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程序價值:法律電影之立意

2021-01-08 澎湃新聞

《法律電影的熱鬧與門道》系列報導之四

看程序價值:法律電影之立意

電影是一面透鏡。觀影的人望向屏幕,凝視的卻是自己的內心。

美國殿堂級編劇兼導演保羅·施拉德(Paul Schrader)曾說:「真正好的電影就像一枚警鈴,會在你體內和你共鳴。法律題材的電影更是如此。」

作為一個從教二十餘年的法學教員,正是在一部部敲響心靈的法律電影引導下,十年前筆者萌生了將法律電影作為教學資源引入法學院課堂的想法。此後,歷經三年醞釀與打磨,拙作《電影中的法律》於2013年付梓。

囿於篇幅有限,這裡筆者將從法律電影中程序正義的角度談談電影中的法律問題。

膠片上的法律敘事:拓展的案例

法律電影是法律與大眾文化的交集。電影中的法律往往運用直觀的手段把法學所關心的主題,諸如審判、正義、道德、人性、習俗、衝突等客觀地呈現出來。而法學學者之所以需要認真地研究電影,並非僅僅是因為二者存在主題的相關性,更重要的是電影為法學研究提供了另外一種視野。

電影不僅是一種消費品,更是一股思潮,一種對社會制度的反思,甚至扮演社會變革預告者和搖旗者的角色,從而使法學可能從中獲得滋養。法學家的關注往往來源於現實世界中的問題,而不僅是法律體系內部。甚至可以說,重大的法學問題往往與社會大眾對法律的質疑和思考有關。而膠片上的敘事拓展了法學關注的疆域——作為大眾文化產物的電影往往反映出普通人對法律的憂思,這本身就是法學研究需要關注的命題。

從教學的角度來看,案例教學法一直是傳統法學教育慣常採用的方法,且被廣泛證明收效顯著。使用電影作為教學資源,究其本質來說,並不是一種嶄新的法學教學方法,而只是案例的一種延伸。然而,法律以其特有的方式簡化了世界。

在案件處理過程中,法官、律師等法律職業者通常只需要關心法律所確立的事實和要素。在這個體系中,當事人無非是一個個代號,人們的行為只是互相分離的代碼,法律職業者們只需要套用法律的公式把行為對號入座即可完成法律的適用。因此,在我們普通的法學課堂上,案例解析的主要目的集中於培養學生的法律適用技術。

可是問題還是出現了:法律越是想簡化世界,世界就越複雜。法學教育和研究如果只滿足於對法律技術的傳播,那麼這樣的教育既不深刻也不完整。因此,法學教育需要有社會倫理和公眾情懷的介入。當電影以「講故事」的方式呈現法律事件的時候,它就可能成為承載人類感情的法律案例。

正如影片《死囚越獄》和《扒手》的導演羅伯特·布烈松所言:「電影不分析,也不解釋。它重組。」在跌宕起伏、情感交錯的故事情節發展中,電影建構起關於案件的完整事實;當事人不再是代號,而是有血有肉的具體的人,行為與行為之間顯現出了關聯。在一種常人的感知和思考方式下,電影還原了案件的背景和情形,成為一種「擴展的案例」,為法律學人的認知提供了立體的素材。

影片《死囚越獄》

儘管人類的認知在過去千百年間驚人地拓展著,但局限與盲點始終如影隨形。不僅個體是如此,民族、國家甚至整個人類在特定的時代,都有其認知的局限性。今日為人類所廣泛接受的普世價值觀,也曾經歷過「非主流」的歷史階段:很難想像高歌民主自由的美國,在六十年前還是一個將種族隔離制度寫進法律的國家,而南非更是直到1994年才廢除種族隔離制度。

類似情形的不斷湧現啟示著我們,人類目力所及受限諸多,而作為時代中的個體,我們很難超越自己所處的時代,陷入盲區與認知困境不可避免。電影特殊的敘事方式恰能幫助我們在一定程度上擺脫這種認知的局限性。法律電影尤其如此。

