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方「新安時訊」 藍色字 添加關注
記憶中的那碗面—績溪澆頭面
績溪澆頭面
澆頭面在徽州有著超越食物本身的內涵,它承載著儀式、情感、心願等元素,澆頭應為兆頭,因徽州讀音相近,自然也就合一了。在徽州,新年第一餐要吃澆頭面,紅白喜事要吃澆頭面,滿月、生日、做壽、走親訪友都少不了它的存在。
機器做好的麵條
好的澆頭面,面、湯、澆頭都要好,三者配合得勝。面最好是手工溼面,上好的麵粉只添加少許溫水後,在麵缸裡反覆揉搓,直至面性熟,麵團韌勁超強,光滑成絲。大鍋水沸,提起細面,入鍋翻滾幾番,高挑三折入碗。大碗裝面,麵湯醇香。湯,一定要放豬油,醬油,春天時還可放幾點細細的大蒜葉,滾水澆入,浮綠悅目、醇香盈鼻。會吃麵的人,第一步必定會端起碗,喝一口麵湯,讓這股鮮香悠悠入嗓,溫溫入胃。
配湯煮麵(圖由蔣利民提供)
如果說面是骨,湯是魂,那澆頭自然是華衣了。徽州傳統澆頭的主料大多為筍乾、豆乾和肉絲,炒熟後炭火保溫,各色食材慢慢悠悠在鍋裡繼續融合升華。肉絲鮮香,筍乾鹹香,豆乾軟香,合著麵條嚼在口中,吃出了金聖歎生死迷戀的豆乾嚼花生米的境地。
澆頭面(圖由胡家有提供)
徽州的澆頭面,伴著我成長,也記憶著我的記憶。高中求學時和表哥住在校外,一日下午小舅特地跑來叮囑,明天你兩叫老闆下碗面給你們。那是因為第二天要過生日了,五塊錢一碗麵,兄弟兩,頭對頭三兩口胡溜見底,麵湯滾燙,面已入肚,燙燙的麵湯讓額頭冒汗,那是苦讀而充滿未來希望的面。
飯館裡吃麵 叫上幾碗慢慢吃(圖由胡家有提供)
大年初一的澆頭,母親必定要用新筍細切,肉油入味,豆乾佐之,快燒慢煨。清香撲鼻的澆頭菜,一大鏟鋪在面上,堆得尖尖的。剛吃完又一大鏟被加上,多吃肯定是難免的,因為這是母親認為的好東西,吃在嘴裡,暖在肚裡,那是幸福和安康。
大年初一的績溪農村
老娘做了滿滿一大盆用作下面的菜(筍絲、豆乾、瘦肉等)
十二年前的新安江邊,春花燦爛,桂魚肥美。我隨程老師駐村蹲點,晨起霧鎖江面,春寒料峭,一早我姐打來電話,便有了羊毛褲和羊毛衫,讓我躲過了倒春寒,褲子後穿至兩胯現洞才捨去。
筆者駐守蹲點的村莊和附近的水電站(圖來源於網絡)
那天,村長夫人給我下了碗面,加了雞蛋,點上幾片脆紅的醃辣椒,撒上蒜葉,紅白黃綠相間在碗中,吃著面喝著湯,那是對生活和未來的憧憬。
過生日要吃澆頭面+雞蛋 這時也叫長壽麵
媳婦做面,自然不知徽州做湯的秘訣,但其往往骨湯裝碗,細面挑之入內,鋪上已得精髓的澆頭菜,附上雞蛋和自滷的牛肉,自然也是美味,那是生活的綿長和以沫的情感。
2001年正月 績溪農村辦婚事的場景
澆頭面也是鄉村婚嫁喜事必不可少的,長長的執事單中,必然會單獨安排三兩婦女專門煮麵。
大嬸 大媽們在廚房忙著煮喜面(澆頭面) 筆者想吃幾碗就吃幾碗
少時,鄰居家嫁女兒,男主人笑容滿面忙著招呼賓朋好友,至午後不曾吃飯,待稍閒時,老父親要了一碗麵坐在院角桌上扒拉起來。胡溜一口,面滿腮幫,夾上一筷子澆頭菜,大口嚼起,甚是噴香可口。忽然,待嫁女兒從邊上走過,見父親吃麵狼吞虎咽,隨手摟著父親頭,嬌羞嗲怪道:跟你講不要吃得那麼快,不要吃那麼快,老講不聽。其父聽聞,手中筷子自然慢下來,笑言道,不要鬧啦。再埋頭撈麵,眼眶潮溼,面在嘴裡久久不得下咽。這是不舍與疼愛,關心與擔憂。
結婚當天的男方正堂(績溪農村 攝於2014年10月)
離家在外,全國各地的面也吃過一些,精緻有之,美味有之,麵湯菜各具特色的也不在少數。但怎麼都敵不過那一碗伴隨自己成長的,記憶著自己的年少、情感和溫暖的面。這碗面裡有著家鄉、有著父母雙親、有著兄弟姐妹、有著家鄉的一草一木,有著自己年少時調皮和倔強,有著當年的奮鬥與艱苦。往事不堪回首,我們記憶著曾經的記憶,懷念著彼此的懷念,過去的都在這碗面裡。雖然,有時候只能在夢裡聞到她那地道的香味。
一碗澆頭面,無關風月,只關乎人間煙火,歲月冷暖,這也蘊含著生活的精雅凡俗,吃著面喝著湯冒著汗,給自己再加些向上的力量。是以記!
親,感謝您的閱讀,如果您還有想法可以通過最下方的留言方式告訴我們,也可以先關注「新安時訊」,然後就像跟微信朋友聊天一樣直接發信息、圖片給我們,後臺的工作人員會第一時間給您回復!
親 點個讚再走吧!
能關注和轉發就更好了!
並期待您的投稿,郵箱:2158567019@qq.com
少數圖片來源於網絡
長按二維碼 點擊「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新安時訊」
以下是往期微信的部分內容
太和警方偵破一起特大非法經營菸草案.
安徽新聞聯播為啥大篇幅報導涇縣這位「普通」農民?因為
懸賞通告:12月11日下午望江縣發生一起命案
徽杭古道景區、宣酒文化園等受到嚴重警告處理!前者40年經營權賣了一萬元還被央視曝過光!
厲害!休寧獲評「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
今天七月半,老娘喊您去家吃績溪水餡包!
休寧縣流口鎮乃福地,一棵大野映山紅樹冬季開花!
厲害!安徽衛視新聞聯播專題報導全國文明村鎮:休寧縣藍田鎮!
徽州重鎮績溪,你知道她幾十、一百年前的樣子嗎?
太和百歲老人有110位,年齡最大111歲,洗衣做飯、還下地幹活.
厲害!安徽三縣獲評「中國天然氧吧」,全國僅有19個!
皖南這個村莊了不得,200多人口出了七八十位教師!
什麼?休寧縣金龍山成了非著名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