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腔平淡愛高山 王蒙先生的綠色情緣

2020-12-20 澎湃新聞

原創 王琳琳 中國環境

生態環境文學的參與者、推動者

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王蒙先生便與生態環保結下了不解之緣。

當時,中國環境報副刊「綠地」從1985年起先後開展「祖國環境美」「勝利杯」「綠色三明杯」等多次環境文學徵文活動,大量的環境文學作品應運而生。隨之,陸續開了八次作家座談會,討論環境文學創作和發展問題。

這些活動得到了眾多知名作家朋友和業餘作者的熱心關懷和積極支持。這些知名的作家中,起到核心與關鍵作用的就有王蒙。

在一次作家座談會上,時任國家環保局局長曲格平談到,人類面臨著嚴峻的環境挑戰,包括土地沙化、森林減少、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等,這些都給人類生存帶來威脅,希望作家們在拿起筆謳歌人們美好心靈、祖國壯美河山的同時,也要鞭撻某些因襲的愚昧,來喚醒人們的環境意識。

當時,有作家建議,應把大家組織起來,並儘快建立一個發表環境文學作品的陣地。這個主張得到與會作家的一致擁護。

經過王蒙和知名作家馮牧以及時任中國環境報副刊部主編高樺等人近一年的努力,環境文學研究會在1992年初正式成立。在成立大會上,王蒙倡議創辦一種環境文學刊物,並親自起名為《綠葉》,得到大家的贊同。

1992年1月,《綠葉》雜誌正式創刊。在創刊號上,王蒙傾情寫下了文章《讚美綠葉》。文章裡,王蒙深情地寫道「我們讚美象徵生命的綠葉,我們歡迎它的降生」,並呼籲「讓我們擁有更多的綠樹和綠葉吧,讓我們做一片又一片的能夠起一些淨化空氣和調節溼度作用的綠葉吧,讓我們呼籲減少一點化學汙染、噪聲汙染、水土流失、沙化和野生動植物的毀壞吧,讓我們生活在更加美好、更加純潔、更加健康的生態環境中吧」。

王蒙在文章中還旗幟鮮明地提出「作家天生應該與環境保護工作者攜起手來」,「作家天然是環保工作者的同盟軍」。

王蒙說,作家總是更容易接受環境保護的理論和實踐,並非作家都懂多少環境保護的理論和知識,而是說作家畢竟更富有對於自然、對於祖國河山、對於一切生命的感受和熱愛。作家也往往更早一點自覺或者不自覺地發出保護自然、保護環境的呼聲,警報環境破壞的危險。

在以後很多重要的場合,王蒙都向外傳達著同樣的觀點和看法。已故作家趙大年記得,在一次會上,王蒙說,過去都講戰爭和愛情是文學的兩個永恆的主題,我看還應該加上環境這個主題。

此外,王蒙先生還付出大量時間和心血,推動了兩次世界環境文學研討會的召開,團結和聯繫了一大批國際生態文學的創作者,促進了生態文學和生態文化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王蒙先生身體力行,極力推動著環境文學的發展壯大,促進了全民生態環境意識的提高。

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寫作者和記錄者

作為著作等身的文壇大家,王蒙先生體味過「半生多事」的苦難艱辛。但他始終保有「九命七羊」、永不言敗的激情與活力,始終不變地熱愛著生活,熱愛著大自然,從大自然中汲取能量和智慧。

他十分熱愛大自然。

1997年,王蒙前往北京郊區雕窩村居住寫作。他十分享受那裡清新的空氣。看滿山的柿子、山楂、板慄、梨、杏與花椒,欣賞那裡的石與土峰,既有奇石峭壁,也有鬱鬱蔥蔥,仿佛不論哪一塊都是李可染畫出來的。

在他的眼裡,雕窩的小動物也「實在可愛」。當時,他住的屋子外有一盞電燈,有一天,拉線電門突然不靈了。經過檢查,最後發現是一隻飛蛾往電門內部甩了卵,成為不良導體,隔斷了電路。村裡還發生過一次自來水停水事故,經查,是因一條小蛇咬斷了電源線。至於雕窩的蟲聲、鳥聲,更是盛大的交響樂,「是一個天籟樂隊」。

王蒙享受著這樣的田園風趣。曾經,他與金宏達在雨中舉傘漫步,來回有十四五裡地,但他卻說,「人生能澆幾次雨?風風雨雨,不也正是人生的樂趣嗎?」他也曾好幾次在入冬前,欣賞讚嘆著遍山遍野的怪石,體味著寒風漸起的肅殺,觀看歸林的倦鳥,心中生出無限感慨。

