滯留印度老兵王琪54年後歸國連吃7碗家鄉面

2020-12-22 環球網

2月11日,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王琪老人與前來迎接他的親屬相見。新華社

在北京短暫停留後,11日17時55分,當飛機緩緩降落在西安鹹陽國際機場,滯留在印度50多年終回祖國的老人王琪終於踏上了家鄉的土地,王琪老家四代人60多位親屬到機場接機。

王琪的侄子王永禮感慨:「今天我們全家四代人來到這裡,迎接親人從印度歸來,幾十年的願望終於在今天實現了。」按照安排,12日王琪和家人將在親屬的陪伴下前往老家乾縣薛錄鎮薛寨南村,為父母掃墓,同時看望在老家生活的親人。

不用引見與親人見面抱頭痛哭

王琪與大哥一見面就抱頭痛哭,親人久久相擁而泣。哥哥不住地安慰:「不要哭,回家鄉了……」在他與家人合影留念時,仍緊緊握著兩位兄弟的手。在這個舉家團圓的夜晚,這位飽受思鄉之苦的老人終於與親人團聚。晚6時10分,圍滿了記者和各方人士的貴賓廳突然一陣騷動。在侄子王英軍等親屬的簇擁下,滿頭華發的王琪踉蹌著走了進來。沒有經任何人介紹,王琪就和迎上來的哥哥王致遠緊緊地擁抱在一起。隨後是壓抑而感人的號啕大哭聲……

84歲的王致遠一邊撫摸著弟弟王琪的頭髮,一邊哭著喊道:「我以為這輩子再也見不到你了!」年近80歲的王琪此時就像一個受了委屈的弟弟,他緊緊地抓著哥哥的肩膀,抽啜著說不出話。

倆兄弟抱頭痛哭足足一分鐘後,王致遠這才鬆開弟弟,一邊抹著眼淚一邊給王琪介紹旁邊的另外兩個弟弟和兩個妹妹。每介紹完一個,都會抱頭痛哭。

「我們先坐了兩天汽車到新德裡,然後再坐飛機來中國。」從故鄉到異鄉,從青年到白頭,離開祖國50多年的王琪鄉音已改,漢語表達不甚流利,口中一聲聲「感謝」和「高興」顯得格外清晰。

得知王琪已從印度啟程後,王琪的大哥、二哥激動得徹夜未眠,11日王琪的大哥一早上換了3套衣服,猶豫著不知道穿哪套去接弟弟。王琪的一位同學劉仲清(音)說,王琪是他們初中班級裡唯一的團員,「他還動員過我參加團組織。」

胃口大開連吃七碗手擀澆湯麵

早在印度時,王琪心念陝西乾縣老家的手擀麵,終於在54年後的今天,在元宵節,他的心願得以實現。

據了解,王琪在乾縣老家的親屬帶來了手擀麵,請酒店工作人員煮給他吃。

據酒店工作人員透露,老人一口氣吃了7碗面,坐在旁邊的兒子吃了三碗面。「可能老人好些年沒用過筷子了,他先用勺子吃,後來才改成用筷子。」

王琪的老家陝西省鹹陽市乾縣薛錄鎮薛宅南村早早地就掛起「歡迎王琪回家」的標語。為了迎接哥哥回家,王順把一直為哥哥王琪留著的小屋重新粉刷了一下。

王琪的侄子王戰軍則表示,他們已將祖上墳墓修葺一新,只等著王琪回鄉祭祖,另外還為他打掃騰挪出了房屋,供他和子孫居住。

王琪的另一侄子王英軍稱老人回國後有些水土不服,血壓不穩定。其兒子、孫女由於出生在印度,吃不慣中餐,他們正在想辦法聯繫印度餐。由於生活習慣不同,老人的兒子、孫子上廁所都成問題。

事情緣由老兵迷路滯留印度54年

1963年,年僅24歲的中國工程兵王琪在中印邊界地區的樹林中迷路,後被印度軍方以「間諜罪」關在監獄裡達7年之久。出獄後,他常年生活在印度的偏僻鄉村,交通阻隔,音訊難通。

近年來,在接到王琪求助後,中國外交部和中國駐印度使館一直高度重視此事。在核實王琪的中國公民身份後,中國駐印度使館於2013年為老人頒發了為期10年的中國護照,並自那時起每年向其提供生活資助。

11日中午,記者接到一位老先生的電話,他說自己叫王祖國,今年80歲,是王琪當年所在部隊的排長。據王祖國回憶,當年中印邊境環境非常艱苦,氣溫最低時低於-20℃,軍用水壺必須裝在大衣裡面,否則就會被凍破。

王祖國說,王琪失蹤後,全營曾組織戰士搜山尋找,前後尋找了一個星期但都未果。「當年王琪失蹤後戰士們把他的衣物等行李專門打成捆保留了好久。後來儘管戰友們都先後轉業復員了,但這些年大家都沒有忘記王琪,相互聯繫時都會打聽是否有王琪的消息。」

