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人之名》: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傷害,6個字「我都是為你好」

2020-09-05 談情說李

01 尊重孩子

英國著名教育家斯賓塞有句箴言是這樣說的:「教育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教會並尊重孩子的選擇,這樣遇挫時他才更有耐力,成功時也會愈加喜悅。」

深以為然。

當父母的,不僅要會教育孩子,還要尊重孩子的選擇,不能什麼都大包大攬,甚至獨斷專行,這樣對孩子的成長很不利。

或許很多父母會說:我這是為孩子好呀。

可是,為孩子好還有另一種更好的方式,那就是尊重孩子。

最近的熱播劇《以家人之名》中,李尖尖的爸爸李海潮圈粉無數,因為他是一個特別能理解和尊重孩子的人。

考試成績出來了,李尖尖考了個全班的倒數第三,她哈哈大笑地說:「你知道麼,我之前一直穩居全班倒數第二啊。」

真是一個沒心沒肺的孩子,李尖尖陽光開朗活潑可愛,誰能看出她是一個從小就失去母親的孩子?她的好性格,無非是爸爸李海潮教育的成果。李海潮對李尖尖的尊重,讓她完全不像別的單親孩子那樣,孤獨冷僻。

比如:

李海潮支持李尖尖畫畫。

看她喜歡雕刻,就讓她盡情玩。

所以雖然李尖尖成績不好,但她活得每一天都開開心心,畫畫得好,雕刻也拿了獎。這都得益於她有一個開明的爸爸。

02 不要做獨斷專行的父母

這次考試中齊明月考了全班第三,但她悶悶不樂,黑著一張臉坐在那裡,她的心裡在想的是,這個第三名的成績如何拿回去讓媽媽滿意。

看到這裡,小編不免唏噓。

一個是全班第三,一個是全班倒數第三,齊明月和李尖尖對待考試成績的態度截然不同,以為她們的身後,站著不同的父母。

教育專家孫雲曉說過這樣的話:「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不要總是打著「我都是為你好」的旗號,來控制孩子的思想。

《以家人之名》中,小編特別喜歡李尖尖的性格,她自信果敢,而學習成績特別好的學霸齊明月卻膽小怕事。

有一次,齊明月的媽媽帶齊明月去買衣服,齊明月看中了一件白色衛衣,很想買回家。媽媽卻直接說:「穿什麼白色,讀書的人穿不耐髒。」

齊明月顯然很失望,但是又不敢生氣,只好拿起一件黑色的T恤,沒想到媽媽又說:「下孩子不要總穿黑色,要穿鮮豔的。」

然後,齊明月媽媽問導購員這件衣服還有沒有別的顏色,導購告訴她,有粉色,她問都不問齊明月的意見,擅做主張就買了粉色。

還有一次,在請李尖尖兄妹吃飯的時候,齊明月的媽媽讓齊明月點菜,她看了半天,猶豫不決,不知道該點什麼,媽媽就說她:「你這個孩子啊,怎麼這麼沒主見?」

其實,齊明月的媽媽不知道,齊明月沒主見,是因為對孩子控制太多,尊重太少。

要知道,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傷害,就是打著「我都是為你好」的幌子,來左右孩子的每一次選擇,甚至控制孩子的人生。

03 父母覺得你需要,所以你需要。

世界上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

父母是這個世界上最無私的人,他們起早貪黑,含辛茹苦撫養孩子,有時候忍不住會為孩子大包大攬,做孩子自己該做的事情。其實,父母的出發點無疑是好的,但是他們的犧牲和幫助,也許並不是孩子需要的。

但是,父母覺得你需要,所以你需要。

這就是「我都是為你好。」

奇葩說》裡黃執中曾經說過:「什麼是完美人生?那就是在人生的時時刻刻,永遠都儘可能地保有最多的選擇權。


這照片喜歡嗎……


​李海潮給了女兒更多的選擇權,他因此收穫了一個人格完整的好女兒,而女兒李尖尖因為有一個懂得尊重的爸爸,才有了更多愛的歸屬。

人類學家費孝通認為,父母眼中,孩子常是自己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重生一次的機會。很多人不讓孩子自由選擇,是以此來實現自己的心願或者價值。

