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和同事交流工資
俗話說得好,好奇心害死貓。
不管是世界五百強集團,還是街上打掃阿姨不超過10人的小作坊,都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
工資保密,違者開除。
無視這條規定,成為很多職場新人作死的第一步。
遠的不說,就拿個我們自己校區為例。
去年有位老師大學剛畢業,找不到工作,她同學就內推她到我們的直營機構。
校區內有位男老師和她玩得不錯,下班路上聊天,不經意問她:校長給你開多錢?
這位新老師從小到大都是家裡富養的小女孩,沒什麼心眼,直接就回答了:4000。
結果第二天,這新老師就被校長叫進了辦公室。
原來,那個男生月薪只有3500。
聽到新老師比他月薪高500,他很不爽,跑到找校長討說法,鬧得很不愉快。
校長馬上通報我們總部,總部給的處理結果:兩個人一起開除。
校長很為難,打電話來問我意見。
我說,開除吧,不是壞事。是時候讓她漲點社會經驗。
大家聽說過烏比岡湖效應嗎?
這是一個心理學概念。
意思是說,人們經常高估自己的真實水平,總覺得自己才是最厲害的。
覺得自己就該在相同崗位裡,拿最高的工資,這是人之常情。
不管你們關係有多好,你的工資絕不能比他高。
所以在職場,交流工資是禁忌。
打探有風險,回答傷感情。
這裡也教老師們一招。
如果有同事逼問你工資多少,最好的做法是:
直接反問他有多少。
他回答了,你可以說咱倆差不多。
他不回答,你也可以逃過一劫。
給校長們的忠告
真正拉開人生差距的,不是能力,而是格局
微軟的一項研究表明,人們的注意力,正在持續降低。
2000年,人們專注某項事物的時間是12秒,到2013年已經縮短為8秒,比金魚的注意力還要少1秒。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智慧型手機和大量碎片化信息的出現。我們的太多時間,被切割成碎片。
那麼,校長們!如何利用好碎片化時間,保持高效的學習能力,就成了我們必須關注和思考的問題。
過去20年
我們漸漸喪失了專注的能力
1、從電腦到手機,從論壇到微博,從電視到短視頻,從書本課堂到知識付費,我們接受信息的方式越來越便捷,信息數量也在爆炸性增長,注意力也越來越容易被打破。
史丹福大學做過一項調查,發現年輕人一天拿出手機的次數,大約是200次。很多人每天睜開眼睛的第一件事情是看手機,睡覺前的最後一件事還是看手機。
看起來是只是「玩手機」,背後的真實情況是:你的專注力正在被一點點割裂,持續投入一件事情的時間越來越短。這樣結果就是,工作效果差,越來越焦慮。
你肯定有過這樣的經歷,當你全身心、較長時間地投入一件事情,不看手機、不被其他事情打斷時,你的工作效率非常高,任務完成度也非常好。你也感到很幸福,很自信,進入了一種「心流」的狀態。
但對大多數人來說,每天保持這樣的狀態很難。所以,如何利用好碎片化時間非常關鍵。
2、注意力缺失的時代~學習方法更加重要
專注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過程,也需要配合高效的工作方法,比如西紅柿工作法。
西紅柿工作法曾得到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的認可,為了提升員工的工作效率,他曾親自做了關於「西紅柿工作法」的PPT。
西紅柿工作法簡單易行,使用時,先選擇一個待完成的任務,將時間設為25分鐘,專注工作,中途不允許做任何與該任務無關的事。直到25分鐘後時鐘響起,然後在紙上畫一個X,短暫休息一下(5分鐘即可)。
一般情況下,一個工作任務最多4個西紅柿鍾能夠完成。西紅柿工作法可以極大提高工作效率,還會有意想不到的成就感。
公眾號「輝哥奇譚」主創張輝,非常推崇西紅柿工作法,在實際工作中,他還對西紅柿工作法進行了升級:不是以25分鐘為最小工作單元,而以具體工作任務本身來切分。
比如,被打亂思路後,很難調整。寫一篇千字文章,快的時候20分鐘,慢的時候50分鐘,那麼無論是20分鐘還是50分鐘,他都視之為一個「大西紅柿」,在西紅柿時段全力完成這件事,直到任務完成再休息。
休息也不再是固定的5分鐘,而是插入另外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微運動。即花10-15分鐘,做深蹲起、伏地挺身等力量訓練。運動之後再進行下一個「大西紅柿」。
不論是傳統的西紅柿工作法,還是升級版,核心就在於每個西紅柿工作時間內只做一件事,心無旁騖。
這樣不僅工作成果比平時好,而且也很容易變得更自信,也將逐漸改善你的人生體驗。
3、高手都在爭分奪秒地~強大自己
【知識型網紅秋葉大叔,他在網易雲課堂上的付費課程學員超過18萬人,微信公眾號曾被網友推選為「大學生最值得關注的 10 個公眾號之一」。秋葉大叔的成功,除了他本身有深厚的專業知識積澱外,高效利用碎片化時間,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舉我例子,我有2個手機,2個微信號,每天至少要收到1000條微信消息,同時還要面對各種學校管理、家長問題、電話、簡訊和雜事。
我從不會抱怨和逃避,而是用「結構化思維」來處理各種信息。
我的一天是這樣度過的:
早上想本日工作重點、與今日公眾號主題、分享乾貨;
中午休息的時候刷朋友圈、看其他公眾號文章,找兩個靈感素材;
晚上先跟朋友聊聊天兒,就這個話題說說自己的想法,碰撞靈感;
等到晚上九點鐘,一鼓作氣花一個小時把文章寫出來。
中間還可以找圖片、排版,時間利用率非常高。
一個人首先要擁有自己的思考結構框架,不管面對什麼樣的信息,先用自己的框架過濾一遍,留下有用的,處理馬上要處理的,不需要的全部摒棄。
信息本身是沒有規律的,只有把它結構化以後,才能變成知識和技能。
所以,可怕的不是電子淺閱讀,不是碎片化時間,而是面對它們的方式。
高手與普通人不一樣的地方在於,高手都在爭分奪秒地強大自己,哪怕是吃飯的間隙,上下班去地鐵的路上。
4、學習知識不需要過於沉重~泛知識更能提高思維格局
有位超姐是一家500強企業高管,二胎媽媽,公眾號作者。雖然每天工作任務非常重,出差也是家常便飯,但過去一年,她寫出了多篇10W+文章,被人民日報、十點讀書等知名大號轉載。
超姐白天上班,晚上看孩子,深夜和清晨寫作,能保證寫作素材、寫作靈感源源不斷地更新,秘訣就一個——隨時隨地閱讀和學習。
每天上下班路上,她都會在蜻蜓FM上聽書學習,包括職場、親子、女性、歷史等,聽書過程中,一有新靈感,她馬上隨手記下。每晚睡覺前,她還會聽10分鐘廣播劇。
雖然這些看起來與工作沒有直接關係,但超姐說,這些知識的攝入,一方面給了她很多寫作素材,另一方面,工作中很多溝通、管理問題,經常會被書裡的一句話「點透」。
很多人也想走出舒適圈,通過閱讀來提升思維格局,但總抱怨沒有整塊的時間。其實,你也可以像超姐一樣,利用工作生活中的間隙,在音頻app上聽書、語音分享,攝入新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