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麗麗育兒達人
在我們的身邊,很多父母從小就教育孩子要懂得勤儉節約,因為老一輩人都是從苦日子過過來的,所以更加明白其重要性,哪怕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也希望孩子們能銘記這個傳統美德,但有時過度的節儉,反而對孩子的成長帶來一些不好的影響。比如當孩子出現以下的這3種「節儉」行為,並不是什麼好事,家長看到了要及時制止而不是沾沾自喜,認為自己的孩子很棒!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大人的一言一行對孩子造成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大人平時都很愛佔便宜,那麼小孩也會學習家長的行為,變得愛佔小便宜。比如說父母帶孩子去超市,遇到超市有免費品嘗的食物或飲料,也不管自己的孩子餓不餓或渴不渴,覺得反正不要錢就給孩子佔,以後孩子遇到相似的情景也會這麼做。
大人覺得有便宜為什麼不佔,殊不知這種「佔便宜」式的節儉會對孩子帶來很不利的影響,孩子對社會的險惡還分不清,有時候壞人就是抓住了這個人性的弱點,讓孩子們走入陷阱中,所以父母一定要糾正孩子的這種行為。
而有的父母卻喜歡在孩子面前哭窮,對孩子說家裡有多窮,你不要亂花錢,能省一分是一分,大人覺得自己這樣教導孩子,會讓其養成節儉的好習慣,其實孩子會因為父母這樣的行為變得更加自卑,還學會了攀比,認為自己處處不如人,形成了錯誤的金錢觀。
因為孩子畢竟年紀還小,有時候認知能力有限,不僅體會不到父母掙錢的辛苦,還只會認定一個事實,就是家裡的經濟條件不好,別的小孩有的東西自己沒錢買,長此以往,孩子的心理能健康嗎?所以父母別再給孩子灌輸這種「哭窮」式的節儉了,而是要以身作則,為孩子傳遞一些正能量。
生活中有些家長,在地鐵或者是公交時,明明自己的孩子已經到了收票錢的年紀,但他們總是說自己的孩子還小,年紀不夠身高也不夠,所以就會想方設法的讓孩子做一些違規的行為,從而逃過票錢,這種「違規」式的節儉其實並不是什麼好事,雖然省了幾塊錢,但是卻是在害孩子。
孩子會因為父母的行為覺得規則很好打破,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生活中,他們做事可能都會無視規則,但我們都知道無規矩不成方圓的道理,孩子這樣的行為相信沒人會喜歡,所以父母還是不要教孩子這樣做了,否則長大後會更不受待見。
勤儉節約是一種美德,但是以上的這3種錯誤的節儉行為還是不要讓孩子做了,家長教育孩子節儉是要讓他們懂得取捨,讓孩子學會適可而止和不浪費,這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節儉,希望父母們都能明白這一點。
今日話題:各位父母們平時都是怎麼教育孩子要節儉的?歡迎評論區積極留言互動。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