綜合新華社、央視、華商報、法制晚報

相關焦點

  • 中國老兵在印度滯留54年,娶妻生子,晚年回到家鄉連吃七碗麵條
    2017年2月11日中午,一架從印度起飛的飛機在首都國際機場緩緩降落,一名滿頭白髮的老人顫巍巍地走下了飛機,望著早已經過滄桑巨變的祖國大地,闊別家鄉52年的老兵王琪落下了激動的淚水,王琪老人等這一刻等了54年。
  • 親人團圓王琪老人連吃七碗家鄉手擀麵 老兵今日前往老家掃墓
    2017年2月12日訊,在北京短暫停留後,11日17時55分,當飛機緩緩降落在西安鹹陽國際機場,滯留在印度50多年終回祖國的中國老人王琪終於踏上了家鄉的土地,王琪老家四代人60多位親屬到機場接機。陝西省鹹陽市,滯留印度54年老兵王琪終於回到他的故鄉鹹陽,見到了他的哥哥。
  • 滯留印度54年的中國老兵,因為迷路誤入印度,被迫在印度娶妻生子
    人世雖然漂泊, 或隨遇而安,或顛沛流離,但人在暮年,總是會想起那一方家鄉的水土。在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彎家鄉的明月,即使千萬般變故,也會無意之間牽動思家之愁。有一位滯留印度54年的中國老兵,因迷路誤入印度,被迫在外娶妻生子,他在外流落這54年間又有著怎樣的酸甜苦辣呢?
  • 滯留印度老兵回國 王琪回憶被印度人灌酒逼供:什麼都沒說
    據紅星新聞2月12日報導,滯留印度54年的老兵王琪回國。經過一晚的休息,王琪精神好了許多,紅星新聞急著趁此機會對其進行了採訪。王琪回憶了在印度監獄中的生活和成婚經過。他提到印軍曾猛灌他酒逼供,希望他喝醉了能吐露什麼情報。但王琪表示,他喝醉了倒頭就睡,什麼都沒有說。
  • 陝西一老兵因「迷路」滯留印度54年,並娶妻生子,2017年才成功回國
    在陝西,有一個老兵,他就經歷了一次艱難的回家之旅。因為歷史的緣故,他滯留印度,但他心念家鄉,始終想要回家。然而,他的回家之路卻漫長,到了54年之久,等到2017年才終於回家。
  • 中國老兵被困印度54年,被各種逼問,回國第一句話:我什麼都沒說
    王琪隸屬於我國解放軍測繪兵,1963年因為迷路被印度警方抓獲,後來更是被判處7年有期徒刑,而且在這之後,這位老兵的生活就更加悲慘了。接受完7年牢獄之災之後,他並沒有被釋放回國,反而被印度當局帶到了一個極為偏遠的村落,在這個村落生活了幾十年的時間,最終經過不斷的努力才重回祖國,此時距離他被困印度已經54年了。需要注意的是,他在監獄的時候還曾經被印軍各種逼問,回國後他只說了5個字,那就是什麼都沒說。
  • 中國老兵因迷路被困印度54年,在當地結婚生子,回國後不會用筷子
    1962年的時候,中國和印度爆發了大戰,戰爭持續了一年多才接近尾聲。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裡,百姓水深火熱,流離失所,一線的士兵更是有很多人都奉獻出了自己的生命。為了維護國家的和平,為了能夠讓國人過上安康的生活,無數個革命烈士義無反顧地參與到戰爭中。這場戰爭帶走了很多將士的生命,不過有一位陝西的老兵倖存了下來。
  • 中國老兵困在印度50年 手持中國護照為何不能回國?
    這些天來,人們一直對一位年過8旬的中國老兵揪心著。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1963年,中印戰爭幾星期之後,一名叫王琪(音)的中國兵誤入印度後被捕,在印度關押7年後釋放。50年過去了,老人家已經80多歲,他一直思念著生他養他的中國。
  • 老兵王琪的五十年歸途:84歲大哥摸摸他的頭說「你回來了」
    再過一個月,陝西乾縣薛宅村的土地上,將被果樹的花朵鋪滿,粉紅的,白的,是王琪記憶裡已被淡忘的模樣。  2017年元宵節前一天,他和兒子一家從印度中央邦蒂羅迪村出發,到新德裡乘機飛往目的地鹹陽——這是他滯留印度54年後首次回國。  1962年,高中畢業後參軍的王琪跟隨蘭州軍區第55師從青海駐地前往印度,參加中印邊境的戰鬥。
  • 留印中國老兵:我未投降印度 居住地是「活監獄」
    【觀察者網綜合】就在中國人今年春節闔家團聚之時,一名年逾八旬的中國老兵還在印度農村苦苦盼望著回國看看親人——日前,這名中國老兵的故事經由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後引起國人高度關注。  這名老兵當年是「逃兵」?50多年過去了,為什麼他一直想回家卻回不了家?
