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像頭下的孩子們
最近,一位媽媽的做法在網上掀起了軒然大波。
她在剛上一年級的女兒房間裡安裝了攝像頭;
通過手機就能隨時調閱錄像,實時查看女兒是否在認真學習。
一旦發現女兒在玩耍、坐姿不端,她就會通過攝像頭的對講功能直接喊話:
「怎麼又在看動畫片?」
「坐直一點!」
「你在看什麼書啊?」
雖然她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但她的行為卻與「馴獸」無異。
有了這樣的經歷,那個剛剛成為小學生的女孩,還會真心喜歡學習嗎?還是把媽媽的監視當成一場噩夢?
無獨有偶,同樣因為監控孩子登上熱搜的還有另一位爸爸。
原來這個父親因在外做生意,擔心孩子獨自在家會不自覺,沉迷打遊戲、看電視而不寫作業,所以想在孩子的房間安裝一個監控探頭。
結果兒子很抗拒,與父母溝通無果,只好報了警。
儘管他父親認為安裝監控探頭是為了監督孩子,並非是幹涉兒子在家的正常生活,但從兒子的報警行為裡看到了孩子強烈地抗拒。
在360度無死角的監控之下,孩子們仿佛成了「學習的工具」。
可怕的是,不少爸媽對這種做法很是認同:
「不督促的話,孩子就是注意力不集中啊。」
「上班不監督,下班回家吃完晚飯就很晚了,來不及了。」
「學校都提倡減負,都建議把孩子交給家長了,可不得這麼監督嘛。」
可惜他們沒有意識到,如果所謂的「不督促」帶來的只是孩子一時的懈怠,那麼這種「嚴防死守」,毀掉的很可能是孩子的整個未來。
的確,給孩子空間勢必是要有代價的,但緊密盯人、24小時監視所需要付出的代價,可能隱藏得更深。
這種代價暴露的那一天,不論是家長還是孩子,根本沒辦法承受。
愛與控制,一直都是相伴相斥
不得不說這屆父母為了孩子的學習也是操碎了心。
雖然工作忙碌,但又不想缺席孩子的學習成長,所以有時候容易「用力過猛」。
在事件發酵後,有記者進行隨機走訪。
記者針對「裝監控」的問題採訪了一些學生,結果發現家裡被父母裝監控的還真不少。
男孩小宇稱:「我媽說讓我好好學習,媽媽說只要我好好學習就不用怕這個東西了。」
被採訪的家長,很滿意這種方式,工作之餘也監控孩子學習,只要孩子有風吹草動,她就可以從手機這頭吼兩句:「趕緊寫作業!」
但在孩子心中,媽媽的催促更像是「河東獅吼」般恐怖,簡直難以忍受。
還有孩子直言:「我不想被像『囚犯』一樣被關著。」
美國心理學大師塔瑪·瓊斯基的《讓孩子遠離焦慮》這本書中對這類父母有一個名稱「直升機式父母」:
父母就是像直升機一樣徘徊在孩子周圍,不斷確認孩子的狀況。
美其名曰為孩子好,實則是密不透風的控制。
心理專家曾奇峰說過:「一定程度的擔心如果飽含愛意的話,那麼過度的擔心就等於詛咒。
因為過度的擔心,隨之而來的就是過度的控制。」
孩子其實都有自己節奏,他們有強烈的「自我主體意識」,希望自己掌控自己的事情,決定自己的事情。
那些被「死死管住」的孩子,都怎樣了?
不可否認,有些在嚴格管教下成長起來的孩子,的確取得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但他們的內心深處,留下了巨大的黑洞。
那些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的缺憾,很可能要用一生去彌補和挽回。
當孩子被「死死管住」,他們的行為規範能得到暫時的保證,但沒有界限感的控制,最終只能走向傷害。
就像《隱秘的角落》裡的朱朝陽。
朱朝陽從一個內向的學霸少年走向罪惡的深淵,背後的很大推手就是因為失控的母親。
母親周春紅離婚後,與朱朝陽相依為命。
也可以說,她把兒子當成了掌控的工具。
她拼命鞭策兒子學習,即使老師委婉提醒兒子的人際關係問題,她也不在意。
只是一味的強調「學習才是最重要的」。
兒子做什麼、吃什麼全都要聽從她的安排。
就算是喝牛奶這樣的小事,就算兒子不想喝,她也一定要把牛奶灌進兒子的嘴裡。
在這種嚴苛的掌控下,朱朝陽的所有情緒都被壓抑,直到最後成為墮落深淵的惡龍。
黃瀾曾說過:
很多父母是對孩子有一種深深地擔憂,認為孩子在做選擇的時候千萬不能犯錯,也不能接受孩子出現錯誤。
但是太強勢的控制,反而會讓孩子失去自主權利,走向更反面。
父母嘴上對孩子說愛,卻用以愛之名的控制。
這種方法在短時間內看似有效,可代價卻在無形中累積。
一旦脫離家長的控制,孩子也許自暴自棄,也可能變本加厲。
懂得放手的父母,才能養出優秀的孩子
在發展教育學中,有一個概念叫「適應力」,指的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獨立處理風險、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
這種適應力並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在孩子獨立判斷周圍環境、進行自我管理的過程中逐漸培養的。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適應力是決定孩子未來能走多遠的核心能力之一。
所以,學會放手,是現代家長的必修課。
很多人都看過教育節目《少年說》,那些站在高臺上的孩子,無一例外控訴自己的父母。
有個少年卻是深情告白:
「你照顧了我12年,我距離讀大學只剩三年了,在未來這三年裡,我會為你多做飯,讀了大學以後,我就很難再為你做一頓飯了。」
聽了兒子的話,臺下的媽媽低著頭哭出了聲。
幾次哽咽之後,媽媽忍住眼淚,回答兒子:
「這十年裡,在外人看來,都認為媽媽過得很辛苦,其實媽媽過得一點都不辛苦,因為媽媽有你。
媽媽請你永遠記住一句話,你是一隻快樂的小鳥,你不屬於我,你屬於你自己,你屬於藍天。」
這個單親媽媽,用理解與放手,成全了自己和孩子最美的相遇。
而孩子也在媽媽潛移默化中,學會了責任和感恩。
這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其實,孩子的錯誤分為兩類,一種是原則性錯誤,必須立刻糾正,而另一種則是成長性錯誤,與探索相伴而生。
生活中,後者佔據了絕大多數。
而當孩子在探索過程中出現錯誤時,爸媽不妨按捺住糾正、批評和指責的衝動;
控制好情緒,試著讓孩子承擔自己行為帶來的自然後果。
例如沒有及時完成作業會被老師批評,動作磨蹭會遲到,收拾文具丟三落四會導致無法正常學習。
為人父母,不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清障工」,那些該由孩子自身擔負的責任,就應該勇敢放手,讓他們去面對。
當然,如果孩子知錯就改,主動地解決問題,父母也要記得對過程中的努力予以肯定。
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好的養分。
每個孩子,都是在不斷試錯中成長的,不論是父母還是孩子,沒有人天生是完美的,我們既要接受自己的不足,也要悅納孩子的選擇。
父母子女一程,終究只是短短數十年。
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在與孩子的相處中,少一點控制和幹涉,多一點鼓勵和信任。
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有權「成為自己」。
圖片信息來源:網絡
聲明:文章轉載只為信息傳播,如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