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經歷了數千年曆練於洗禮的文化精髓如同涅槃後的鳳凰,在新時代燦爛的陽光下華美綻放。 而茶文化作為隨著中華文明共同成長、成熟的絢爛一支,顯得愈發深邃、誘人。
茶葉的分類方法有很多種,按產地可分為川茶、浙茶、閩茶;按生長環境可分為平地茶、高山茶、丘陵茶等;按銷路可分為內銷茶、外銷茶、邊銷茶等;按採茶季節可分為春茶、夏茶、秋茶等。這些分類方法都有一定的依據,但也存在很多缺陷。我們這次按茶葉的加工方法和品質特徵分為6大類,即綠茶、紅茶、青茶、白茶、黃茶、和黑茶。
黑茶的起源
關於安化黑茶,有一個流傳很久的傳說。在古代的絲綢之路上,運茶的馬幫經常遇到下雨,把茶葉搞溼了,茶商心裡很難過,扔掉,又可惜。他們到了一個痢疾橫行的村子,死了很多人。村民們沒吃沒喝。茶商想自己帶的茶長黴了,不值錢,就送給這些可憐的家庭吧。結果奇蹟發生,村民們的痢疾全好了,這些能救人的神奇茶葉,就是黑茶。
事實上,安化黑茶的產生,比傳說的還要早得多。據《明史.食貨志》記載:」神宗萬曆年十三年……中茶易馬,惟漢中保寧,而湖南產茶,其直賤,商人率越境私販私茶。「
安化黑茶是20世紀50年代絕產的傳統工藝商品,主要由於海外市場的徵購,這原產地在安化山區的奇珍才得以在21世紀初壁現,並風靡廣東及東南亞市場。其聲譽之盛,一不亞於當今大行其道的普洱,又被權威的臺灣茶書譽為」茶文化的經典,茶葉歷史的濃縮,茶中極品「黑茶,滋味醇和,有松煙香,更受西北各少數民族的歡迎。
黑茶的分類
黑茶的產量僅次於黑茶和紅茶,是我國第三大茶類。其主要品種包括湖南黑茶、四川邊茶、湖北老青茶、廣西六堡茶和普洱茶。用黑茶製成的壓緊茶是我國新疆、西藏、內蒙古等少數民族的生活必需品,內地及沿海地區的居民則多飲普洱茶和六堡茶。各個黑茶的產區所產黑茶都自成品種。
湖南黑茶是將採割下來的鮮葉經過殺青、初揉、渥堆、復揉、乾燥等五道工序製作而成。湖南黑茶條索卷折成泥鰍狀,色澤油黑,湯色橙黃,葉底黃褐,香味醇厚,具有松香。
湖南黑茶的品種又分為「三尖」、「四磚」和「一卷」三大類。
三尖
三尖指天尖、貢尖和生尖,也統稱湘尖,是黑茶緊壓茶的上品,採用原料較細嫩的黑茶加工而成,篾簍茶裝。清朝道光年間天尖和貢尖都曾被列為貢品。
(1)天尖一一級原料為主,少了拼入二級提升茶。
(2)貢尖以二級原料為主,少量拼入一級下降茶和三級提升茶。
(3)生尖,黑毛茶較粗老,大多為片狀,含梗較多。
一卷
一卷指花卷。畫卷源於百兩茶,後又新創千兩茶、十兩茶等不同規格的產品,其加工方法基本一致,均由人工採制而成。
安化「花卷」茶之百兩茶,歷史上是安化邊江劉姓家庭不向外傳的神秘產品。花卷茶的生產在原材料選擇上需經篩制、煉剔、整形、拼堆程序,在自然條件催化下,自行發酵,乾燥,「吸天地之靈氣,納宇宙之精華」於茶之內,進入長期陳放,陳放越久,質量越好,品味越佳。
四磚
(1)花磚:由花卷茶演變而來,磚面四周印有花紋。
(2)黑磚:黑磚於花磚的壓制工藝基本相同。
(3)茯磚:因在伏天加工,故稱伏磚茶,其藥性似土茯苓,被稱為茯茶,也稱福茶。
(4)青磚:以老青茶為原料壓制而成,分裡茶和麵茶,麵茶又分灑面和底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