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要「求」什麼樣的「知」

2021-01-10 百萬佛友圈

「求知」,要「求」什麼樣的「知」

面對生命的這種奇蹟,「知」是很重要的。

儒家裡《大學》開篇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明德」就是「知」,「在親民」就是「行」,「在止於至善」就是「合一」,「知行」就是合一。

這是人生的三種境界,首先第一個就是「求道」的境界,要找尋生命的意義,人生的終極目的,這是個求「知」的過程。我們佛弟子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無量光無量壽」,時空無障礙。表面看來,現在我們這個生命,在這麼好的物理空間裡,可再怎麼好的空間也是「三維」,這裡是人們生活工作的環境,一旦災難來臨時,有可能就成為我們的墳墓。

近日有新聞報導:「深圳泥石流掩埋了樓房,營救工作還在緊張進行中。」平時我們哪裡會去想:這個每天工作生活的地方轉眼間竟成了自己的墳墓。

那我們的生命怎能僅僅局限於這樣一個「三維」空間裡呢?僅有的這個物理空間的所謂「安全出口」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2011 年我曾受邀在牛津大學作了《生命之門》的主題演講,就以這個「EXIT」, 也就是「安全出口」為課題。

佛法才是我們生命的安全出口。所謂求出生死,超越輪迴,求得解脫,就是找到了這個生命的高級出口。

現在的我們處於三維,然後隨著我在講話,時光在分分秒秒地流失,不再返回;無量光無量壽:光代表空間,壽代表時間,無量的狀態就超越了時空。

「求知」,要「求」什麼樣的「知」呢?

在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裡,這個「大道」是特指,這個「知」肯定是指「知」大「道」。

《中庸》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論語》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裡省掉了主語,給出的是一個場景化的景象,中國人是很含蓄、謙虛的,尤其是一位老師是不好意思這麼講話的:你們跟著我一邊學一邊實踐,是一件很開心快樂的事 ! 況且這裡是「子曰」,因省掉了主語使很多人就讀不懂。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為什麼「不亦說乎」?

說實話,學習中國傳統的文化,真的會越學越開心,因為裡面有味道啊 , 有豐富的內涵和無窮的信息。

就像剛才看到的太極拳,不學會覺得跟它隔閡很大,一學就上癮。架子一擺,氣沉丹田,「天地人」就合一了,就把人們從手機、電腦裡解放了出來,把人們救出來了。練太極會越練越舒服,越煉越開心, 身心得益,這就是在積累生命真正的財富。

而現在我們學習的主流的信息多是耗散型的,中國傳統的文化才是真正進補的,就像冬至大進補。

太極拳一練,固本培元,神歸體,氣沉丹田,形神合一,越煉越有精氣神。這時,如果遠方來了一位煉家說:「啊,這位太極高手, 大家來交流一下,相互提高。」這就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都不離一個「道」,依道修為,成之於道,歸之於道。

