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王琪老人與前來迎接他的親屬相見。新華社
在北京短暫停留後,11日17時55分,當飛機緩緩降落在西安鹹陽國際機場,滯留在印度50多年終回祖國的老人王琪終於踏上了家鄉的土地,王琪老家四代人60多位親屬到機場接機。
王琪的侄子王永禮感慨:「今天我們全家四代人來到這裡,迎接親人從印度歸來,幾十年的願望終於在今天實現了。」按照安排,12日王琪和家人將在親屬的陪伴下前往老家乾縣薛錄鎮薛寨南村,為父母掃墓,同時看望在老家生活的親人。
不用引見與親人見面抱頭痛哭
王琪與大哥一見面就抱頭痛哭,親人久久相擁而泣。哥哥不住地安慰:「不要哭,回家鄉了……」在他與家人合影留念時,仍緊緊握著兩位兄弟的手。在這個舉家團圓的夜晚,這位飽受思鄉之苦的老人終於與親人團聚。晚6時10分,圍滿了記者和各方人士的貴賓廳突然一陣騷動。在侄子王英軍等親屬的簇擁下,滿頭華發的王琪踉蹌著走了進來。沒有經任何人介紹,王琪就和迎上來的哥哥王致遠緊緊地擁抱在一起。隨後是壓抑而感人的號啕大哭聲……
84歲的王致遠一邊撫摸著弟弟王琪的頭髮,一邊哭著喊道:「我以為這輩子再也見不到你了!」年近80歲的王琪此時就像一個受了委屈的弟弟,他緊緊地抓著哥哥的肩膀,抽啜著說不出話。
倆兄弟抱頭痛哭足足一分鐘後,王致遠這才鬆開弟弟,一邊抹著眼淚一邊給王琪介紹旁邊的另外兩個弟弟和兩個妹妹。每介紹完一個,都會抱頭痛哭。
「我們先坐了兩天汽車到新德裡,然後再坐飛機來中國。」從故鄉到異鄉,從青年到白頭,離開祖國50多年的王琪鄉音已改,漢語表達不甚流利,口中一聲聲「感謝」和「高興」顯得格外清晰。
得知王琪已從印度啟程後,王琪的大哥、二哥激動得徹夜未眠,11日王琪的大哥一早上換了3套衣服,猶豫著不知道穿哪套去接弟弟。王琪的一位同學劉仲清(音)說,王琪是他們初中班級裡唯一的團員,「他還動員過我參加團組織。」
胃口大開連吃七碗手擀澆湯麵
早在印度時,王琪心念陝西乾縣老家的手擀麵,終於在54年後的今天,在元宵節,他的心願得以實現。
據了解,王琪在乾縣老家的親屬帶來了手擀麵,請酒店工作人員煮給他吃。
據酒店工作人員透露,老人一口氣吃了7碗面,坐在旁邊的兒子吃了三碗面。「可能老人好些年沒用過筷子了,他先用勺子吃,後來才改成用筷子。」
王琪的老家陝西省鹹陽市乾縣薛錄鎮薛宅南村早早地就掛起「歡迎王琪回家」的標語。為了迎接哥哥回家,王順把一直為哥哥王琪留著的小屋重新粉刷了一下。
王琪的侄子王戰軍則表示,他們已將祖上墳墓修葺一新,只等著王琪回鄉祭祖,另外還為他打掃騰挪出了房屋,供他和子孫居住。
王琪的另一侄子王英軍稱老人回國後有些水土不服,血壓不穩定。其兒子、孫女由於出生在印度,吃不慣中餐,他們正在想辦法聯繫印度餐。由於生活習慣不同,老人的兒子、孫子上廁所都成問題。
事情緣由老兵迷路滯留印度54年
1963年,年僅24歲的中國工程兵王琪在中印邊界地區的樹林中迷路,後被印度軍方以「間諜罪」關在監獄裡達7年之久。出獄後,他常年生活在印度的偏僻鄉村,交通阻隔,音訊難通。
近年來,在接到王琪求助後,中國外交部和中國駐印度使館一直高度重視此事。在核實王琪的中國公民身份後,中國駐印度使館於2013年為老人頒發了為期10年的中國護照,並自那時起每年向其提供生活資助。
11日中午,記者接到一位老先生的電話,他說自己叫王祖國,今年80歲,是王琪當年所在部隊的排長。據王祖國回憶,當年中印邊境環境非常艱苦,氣溫最低時低於-20℃,軍用水壺必須裝在大衣裡面,否則就會被凍破。
王祖國說,王琪失蹤後,全營曾組織戰士搜山尋找,前後尋找了一個星期但都未果。「當年王琪失蹤後戰士們把他的衣物等行李專門打成捆保留了好久。後來儘管戰友們都先後轉業復員了,但這些年大家都沒有忘記王琪,相互聯繫時都會打聽是否有王琪的消息。」
綜合新華社、央視、華商報、法制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