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出這3種「節儉」行為,並非是好事,家長應糾正而不是高興

2020-08-07 麗麗育兒達人

文/麗麗育兒達人

在我們的身邊,很多父母從小就教育孩子要懂得勤儉節約,因為老一輩人都是從苦日子過過來的,所以更加明白其重要性,哪怕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也希望孩子們能銘記這個傳統美德,但有時過度的節儉,反而對孩子的成長帶來一些不好的影響。比如當孩子出現以下的這3種「節儉」行為,並不是什麼好事,家長看到了要及時制止而不是沾沾自喜,認為自己的孩子很棒!

孩子做出這3種「節儉」行為,並非是好事,家長應糾正而不是高興

一、「佔便宜」式的節儉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大人的一言一行對孩子造成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大人平時都很愛佔便宜,那麼小孩也會學習家長的行為,變得愛佔小便宜。比如說父母帶孩子去超市,遇到超市有免費品嘗的食物或飲料,也不管自己的孩子餓不餓或渴不渴,覺得反正不要錢就給孩子佔,以後孩子遇到相似的情景也會這麼做。

孩子做出這3種「節儉」行為,並非是好事,家長應糾正而不是高興

大人覺得有便宜為什麼不佔,殊不知這種「佔便宜」式的節儉會對孩子帶來很不利的影響,孩子對社會的險惡還分不清,有時候壞人就是抓住了這個人性的弱點,讓孩子們走入陷阱中,所以父母一定要糾正孩子的這種行為。

孩子做出這3種「節儉」行為,並非是好事,家長應糾正而不是高興

二、「哭窮」式的節儉

而有的父母卻喜歡在孩子面前哭窮,對孩子說家裡有多窮,你不要亂花錢,能省一分是一分,大人覺得自己這樣教導孩子,會讓其養成節儉的好習慣,其實孩子會因為父母這樣的行為變得更加自卑,還學會了攀比,認為自己處處不如人,形成了錯誤的金錢觀。

因為孩子畢竟年紀還小,有時候認知能力有限,不僅體會不到父母掙錢的辛苦,還只會認定一個事實,就是家裡的經濟條件不好,別的小孩有的東西自己沒錢買,長此以往,孩子的心理能健康嗎?所以父母別再給孩子灌輸這種「哭窮」式的節儉了,而是要以身作則,為孩子傳遞一些正能量。

孩子做出這3種「節儉」行為,並非是好事,家長應糾正而不是高興

三、「違規」式節儉

生活中有些家長,在地鐵或者是公交時,明明自己的孩子已經到了收票錢的年紀,但他們總是說自己的孩子還小,年紀不夠身高也不夠,所以就會想方設法的讓孩子做一些違規的行為,從而逃過票錢,這種「違規」式的節儉其實並不是什麼好事,雖然省了幾塊錢,但是卻是在害孩子。

孩子會因為父母的行為覺得規則很好打破,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生活中,他們做事可能都會無視規則,但我們都知道無規矩不成方圓的道理,孩子這樣的行為相信沒人會喜歡,所以父母還是不要教孩子這樣做了,否則長大後會更不受待見。

孩子做出這3種「節儉」行為,並非是好事,家長應糾正而不是高興

勤儉節約是一種美德,但是以上的這3種錯誤的節儉行為還是不要讓孩子做了,家長教育孩子節儉是要讓他們懂得取捨,讓孩子學會適可而止和不浪費,這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節儉,希望父母們都能明白這一點。

