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沒有追《以家人之名》,雖然該劇有點高開低走,但帶來的話題卻絡繹不絕。
小編剛追到39集,這一集齊明月和媽媽上演了一出硬剛的戲碼。
當媽媽看到她根本沒有好好看書,準備公務員考試時,大發雷霆。齊明月終於爆發,將這些年心中積壓的不滿統統說了出來。
她的理想是當記者,做民生做時政新聞的記者。可是媽媽卻想讓她考中國政法大學,想讓她當律師,當檢察官。
她知道一旦自己考得好,媽媽肯定逼她填報政法大學的志願,為了反抗,她做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故意少填一張答題卡。高考500多分,讓媽媽的心願落空。
面對媽媽的指責,齊明月哭訴:
是你想讓我考政法大學,我根本都沒想過,你想讓我當律師,你想讓我當檢察官,都是你想的。我從來都沒想過。
我從小到大,除非我考第一名,你才給我肯定。其他時候你全在否定我,我吃飯點菜你否定我,我穿衣服你否定我,我工作我上班,我談戀愛了,我什麼什麼你都要否定我。
連吃飯點菜、穿衣,這樣的小事都要求女兒順從自己的意思,可想這個媽媽控制欲多麼強烈。正是因為她強烈的控制欲,孩子像離她遠遠的,老公要跟她離婚。
和齊明月的媽媽相比,《小歡喜》裡的陶虹飾演的宋倩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除了學習,女兒喬英子做什麼她都阻止。她把女兒的一切都規劃好了,並且強制女兒必須這樣做,從來不考慮女兒願不願意,高不高興。考第二名就是失敗,玩具全部收起來。
女兒喜歡天文學,她堅決一味幹涉。女兒的夢想是報考南京大學天文系,她堅決反對。
害得喬英子在高考前患上抑鬱症,差點從橋上跳下去。
對於控制欲強的母親來說,她從來不會意識到自己的問題,若孩子稍微不順從,要麼傷心落淚,要麼大發脾氣。
在她看來,我辛辛苦苦都是為你好,為什麼你不聽話?
像這樣的具有極強控制欲的母親,現實中屢見不鮮。不是有那麼一句話嗎:每個媽寶男背後都站著一個控制欲強烈的母親。
臺灣女演員狄鶯的兒子孫安佐在美國被捕,罪名是意圖拿槍襲擊他所在的學校。警察從他家裡搜出各種武器,包括槍枝和上千發子彈。
最終花了3000萬臺幣請了4位律師,依然被關押達8個月,然後被強制遣返出境。
近日,在臺灣再次被起訴,可能再次面臨牢獄之災。
一向聽話的兒子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在《康熙來了》的那期節目中就找到了答案。
兒子11歲時,她就要求兒子兒子吃飯要到一個成人的飯量。為了監督兒子吃飯,她每天要花7個小時。這簡直就是上班的節奏。
她和兒子就像連體人一樣,作息完全一致,一起睡覺,一起醒來。
孩子未滿18歲的前,不可以一個人出去!
在母親強烈的控制下,終成巨嬰一枚。
當孫安佐離開家,去了美國,他開始報復性放縱,並不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產生仇視。最終惹下禍端。
控制欲會毀掉孩子,可是,那些控制欲強的母親完全意識不到,相反,反而以為我是愛你的,我是為你好。這才是問題無法解決的根源。
總覺得自己永遠是對的,孩子都是錯的。哪怕是擠牙膏應該從中間擠還是從後面擠這樣的小事,只要孩子不按照她說的去做,就接受不了。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孩子習慣了聽母親的,不敢有自己的想法,成為一個沒有主見的人。遇事,容易被別人所左右。
對於控制欲強烈的母親來說,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總想改造孩子。她總是自以為是,只要有別於她的都是錯的。必須糾正,直至改造完成,否則不會善罷甘休。孩子被壓抑,就不會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性格上也會變得懦弱。
無條件的付出,過度的關心。從她內心來說,是真的愛孩子,孩子比她的命都珍貴。所以,拼命對孩子好,不管孩子需不需要,只要覺得自己需要,就要強加給孩子。
限制孩子的社會交往。孩子和誰交往,和誰在一起,做了什麼,控制欲強的母親必須都會特別在意,限制很多。小時候是這樣,孩子長大成人了依然要控制,多年輕人和所愛的人分開,原因就是控制欲強的母親的介入和幹涉。
對於控制欲強的母親來說,她總是站在道德的高地上譴責不聽話的孩子,「我對你那麼好,你沒良心」「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你為什麼不理解」。讓孩子心裡產生一種「負罪感」,以至於孩子不敢反抗,只能壓抑自己,逆來順受。
你自以為是的愛,其實對孩子來說就是傷害。
你以為付出很多,孩子應該心存感恩,可其實你根本不知道孩子需要什麼。
你以為你是對孩子好,其實是自私地想讓孩子按照你的心意來過他的人生。
演員朱辰雨,一直單身,有網友戲言:別人是憑自己的實力單身,朱辰雨是憑藉媽媽的實力單身。
朱辰雨的媽媽直言:他的每一段感情我都知道,我都去幹擾。
她要求朱辰雨喝果汁,每天親自榨,一天兩瓶,必須喝完,晚上把空瓶帶回家,證明自己喝完了。
兒子拍戲,她跟著。兒子去哪她去哪。
朱辰雨有過反抗,但結果無效。
在母親雌威下長大的孩子,女孩子很容易和媽媽一樣極度控制,男孩子則無法走入婚姻,除非他開始去放棄與母親最原始最親密的依附關係。
心理學家李雪說:「一個身體只能承受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
強烈的控制欲傷害的不僅僅是親子關係,夫妻關係,婆媳關係、父子關係等,整個家庭都會受其影響。影響的還不止一代人。
曾經有一個朋友向我傾訴:「我是被媽媽操縱情感的可憐人,把自己的人生當了肥料,去填她的土,種她的地,結她的果。無論,我多麼厭惡她,最後總會在自己身上發現她的影子。我對兒子的要求簡直和她差不多,看到兒子不開心,我也會後悔,可下一次還是忍不住。」
父母兩個任務:一是和孩子親密,呵護孩子成長;二是和孩子分離,促進孩子獨立。
他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附屬,不是你的傀儡。你把所有重心都放在孩子身上,目光從不曾從孩子的身上移開,你失去了自己的生活,孩子失去了獨立,可能還有自己的人生。
你的人生是你的,孩子的人生是孩子的。做好父母應該做的,該放手的請大膽放手。傾其一生,你能陪孩子走多遠。你前幾十年的人生經驗和思想不一定適合今天的孩子,更無法匹配他後幾十年的人生。
家是孩子溫暖的港灣,父母是孩子的守護者,但他終究要離開父母的守護,去追尋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