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後丹鳳門登眺
元好問
絳闕遙天霽景開,金明高樹晚風回。長虹下飲海欲竭,老雁叫雲秋更濃。
劫火有時歸變滅,神嵩何計得飛來。窮途自覺無多淚,莫傍殘陽望吹臺。
《雨後丹鳳門登眺》題目的意思就是雨後登丹鳳門遠眺。登高望遠,看到什麼了?接著是句往下看。
「絳闕遙天霽景開,金明高樹晚風回。」首聯照應題目,「霽景開」雨過天晴,「絳闕」指「丹鳳門」,點明登臨地點。「金明高樹晚風回」已是所見之景,金明池附近的高樹在雨後的風中來回搖擺。
「長虹下飲海欲竭,老雁叫雲秋更濃。」承上句是看到的景象,長虹高掛藍天,老雁鳴叫晚秋。「海欲竭」,「秋更濃」是作者的想像和感受。這裡顯然與背景有關了,雨後本應是「海不竭」,為什麼作者這樣說呢?這個問題最後再說。「老雁叫雲秋更濃」也是作者的感受,雨後天晴,天現彩虹,老雁高飛,大有「落霞與孤鶩齊飛」的意境,可作者偏偏感受到了秋意更濃,值得仔細分析,可能就是詩的主旨所在。
「劫火有時歸變滅,神嵩何計得飛來。」世界的劫火有時而至,到時一切將歸於變化毀滅,就如那號稱神嶽的嵩山,有什麼辦法能讓它飛來?「神嵩」是用來阻擋「劫火」的。由此看前幾句,便明白「劫火」應是雨過天晴前的「雨」。這雨給人帶來的是災難,是「劫」,這樣自然理解了雨後的金明池附近的高樹在雨後的風中來回搖擺的原因了,隨之的「海欲竭」,「秋更濃」也有了答案。雨後的大地,破敗不堪,老雁受了刺激,叫聲悲哀。這是詩的表面意思,聯繫當時的國家現狀,詩的主旨自然顯現。
金哀宗正大八年(1231)八月,詩人應召入朝,任尚書都省掾,全家也隨同遷居汴京。是時,戰爭形勢日益惡化,蒙古軍三路齊發,右翼直指金朝首都汴京。第二年正月,金兵在鈞州(在今河南禹州)三峰山全軍潰敗,蒙古大軍趁勢長驅直入,於三月包圍了汴京。四月,金哀宗遣使求和,這才得以解圍。蒙古退兵之後,詩人趁雨後天晴,登上汴京官城的北門丹鳳門眺望四處,只見兵燹過後,滿目瘡痍。詩人想到國家將亡的命運,想到圍城期間三女阿秀的病夭,國恨家愁一齊湧來,心中不由得哀痛欲絕,揮筆寫下了這首詩篇。
圍城蒙軍剛剛退走,雨霽天晴,詩人為了消散滿胸鬱結,遂至丹風門登眺,然其胸中鬱結並未隨烏雲廓散而有所減少,反而因胸有亡國悲哀,使所眺之物無不染上亡國悲哀的色彩。故該詩觸景生情,意在筆先,賦中有比,象中含興。
「窮途自覺無多淚,莫傍殘陽望吹臺。」國猶如此,自身自然窮途,面對國讎家恨,淚已不多,不能再登吹臺面對殘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