通過藝術處理,電影可以輕易地在時空上全方位地展現一個法律事件,優秀的導演和演員藉助電影的張力,有足夠的時空跨度展現主人公的性情與生平,甚至可以還原主人公所處的特定歷史時代。這樣觀眾就可以超越時代局限去回歸當時,對整個法律事件有更為全面的認知和思考。

就如當下影響整個世界的「新冠肺炎病毒」,人們以自身的經驗為基石,很難客觀評價各國所採取的防控措施及其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倫理產生的影響。然而很多人在疫情蔓延之時,重新關注起2011年上映的美國電影《傳染病》,正是因為該片呈現了同一考題下人類共同體的命運和人性的萬千側面,令人深思,以為鏡鑑。

在西方法律電影中,最激烈的衝突就是「程序正義」與「實質正義」之間的對峙與取捨。許多佳片重構了這個橫亙在人類法律思想史和制度史上的價值選擇難題,衝撞著我們的思緒,以致振聾發聵。

《辛普森的夢之隊》:證據裡的臭蟲

證據法上有一個「臭蟲原則」,即如果一方提供的證據中有一項是偽造的,全部的證據就都會被法庭排除。就像是,當你發現麵條裡有一隻臭蟲,你決不會耐著性子尋找第二隻臭蟲,而是把面整碗倒掉。

「辛普森殺妻案」作為美國歷史上最受公眾關注的刑事審判案件之一,是「臭蟲原則」的生動演繹,亦將人類對程序正義的追求推向了極致。依據該真實事件改編拍攝的電影紀錄片《辛普森的夢之隊》則真實地再現了這場「世紀審判」,重演了「律師夢之隊」的主力成員助辛普森無罪釋放背後的一個個精心構造的橋段。其中最為精彩和關鍵的一幕,莫過於「律師夢之隊」揭穿警方證據漏洞,使案件走勢突然折轉的部分。

辯方首先指控負責辦案的主要警察證人福爾曼為種族歧視者,遭到福爾曼的否認。於是,辯護律師播放了福爾曼曾數次口稱「黑鬼」的錄像,形成了對福爾曼不利的品格證據。這對於擁有九名黑人成員的陪審團影響巨大:福爾曼關於種族歧視的謊言就像證據裡的臭蟲,不僅使自己的證言被陪審團嗤之以鼻並全部排除,也使參與調查的整個警方團隊深陷信任危機。

辯方繼續挺進,質疑福爾曼違反規定,在未取得搜查證的情況下深夜潛入辛普森住宅的動機,逐步引導陪審團相信福爾曼的行為是製造偽證構陷辛普森。隨後,辯方抓住警方未在第一時間將辛普森血樣送檢的違規行為以及送檢血樣減少等事實,令陪審團相信警方將部分血樣留在了案發現場。

再結合對其他證人的詢問,辯方律師不斷向陪審團傳遞出這樣的暗示:警方在取得不同血樣之間未更換手套、血樣,可能存在汙染,最終深化了陪審團對警方辦案公信力的懷疑,並使法官也認定,檢方出具的所謂「在犯罪現場發現的辛普森血跡」的DNA測試結果作廢。

實際上,控方在當時已經證明辛普森有充分的作案動機和確鑿的證據。如果警方不是為了使案件更加「鐵證如山」而偽造了一雙沾有辛普森及其前妻血跡的襪子,案件幾乎必然走向有罪判決。

而這個關鍵證據被排除,最終成為整個案件翻盤的關鍵,也使得辯方律師約翰尼·科克倫得以篤定地說出:「如果證據不足,辛普森便無罪。」

在對審判公正的態度上,我國更加注重實體公正,而美國更加注重程序公正,因為程序正義對於保護公民的基本人權具有獨特的意義。美國的證據法中包括一系列關於證據的採取、證人出庭、質證以及彈劾證人的嚴格規定,獲得和引用的證據必須符合程序要求,實現「看得見的正義」。「臭蟲」原則便是美國注重程序公正的產物。

長久以來,遵守特定法律程序而實現的程序正義被肯定為輸送實體正義的渠道,這種比喻形象地呈現了兩種正義相親而不相同的角色特性。對於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何者居上,理論界一直存在爭鳴。