相關焦點

  • 知行合一 以知促行 以行求知
    原標題:知行合一 以知促行 以行求知 學習本領是領導幹部必須具備的第一位本領。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劉少奇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指出,今天,我們學習劉少奇同志,就要大興學習之風,在全黨營造善於學習、勇於實踐的濃厚氛圍,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推動建設學習大國,並提出黨員領導幹部要善於把學到的本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努力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
  • 求知//《人生的思索》
    人其實就是在生與死之間旅行,這趟旅行總要結束,在這中間的時光,不論長短,都叫做生命!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生命的過客!所謂「過客」只能有短暫的逗留,後世才是我們永久的家園!使者(願主福安之)說:「我和今世之間就像一個旅行者,在樹蔭下乘涼一會,然後就起身離開了!」
  • 求知//​《謹守拜功者的憂慮》
    並尋找機會,主動上門向他們道「瑟蘭」,要口喚,給他們訴說自己過去狹隘的思維,請求他們的諒解。或許訴說自己的心路歷程,是真心向主懺悔的捷徑吧。訴說者以自己的真人真事,默默地深深地打動別人的心。讓更多的人引以為戒。                 身為得到真主眷顧,每日力行教門、堅守禮拜的你、我們。
  • 亞里斯多德:人的本性在於求知,跟任何物質利益和外在目的無關!
    求知是人的本能,而好奇是人在求知路上所首先要具備的最大素養之一。關於求知,咱們今天來看下以往的哲學家是如何理解的。亞里斯多德解釋說:人出於本性的求知是為知而知、為智慧而求智慧的思辨活動,不服從任何物質利益和外在目的,因此是最自由的學問。哲學的思辨最初表現為「詫異」,詫異就是好奇心。最早的哲學家出於追根問底、知其所然的好奇心,對眼前的一些現象,如日月星辰、颳風下雨等,感到詫異,然後一點點地推進,提出關於宇宙起源和萬物本源的哲學問題。除了「詫異」以外,從事哲學活動還必須有「閒暇」。
  • 求知若飢,問學若渴
    《論語》曰:「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宋代範仲淹胸懷天下,兩歲喪父,母親貧困無依而改嫁。範仲淹稍微懂事之後,知道了自己的家世,泣別了慈母,到南都學舍不分晝夜地苦讀,5年中間竟沒有解開衣服好好地睡過覺。有時睏倦已極,便用冷水衝洗一下頭臉。
  • 求知的方法
    如果老百姓能夠照我們的意思去推動我們的政令的時候,政治法令的時候,叫老百姓去做;如果老百姓做不到,跟不上的時候呢,我們要使他了解,使他跟得上。換句話說,這個又變成一個有相當的民主思想的一個標點方法了。上面一句是說,老百姓不必知道,我也不要告訴你。下面這一句,你知道了,就這樣子做,如果不知道呢,「使知之」,我來教你知道。
  • 別不信,求知慾是培養出來的
    對孩子來說,從小培養和樹立良好的「求知慾」,應該是孩子培養學習興趣的啟蒙教育。由此可見,對孩子早期的智力開發和求知慾的培養有多麼重要。記得多年前看過這樣一個視頻。天津有個小女孩叫李尚榮,6歲時就識字達四千多。能熟讀《黃帝內經》、《論語》、《大學》、《中庸》、《孟子》、《三字經》、《弟子規》等,對書中的字裡行間,李尚榮不僅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真是令人驚嘆和佩服。
  • 【學生佳作】時間沒有盡頭,這條求知的路也沒有盡頭.
    這個觀點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求知的消極態度,但要注意的是,莊子並不認同以自己的全部時間去追求知識,這並不意味著莊子反對求知。我們可以理解為:求知不能好高騖遠,而應合理地遵循規律。掌握世間萬物的規律,會比廣泛地索求更加有用。材料二提示我們,面對無窮的知識,我們可以不斷追求,獲得求知與進步的快樂。
  • 人性二元論—求知慾和本能
    求知慾可以理解為好奇心的延伸,除了人類其他動物也是有好奇心的,而有學者認為求知慾是除了生存欲望和繁衍欲望之外的第三大欲望,這樣說有一定的道理,畢竟求知慾望在人類發展進化的過程中是非常的重要。欲望是人體處於一種心理或者生理上的不平衡的狀態,而要滿足欲望就是要在生理上或者心理上達到一種平衡狀態,達到平衡狀態以後人的心理或者生理的緊張和侷促會得到緩解,譬如飢餓感、寒冷感、寂寞感、睏倦感、勞累感等等就會消除。
  • 真相帝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根本不是什麼"求知若飢,虛心若愚"
    這個演講後來廣為流傳,各種中譯版本也不斷湧現,有人將這句話譯做「求知若飢,虛心若愚」,《Cheers》雜誌則把這句話譯為「饑渴求知,虛懷若愚」。但無論如何,這些解讀都有失偏頗。What does "hungry" mean?首先,英語裡一般用"curious"而不是"hungry"來表達對於知識的追求。