在大自然中,王蒙體會著人生快樂的極致。曾經,他從一句「明月落山中」這樣的佳句出發,寫下了很多關於「明月落山中」的詩句——

明月落山中,世界經水洗。

……

秋月升懸鏡,星辰近可語。

……

皓月正當空,高居臨廣宇。

高潔自無言,含羞更岑寂。

……

月清不自驕,月滿不自溢。

高處不勝寒?冷暖知而已。

……

既是寫月亮,也是寫自己。王蒙以月為榜樣,以月為風格,也被月亮感動著、吸引著。

王蒙還下決心務過農,種過蔬菜、玉米以及一大片草莓。後來,他還種過很多樹,專門從遵化東陵移來了兩棵梨樹、兩株黃楊、一株香椿,還找人嫁接過柿子樹。一株長得很好,另一株也嫁接成活,但因為遭遇「非典」,嫁接好的柿子樹最終也夭折了。

第二年,王蒙又將柿子樹嫁接了一次,極為不放心。即使不在北京,出了國,他還惦記著打越洋電話給孩子,囑咐他們把母樹上出的芽摘除,保證柿子樹能成活。

此外還有一株杏樹、兩株小核桃樹,不論走到哪裡,都是王蒙心裡所惦念的。

他說,「有樹木可以越洋掛念的人是幸福的。樹木就是親人。」他也寫過小說《無言的樹》,託物言志,表達了對樹木的敬意。

有一首詩,王蒙先生十分喜愛,可以說表達了他的心聲。那就是——

草密蟲啼好夢酣,一腔平淡愛高山,

怡然嘆詠晴空夜,欲枕星辰抱月眠。

「一腔平淡愛高山」,寫得多麼好。這是王蒙先生的胸襟與情懷,也是他一生的追求。

來源:中國環境報

編輯:秦超

更多精彩,請關注中國環境APP

長按識別二維碼下載↓↓↓

版權聲明

中國環境報社旗下媒體包括中國環境報、《環境經濟》雜誌、中國環境APP、中國環境網、中國環境微信、中國環境微博等。為維護自身版權利益,制止非法轉載行為,特此鄭重聲明如下:

1、任何媒體機構及營利性組織,凡在網際網路、移動客戶端、微信和微博等公開傳播平臺上使用中國環境報社所屬版權的新聞作品,須事先取得中國環境報社的書面授權後,方可在授權範圍內使用和轉載,且必須為作者署名,並註明來源,同時按有關國際公約和我國法律的有關規定向中國環境報社支付版權費用。

2、任何媒體機構及營利性組織,未經書面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中國環境報社所屬版權的新聞作品。對於侵權行為,中國環境報社將予以警告。

3、對於警告無效者,中國環境報社將採取包括但不限於公開譴責、向國家版權行政主管部門舉報、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權訴訟等多種措施以維護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屆時產生的一切後果由侵權人承擔。

