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圍的夜與霧》誰在為家庭暴力推波助瀾?

2020-12-20 百家號

曉玲的悲劇形成,除了李森和她本人,還有眾多直接、間接的參與者。或許可以說,曉玲死於一種多方力量的「合謀」。

曉玲父母:

如果曉玲的父母換成其他人,或許曉玲不會嫁給李森,或者不會去天水圍。在曉玲最風光的時候,他們享盡了好處;在曉玲困難的時候,他們還沒弄清楚曉玲的困難是什麼,就把曉玲推了出去。李森跟曉玲去見父母。曉玲父母知道李森是香港來的,並且要給自己裝修房子時,馬上就讓李森喊自己「爸、媽」。

李森給他們蓋了全村最好的房子,讓他們在村子裡迅速地風光起來,這似乎已經滿足他們對女婿的所有要求。曉玲肚子越來越大,李森卻一直沒有結婚的意思。在曉玲媽媽的追問下,李森默認了自己在香港還有妻室的事實。曉玲父母沒有心思去評估,這樣的結合,對曉玲將來的幸福意味著什麼。在沒有跟曉玲商量的情況下,一門心思地把曉玲推給了李森,要求李森給曉玲名分。而此時的李森,正色迷迷地盯著曉玲的二妹,曉玲的父母非但沒有表示出義憤,反而用連續兩次的「你說怎麼辦就怎麼辦吧」默許了這樣的不倫私情。

大女兒的家庭幸福,二女兒的貞潔、婚姻前途,都不足以讓他們擔憂,只有眼下的名聲和財富才讓他們牽掛。當李森帶去的積蓄被花光、日子逐漸拮据,曉玲母親以拒絕提供免費飯菜為由逼他們去香港。李森大喊「個個都念著去香港,現在香港有錢分啊?」,並打死王家的狗洩憤。從這開始,曉玲被迫離開自己熟悉、安全的家鄉,去了她不熟悉的天水圍;李森則回到讓他感到無力的天水圍,並把憤恨的帳記在曉玲身上。

故事接近尾聲處,曉玲打電話向母親訴說自己所受的虐待,母親還不斷地強調,李森曾經幫王家蓋房子,是有本事的男人,要忍著。那邊女兒在劇烈痛苦中,臨近滅門之險,這邊她依然翻著陳年黃曆,似乎那本來就不值得一提。

社會文化:

曉玲的父母大概不是這世上的孤本,而是許多貧困人口的代表。在這些貧困地區,流傳著最傳統的婚戀文化。或許,那樣的文化,發跡於時代久遠的過去,正對應著無所不在的貧窮。所以,即便進入現代,它也往往最容易在貧窮地區盛行。那是男權的文化,男人們擁有最高的權利,女性必須依靠一個男人,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女兒,對那樣文化中的家庭來說,因為不能傳宗接代,財產成了她們在父母那最核心的價值。基本上,沒有哪家嫁女,是不受聘禮的——通常大部分會留在娘家,成為娘家的財產。可以說,貧困,讓人們為了生存,對感情麻木。而這種麻木,一旦進入人們的習慣,便獲得了自身的生命力。即便曉玲的父母並不至於為生存憂慮,但為了補償受人尊重等等願望,他們依然習慣性地為了財產對女兒的感情麻木。

男權文化,也同時宣示著一種特別的性別權力——男性對女性的權力。儒家倫理的三綱中,有兩綱涉及這一特權: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女性依附於男性,自然得由男性處置,只要不太過分都行。在「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的普遍認知下,「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幾乎成為一種必然。影片中,曉玲的母親在電話另一頭告訴曉玲「在我們鄉下,哪個村、哪條巷裡頭都是男人打老婆的事」,曉玲的父親在旁一邊聽一邊點頭稱是。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沒有受過現代觀念洗禮的曉玲父母,不能對曉玲身處的困境和危險做出合適的反應,幾乎也是一種必然。