今日話題:各位父母們平時都是怎麼教育孩子要節儉的?歡迎評論區積極留言互動。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孩子出現這些「節儉」行為,並非什麼好事,家長應該制止而非高興
    孩子有這3種節儉行為,對其自身發展非常有影響1、「佔便宜」式節儉孩子的行為多多少少都會受到父母的影響,如果父母帶孩子去超市,遇到免費品嘗的食物和飲料,就急忙湊上去吃喝,想著便宜不佔白不佔,孩子遇到相似的場景,也會這樣做。
  • 孩子這兩種「節儉」的行為,是小家子氣的表現,父母別覺得是好事
    但是,孩子年齡還小,父母教他們節儉,他們可能誤把一些小家子氣的行為,當成是節儉,變成了金錢的奴隸,不小心影響了人際關係,也影響了個人前程。父母平時在養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孩子這兩種「節儉」的行為,是小家子氣的表現,別覺得是好事,早點幫孩子糾正,別讓孩子小小年紀就混淆了「節儉」和「小家子氣」。
  • 孩子6歲前若有這3種「節儉」行為,不是懂事,家長千萬別得意
    作者/小棉編輯/小棉有些家長為避免孩子養成鋪張浪費的習慣,有些家長總是用一些節儉的方式去教育孩子,然而節儉是有度的,一旦超過這個範疇孩子難免會因為這樣過度節儉而學到不好的習慣,因此家長要特別注意,不要讓自己成為下文的這個媽媽。
  • 孩子小時就有這3種「節省」行為,將來難成大器,不要認為是好事
    相信在孩子教育中,每位父母都曾對孩子講過「節儉是我國傳統美德,也是一種思想道德修養,浪費反而可恥。」但凡事都要講究一個度,如果過度節儉反而不是好事,甚至讓孩子眼光變得狹窄,將來難成大器。尤其是孩子小時就有這3種「節省」行為,不要再認為是好事!
  • 孩子小時就有這3種「節省」行為,將來難成大器,不要認為是好事
    相信在孩子教育中,每位父母都曾對孩子講過「節儉是我國傳統美德,也是一種思想道德修養,浪費反而可恥。」但凡事都要講究一個度,如果過度節儉反而不是好事,甚至讓孩子眼光變得狹窄,將來難成大器。尤其是孩子小時就有這3種「節省」行為,不要再認為是好事!孩子小時候過於「節省食物」:寶媽欣欣由於從小的家境不是很好,欣欣的父母也沒錢供她上大學,最高學歷是高中,提早進入社會後也只是做了一名超市收銀員,每回超市促銷酸奶、餅乾、蛋糕都會帶著孩子去免費試吃,卻從來沒有要買的意思。
  • 當孩子出現這3種「會過」行為,並不是好事,父母要及時制止
    現在已經不只是需要女性持家,也需要男性持家,由於現在的生活成本過高,許多家長從小就開始培養孩子「會過」「持家」的這種思想,但是有些時候,孩子的「會過」行為,反而不是好事,甚至會影響以後的思想,父母要及時糾正和制止才行。
  • 家長過度節儉並非好事,容易給娃帶來負面影響,不優秀也是必然
    勤儉節約一直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很多家長從小就開始教育孩子要懂得節儉。還會利用各種可以節儉的機會對孩子進行教導,雖然表面看上去是合理的教育,可實際卻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上面這位寶媽總感覺自己是在節儉,其實她心中的這種節儉並非好事,而節儉確實值得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提倡的行為
  • 孩子有這3種「節儉」,可能與成功無緣,家長該反思自己的行為
    導讀:孩子有這3種「節儉」,可能與成功無緣,家長該反思自己的行為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有這3種「節儉」,可能與成功無緣,家長該反思自己的行為!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節儉等於好孩子?孩子這三種節儉行為不是好事,許多媽媽沾沾自喜
    孩子的這三種節儉行為會對孩子產生很深的影響Ⅰ佔小便宜式節儉生活中常常會見到這種現象:超市的免費品嘗區,許多父母帶著孩子一起以「品嘗」的名義大吃大喝,還美其名曰「節儉」,一些地區的婚宴中這種佔小便宜的節儉其實忽視了節儉的真正含義。父母需要認識到,節儉是拒絕浪費而不是佔便宜,有這種行為的孩子並不會受人喜愛,大部分會成為人們的笑柄。
  • 孩子的這三種行為是偽節儉,長大多半沒出息,父母發現後快糾正
    我們民族一直有著勤儉節約的傳統,這也是被廣大家長用來教育孩子的一項準則,號召勤儉節約,避免鋪張浪費,一直是我們所堅持的,也是希望孩子能夠做到的。但如果說到有一些節儉行為並不是真的好,你認可嗎?有一部分家長由於自身的原因,對於「節儉」這一概念沒有完全理解透徹,甚至是「走偏」的,孩子受到父母的影響,自然也就出現了錯誤的節儉行為。
  • 家長眼中孩子這3種「懂事」的行為,未必是好事,多半是情商低