4、對於各類非法轉載行為,歡迎讀者舉報。

本作品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及時刪除。

原標題:《一腔平淡愛高山 王蒙先生的綠色情緣》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王蒙御用插畫師:為王蒙著作手繪漫畫約200幅(圖)
    王蒙展示「背麻袋」漫畫 吉建芳 供圖  王蒙文學藝術館日前在四川綿陽正式開館,王蒙「御用」插畫作家——西安女漫畫家吉建芳受邀出席,並在開館當日舉辦的「王蒙文學生涯61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  說起與王蒙的交往,吉建方說那得追溯到三年前了。身為報紙編輯,當時她的一項工作就是做名家訪談。然而2011年她聯繫採訪王蒙時,卻因王蒙太忙而無緣見面。得知吉建芳會畫漫畫,2012年年初,王蒙的秘書彭世團約她畫一幅王蒙年輕時扛麻袋的漫像。「王蒙老師曾在新疆度過16年艱苦歲月,他經常和別人提起,那時自己的體重只有一百斤左右,卻能扛得起二三百斤重的麻袋,並常以此為榮。
  • 作家王蒙:文學最打動人的恰恰是感情性、靈魂性、語言性的東西
    王蒙先生曾笑談:「活著是件麻煩的事情,焦灼、急躁、憤憤不平的時候多,而安寧、平靜、沉著穩定的時候少。」耄耋之年的王蒙先生,從19歲寫到了85歲,創作讓他如醉如痴,也讓他找到了文學裡的趣味。
  • 外人眼中王蒙與莫言的交往:莫逆之交惺惺相惜
    在那次換屆會的閉幕式前,我在北京飯店再次見到他,他與王蒙先生談笑風生,我拍下了那個瞬間。照片上王蒙先生正指著他笑,近日王蒙先生在鳳凰衛視鏘鏘三人行節目中談到莫言時,還把這張照片展示了一下。竇文濤就說,看樣子你當時就在預言他會得諾貝爾文學獎!
  • 「人鳥情緣」帶來高山小村發展機遇
    楊水清告訴記者,村裡還有已故理學名人文化遺產、省級水稻種植示範基地、高山有機蔬菜、生物醫藥原材料紫杉等歷史文化和農業資源,未來可以打造鄉村研學體驗遊、森林康養遊等產業。  「拋荒的田地、閒置的集體經濟建設用地,甚至老年勞動力等,都有望被盤活。」楊水清說,下一步村裡還會請專業規劃團隊對村莊進行綠化、美化,對產業進行科學規劃,開發更多特色農產品和旅遊產品。
  • 「嘚瑟」「體貼」「寬容」86歲的王蒙這樣寫愛情小說
    人寫起小說來,每一個細胞都在跳躍,每一根神經都在抖擻——後來我覺得應該叫「哆嗦」,再後來我一想,其實是「嘚瑟」。你看你一嘚瑟,連一個貓都能寫活了。 我很高興能夠保持這種嘚瑟勁兒。 龔曙光:他要有一份獨特的體貼我跟大家一樣,讀著王蒙先生的書長大。
  • 年近九旬依然書寫青春書寫愛情 來聽王蒙講一堂文學課
    12月15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藝頻道和喜馬拉雅聯合出品的《一堂好課》在中央美術學院開講「青春文學課」。這節課的主講人就是青春文學的代言人,就是著名作家、學者王蒙先生。」在浩如煙海的文學作品中,《紅樓夢》是王蒙先生百讀不厭的一部。△1983版電視劇《紅樓夢》劇照(陳曉旭 飾 林黛玉)在王蒙先生看來,《紅樓夢》是青春的小說,因為書裡有那麼多可愛的青年,尤其是少女,她們永遠年輕。
  • 王蒙:活力海大,助我創造到老
    周年之際,王蒙文學館今天在海大揭牌。    王蒙文學館是集文化展覽、學術交流、革命教育於一體的綜合性文學館,分為「青春萬歲」「王蒙在海大」兩大板塊,通過王蒙先生300餘種不同語種、版本著作,以及幾百幅圖片和大量王蒙先生珍貴手稿、書信、實物等,生動、立體地展現了王蒙先生作為一代「人民藝術家」豐富的人生歷程、傑出的文學成就和永不停歇的探索精神,是中國海洋大學新的文化地標。
  • 作家王蒙,自稱耄耋腹肌男,遭遇秒殺式愛情:就是得嘚瑟的活
    王蒙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他對生活的熱愛令人動容。他對新鮮事物的好奇令人感動。雖然已經耄耋之年,但他每天堅持遊泳、走路、追劇、看電影,各種年輕人愛做的事情,一件都不落。在和年輕人的交談中,他也能深刻的融入其中,毫無違和感。
  • [浙江書展]斯文濟世、《天下歸仁》——著名學者王蒙說《論語》
    作為浙江書展之江閱讀沙龍的首場活動,王蒙、黃亞洲與李晗共同聊起了孔子和論語的話題。談到王蒙先生的這本新書,黃亞洲總結了自己閱讀後的三點最直接和鮮明的感受——「穿越、深刻、幽默」,並坦言自己是王老幾十年的粉絲,寫作也深受王蒙先生的作品影響,並為其一生筆耕不輟而深感敬佩。