主張程序正義優先的一方認為,對所謂實體正義過於追求可能使人劍走偏鋒而淪為不義,正當的結果必須經由正當的手段而取得;程序正義雖不必然帶來實體正義,卻是通向實體正義的必由之路;若連程序正義都無法保障,實體正義必然無法期待。主張實體正義優先者則主張,程序正義只是手段,實體正義才是目的,程序正義是為實體正義服務的。若實體正義缺失而徒有程序正義,無異於畫餅充飢。

如果在這個類似「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二元對立中思考,我們似乎很難得出「兩種正義」孰者居於上位的結論。但從另一個角度來審視,或許能令問題稍加明了:法律重視的是普遍意義而非個別意義,在現實社會中,多元的價值觀往往就實體問題的評價莫衷一是,但規範的程序則更容易獲得嚴格的執行和公眾的認可。尊重明確而一元化的程序推導出的結論,是人們就社會生活的重大命題求得一致的最有效的方法。

在對辛普森的「世紀審判」中,陪審團和社會公眾對辛普森的「無辜」不無懷疑,但「無罪」判決是一系列正當程序輸送出的結果。因此,無論陪審團還是受害者家屬,均理性地接受了這偏離實體正義的結果。因為人們相信,司法是社會正義的底線,而程序則是司法活動保持正當性和可預測性的底線。

正如宏觀的社會秩序比微觀的個案解決更重要,法律將法的安定性置於個案的正義性之上。如果為實現所謂的個案正義,突破程序的束縛,打碎司法的防線,人類的社會生活終會面臨更嚴重的惶惑,且這種危機將無法救濟。

《正當殺人》:把權力關進位度的籠子

實際上,法律題材的電影不乏呈現這種惶惑與危機的生動之作。由阿爾·帕西諾和羅伯特·德尼羅兩大影帝主演的影片《正當殺人》就上演了一場執法者越位成為審判者兼行刑者的司法實驗。

影片《正當殺人》

片中的「頑童」和「鳳凰」是紐約警署裡一對合作超過30年的搭檔,對維護社會治安功不可沒。但是,公訴案件「排除合理懷疑」的定罪標準,似乎成為警察懲治犯罪的障礙。

在二人負責偵查的一起案件中,名為蘭德斯的犯罪嫌疑人被指控殺死女友的幼女,卻即將因為證據不足被宣告無罪。看到被害人母親悲痛欲絕的神情和蘭德斯不以為然的樣子,「頑童」感到無法袖手旁觀。他在蘭德斯的沙發下藏進了一把手槍,最終以非法持槍罪將其送入監獄。

然而,這種「正義」卻因為摻雜了不法的因素而變得不再純粹。更可悲的是,豁口的打開也造成了老搭檔「鳳凰」的信仰危機:原來他們一直以來恪守的條條框框是如此掣肘,而突破程序束縛竟可以如此輕易地實現實體正義。

內心洶湧的「鳳凰」開始藉助刑警的職務便利,持槍射殺那些僥倖逃脫法網的犯罪人,製造了一連串神秘的殺人案件。然而,一個膘肥體壯的俄羅斯嫌犯出人意料地扛住了槍傷,成為唯一目睹殺手真容的人。眼看即將被指認,「鳳凰」以破釜沉舟的姿態終結了俄羅斯人的性命,並向「頑童」暴露了自己的身份。

其實,在公民與公權的對峙中,關於程序的規定往往更多地保護「人」的一方。嚴苛的司法程序與定罪標準看似為懲治犯罪、實現實體正義製造了巨大的困境,卻在實際上調整著公民與公權的力量對比,維繫著法律的節制與理性——這在克制公權肆虐與正義感行兇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要知道,作為執法者的警察身份和其手中的槍枝充滿了強權的隱喻,若無嚴格制約則可能洶湧肆虐,流向另一個不義的極端。正如在影片中,「鳳凰」前腳還在扮演正義的執行者,逕自射殺漏網之徒,後腳便潛入醫院,試圖殺死大難不死的俄羅斯嫌犯滅口——由人自定義的「正義」是何等脆弱與狹隘。

