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性別平等狀況出現倒退,女權主義成為公共輿論焦點

2020-12-23 澎湃新聞

2017年11月,世界經濟論壇發布《2017年全球性別差距報告》,該報告對女性的教育程度、健康與生存、經濟機會與政治賦權等四大指標進行測評和排名,2017年這四項指標的指數均有所下滑,經濟與政治兩項尤其明顯。這是十年來性別平等狀況首次出現倒退,暗示著該領域的博弈正進入某種膠著狀態,而這也許正是「女權主義」在2017年度成為公共輿論焦點的原因之一。

2017年12月12日,美國《韋氏詞典》宣布,「女權主義」(feminism)因為多次搜索量激增而被評為2017年度詞彙。那麼,2017年發生了哪些與「女權」相關的大事件呢?我們一起來簡單回顧下:

全球婦女維權大遊行

2017年1月21日,美國華盛頓、紐約等多地爆發有史以來最大規模婦女遊行,上百萬名女性上街呼籲新任美國總統川普尊重女性,要求政府反對性別歧視、支持女性權益和停止族群分裂。女性大遊行官方網站提到了這次活動的主要議題:終結暴力、生育權自由、LGBTQIA權利、工作者權利、公民權利、殘障者權利、移民者權利、環境正義等。這一遊行活動還在全世界迅速引起共鳴,估計至少有58個國家、超過350萬人參與。

美國華盛頓、紐約等多地爆發有史以來最大規模婦女遊行。視覺中國 資料

越來越多的婦女參與到對女性權益的呼籲中,一方面說明性別不平等依然廣泛存在,另一方面也說明女性對此的意識覺醒。

立法推進「男女同工同酬」

2017年3月8日,冰島宣布將要求所有僱員超過25人的僱主獲得「男女同工同酬」認證,以證明其在對待僱員時不存在性別歧視,否則將面臨罰款。該規定從2018年1月1日起開始執行,冰島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立法禁止性別工資歧視的國家。其他國家在此領域也有一定進展,2017年,德國政府批准一項新法案,規定在僱員超過200名的公司中,員工有權知道在同樣崗位上,男性和女性的薪水分別是多少。此外,瑞士也在考慮立法,試圖通過定期審計的方式來促進男女同工同酬。

在全球範圍內,女性的收入平均比男性少約23%,這被認為是對女性的一種搶劫。國家立法推進「男女同工同酬」,可能有助於這一現象的改變。

反性別暴力法律取得進展

當年4月,吉爾吉斯斯坦通過了一項治理家庭暴力的新法律,改進對家暴倖存者的保護措施,簡化家暴的報告程序,引進施暴者的矯正方案。幾個月後,賴比瑞亞議會也通過了反家庭暴力法,但由於刪除了禁止女性割禮的規定而被批評。在印度一些穆斯林群體中,丈夫只要對妻子三次說出「離婚」即可單方面解除婚姻,無需付出任何補償。5名曾遭受這一習俗戕害的穆斯林婦女和兩個女權組織向印度最高法院提起了訴訟,8月印度最高法院做出裁決,認定這種做法違憲。

當年6月,千里達及托巴哥修訂禁止未成年人結婚的法律;宏都拉斯全面禁止童婚,廢除了之前的法律例外,不再允許未滿18歲的青少年在父母同意下的情況下結婚。8月,瓜地馬拉取消一項法律例外,不再允許法官在考慮兒童權益的情況下允許童婚;同時薩爾瓦多也取消原來的法律規定,不再允許未成年女性在某些情況下結婚,比如懷孕時。10月,印度最高法院稱,如果受害人未滿18歲,在案件發生一年內報告遭遇婚內強姦,另一方可被控以強姦罪。

從全球角度來看,反性別暴力法律取得了積極進展,對婦女和女童的保護有所完善。不過,去年2月俄羅斯總統普京批准「家暴除罪法」,規定首次輕度家暴行為不構成刑事犯罪,說明在此領域仍面臨著一些現實考驗。

