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吃就來不及了!這幾碗面快成絕版

2020-12-19 環球美食地理

浪奔,浪流,萬裡滔滔江水永不休。淘盡了世間事,混作滔滔一片潮流……

在租界勢力與黑幫勢力交織的舊上海,生存是無盡的惡浪險灘。來上海灘闖蕩的人心裡必備三張圖:上海地圖、租界勢力圖、黑幫勢力圖。此等背景下,暗語自不可少。

「先桑儂去阿里的?」(先生你去哪裡?)

「阿拉上半齋菜館。」(我去半齋菜館。)

「先桑,儂不曉得現在叫老半齋啦。」(先生,你不知道現在改名老半齋了。)

「哦,那我曉得啦。」(哦,那我知道了。)

這在對暗號嗎?

如果是,那必定是低端幫派所為。日內瓦公約都不保護的間諜肯定不會用,嗶嗶這麼長時間,很危險。他們會採用更簡潔的暗語,就好像上海麵食江湖的「接頭暗號」那樣,一句話,簡潔明了效率高。

「老闆,來碗重青。」

重青還是免青?

青,什麼青,為何要重?

這和一碗麵有關。陽春白雪,下裡巴人。這碗蘇式面的名字很好聽——陽春麵,承包了老一輩上海人的記憶,曾俘獲無數少男少女的心,地位與北京雜醬面、山西刀削麵、四川擔擔麵等大哥不相伯仲,曾作為上海灘的面中王者,是上海人的蘇式面情結之頭號代表。

陽春麵聽上去高端大氣上檔次,低調奢華有內涵,其實就是一碗光面,加點湯再撒點碧綠生青的蔥花就大功告成。是的,你沒看錯,就是連根菜葉都不給你。碎蔥花的綠色置於白面之上,像初春的柳葉,頗有陽春白雪之意境。可就是這樣的一碗麵,卻是屬於下裡巴人,屬於平民百姓。

五六十年代的上海,一碗陽春麵要八分錢。畢竟是物資匱乏的年代,即使是城裡人也要掂量半天,Gucci勇氣、處心積LV才去吃一碗,頗有點早期iPhone的味道,在考慮割腎與否的天人交戰中勝出,才能坦然地走向麵攤。

萬萬沒想到,你還沒走到麵攤,就已經被飄來的豬油香迷得五迷三道。

據環球姐的姨婆描述:那麼大的挑子,比吳亦凡和那麼大小吃盒加起來還要大。挑子裡的水「嘟嘟」地在滾,邊上的搪瓷面碗又大又圓,碗裡只放兩樣東西,一份小醬油,一塊豬油。煮麵師傅用水一舀,往碗裡一澆,湯就衝好了。面不能粗,不能細,不是龍鬚麵也不是韭葉面,而是用小闊面。碗旁邊有一個大扁鍋子,師傅「啪」地一把,面應聲而下,拿一個竹笊籬,搖個四五下起來。用一雙很粗很長的筷子把面撈起,在面碗裡一來一去層層折起來,一絲不亂,最後再舀上一勺滾燙的湯,撒上一把蔥花。

為什麼要層層折起來呢?

姨婆告訴環球姐,這是用面的溫度把豬油化掉。

飢餓年代的肚子沒有油水,豬油一馬平川攻城略地,魂牽夢繞的香氣搭配回味無窮的豬油,俘獲了無數味蕾。簡單的一碗陽春麵,在那時可抵山珍海味。

當然,有條件的人家在下這碗面時,會用豬骨熬製湯底,更甚者,用雞骨頭、肉骨頭、黃鱔骨頭,集海陸空三者之精華。

「老闆,一碗陽春麵,重青。」

上海陽春麵放的是蔥,但是蘇州人吃這碗面放的卻是大蒜葉子。大蒜葉也叫青蒜。如果你喜歡吃大蒜葉,就得懂點行話,否則連菜都點不明白。「重青」就是告訴老闆,陽春麵要放大把青蒜。據說好吃得不得了,吃完嘴巴是臭的,可吃的時候卻非常香。