  • 《論語》求知|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注釋】(1)楊伯峻:君子、小人,這裡的「君子」、「小人」是指在位者,還是指有德者,還是兩者兼指日 ,孔子原意不得而知。《漢書 楊惲傳》「報孫會宗書」曾引董仲舒的話說工:「明明求仁義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財利常恐睏乏者,庶人之事也。」只能看作這一語的漢代經師的註解,不必過信。
  • 歷史是人類求知的途徑,歷史學的智慧是什麼,還不快來薰陶一下!
    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講關於歷史方面的哲學問題,喜歡的朋友要記得關注小編哦!任何學科都有智慧功用,而歷史學的智慧功用與人聯繫得更緊密一些。歷史學是人類求知的最重要途徑之一。柯林武德認為,除數學和科學外,歷史是人類求知的第三條途徑。
  • 孔子謙虛地說自己非生而知之者,敏以求之者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皇侃的《論語義疏》載:知之,謂知事理也。孔子謙以同物,故曰,我有所知,非生而自然知之者也,夫子講我非生而知之,知什麼?知的是事理,這事和理兩方面都是我們求知的對象。聖人是把宇宙萬事萬理都搞得清清楚楚,都知了,沒有一樣不知,無所不知。
  • 論求知 Of Studies
    論求知-王佐良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長才。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驗又補讀書之不足,蓋天生才幹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後知如何修剪移接;而書中所示,如不以經驗範之,則又大而無當。有一技之長者鄙讀書,無知者羨讀書,唯明智之士用讀書,然書並不以用處告人,用書之智不在書中,而在書外,全憑觀察得之。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不可盡信書上所言,亦不可只為尋章摘句,而應推敲細思。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須咀嚼消化。
  • 知難行易
    「知難行易」    尊敬的評委老師,各位嘉賓,以及對方辯友,大家晚上好!今天我們要討論的辯題是「知難行易還是知易行難」。
  • 老年朋友依然要讀書求知
    這些愛讀書的老年朋友還非常認真地聽取著書展舉辦期間的作家、學者講座,其中還有一些老年朋友邊聽邊記,這番求知若渴的專注神態很讓人欽佩,也很讓人感慨。於此看來,在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進程中,老年朋友絕非無所作為,而是一支很有生氣和頗具學習自覺性、主動性的學習者大軍。人到老年,依然還是讀書求知的好時光。  「書作至寶一生用,心作良田萬世耕」。隨著時光的流逝,每個人都無一例外地會進人老年階段。
  • 求知小學迎新活動
    走過特殊的2020,難忘抗疫一線的白衣天使,感動萬眾一心的抗疫歷程,新的一年悄然而至,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當下,求知學子用自己的方式迎接2021,祝福新年快樂。在以「亮本領、樂知滋」為主題的班會課上,同學們有的分享著一年來的收穫,共同祝願2021生活美好,有的獻上拿手的才藝表演,為新年增添美的享受,還有的班級組織大家進行勞動技能擂臺賽,同學們各展所長展示生活中積累的勞動小技巧,通過擂臺賽,同學們懂得了只有勤勞的雙手才能創造美好的生活。各班評出的15位勞動小能手也得到了學校的嘉獎。
  • 人生必須要讀的一句詩: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人生的道路上有迷茫,有不甘,有辛苦,也有喜悅,人生最要的是拼搏,人生最難是知己。活著容易,而知音難求,有一句話總是最容易打動那顆孤獨脆弱的心。「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 《論語》求知|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楊伯峻先生講:皇侃《義疏》說,「溫故」就是「月無忘其所能」,「知新」就是「日知其所亡」,也通。錢穆先生講: 溫,溫燖義。燖者以火熟物。後人稱急火曰煮,慢火曰溫,溫猶習也。故字有兩解。一曰:舊所聞昔所知為故,今所得新所悟為新。一曰:故如故事典故。六經皆述古昔,稱先王。
  • 陳東:讀書為知更為不知
    在大量的閱讀中,陳東增長了見識、開闊了視野、收穫了新的感悟與體會,但他仍始終堅持在閱讀中保持求知的謙虛,以一種包羅萬象的心態不斷接受各種思想和文化的衝擊。「只有這樣才不會錯過任何一本好書。」這是陳東閱讀《日本第一》這本書時的真實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