    孩子有這3種表現,看似懂事其實就是情商低,家長別再得意了!帶娃的辛苦,只有為人父母者才能感同身受,所以很多父母都會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懂事聽話,覺得這樣帶娃才會輕鬆。殊不知對於孩子來說,有些小情緒才是正常現象,處處「懂事」的娃,多半是情商低,未必是一件好事。
  • 家長的錯誤「節儉行為」,會讓孩子自卑到骨子裡,毀掉孩子的格局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告訴孩子說要節儉,要傳承這種優良美德。可在我們生活中的某些節儉行為,並非是好的,這些行為看起來是在節約,但其實是在傳達錯誤的價值觀和錯誤的生活態度。如果家長不能分辨清楚,就會誤導孩子。
  • 家長過度節儉到底對不對?這五種節儉方式要不得,影響孩子自信心
    現在由於年輕人工作壓力非常大,所以當生了孩子之後,孩子往往都是交給老人去帶,但是老人帶孩子和年輕人帶孩子肯定是有差距的,老人覺得孩子平時穿一些衣服沒有必要選擇太好的,所以有的時候小孩子在穿衣方面往往都會撿一些別人剩下的衣服,其實一般來說像這種別人剩下來的衣服,要是穿著得體倒也沒什麼,不過有的老人卻非常的簡樸,無論什麼衣服都不給孩子買,讓孩子撿別人剩下的衣服穿,這就讓孩子產生了一定的自卑心理,其實有的時候不僅僅是老人
  • 孩子從小就非常節儉並不是一件好事,父母們千萬不要引以為豪
    孩子從小就非常節儉並不是一件好事,父母們千萬不要引以為豪節儉在許多人看來是一種非常美好的品德,所以有不少的家長們從小就教育自己的孩子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儘量的節儉,可是一旦節儉超越了一定的標準之後,就不一定是一件好事情了,就拿我之前從朋友那裡聽到的事情來說吧,我的朋友是一位小學的老師,所以她接觸的孩子還是非常多的,在她的班級裡面就有一位非常節儉的孩子
  • 李玫瑾:孩子這3種臭毛病,是「智商高」的表現,父母別盲目糾正
    著名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因為從事犯罪心理學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研究,所以,對孩子的行為和心理有很多研究,在育兒領域也是一個響噹噹的人物。她提出的一些育兒觀點,幫助了很多家長教育孩子。在一次講座中,李玫瑾教授就說出了獨到的看法。李玫瑾認為:一些孩子看似有臭毛病,但其實是智商高的表現,家長不要盲目糾正,以免破壞孩子的內心的積極性,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
  • 李玫瑾教授:孩子情商低,吃飯時會有這3種行為,家長要及時糾正
    ,家長一定要及時幫他們糾正。長大沒本事的孩子,吃飯時會有這"3種表現"。1、 加菜亂翻亂甩有一次參加朋友的結婚典禮,當時大家都很高興,我們這桌有一個五歲的小女孩,長得很是可愛,新郎新娘見了都誇長得漂亮,希望自己以後有這麼可愛的貼心小棉襖。
  • 孩子有這3種行為,看似「精明」實則「沒出息」,家長要及時糾正
    當孩子小時候出現這3種行為時,看似「精明」實則「沒出息」,家長要及時糾正。孩子有這3種行為,看似「精明」實則「沒出息」,家長要及時糾正第一:對任何事物都感興趣父母們都覺得孩子對任何事物感興趣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因為好奇心能幫助孩子去學習和了解到他們未知的事物。
  • 2歲左右的孩子愛打人,家長應自省這5個問題,輕鬆糾正不是夢
    這類情況許多家庭都存在,當孩子看見這種種操作,他們就會學習到:不論是誰,只要傷害到自己時,首要念頭就是打回去。用這種方式安慰自己,但此時的對錯孩子是分不清的。而不是覺得沒必要管,這樣的縱容和欺騙會更加激發孩子出手打人的興趣。他們會認為這是一種興趣,見人就要打。但第一次家長若是正面勸阻了孩子,他們就會慢慢改正。家長自身問題所致,如何糾正孩子打人問題?如果孩子有愛打人的習慣,並且是由於家長管教和引導不當導致的。
  • 這3種孩子長大後沒出息,都是「偽聰明」,父母要及時糾正
    這3種孩子長大後沒出息,都是「偽聰明」,父母要及時糾正第一種是耍嘴皮的孩子愛耍嘴皮的孩子,一般大人都覺得孩子很會說,可是不幹實事,就會「拍馬屁」。>愛耍小聰明的孩子,小時候大人會覺得孩子精神頭夠用,腦瓜聰明,可是長大後耍小聰明就不一定是好事。
  • 孩子專注力差,多半與家長這3種行為有關,看你有沒有做過
    這就要追溯到家庭生活習慣,很多家長不以為常的行為習慣,很可能是破壞孩子專注力的原因。因為3-6歲是孩子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期,專注其實也是行為習慣的一種,在3-6歲階段,家長這4種行為,就可能養成孩子不專注的習慣,看你有沒有做過,早發現早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