  • 連吃7碗面是種什麼體驗?
    蘇州人愛吃麵是出了名的 這裡有著悠久歷史的面文化 還有著一眾「口味挑剔」的食客 兩面黃的吃法很講究,吃之前要把麵餅翻一下 這樣能夠吃出外脆裡嫩的口感 一碗兩面黃配上一碗蛋絲湯,一碟油
  • 北方最好吃的7碗面,南方人最多吃過三碗!
    北方最好吃的7碗面,南方人最多吃過三碗!,距今已有3000年的歷史,在陝西以及甘肅地區都比較流行,岐山臊子麵具有麵條透亮,細長,厚薄一致,的特點,在陝西地區,無論是逢年過節,小娃滿月,父母過壽都會食用臊子麵,臊子麵講究湯多面少,酸辣味較為突出,吃麵條是講究熱吃,面要燙嘴,油要掛麵,在寒冷的冬季吃上一碗正宗的岐山臊子麵便會感到渾身熱乎乎的!
  • 30年,450多地,吃了3000碗面,評出了他心中最好的15碗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坂本一敏往返中日兩國,花30年時間,走遍450多個城市和地區,吃了3000多碗中國面。他總穿著攝影師專用的馬甲,背一臺相機,拿一本小簿子、一支筆,吃到哪裡,就拍到哪裡、記到哪裡。你也來看看,自己家鄉的那碗麵條上榜了沒?01「十大湯麵」、「五大乾麵」各地麵條擂臺爭霸老爺爺特別喜歡的蘇州湯麵,是到老字號朱鴻興吃的。
  • 在美國的中國味道,一碗中國面有著家鄉的味道,每天賣出500碗
    大家忙於工作,很久沒有回家團聚,也漸漸感覺年味沒有以前那麼濃厚。我們就來一起找找在記憶中的年味吧,大年三十吃年夜飯,大年初一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吃餛飩。中國人還是吃米飯的多,但麵食同樣重要。在外工作求學,家鄉菜館一碗小小的麵條,就能讓我們想起遠方的爸爸媽媽,因為麵條裡面有著家鄉的味道。春節是所有中國人的盛大節日,也是海外華僑的節日。
  • 70年前遠徵老兵回故鄉 想見當年老戰友(組圖)
    這是他流落緬甸生活70年之後,第一次和四川家鄉親近。  這段路,老人一走就是70年。  從緬甸到瑞麗,又從瑞麗到芒市,再到昆明,這場圍繞著遠徵軍老兵展開的愛心接力棒,昨天,隨著川籍老兵劉召回抵達成都,傳到了本報的手上。接下來,我們還將陪同老人回到廣安嶽池縣老家,與他分別了70年的親人團圓。
  • 60年只做一碗麵!眾明星為他打call、這家傳說中的面終於來濟南啦
    1958年,川籍老兵張順退伍後,在臺北街頭支起一個麵攤,傳承家鄉手藝融入創新方法,發明了第一碗臺式番茄牛肉麵,這一碗麵,至今傳承三代,一做就是60年。重點是有一種「思念家鄉」的老兵,用牛肉麵來對社會的一份感謝…」。
  • 記憶中的那碗面—績溪澆頭面!
    面最好是手工溼面,上好的麵粉只添加少許溫水後,在麵缸裡反覆揉搓,直至面性熟,麵團韌勁超強,光滑成絲。大鍋水沸,提起細面,入鍋翻滾幾番,高挑三折入碗。大碗裝面,麵湯醇香。湯,一定要放豬油,醬油,春天時還可放幾點細細的大蒜葉,滾水澆入,浮綠悅目、醇香盈鼻。會吃麵的人,第一步必定會端起碗,喝一口麵湯,讓這股鮮香悠悠入嗓,溫溫入胃。
  • 正宗眷村牛肉麵,店裡連小酒都有,堪稱魔都版「居酒屋」
    《風味人間》美食顧問坐鎮左邊:陳雲鶴,IT跨界餐飲,從玩票到職業,2015年創立一面春風,2018年創立嗑米,2019年創立逐面人間。魔都「最貴牛肉麵」店裡專做1:1復刻臺灣牛肉麵起點的「眷村牛肉麵」,早在70多年前,四川老兵撤退到臺灣被安置在眷村,用家鄉的辣椒種子種植製作的辣豆瓣醬,一起衍生出了這碗如今風靡臺灣的「眷村牛肉麵」。麵條、湯底、澆頭的品質都怒甩別家店10000條gai!
  • 最低4.2元就能在酒店吃碗麵 繼早餐月卡、自助餐年卡後杭州酒店再...
    (原標題:最低4.2元就能在酒店吃碗麵 繼早餐月卡、自助餐年卡後杭州酒店再推面卡)
  • 臺灣裡長一諾千金,替離世老兵尋找親人,赴臺老兵終回故土
    他們大多數都是單身,沒有孩子,他們唯一關心的地方是大陸的家鄉。據統計,這裡最多住著4000名退伍軍人。在劉長期的職業生涯中,經常去老戰士宿舍照顧他們,給他們帶來精神上的安慰。因此,有些老兵對劉的感情特別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