嚴經》被譽為「經中之王」。由於其中直接彰顯了佛陀廣博無盡、圓融無礙的因行果德,加上「華嚴」是經中之海,無所不攝,因此其所展現的境界更是巍巍壯觀,不可思議。《華嚴經》就是諸佛的大智慧。這種大智慧,也就是諸佛所行處。
  • 為什麼說《弟子規》是《華嚴經》的根基,它與《華嚴經》無二無別
    《華嚴經》是佛教裡高級的佛法,是一乘法門,等於是佛法裡的最高峰,怎麼能跟《弟子規》同日而語呢?「圓人說法,無法不圓」,這也是從華嚴境界裡談的,華嚴境界講的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弟子規》所講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修為,同樣含有《華嚴經》深奧的學問。
  • 《華嚴經論》中的一乘思想——張文良
    在這一過程中,「一乘」概念的內涵發生了嬗變,由一個泛指佛教解脫教義的概念,發展為特指《法華經》或《華嚴經》所代表的最高、最圓滿教義的概念。眾所周知,「華嚴一乘」思想在華嚴思想的集大成者法藏那裡獲得了完備的形態。在其教判思想中,「別教一乘」代表著《華嚴經》區別於其他佛教經典的、最高最圓滿的教義。
  • 在《華嚴經》中,已經告知我們,為什麼觀音菩薩也叫南海觀音了
    在《華嚴經》中,已經告知我們,為什麼觀音菩薩也叫南海觀音了。唐代玄奘法師在《大唐西域記》中,稱觀音菩薩為觀自在菩薩,是意譯。因為,觀音菩薩之觀音的意思,就是光自在或者觀自在,即觀照萬法而任運自在。這個叫法,並不是在明代小說《西遊記》中的發明,而是早已有之。這是什麼原因呢?其實,在大乘佛教(我國漢地佛教和藏傳佛教以大乘佛教為主)的重要經典《華嚴經》中,已經有所交代。《華嚴經》,全稱為《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乘佛教的主要經典之一,其重要性,與《法華經》和《楞嚴經》相仿。
  • 華嚴經的功德和利益
    華嚴經,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乘佛教修學最重要的經典之一,被大乘諸宗奉為宣講圓滿頓教的「經中之王」。
  • 《法華經》、《華嚴經》及淨土經典中的觀音代表什麼?
    敦煌壁畫和經典中的觀音蓄有短髭,清楚指出她是男性。然而在接下來的數百年間,觀音經歷奧妙及令人驚訝的轉變,十六世紀時,觀音不僅完全中國化,且成為一位深受敬愛的慈悲女神。在所有傳入中國的佛菩薩中,觀音是唯一真正中國化成功的女神,以致很多對佛教不甚了解的中國人,根本不知道她的來源或佛教因緣。
  • 修行華嚴經和修行者的心量!
    其實佛的境界,不是凡夫能度量的,那麼為什麼把佛法,把佛教看得這麼低呢。因為沒有讀《華嚴經》的緣故。華嚴經的全名,叫做《大方廣佛華嚴經》,是經中之王。不讀華嚴,不知佛門之富貴。佛門有多廣大呢,不讀華嚴,不知道啊。就以為佛法就是這麼簡單的。這就是我們現在人對佛教的誤解。因為沒有深入經藏的緣故。佛教三部大經之首,是大方廣佛華嚴經。這部經有歷史的,是佛陀成佛後,給法身大士給講的。
  • 學處 | 誦讀《華嚴經》 功德不思議
    《華嚴經》是大乘佛教主要經典,華嚴宗的立宗之經。誦讀《華嚴經》,初學者雖感困難,但《華嚴經》是誦讀佛經中功德最大的菩薩修學的經典。誦讀《華嚴經》大致有五種功德利益。第一、滅五無間罪經云:「或復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
  • 佛教:《華嚴經》中的四句話,越讀越開悟!
