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頭秋葉,將落猶然戀樹。」人世雖然漂泊, 或隨遇而安,或顛沛流離,但人在暮年,總是會想起那一方家鄉的水土。
在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彎家鄉的明月,即使千萬般變故,也會無意之間牽動思家之愁。有一位滯留印度54年的中國老兵,因迷路誤入印度,被迫在外娶妻生子,他在外流落這54年間又有著怎樣的酸甜苦辣呢?
王養院1937年生於陝西鹹陽,他在家中排行老三,後改名王琪。他從小聰慧過人,雖然家中不算富裕,但他依然順利地讀完高中,還考入一家技校學習測繪。1960年,剛畢業的王琪選擇參軍入伍,因專業知識過硬,他便入職成為一名優秀的工程測繪兵,主要工作就為部隊修築道路測繪。
能力出眾的年輕人,若加以部隊的鍛鍊,日後絕對能成為家人的驕傲,但他美好的生活前景卻一場意外給耽誤。隨著中印邊境的摩擦逐漸頻繁,王琪便隨部隊入駐在藏南旺達,而他所在的部隊恰巧就在前線。元旦過後,王琪在外工作之時無意間就迷路了,誤入印度的國土。
他還不知道此生再一次邁入中國,已是五十四年之後。迷路的王琪在外遊蕩很久,終於遇見路邊一輛紅十字軍車,欣喜之下,他便上前尋求幫助。但他萬萬沒料到,這輛軍車竟然所屬印度,而他自然也被印度軍方所俘獲。由於前線戰事很焦灼,軍方便懷疑王琪乃是間諜,就對王琪反覆審問。
可惜語言不通的他根本就不能說明自己的情況,如此一來,王琪便被印度軍方扣押,開始他長達七年之久的牢獄之災。轉眼間,王琪在印度監獄很快就度過七年,隨著戰事的緩和,印度軍方終於決定將其釋放。但王琪因此並沒有返回中國故土,而是被安置在印度中央邦的一個閉塞的農村。
但王琪不接受印度公民身份,而印度官方也不想讓他回國,眼見舉目無親,他開始為自己的生計盤謀打算。最終他克服語言習慣,得以在當地面料廠工作,並試著融入當地的生活方式。一位印度姑娘也悄悄地愛上這個外鄉人,在王琪最無助的時候走進他的生活。
王琪在1975年,沒有至親家人的祝福下,與這名心地善良的印度姑娘成婚。在平淡日子中,他逐漸掌握當地語言,並成為四個孩子的父親。王琪想過做些小生意,但他卻沒有合法的身份,因此當地警察時不時就找他麻煩,最嚴重一次,甚至還將他的一條腿給打斷了,恐怖的疤痕一直跟隨著他。
幸運的是,當地一名高官很是同情王琪,所以他的資助之下,王琪的生活才有所好轉。眼見日子逐漸蒸蒸日上,災難卻再一次降臨。28歲的大兒子突然罹患急病,王琪花光家裡所有積蓄,卻仍然沒挽回大兒子的性命。經歷過這番喪子之痛,王琪也愈發思念遠在中國的家人,由此他回國的決心也愈發堅定。
王琪積極向外界打探消息,絕不放過一絲可能回國的機會。在接下來的日子中,他不斷向國內發去聯繫方式。不過由於印度對跨國書信的管控十分嚴格,他的消息並沒有傳回家人手中,當然得不到任何回應。幸好妻子很理解他的思鄉情愫,就一直鼓勵他不要放棄希望。
而在1986年,王琪突然收到來自一封信,而這正來自國內。在離家四十多載後,他終於在電話的另一邊聽到母親的聲音。但令人惋惜的是,母親年事已高,來不及再見一眼王琪,就永遠地離開他了。
時間來到2009年,王琪的侄子終於以遊客的身份到印度與他見面,這無疑讓王琪又燃起回國的希望。但回國之旅並非那麼輕鬆,他離開中國太久,家人及戰友以為他早就失蹤了,在國內也就沒有他的戶籍。而王琪一直被印度軍方誤認為間諜,他想要離開印度,還得看軍方最終的表態。
就是這樣,時間再度蹁躚,中國大使終於幫他申請到為期十年的護照,然後在中印兩方的共同努力之下,王琪終於踏上別了54年的故土。與家人團圓之後,王琪不禁老淚縱橫,他的中文早就生疏。在外流落54年,他找不到一個可以交流中文的機會,再張口,竟然就連自己的母語都說不連貫。
好在他的弟弟王順還記得其喜好,特意為他做了一頓手擀麵,而多年在印度的生活,他已經不怎麼會用筷子,但他還是熱淚盈眶地吃下了七碗手擀麵。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一別就是五十四年的風和月,母親離世,侄子成人,身前兩個兄長已步入暮年,早就不復當年的青春。王琪之所以能夠回到故土,是因為中國大使館的努力,更因為親人多年的付出。而能有這樣的家人,王琪在元宵佳節,也會不再孤單。
參考資料:
《小窗幽記》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