多尊重自己的孩子吧!父母飽含尊重的愛,是每一個孩子幸福的來源。

今日話題:擁有不懂尊重的父母,對於孩子來說,是一場災難。你認為呢?歡迎一起交流。

相關焦點

  • 以家人之名:父母那句「我都是為了你好」,算不算道德綁架?
    《以家人之名》中,齊明月與媽媽的爆發性爭吵,引爆了熱搜, 這個話題引發近2億人關注。媽媽把否定當做「為你好、關心你」,然後理所當然地發號施令。明月對此表面上言聽計從,實際上慢慢開始陰奉陽違——嗨歌喝酒,明明是最鬧騰的人,卻在父母面前裝成乖乖女。高考故意少填了一張答題卡,這個女孩用最無奈的方式做著最有力的反抗。
  • 《情感勒索》:全都是為你好,是父母對子女最大的傷害
    孩子沒有按照父母要求去選擇一個穩定的工作,父母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對子女施壓,哭訴,「你怎麼這麼不省心,我這還不都是為你好。」孩子談婚論嫁,父母們更是不顧兒女喜不喜歡,只要自己沒看好就會橫加阻攔,甚至以死相逼,還口口聲聲:「我這樣,還不全都是為你好。」「全都是為你好」。看上去是寄託了父母對孩子的殷切希望和無限的愛。
  • 《以家人之名》獲贊:父母最大的惡意,是對孩子安全感的無視
    有人說:這個劇名包含了兩層含義,一層是至親之人以家人之名對孩子進行道德綁架,另一層是血緣上的陌生人以家人之名治癒孩子的心理創傷,重塑他們對成人的依賴。在我看來,《以家人之名》講述的是一個爸爸用教科書式的育兒觀撫平孩子們內心傷疤,用無條件的接納建立孩子們安全感的故事。
  • 「我都是為你好」,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毀掉了自主天性
    豆豆的成績一旦有了少許的下滑,媽媽就會大發脾氣,對豆豆一通大罵後哭著說:「我天天管著你都是為你好,你考成這樣對得起我嗎?」豆豆每次面對媽媽這樣的責難,都顯得非常的委屈,他覺得自己明明已經很聽話了,為什麼媽媽還總是不開心呢?難道媽媽不愛我了嗎?
  • 「為你好」這句話,是父母的情感綁架,是在對孩子「耍流氓」!
    家長嘴裡的「我都是為你好」這句話看似充滿了愛意,實則是家長對孩子最大的控制,會讓孩子整個成長的過程中變得很沉重。有時候,我們自認為是為了孩子好,而對孩子各種嘮叨,過後還會補充一句「我們都是為你好」「我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真的是為孩子好嗎?
  • 有一種傷害,叫做「我這是為你好」
    《奇葩說》有一集的論題是「我這是為你好,是扯嗎?」想必這句話大家都深有感觸,可能被父母說過,可能被朋友說過,也有可能自己說過。在我看來,」我這是為你好「這句話的確是在扯淡。原因包括但不限於以下三個。我表姐是個在父母眼中很「叛逆」的女孩子,因為她總是在人生大事上與父母據理力爭,她最討厭的話,就是那句「我這都是為你好。」高一下學期,整個年級開始分科,表姐物理成績不錯,分科時想選理科,但她父母卻要求她選文科。理由很簡單,是「我這是為你好。」
  • 「為你好」三個字毀了多少孩子?
    有人曾經在網上做過這樣一個調查:父母對你說過的話中,你最討厭的是哪句?結果出來後一片譁然,高票榮升第一位的是「我都是為你好!」很多網友紛紛控訴,這句話背後的意思就是「我都是為你好,所以你必須要聽我的!」,而這簡直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情感綁架。
  • 《以家人之名》三組家庭:明明是「為你好」,為何成家庭矛盾根源
    若是喜歡,請給七七點擊「關注」,愛你呦隨著《以家人之名》的熱播,關於原生家庭的話題也再次出現在了人們的視線中。在劇中,似乎每一個家庭都看似幸福,卻有著屬於自己的問題。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總是聽這種說:「我是為你好,為什麼你不能明白我呢?」就像《以家人之名》的四組家庭,「為你好」成為了一句魔咒,家長想要禁錮中孩子,卻不想孩子們因此而叛逆受傷,而親子關係也因此大受影響,它甚至成為了家庭矛盾的根源。
  • 「我都是為了你好」,不是用來傷害孩子的理由,不要讓愛變質
    然而有的時候這句話卻成了父母道德綁架最大的武器,不僅沒有幫助到孩子,反而傷害了他們,讓愛變了質。 後來有人勸解這位女生,無論父母做了什麼,他們都是為了孩子好。這種極端的行為只會害了自己,所以千萬不要再做這種事了。 「我都是為了你好」,輕飄飄的一句話讓父母的一切行為都有了合理的解釋,哪怕這個行為是多麼的惡毒,多麼刺痛孩子的心。難道在做壞事之前,我們說一句都是為了你好,也可以正大光明的繼續下去嗎?
  • 以家人之名丨父母失去影響力,因為這三個字
    最近《以家人之名》熱度很高,我也陸陸續續從周圍追劇的朋友了解到了許多情節,裡面李海潮的教育方式特別有趣、但我今天要講講一位配角齊明月的故事。與「半放養」長大的女主角李尖尖不同,她從小就是聽話懂事的「別人家的孩子。然而成年後她漸漸有了自我意識,開啟了她遲來的「叛逆期」。