「老闆,一碗陽春麵,免青。」

對於像環球姐這樣的精緻的豬豬女孩,再愛吃也討厭口臭。當然要 「免青」,不要青蒜,加蔥花就好。這樣說好像姐能吃到似的。別誤會,姐只是告訴大家,當時的上海小姑娘怎麼點菜。現在的上海,已經很難吃到當年的陽春麵了。

時代總是按下了2倍速或以上的快進鍵,而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卻不斷在開倒車。陽春麵利潤微薄,一碗光面賣不出價錢,店家把她從菜單上除名。生活條件大大改善,滿肚油水的現代人再也看不上這碗光面。正如戰國時期的楚國歌曲《陽春》、《白雪》,能和唱者終是少數,難覓知音。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環球姐看著《下裡巴人》,發出了無數個嘖嘖嘖嘖嘖嘖嘖……

刀魚面走魚,吃啥?

在陽春麵與上海漸行漸遠的同時,另一碗麵卻仍在櫛風沐雨,砥礪前行。

刀魚面,一碗以魚命名,卻整碗找不到半條魚、乃至半根魚骨的光面,你值得擁有。

在哪可以吃?

文章開頭就告訴你了:「先桑,儂不曉得現在叫老半齋啦。」

老半齋於1905年開業,剛開張時取名為半齋總會,後改名為半齋菜館。店裡經營的鎮江與揚州風味菜點,治癒了不少老鄉的胃,同時其口味獨特的菜品也吸引了大批新粉絲。

春江水暖鴨先知,帳房最知生意事,有位管帳的員工,看半齋菜館生意興隆,竟起了山寨的念頭。撂挑子不幹後,在老東家對門開了一家新半齋菜館,也經營淮陽點心和鎮江菜。

半齋菜館開始有種如履薄冰的危機感,為了留住食客,老闆決定去鎮江重新聘請一批質量過硬的廚師,經過迭代的菜品,質量也優於新半齋。就在那時,半齋菜館更名為老半齋。

在新老半齋的對弈中,老者存活了下來。到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老半齋已經聞名全市。

三四月是刀魚上市的季節,懂行的老饕都要趕來老半齋一嘗美味,刀魚面是這裡的搶手貨。

刀魚,體形狹長薄,呈銀白色,肉質細嫩,價格不菲,每年的三四月是品嘗的佳期。等到四月底的時候,刀魚骨變硬,刀魚面便要下市了。

這刀魚汁面看起來和陽春麵差不多,區別就看湯底。將小毛刀(小刀魚)的魚肉拆骨炒成魚茸,加入豬骨和雞湯慢火熬煮,若時間是成就這碗面的最好工具,那麵湯則是這碗面最好的佐料。面裡不見刀魚蹤影,魚的鮮美卻注入了每一根麵條。

美食背後首先是廚師,然後才到食客。

制面很關鍵,惟有數十年如一日的打面師傅,才能制出對口的麵條。這意味著這面一打便是一輩子。

第二,那位煮麵師傅同樣重要。刀魚骨刺多,只有老師傅才能把骨頭理清,熬煮湯汁時火候的控制須有經年累月的經驗,這是門手藝。唯有功夫深,才能將刀魚的鮮味溶入湯中,煮出這碗面的靈魂,這便是煨面。

煨面是老半齋這類淮陽系麵店最具代表性的招牌,湯稠面軟的口感彰顯燒煮功力的深厚。這碗面與上海陽春麵更像是同病相憐的姐妹,她們的命運快車,實則開往同一個方向。

澆什麼頭?