那種文化還特別強調家的自治。在漫長的人類文明史上,家庭被統治者作為社會控制的基本單元。家庭之內,交給家長,以減少直接管理社會事務帶來的負擔,並使家長獲得權力以換取他們的忠誠。家的封閉,家門的堅固,由此成為一個基本精神。法不入家門,作為一項原則盛行於諸多的法律體系當中,即便到今天仍然有蓬勃的生命力。這也通過家長由男性擔任的慣例呼應和強化了男權秩序。在這樣的背景下,儘管家庭暴力受到越來越多的社會關注,並且被法律所禁止,但真正落實到現實生活,依然面臨這樣或那樣的尷尬。仿佛那依然是家務事,依然不方便由外人評價和介入。

影片中,即便在建立起現代法治體系多年的香港,在慘案沒有爆發之前,從議員、社工到警察,似乎都很難對曉玲受到家庭暴力這樣的事予以足夠的重視。社工在進行調處時,依然用「床頭打架床尾和」這樣老套話來表達他們對家庭暴力問題的理解。面對曉玲一次又一次的求助,警察總是無動於衷,甚至說「我們警察是執法的,不是給你們管理家庭糾紛的」。當然,這或許也與香港居民對大陸貧窮地區來的新移民的輕視有關——他們作為既得利益者對外來人口的加入難免感到些許焦慮,自傲或輕視或許正好可以作為一種防禦。但更重要的,還是他們得自傳統的輕視家庭暴力問題的觀念。

小結:

很大程度上,曉玲是孤獨和無助的。她被一種無形的力量推到一個壓抑得隨時可能發作的香港老男人身邊,並隨對方來到天水圍,又承受著對方對自己原生家庭的幾乎所有怨怒。當她深陷家庭暴力的危機時,那個提供保護的社會服務體系也反應遲緩且漏洞百出,直至她命喪黃泉。