2017年1月19日,海派清口演員周立波在美國駕車時,因在道路上蛇行且打手機被警察攔截搜查,當場搜獲槍枝和古柯鹼。警方以非法持有管制藥品、武器、槍枝和危險駕駛對周立波提起指控。

該案歷經11次庭審,三易辯護律師。第三任律師史蒂芬·斯卡林提出的關鍵性論點是,周立波不懂英語,所以警方不可能在徵求其同意的情況下進行搜車。因此,這項搜查是不合法的,之後獲取的證據也應作為毒樹之果被排除。最終,史蒂芬的觀點被法庭採納,周立波無罪釋放。

這一案件與辛普森案有諸多同工之處,其結果亦在一段時間內引發諸多爭議,包括對辯護律師個人的質疑。然而,我們不妨設想,如果非法搜查這一證據裡的「臭蟲」不被挑出來,警方在類似的情況下,都可能持槍衝進公民車裡甚至家中搜查。面對全副武裝的公權力和一個正義凜然的理由,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周立波。因此,程序對公權力的約束平等地保護著每一個人權利中合法的部分,無論你是守法公民還是亡命之徒。

事實上,實現實體正義所需要達到的客觀真實標準,與實現程序正義需要的法律真實標準,在多數時候是具有同一性的,只是得出結論的理論依據有所分別。但是,由於人類理性與生俱來的局限以及訴訟活動回溯證明的特點,客觀真實標準時常是法律真實標準難以企及的。

此時,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就可能出現分離,出現無辜者被冤入獄有罪者逍遙法外的情形。但是,這作為下位價值(個案正義)向上位價值(程序安定)妥協的結果,是一種不可避免的誤差,亦是社會維持法律運轉所必須忍耐的缺憾。

程序正義是一座不完美的橋梁,但程序的正義排除了暴力、血腥、酷刑和殺戮,為嫌疑人的人權和執法者的操守設定了底線。試圖逾越程序實現正義,則陷入另一重原罪。從聶樹斌到程正義,我國歷史上的冤錯案,幾乎無一不是程序失範導致人權的侵犯和荒謬的結果。人類的理性天然存在缺陷,對於執法者和司法者同樣如此。

執導犯罪片《法外之徒》的法國導演讓·呂克·戈達爾曾說:「電影就是每秒24格的真實。」法律電影在凝縮、重組的情節裡,還原著社會和人的複雜性,使觀影者陷入巨大的思維與道德困境中,不得不重新思考諸如程序正義衝撞實體正義的命題。

然而,電影終究還是簡化的真實。幾十分鐘過後,影片終結,而現實世界裡關於法與社會的思索還漫無止境。

(作者系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著有《電影中的法律》《業主維權實務》《刑事審判正義的法理思考》等。)