1978年,改革的春風拂過神州,物質生活日漸豐富的人們,對澆頭的需求越來越多,陽春麵已不再是首選。

澆頭面顧名思義,就是澆上菜的面,它的精彩之處就在於面上的各式小菜,還有隨之而來的諸多行話。

「湯寬」就是湯要多,「湯緊」便是湯要少。

面有「軟硬」之分,「硬面」就是面要下得硬一些。

面要多一點,澆頭少一點,叫「重面輕澆」。

「輕面重澆,雙澆雙喜」意思就是澆頭要多,面要少。澆頭有「單雙」之分,「雙澆」指要兩種澆頭。澆頭是「雙喜」,就是一塊燜肉加一塊爆魚。

在上海的很多麵館裡,澆頭一般有燒好的和現炒的兩種,供不同喜好的顧客選擇。澆頭根據不同人的口味與習慣,又分直接放到面上的和放在一個小碟子裡端上來的。等到吃的時候再把澆頭一點點夾到面裡,這個過程就叫「過橋」。

在各色澆頭裡面,最受上海人歡迎的就是那物美價廉的大排面。果然,時代的進步讓人膨脹了,當時的上海人就像現在的環球姐,沒點葷腥的東西,就不大開心。

何以解憂,唯有大排。

上海人覺得,豬身上那塊裡脊肉,上面有一釐米的肥肉,下面有一寸半左右的精肉。夾精夾肥的肉放入油裡一炸,再加蔥、姜、糖、老酒、醬油、紅燒等汁水燒乾後,放入裝有湯底和面的碗中。嗯,這才是上海人要的一本滿足、解饞佳品。

久而久之,大排面在上海人的心目中有了不一樣的地位。

面在中國,因自身又細又長,有「長壽」的寓意,在上海的石庫門弄堂裡,只要有一家人過生日,就會給左鄰右裡送大排面,弄堂裡的熊孩子更是從早上就開始盼著那碗面。石庫門內外,樓上樓下,廂房前後,鄰居都被告知不要燒飯,這是何等的隆重。

阿娘,再會

白駒過隙,匆匆一年又一年。網際網路進入了中國,QQ變成了一隻企鵝,網頁搜索圍脖卻彈出了微博,一個叫小龍的哥門做出了一個叫「微信」的APP,美食也因此跟網絡結緣,網紅店一詞悄然誕生。

原本在上海思南路上的阿娘黃魚面,就是在這背景下一夜走紅。該店的傳說,曾一度風靡上海灘。

上海的很多老字號麵館,追根溯源,除了蘇錫幫,還有寧波、淮揚、安徽等地的老底子撐著。阿娘黃魚面,便是寧波風味,也是老上海味道之一。

06年的一個周末,環球姐路過了阿娘在思南路的舊店,吃到了一碗讓人幸福落淚的黃魚煨面。17塊人民幣卻給了我元氣滿滿的感覺。那時阿娘還詢問起我手中的相機,問我都拍了些什麼?

在那之後,我還去過幾次,直到某一天,偶然得知阿娘已經過世,舊店已經歇業。

一年後,新的阿娘麵館重新開張,阿娘的孫子接過了這一塊沉甸甸的招牌。可我再也沒有去過一次,只是靜靜地看著,關注著。

《思南路36號,上海的阿娘面當之無愧是網紅面之首》、《阿娘黃魚面:上海「面」的一塊牌子,二十年不變的味道》、《拔草上海米其林餐廳,讓人桑心的阿娘面》、《阿娘麵館真的沒有以前好吃了》……

「二十年不變的味道」,當看到這幾個字時,心想怎麼可能,阿娘不在,那碗面已經死了。

守住一家老店的招牌,靠的還是人、得靠廚師的那身功夫,那千錘百鍊的手藝。百年招牌應猶在,只是廚師改。

敢問面在何方?

關於上海的面,能說的故事太多太多。比如開洋蔥油拌麵、烤麩面、三絲冷麵(勁道的雞蛋面)、麻醬拌麵、菜湯麵、爛糊面、兩面黃、上海炒麵等等。在這個緬懷與失去頻發的年代,這些面都面臨著生死存亡的考驗。

如今的上海,美食的選擇權已悄然落入新派的年輕人手中,面對全國各地的麵條流派,還有諸如日本面、韓國面、義大利麵等外國面種的衝擊,他們會Pick誰?