  • 父母最大的悲哀,是以家人的名義傷害孩子
    「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你怎麼還不知足,我是養了一條白眼狼嗎?」國人總是習慣把血緣關係看得很近,以為只要是家人就不會傷害你,但真正愛你的人,是不會打著「愛你」的旗號去傷害你的!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物,不能只為父母而活,他們因為你而來到這個世上,但他們有自己的靈魂和思想,作為父母,能給孩子的只有愛,而不是想法。
  • 父母——有太多傷害,打著愛的旗號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天下真的無不是的父母嗎?有太多的傷害,打著愛的名義。太多的父母張口閉口「我是為了你好」「你以後就懂了」。父母真的都合格嗎?上天也許給了你生孩子的權力,但沒給你養孩子的能力呢下面,小編為大家盤點一下電視劇中典型的父母縮影
  • 《以家人之名》大結局:養而不教,是父母最大的惡
    熱播劇《以家人之名》迎來了大結局。而劇中其他幾個孩子,卻因為父母的種種做法,在成長的道路上留下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陰影。可見,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十分巨大。然而,無論是熊家長還是熊孩子,遲早都要為「教養缺失」付出代價,你不管教,總有人替你狠狠管教!養育孩子是父母的責任,養育出一個好孩子也是父母的義務。
  • 父母的那句「我都是為你好」對孩子的傷害到底有多大?
    有沒有經常見到過這樣的場景:孩子看中了一樣特別喜歡的玩具,想讓父母買,結果父母卻說:「這個不好玩,你已經有好多這樣的了,我給你買個更好的,這是為了你好」;「那件衣服你穿不好看,這件多好啊,買這件,這是為了你好」;「榴槤有什麼好吃的,那麼臭,別吃,這是為了你好」......
  • 《以家人之名》告誡父母:別讓自己的愛,變成孩子的不需要
    《以家人之名》有一段劇情,看了以後深有感觸。齊明月媽媽,把全部家底拿出來,打算購買家對面小區的學區房,連20萬定金都交了。對於媽媽的自作主張,齊明月當時就想拒絕,只不過一開口就被媽媽打斷了。事後她又找了爸爸,父女倆聯手拒絕明月媽媽,齊明月的父親甚至以離婚來威脅妻子,也沒成功。
  • 《以家人之名》齊明月終於爆發,掌控自己的人生太舒爽
    在蔡康永的文章裡看到過一句話,你無法選擇你的家人,卻可以選擇掌控自己的人生。剛剛熱播的電視劇《以家人之名》後面的劇情裡,齊明月終於爆發,一直以來生活在媽媽的陰影之下的她,要為自己而活,簡單的幾句讓人酣暢淋漓。齊明月面對媽媽的質問、打壓、還有」為你好「的綁架終於不願再欺騙媽媽,態度堅決的告訴媽媽,「你知道為什麼我高考比模擬考少考了五六十分嗎?
  • 「我都是為你好」這句話看似充滿了愛意!孩子:我不需要!
    一句「我都是為你好」這句話看似充滿了愛意,實則是家長對孩子最大的控制。家長嘴裡的為你好,會讓孩子整個成長的過程中變得很沉重。有時候,我們自認為是為了孩子好,而對孩子各種嘮叨,過後還會補充一句「我們都是為你好」「我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真的是為孩子好嗎?
  • 「媽媽批評你,是為你好」,父母一味地批評孩子,只會傷害孩子
    所以在我小的時候,基本上把媽媽的管控是較為嚴格的。 「能不能把你的字寫好看一些?你看寫的這些字,還不如我隨便寫一寫!10分鐘寫一行字就寫成這樣,你是不是太沒出息了?」「考試成績就這點,是不是個豬腦子?我要是腳隨便踩一腳,可能都比你考的成績好。你說你一天是不是在學校瞎混呢?什麼都沒有學。」
  • 對孩子傷害最大的三類父母,很多父母都踩雷,如果你是請儘快改正
    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但是有些父母愛的方式用錯了,那麼這份愛就成了「毒」,孩子出生時是一張白紙,但為什麼會走向相反的道路? 其實就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一般來說,這三類父母對孩子傷害最大,很多父母都踩雷了,如果其中有你,希望能儘快改變自己的教育方法。
  • 《以家人之名》:母親強烈的控制欲,是孩子人生最大的災難
    最近有沒有追《以家人之名》,雖然該劇有點高開低走,但帶來的話題卻絡繹不絕。在她看來,我辛辛苦苦都是為你好,為什麼你不聽話?不是有那麼一句話嗎:每個媽寶男背後都站著一個控制欲強烈的母親。臺灣女演員狄鶯的兒子孫安佐在美國被捕,罪名是意圖拿槍襲擊他所在的學校。警察從他家裡搜出各種武器,包括槍枝和上千發子彈。最終花了3000萬臺幣請了4位律師,依然被關押達8個月,然後被強制遣返出境。近日,在臺灣再次被起訴,可能再次面臨牢獄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