    佛門中有句話,叫做「不學華嚴,不知佛家富貴」,《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它在漢地佛教叢林中被譽為「經中之王」。這部經因何特殊之處,而贏得如此之多的溢美之詞呢?《華嚴經》是釋迦牟尼佛成道後,為文殊、普賢等菩薩所說,這部經典將三藏十二分教,盡數含攝其中,就像「帝釋天之網」,珠網上點綴著珍寶,每顆都映出其它珠影。珠珠相含,影影相攝,重疊不盡,道出了圓融無礙的「一真法界」境界。
  • 華嚴經四09 :只要會傷到佛教的都不能傳.你所做的就是代表三寶
    十地品,諸位,華嚴經有三品非常重要,十地品、離世間品、普賢行願品。這三品特別特別的重要。所以後來很多人都把十地品變成單行品,或者把離世間品單行品,或者把普賢行願品~~當然,整部華嚴經都重要,不過,我看過華嚴經十地品,還有離世間品,特別的重要。為什麼呢?這跟修行直接了當,息息相關。意思就是說,如果沒有時間,那十地品跟離世間品就一定要看。
  • 不讀華嚴經 不知佛家富貴
    祖師云:「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富貴的《華嚴》」。 讀《楞嚴經》,能夠幫助人開悟; 讀《法華經》,能夠幫助人成佛; 而讀《華嚴經》,是能幫助人富貴嗎? 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讀誦《華嚴經》功德利益不可思議
    可是,造了無五間惡業的人,如果真的深信這部《華嚴經》,真的能以深信心、精進心、稀有心受持讀誦,甚至書寫一四句偈, 最苦的五無間地獄的惡報都能迅速除滅,更何況其它的餓鬼道、畜生道的罪報呢?        第二、滅疾病煩惱。    關於祛病的這一項,是承接上述第一點所引的經文而來的。
  • 《華嚴經》中,這四句最為經典,若能參透福報不淺
    每次翻開《華嚴經》,都會有一種「不讀華嚴誤終身」的奇妙心境。更憧憬著若能在世上重活一遭,該有多好呀的無明妄想。《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它是大乘佛教主要經典之一,也是華嚴宗亦賢首宗的立宗之經,更是佛法中法界之根本經典,與《法華經》、《楞嚴經》並稱為經中之王,其地位不可小覷。而且這部佛經每一句偈頌都極為經典,雖然沒有涉及深奧的佛理,但句句直指人心,離苦得樂。
  • 濟南杜秀國寶秀《華嚴經》:字,我是用血寫的
    在電視劇中,「刺血寫經」的橋段經常出現,在山東省圖書館的珍藏古籍中,也有這樣一部歷經風霜雨雪的《華嚴經》經文,也是魯圖的「鎮館之寶」。據山東省圖書館歷史文獻部杜雲虹主任介紹,山東省圖書館的古籍從大明湖分館搬到了新的二環路圖書館,在整理圖書館的過程中,發現了血淋淋的佛經。《華嚴經》的全名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也稱為《雜華經》,他是佛教的著名經典,被稱為「經中之王」。
  • 《華嚴經》與普賢菩薩思想---李富華
    《華嚴經》是形成於2—3世紀時代的一部重要的大乘佛教的經典。研究表明,《華嚴經》形成的過程是經歷了由單篇經向集成合編的發展,大約在2世紀末,集成本形成,即今之《大方廣佛華嚴經》。其形成地區,學者研究的結論尚有分歧。如呂激先生認為:在印度,華嚴一類經典是當公元第二世紀中頃先流行於南方的。
  • 《華嚴宗簡論》系列丨華嚴經中的四法界
    在森羅萬象的事物中,一一差別之事相,皆超不出色心、依正、境智、相用。在佛學裡一般稱之為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七十五法、百法,以統攝形殊異狀的諸法,在《華嚴》一乘圓教中,將此分為教義、理事等十對,來談圓融無礙之理,現將十對的含義介紹如下:一、教義一對:教是能說言教,義是所解的義理。二、理事一對:理是永恆不變的理體,事是由緣而起的幻化事象。
  • 佛教最高經典《華嚴經》的8句精華,看懂勝讀十年書!
    大乘佛教有三部公認的「經王」,分別是《華嚴經》、《法華經》和《楞嚴經》。其中最被推崇備至的,正是《華嚴經》,被稱為「王中之王」。一、欲為諸佛龍象,先做牛馬眾生。就是你想要修成諸佛的龍象護法,必須要為眾生謀福謀德,積攢無量功德。比喻一個人修行人在修行的路上所下得苦工。諸佛龍象是結果,眾生牛馬是過程。走過了這個過程才能修成正果。二、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