每當環球姐走進各大商場,步入不同的美食街,老上海麵店的地盤在漸漸失去,與那些設計新潮的連鎖麵店相比,上海老麵館似乎還有點格格不入。

那一碗碗默默存在多年的上海麵條,還能保留多久?環球姐不知道,我能做的,好像除了多吃以外,別無他法。

又有喜又有愁,早已分不清歡笑悲憂。

本期足跡:上海的面

文 | 環球姐

圖 | 攝圖網正版授權、網絡

相關焦點

  • 記憶中的那碗面—績溪澆頭面!
    面最好是手工溼面,上好的麵粉只添加少許溫水後,在麵缸裡反覆揉搓,直至面性熟,麵團韌勁超強,光滑成絲。大鍋水沸,提起細面,入鍋翻滾幾番,高挑三折入碗。大碗裝面,麵湯醇香。湯,一定要放豬油,醬油,春天時還可放幾點細細的大蒜葉,滾水澆入,浮綠悅目、醇香盈鼻。會吃麵的人,第一步必定會端起碗,喝一口麵湯,讓這股鮮香悠悠入嗓,溫溫入胃。
  • 心靈法醫:給聶遠吃碗有滷的面,看到大神p圖後,憋不住哈哈哈哈
    最近隨著《心靈法醫》在網上熱播,劇情波瀾起伏,環環相扣一直吸引眾多網友觀看,而劇中的男主角明川的扮演者聶遠,因為一直在忙著破案,竟然連吃了幾集沒有滷料的清淡麵條,這讓很多吃貨網友看不過去了,直言要給他加點料。
  • 吃麵有悠久的歷史,國內最受歡迎的5碗麵條,你吃過幾碗?
    吃麵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說文解字》裡講到:「麵,麥末也。」也就是將小麥磨成粉。據史料記載,最早的麵條可追溯到距今一千九百多年前的東漢。在東漢《四民月令》一書中載有「立秋勿食煮餅及水溲餅」之語,據考證「水溲餅」、「煮餅」是中國麵條的先河。
  • 夏天吃碗什麼面才過癮?老北京吃麵離不開的澆頭
    今兒夏至,吃碗什麼面才過癮!老北京吃麵離不開的澆頭  實話說,打滷面更適合在秋冬季節食用,一碗下肚暖和舒坦,不過夏天吃也沒問題,無非是面出鍋時再過幾遍涼水。它也是一種好調料,尤其用它來澆面吃,味兒更妙,除鹹味外,還有一種說不清的美味。再配上應時的麵碼兒,其味妙不可言。  臭豆腐  用臭豆腐加湯兒拌鍋挑、熱面吃,其味難聞但吃起來特美,這也是老北京的一種吃食。麵碼兒很講究,有青豆嘴兒、白菜絲兒、菠菜段兒等。  窮三樣  又稱窮人笑,指的是用芝麻醬、韮菜花、辣椒糊澆面。
  • 晚餐只可以吃麵,看了這4碗面,我果斷選了第4碗
    晚餐只可以吃麵,這4碗面你選哪一碗?我果斷選擇第4碗,晚上吃飯還是要注意飲食的,不能吃太油膩,太難消化的食物,一碗青菜面是不是有點太沒食慾了一碗榨菜肉絲麵,然後配點西藍花還是不錯的選擇,葷素搭配合理,榨菜更容易調節食慾,簡單而有胃口。
  • 這10碗麵條,吃過6碗都算見過世面的,你吃過幾碗?
    從這碗面就能看出北方人的特性,霸氣、豪邁、直爽都在這碗面裡體現得淋漓盡致!陝西的油潑麵非常的寬,吃起來很有嚼勁,最經典的就是最後那一瓢油,潑下去的那一瞬間,頓時油辣子的香味就被激發出來了,趁熱將它們跟面攪拌在一起,讓每一片面上面都裹滿了辣椒。不能吃辣的朋友可以加一點醋,這樣吃起來就不會那麼辣了。第五碗:山西刀削麵。
  • 北方最具代表性的7碗面,第1碗面飽受爭議,第5碗面夏天吃倍兒爽
    北方人愛吃麵食已經是家喻戶曉的事實,一日三餐他們都可以不吃米飯只吃麵食。那麼,今天咱們就來盤一盤北方最具代表性的幾碗面,第一碗麵據說「飽受爭議」,而第五碗面夏天吃倍兒爽,是公認的夏季高人氣美食。第1碗:北京炸醬麵老北京的炸醬麵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
  • 這些事高三再不明白就來不及了!快上車