  • 文化部長王蒙輔導孫子,因不會做語文題被嫌棄:您語文一樣不及格
    緊接著是第二道題:「在我的窗外有一棵楊樹」,下面哪種說法接近:A、一棵楊樹長在我的窗外,我看見了 B、我向窗外看去,看見了一棵楊樹 C、有一顆楊樹被我看見了,它在窗外如今的王蒙先生,已經87歲了,在他的87年生命裡,他從農民,成為教師,又稱為文化部長,作協主席,並且他的作品先後
  • 文化部長王蒙輔導孫子,因不會做語文題被嫌棄:您語文一樣不及格
    緊接著是第二道題:「在我的窗外有一棵楊樹」,下面哪種說法接近:A、一棵楊樹長在我的窗外,我看見了 B、我向窗外看去,看見了一棵楊樹 C、有一顆楊樹被我看見了,它在窗外王蒙看完後,直接懵了。他的孫子見狀也是直言:您語文也及格不了。
  • 香港慈善家田家炳先生與舟山教育的情緣
    田家炳先生於1919年生於廣東,1959年移居香港開辦工廠,後成為香港化工行業的領軍人物。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他在全國累計捐助了300多所學校,以「田家炳」命名的學校遍布各地,他也被譽為「百校之父」。在舟山就有一所以他名字命名的學校,也是全省唯一的一所田家炳中學。在定海鎮鰲山腳下,矗立著一所省級特色示範高中——舟山市田家炳中學。
  • 81歲斬獲茅盾文學獎,迎娶小20歲的嬌妻,王蒙:我敢跟年輕人們比
    王蒙在婚姻上讓人非常的羨慕,有一個非常愛他的妻子,王蒙是一個閒不住的人,為了寫作,放棄安逸的生活,到新疆去,也沒有和妻子崔瑞芳商量,打電話通知給妻子的時候說:"我打算去新疆。"崔瑞芳回答得很乾脆:"你去哪,我跟到哪!"
  • 80歲王蒙語言時尚飈英文 重慶圖書館開講傳統文化
    今日,王蒙先生在重慶圖書館作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幾個特點」的主題講座。王蒙先生的這期講座以獨到的見解、博學的知識以及風趣的談吐為重慶市民帶來了一場豐盛的文學大餐。     王蒙,作為中國當代最傑出的作家之一,曾在2010年榮登「第五屆中國作家富豪榜」,他的長篇小說《青春萬歲》、《活動變形人》等著作影響了幾代文學人。在今天下午的講座中,王蒙從泛道德論、泛整體論、泛機變論三方面深入解析了中華文化傳統的特點。
  • 蘇州博物館藏元王蒙《竹石圖軸》臆說
    > 元四家之一王蒙的這幅《竹石圖軸》亦稱《黃鶴山樵竹石遊靈巖詩軸》。此畫的內容正如李凱先生所言:圖繪叢竹和坡石,竹子枝葉疏淡,坡石皴筆短促而蒼勁,疏竹布於左上方,坡石居下,中間以楷書題詩相連。幸賴此幅《竹石圖軸》,我們才對王蒙繪畫的技法和畫科有了更全面的認識。
  • 四川朝天區建成全省最大的高山露地綠色蔬菜基地
    (原標題:四川朝天區建成全省最大的高山露地綠色蔬菜基地)
  • 王蒙文學館和林少華書房同時在中國海洋大學揭牌
    據悉,揭牌的「王蒙文學館」是集文化展覽、學術交流、革命教育於一體的綜合性文學館,分為「青春萬歲」「王蒙在海大」兩大版塊,通過王蒙先生300餘種不同語種、版本著作,以及幾百幅圖片和大量王蒙先生珍貴手稿、書信、實物等,生動、立體地展現了王蒙作為一代「人民藝術家」豐富的人生歷程、傑出的文學成就和永不停歇的探索精神,是中國海洋大學新的文化坐標。
  • 與王蒙商榷:阿Q求愛為什麼會失敗
    著名作家王蒙在復旦大學文史講堂開講《語言的功能與陷阱》。    我以為王蒙談及阿Q向吳媽求愛失敗的原因,簡直就像大戰風車的堂吉訶德,太不注重現實,太過浪漫和書呆子氣了。    難道王蒙不知道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究竟是處於怎樣的一種經濟情況和現實困境?「阿Q沒有家,住在未莊的土谷祠裡;也沒有固定的職業,只給人家做短工,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況且,阿Q的頭皮上還長著幾處不知起於何時的癩瘡疤。
  • 王蒙:不讀書的挺能耐,書讀的多倒顯得傻,為什麼現在還是這樣?
    在現實的種種慘痛經歷之後,王蒙仍舊沒有放棄自己那理想化的觀念,雖然不認可這個觀點的絕對正確,但王蒙卻以一種辯證的態度,向著中間化的價值觀與風格轉變王蒙先生說的這句:不讀書的挺有能耐,書讀得多倒顯得傻,為什麼今天還是這樣?其實正是他風格的一眾體現。有的人,或許勤於讀書,但讀的卻是「傻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