相關焦點

  • 《天水圍的夜與霧》:解讀影片背後的親密關係及家庭衝突
    《天水圍的夜與霧》這是一部由許鞍華執導的劇情片,同時於2009年5月在中國香港正式上映,影片的劇本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引人入勝的同時又發人深思。雖是一部揭露家庭衝突的影片,但裡面講述的親密關係和家庭暴力又是那麼似曾相識,因此也能給我們一些啟發和相關思考。
  • 《天水圍的夜與霧》原型,天水圍滅門慘案,男人把一家人養肥再殺
    《天水圍的夜與霧》是導演許鞍華天水圍系列的第二部,這個案件是根據04年天水圍一部真實的案例改編,2004年,天水圍發生了一起慘絕人寰的「一家四口滅門慘案」,一名男子殘忍的殺死妻子及兩個女兒後自殺身亡,其中,這位金姓母親來自於四川,而當年的6月底時許鞍華便去拜祭死者,並搜集相關資料,
  • 深度解讀《天水圍的夜與霧》:悲劇的釀成,不止只有家暴者一人
    不知你是否經歷過家暴,不知你是否覺得家暴離自己的生活很是遙遠,但不可否認有許多人正遭受著家庭暴力。家庭暴力,儼然成為社會話題。圍繞家暴的國產影視作品,腦海裡能想到的就有兩部。而《天水圍的夜與霧》改編自2004年發生在香港天水圍的真實案件,影片以插敘的戲劇表現形式,一段婚姻幸福到破滅的來龍去脈,赤裸裸地展現在觀眾面前。相比於《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留下的陰影,《天水圍的夜與霧》帶給觀眾更多的是窒息感,還有層層遞進的絕望。
  • 《天水圍的夜與霧》:看起來恐怖吧,這才是真實的生活!
    如果說《天水圍的日與夜》是許鞍華給香港底層小人物編織的一出童話的話,隔了一年拍攝出來的《天水圍的夜與霧》,就是一場典型的給底層人物的醒世錄。它用一個真實改編的案件為切入點,在構建和解析底層居民如何應對整個經濟環境萎縮下的困頓和自我平衡。
  • 許鞍華為我們重現了這場人間慘案——《天水圍的夜與霧》
    2008年,香港導演許鞍華在拍攝了《天水圍的日與夜》之後。在當時引起了一陣轟動,因此2009年,許鞍華的「天水圍」系列第二部《天水圍的夜與霧》得以上映。對比一下兩部電影,基本上走的都是極端。「日與夜」是非常明顯的自然景觀相比之下,「夜與霧」是不清楚有時候,我甚至不知道你面對的是「夜」還是「霧」在這兩種景象之間,可以自由自在地轉換所以,當你想要認真的去了解這個秘密的時候,你可能會有點疑惑即使是影片中的阿玲,相信她也會感到疑惑沒有像前篇一樣平淡的故事反覆閃回和小故事讓我看整體阿爾琳的悲劇其實從一開始就已經發生了如果注意到一些細節
  • 豆瓣日曆 2020年11月25 日《天水圍的夜與霧》
    今日主題影片:《天水圍的夜與霧》。 《天水圍的夜與霧》(英語:Night and Fog)是2009年許鞍華導演的電影,其同系華語電影還有《天水圍的日與夜》,不過電影風格各異。故事內容是以倒敘法講述一宗在香港新界天水圍發生的家庭倫常慘劇。
  • 《天水圍的夜與霧》:有些人不能嫁,家暴的警示,沒有盡頭的黑暗
    引言用夜與霧來形容家暴非常恰當,一眼望不到邊,無盡的暗和絕望,唯有熬過去才會天明,但熬不過去的曉玲永久的留在了萬聖節的夜晚。正文《天水圍的夜與霧》以2004年的香港天水圍滅門慘案真實事件改編拍攝的劇情片,還原社會家庭暴力一隅,由許鞍華執導,任達華,張靜初,羅慧娟,覃恩美等主演,2009年上映。
  • 舊影感悟:《天水圍的夜與霧》
    《夜與霧》是阿倫雷乃的名作,後來日本大島渚拍攝了《日本夜與霧》,夜和霧成為人性黑暗的代名詞。許鞍華是我喜歡的導演,她的電影市井和詩意總是能非常巧妙地結合起來。這次也不例外。媒體總是會將這些事件歸結為某個社會根由,而文學和電影,關注的是那個看不見的黑暗的區域。沒有人知道王曉玲從四川淳樸的鄉村來到繁華都市,是如何成為一個以色相來換取生活的人,這樣的故事有成千上萬。
  • 從心理學分析《天水圍的夜與霧》家庭暴力現象,該如何走出陰霾?
    通過本文,可收穫1.家庭暴力有哪些表現?2.為什麼會形成家庭暴力?3.如何走出家庭暴力?正文電影《天水圍的夜與霧》簡介男主角是一位工人,女主角在一次找工作的時候遇見了他,身邊除了這個男人可以依靠外,自己什麼都沒有。
  • 《天水圍的夜與霧》:撕開家暴的外衣,是對親密關係的誤解與藐視