    這些事高三再不明白就來不及了!快上車!一、高考的的確確是人生中最公平的一次考試。關於地域的爭論:「你不知道江蘇高考有多難!」「你不知道直轄市有多少福利!」「城市戶口比農村戶口的孩子簡單太多了!」有人一道題寫十遍,錯十遍,有人錯一次就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這是方法問題,有人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時間,一旦學了就全力以赴,有人到家拖拖拉拉學到凌晨,這是選擇問題。當時我的生物鐘是:11點睡,5點起:背政治、英語作文。
  • 他15歲殺人6進監獄,如今開麵館,賣1碗面收2碗面的錢,卻受人尊敬
    最後一次走出監獄的他,卻突然開起了麵館,並且對顧客說,他們店「賣1碗面收2碗面的錢」,如此「霸王條款」,卻贏得了無數人的讚美和尊敬,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顏維勳已經從一個好學生,變成了出口成髒,渾身痞氣的混混,由於他才10幾歲,看上去還很稚嫩,為了不讓「對手」看輕自己,他跑去紋身,給自己弄了「花臂」,甚至買了把西瓜刀隨身攜帶,只要誰惹到他或他兄弟
  • 「隴上這碗面」鄉食雜記之:面
    【隴上這碗面】鄉食雜記之:?面槐花?面李滿強春天的時候,一個旅居蘇州的甘肅朋友說:想吃?面了!面這窮人家的飯食了吧?」他在那邊幽幽地嘆氣:「那可是小時候的味道吶!」?面是鄉裡的叫法,我查了一下字典,「?」字是「盡」和「暴曬」的意思。如果和食物聯繫起來,我倒覺得第二個解釋能沾上那麼一點。但在吾鄉,?面不是「暴曬」出來的,而是蒸煮而成,其做法,倒是和「煨」與「焐」的意思更相近一些。
  • 爸爸做了20幾年的這碗面,比打滷面簡單,比乾拌麵過癮,百吃不厭
    爸爸做了20幾年的這碗面,比打滷面簡單,比乾拌麵過癮,百吃不厭1994年新年的前幾天,爸爸從北京回來的當天下午,給我們做了一頓「非常特別」的麵條,那碗麵條讓我至今記憶猶新,滋味更使我終身難忘!在當時雖然吃肉也是常事,但平時吃麵最多的就是連鍋面,酸湯麵和乾拌麵了,而爸爸那天做的面卻很新奇,滋味也超濃香,記得我和姐姐看著鐵鍋裡略帶粘稠的,咕嘟咕嘟冒泡的肉哨子,兩個人都直流口水。出鍋以後不到10歲的我足足吃了滿滿一大碗。吃完以後才想起問爸爸飯的名字,爸爸笑著說是雜醬面。那是我長那麼大第一次吃雜醬面,也是最香的一次。後來總感覺在哪吃都沒有爸爸做的香。
  • 吃碗魚湯麵,賽過老壽星,江蘇東臺的這碗面相信你會百吃不厭
    東臺魚湯麵是江蘇東臺市地方傳統麵食,屬於蘇菜,主要原料是麵條,湯白汁濃,滴點成珠,清爽可口。東臺魚湯麵不僅味道鮮美,還具有較好的養生作用,能夠潤脾健胃,補虛療腸。這是因為東臺魚湯麵在湯料上,選擇了野生鯽魚、鱔魚骨、豬骨等原料,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且富含活性鈣和各種胺基酸的特點。食後不上火、不口乾,營養豐富,符合當代人所追求的膳食養生。民間常有"吃碗魚湯麵,賽過老壽星"之說。
  • 國慶吃麵 國泰民安|今天,整碗河水豆花面
    國慶吃麵 國泰民安|今天,整碗河水豆花面 2020-10-12 19: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國內銷量最高的5碗面,吃過的都讚不絕口,你吃過幾種?