原標題:《看程序價值:法律電影之立意》

相關焦點

  • 程序正義的價值(上篇)
    正如陳瑞華教授所言:「他的理論對人們的深刻啟示在於,在對一種至少會使一部分人的權益受到有利或不利影響的活動或決定作出評價時,不能僅僅關注其結果的正當性,而且要看這種結果的形成過程或者結果據以形成的程序本身是否符合一些客觀的正當性、合理性標準。」
  • 不得不看的75部法律電影
    6、《民事訴訟》 A CivilAction (1998) :又名「禁止的真相」「公民行動」,獲得當年奧斯卡提名,著名律師電影,約翰·特拉沃爾塔主演,是由暢銷作家強納森哈爾的名作《民事訴訟》改編,為一真實故事。本片也常為國內法學老師提起,比如其中的睡醒後第一句是「我反對」情節。一部對美國現實法律的有很集中很細膩表現的優秀電影。
  • 程序正義的價值初探——以訴訟程序為中心
    以下正文:  引言  筆者在司法實踐部門工作了十幾年,在剛入這個領域之初,恰逢我國提倡從傳統的超職權主義向當事人主義轉變的司法改革之時,而法學理論領域也興起研究程序正義的熱潮,一本谷口安平的《程序的正義與訴訟》讓無數法律學子和實踐者愛不釋手,羅爾斯《正義論》中關於程序正義的分類也被不斷轉述,一時間程序正義是否有獨立的價值,程序正義和實體正義到底是什麼關係等等問題的爭論不絕於耳
  • 「書摘」《正當法律程序簡史》|正當法律程序—程序與實體
    不過,可以大膽地預言,那些不受歡迎的少數人、好色之徒或其他人士,以及為那些挑戰大多數人價值觀念的職業辯護的人,都會進一步嘗試援引正當程序條款。剝奪甲方的範式以一種奇怪的方式使正當程序又返回到其原點。第五修正案,作為《權利法案》的一部分,於1791年增加到聯邦憲法之中,但僅僅適於聯邦政府。
  • 程序公正的價值研究
    法律程序的變革同時也引起了法律價值觀的轉變,一些法律新型術語也被移植與創生,本文亦試圖就此拋磚引玉,做一孔管見之述。程序公正的價值標準  一般認為,法律程序的價值可以分為兩種:一是作為追求良好結果的手段,二是程序自身的德性。因此,評價某種法律程序有兩條標準即程序工具主義和程序本位主義。   一、結果好什麼都好:程序工具主義。
  • 熱點型材料作文「青年的職業選擇與價值實現」立意指導
    這份長長的公示名單裡,清一色是來自清華北大的畢業生,他們是哲學、法律、傳播學、軟體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地球物理學、生物學專業的碩士或博士。有網友評論說:名牌大學碩士博士到街道工作「屈才」了;基層招聘高材生是浪費人才。有關方面負責人認為:招聘優秀大學生到基層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基層很多工作專業性強,亟需更多的青年才俊。
  • 正當法律程序原則在行政訴訟中的法律運用
    從外國法律思想中移植而來的信賴保護原則、比例原則、正當法律程序原則等基本行政法原則尚未得到法學界和司法界的普遍接受,更談不上運用和發展了[4]。行政法基本法律原則,目前是多種學說爭鳴,出現了行政合法性原則、行政合理性原則二元論之說,限權力原則、正當程序原則、責任行政原則三元論之說,信賴保護原則、比例原則、正當法律程序原則、越權無效原則等多元論之說等多家學說。
  • 2020法學研究生備考之緊急狀態下的法律價值:緊急狀態下法律特徵
    2020法學研究生備考之緊急狀態下的法律價值:緊急狀態下法律特徵由廣東研究生考試網備考資料欄目由提供,更多關於2020法學研究生備考,緊急狀態下法律特徵,廣東研究生備考資料的內容,請關注廣東研究生考試頻道/廣東人事考試網!
  • 《大護法》:藝術創新與立意深刻的背後,也蘊藏著社會價值的表達
    如果僅僅從故事內容來解讀,我無法體會到這部電影的真正魅力。因此,本文將從「藝術美學、影片立意、社會價值」這三個層面,由微觀到宏觀、由淺入深地解讀不思凡導演創作背後的語言與寓意。作品更延續其電影分級的話題性,以暗黑的故事內容及隱喻體現暴力美學,打破動畫電影定位在合家娛樂片的局限。
  • 淺議刑事訴訟中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的價值均衡
    去年施行的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主要聚焦於兩點:一是在頂層設計上,從原有制度設計中的形式上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二者並重實質上偏重於實體公正的價值選擇,逐步導向在追求實體真實的過程中,更加注重程序正當性的價值;二是通過可操作的程序制度設計,將對偵查權不當行使的限制、充分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基本人權等價值目標,變成具體細緻的程序操作規範,確保實現控辯雙方地位對等的客觀化。