    電影《天水圍的夜與霧》,是導演許鞍華根據真實案例改編的一部由家暴所引起的一部悲情劇,也是突出家庭親密關係與家暴現象的一部代表作,下面我們來一起了解一下。一、《天水圍的夜與霧》:親密關係中的突出矛盾——家暴1、王曉玲與李森的相識、結婚王曉玲是一個來自四川農村家庭的小姑娘,由於家庭的貧窮與重男輕女的傳統思想,王曉玲因此很小就出來工作,但她所做的並不是什么正當的工作,而是一位嫖妓。
  • 《天水圍的夜與霧》:愛情中的依附往往會造成婚姻中的悲劇
    《天水圍的夜與霧》就是這樣一部殘忍的電影。2004年,天水圍發生了一個慘絕人寰的案件,一名男子親手殺害了自己的妻子與女兒之後自殺身亡,這就是震驚全國的"一家四口滅門案"。同年6月底,導演許鞍華去祭拜死者,同時收集了相關資料,拍攝成了電影《天水圍的夜與霧》。
  • 天水圍的夜與霧:整部電影的社會價值,已遠遠超過了它的商業價值
    2004年香港天水圍滅門慘案,雖然不是香港十大奇案,但是在當時的環境背景下,這個事件造成的轟動並不小。許鞍華導演先後在2008和2009年拍攝了天水圍的日與夜和天水圍的夜與霧兩部,後者就是改編自這個事件。
  • 許鞍華《夜與霧》上演血腥慘劇 取材真實案件
    《天水圍的夜與霧》海報網易娛樂6月3日報導 金像獎大熱之作《天水圍的日與夜》及其姐妹篇《天水圍的夜與霧》於6月2日結束了在香港地區的全部放映《夜與霧》劇情:天水圍上演的血腥和悲情《天水圍的日與夜》如果也可以是灣仔或九龍城故事,許鞍華就告訴我們,其實這部相輔相成的《夜與霧》,一樣會出現在元朗或者觀塘。《瘋劫》也早說明了,奇案只是借題發揮,人性和社會悲劇才是她的關注。
  • 一個鄉下女孩嫁給香港大叔後的生活,解讀《天水圍的夜與霧》
    領頭的阿姨發現了她,主動叫她加入一起跳舞,可是月費竟然要50塊錢,她藉口要問過老公,逃也似地跑了……這是許鞍華的執導的電影《天水圍的夜與霧》裡面的劇情,以發生在香港的天水圍的真實事件改編,任達華和張靜初擔當主演。這是一部以「家暴」為題材的電影,講述是一位「大陸妹」嫁給「香港大叔」後的種種遭遇。
  • 中國新聞周刊:許鞍華,回到天水圍
    《天水圍的日與夜》,不鹹不淡的生活瑣碎徹底打動了香港人,那裡是他們無法逃避的庸常。但不是許鞍華想說的全部。  有關那個兇殺的故事,許鞍華終於拍成另一部《天水圍的夜與霧》。  如果說,人們還能在平靜中被感動,到了第二部,很多人卻在現實中不忍卒睹。兩部片子就像生活的AB面。
  • 《天水圍的夜與霧》首映 任達華下功夫「殺妻」-搜狐娛樂
    《天水圍的夜與霧》前晚於圓方戲院舉行首映禮,導演許鞍華與男主角任達華出席外,鮑起靜、陳麗雲、詹瑞文、羅君銳、張婉婷、羅慧娟等也到來捧場。    任達華很高興能與許鞍華合作,並表示觀眾看完該片除懂得珍惜親人以外,朋友及同事都要好好對待。戲中他要殺妻,他曾經慣演變態角色,今次是否駕輕就熟?
  • 如何破解《天水圍的夜與霧》:以愛為名的「情感勒索」?
    香港電影《天水圍的夜與霧》告訴我們大屠殺背後的故事。故事發生在香港著名街區天水圍,一年之內,這個街區發生了一場大屠殺,為了一個年輕的女人和她的兩個孩子,兇手殺死了受害者然後自殺了,不料,兇殘的兇手不是別人,正是這個家庭的主人,兩個孩子的父親和年輕女子的丈夫。
  • 《天水圍的夜與霧》:鄉下妹遠嫁香港,背後的家暴到底有多可怕?
    文/羅小可許鞍華是小編最喜歡的華人女導演之一,她的《天水圍的夜與霧》揭示真實的人性,即使十年過去依然經典。電影是根據2004年香港真實事件改編,有張靜初、任達華主演,是一部既深刻又壓抑的家暴片,獲得了29屆香港金像獎。
  • 許鞍華電影《天水圍的夜與霧》,被家暴的女人為何很難擺脫深淵
    看《天水圍的夜與霧》有種莫名的難受,女主角似乎讓人可憐又可恨,一次次被家暴又一次次沒有掙脫深淵。這部許鞍華作品把視線放在香港的底層人物身上,並把作品放在底層人聚集的天水圍。而這部電影來自一個真實的案件。阿玲是內地嫁到香港的一個女人,男人是失業的裝修工人,還有兩個可愛的雙胞胎女兒。
  • 《天水圍的夜與霧》:婚姻裡過得不幸福,女人要及時抽身
    看著孩子一臉嚴肅地看著你的眼睛,給出了誰也不願意跟、想去福利院的答案,你會選擇離婚,還是繼續隱忍?《天水圍的夜與霧》的王曉玲就面臨著這樣的處境,她和丈夫在年齡上差了二十多歲,典型的老夫少妻組合。不知情的人,看到這對夫妻的第一反應,大概就是女人貪圖男人的錢財,用青春換來了這段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