    片、大火煮沸轉小火燉30分鐘;將面壓成扁長面劑,用筷子壓一條痕,均勻拉伸成條狀,扯成麵條,放入羊肉湯中;煮麵5分鐘後倒入油菜,鹽2g,一碗香噴噴的燴麵就做好啦。他說,這熱鍋子面不中聽,你看這麵湯清肉爛,看著美吃著香,不如叫「清湯牛肉麵」。這位大鬍子官員,就是于右任先生。他後來回到重慶,經他揄揚,蘭州牛肉拉麵就在全國聲名鵲起。
  • 當廣東人說「我煮碗面給你吃」時,吃的都是什麼面?
    當廣東人說:來,我煮碗面給你吃……別猶豫,抄起飯盆,跟他走!廣東的麵食,雖比不上北方的種類繁多,但一一拎出來品評,其口感和賣相,依然是不容小覷的。潮汕人聽了搖頭,「生面」聽了沉默,「鹹面線」聽了落淚……生面和鹹面線這對潮汕麵食的「小兒子」,縮在「大哥」粿條的盛名陰影下瑟瑟發抖(氣的)。生面小時候生病初愈,最喜歡吃的就是阿公阿嬤現和現做的生面。和面的時候加入適量的鹽和鹼水,和出來的面柔韌而極具延展性。
  • 探訪西安餐飲場所:有食客吃剩半碗面 「剩一口」成習慣
    期間,記者注意到,除了這一桌食客外,大部分就餐的食客,在點餐時基本上都是吃多少要多少,餐桌剩餘情況不是太明顯。鹹寧西路長安千僖餐廳:提議「剩魚」要打包 推來讓去沒人要「這條松鼠魚基本上沒動,你帶回去晚上吃吧!」「我晚上就不吃東西,拿回去白瞎了。」「我也不帶,家裡不開火!」
  • 北方最好吃的7碗面,南方人最多吃過三碗!
    北方最好吃的7碗面,南方人最多吃過三碗!,採用陝西地區的麵粉,純手工擀制而成,再用醬油,醋,味精以及花椒等佐料調入麵湯,撈入麵條,淋上燒熱的植物油即成,製作方法非常簡單,褲帶面吃起來非常過癮!,在我國的河南,河北,陝西,山西,山東等地都有食用餄絡面的傳統,可以說是北方老百姓最喜愛的麵食了,其中以河北寧晉縣西關、河南郟縣、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山西曲沃這四地的餄絡面最有名氣,餄絡面在甘肅以及寧夏也較為常見,在南方地區卻鮮有售賣餄絡面的店鋪!
  • 永和大王一顧客稱面快吃完 發現碗中有隻死菜蟲
    餛飩麵快吃完了,一隻死亡的菜蟲浮現碗中。8月2日,消費者蘇先生向澎湃新聞記者反映,7月31日傍晚5時許,因為上晚班,他就近走進西康路「永和大王」,點了價值34元的餐點,其中包括一份滷肉餛飩麵。在餛飩麵快吃完時,蘇先生突然發現,碗裡有一隻已死亡的菜蟲。蘇先生說,在與店家現場交涉中,店家沒有多說什麼,賠給他300元現金。因為趕著上班,蘇先生也沒細想,留下單據,就此離開。
  • 千萬別給孩子吃這碗面!值得所有家長反思
    2、給孩子的,吃要最好的,穿其次,寵溺最次。如果你讓孩子以為自己是家庭的中心,TA就會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這也許能給孩子一個快樂幸福的童年,但你卻給TA未來的人生,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 一碗牛肉麵幾年前,曾有一篇文章火爆網際網路。
  • 蘭州拉麵館全國有幾萬家?到蘭州後,卻發現這碗面是「冒牌」面
    多年來,蘭州拉麵價格雖略有漲價,但在北方一些小店,由於麵館無須精裝修,2個人就可以開一家麵館,有的甚至一個簡易棚就是一個蘭州拉麵館,所以這碗面的價格即使到了現在,普通面依然在7到15元之間,從而受到大眾青睞。在河北一帶筆者見到的蘭州拉麵館,一般前面加「正宗」二字,以示自己和別人家的不同,這樣的字眼無論在鄉村還是城市都能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