  • 審委會直接審案的程序法價值
    ,其本身就是在審判實踐中有力宣示程序法價值中親歷、公開與民主理念的重要價值,也充分彰顯了我國審委會制度經久不衰的強大生命力。  審委會直接審案模式,其實在程序法意義上極具價值,也是審委會制度的職能回歸與角色還原。在訴訟法學理論中,審判的親歷性不可替代、審理的公開性不能違背、裁決的民主性不容減損。親歷性不在則正當性不足、公開性有違則公正性堪憂、民主性克減則專業性欠缺,因此,審委會直接審理案件應成為今後審判工作中的常態與亮點。
  • 法律工具之程序流程圖---以撰寫民事案件上訴狀為例
    按語:以對案件事實的把握以及法律法規的熟悉為基礎,專業地解決法律問題,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並且通過這種服務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促進法律的正確實施。獻林認為,這是法律服務的價值所在,也才能使得「為委託人創造價值」從口號落地為真實的行事原則。如何更好地提供法律服務,改進律師代理訴訟效率的問題?
  • 「看電影?看世界!」這才是看電影學英語的正確姿勢
    如果只看上面的文字,可能無法將它和「看美劇學英語」的聯繫起來,但對於我來講,有這些東西的「看電影看美劇學英語」課程才是完整的。大概也就是十幾年前吧,和很多國人一樣,我開始看電影。可以說,在世紀之交的前幾年,我們通過「看美劇看電影」這樣的形式,打開了一扇「看世界」的窗。
  • 我在暑假看電影:在夏日青春電影中解碼成長物語
    我在暑假看電影:在夏日青春電影中解碼成長物語 時間:2020.08.06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今日影評Mtalk
  • 聊談絕句之「立意」
    詩巷今日內容——聊談絕句之立意咱們寫作目的主要在於「意」,能夠讓作品充分「達意」,讓讀者「明意」,可以說是題詩的根本。詩之「意」代表作者的情感和觀點,主張和思想;它可以是離別愁緒,可以是漂泊苦嘆,也可以是淡泊隱逸;它或懷才不遇或疏放醉醒、詠古嘆今等等。
  • 黃奇帆建議法官看外國電影思考程序和司法正義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市長黃奇帆在發言中指出,有兩種類型的司法電影,對法官判案起著很好的訓練作用。  重慶代表團的分組會議,代表們發言都很踴躍,現場氣氛嚴肅又不失活潑。代表們從國外的個案聯繫到我國司法的實際情況,紛紛建言獻策。其中黃奇帆市長的發言引起了在場所有人員的極大興趣。
  • 任務驅動型作文之審題立意方法
    從材料看,女兒舉報是在對父親多次勸說未果下的無奈之舉,其實質是通過提高父親的違規成本,引起父親對生命安全的重視,迫使父親文明行車,其動機和目的都源於善良與關愛,而非動機不純的出賣,更不是情與法之間的選擇,而是藉助「法」,珍視「命」,表達「情」。我們還可以更深層次地追問,這一「女兒舉報父親」的行為如果遭遇曲解和誤讀,是否也是社會中信任有所缺失的表現?
  • 行政程序法律制度
    現代程序法律制度分為立法程序法律制度、行政程序法律制度、司法程序法律制度三個部分。行政程序法律制度的主要特點是:1.行政程序法律制度調整的對象是行政行為。2.行政程序法律制度只是重要行政程序的法律化。只有同當事人權益和行政效率有關的重大的行政程序,才由法律規定,其目的是強行要求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遵循一定行政程序,以保證行政工作的科學性和民主性。
  • 《少林寺十八羅漢》:主題立意高遠,不足之處有兩點
    由此可見,影響電影票房的主要因素還是電影的製作質量及其審美價值等等是否迎合廣大觀眾的口味。《少林寺十八羅漢》透著濃厚的愛國情懷和英雄主義氣息,可是豆瓣上的評分也只有5.3,2月20日首次上映票房只有205.5萬,然後每天以等差數列的形式不斷遞減,幾乎沒有回頭客,截至到3月1日總票房才達到1050.5萬,還沒達到製作成本1400萬。
  • 一篇文章掌握作文立意方法
    一、關於立意。 「千古文章意為高」,這裡的「意」是指文章的主題(也叫中心思想)。一篇文章的主題深刻或浮淺,新穎或淺俗,決定著文章的審美價值。「文章以意為主」,「意猶帥也」。意思是說,主題是文章的統帥、靈魂,它是決定一篇文章質量高低、價值大小的重要依據。同時文章的選材組材謀篇布局,以及表現手法、語言運用等,也必須根據主題的需要來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