鼓勵女性進入信息技術業

2017年4月27日,為慶祝「國際信息通信技術女童日」,國際電信聯盟與合作夥伴在世界各地組織了數百場活動。該節日活動的亮點是讓世界各地年輕女性通過共享遊戲應用和視頻連結來開展國際對話,例如日內瓦當地學校的年輕女性在這一天展示了自己學習到的新數字技能。此外,還有一些國家和地區在2017年積極開展了各項幫助青年女性學習數位技術的活動,如中國的「程序媛」計劃和「Girls Coding Day」項目。

技術部門是全球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需要大量專業人才,性別刻板印象和性別歧視卻使得這一領域中女性相對匱乏,在這一背景下開展的相關活動大多得到公眾的積極支持。

影視界頻現女性藝術佳作

2017年4月,根據著名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使女的故事》於網絡平臺播出,成為該平臺上首播觀看次數最多的劇集,並獲得觀眾和影評人的一致好評。此前在美國亞馬遜的暢銷書榜單上,《使女的故事》的排名還一度超越《1984》。2017年6月,第一部女性超級英雄電影《神奇女俠》上映,也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該電影是第一部由女導演執導的女性超級英雄電影。

《使女的故事》

主要由女性創作、以表現女性人物為主、倡導性別平等的影視劇作品獲得觀眾的喜愛和認可,說明大眾的性別意識在近年來有了一定提升。

反性別刻板印象在行動

當年5月,法國新制定了兩項旨在保護模特健康的法律,一個是要求所有對模特外形作過修圖處理的商業圖片必須註明,違者可能面臨巨額罰款;另一個是規定在法國從業的模特必須提供醫生開具的健康證明,那些聘用「過瘦」模特的機構或個人可能面臨高額罰款以及監禁。7月,為應對充滿性別刻板印象的廣告,聯合國婦女署和一些大企業如聯合利華等在坎城國際電影節上發起「反刻板印象聯盟」,呼籲全球一起行動,消除廣告中有害的性別刻板印象。

主流審美觀念對女性外形有著各種苛刻要求,這給許多女性(不僅是模特)帶來了很大壓力,迫使她們花費大量時間和金錢用於改造自己的身體,國家立法和聯合公眾倡導說明這一現象已引起普遍關注。

沙特女性為了爭取與男性平等駕車權的努力一直在抗爭。視覺中國 資料

沙烏地阿拉伯允許婦女開車

沙烏地阿拉伯曾是世界上唯一禁止女性開車的國家,在這裡女性開車會被罰款和拘留。在過去20多年裡,沙特女性為了爭取與男性平等駕車權的努力一直在抗爭,她們多次發起活動鼓勵婦女「非法駕駛」,並將相關照片傳到網上發起討論,每年都有人因此被逮捕,但她們從來沒有放棄。2017年9月,這一努力終於獲得國家的認可,該國頒布了一項新法令,允許女性獲得駕照,該法令將於2018年6月生效。

女性可以自由地使用交通工具,對她們獨立參與社會生活有很大幫助。女性對這一權利的積極爭取,是促使現狀得以改變的關鍵因素。

打造性別友好的城市公共空間

2017年,全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在打造安全城市空間方面加大了治理力度。例如墨西哥城增加女性專用公交車,在地鐵和巴士公交系統建立婦女和女童支持中心,改善公共場所照明,加強安全巡查工作,啟動手機應用軟體「Vive Segura」,讓女性更方便地報告自己遭遇的公共空間中的性暴力。法國政府計劃明年出臺新法律,加強對性別歧視和性侵犯的懲戒,降低對公開場所性騷擾的容忍限度,如品頭論足、吹口哨、目光挑釁、尾隨等。

近年來,女權主義者開展了大量的安全空間倡導活動,呼籲政府有關機構對此採取積極行動,其中一些措施如女性專用公交車引起了一些爭議,具體效果還有待時間檢驗。

「Metoo」運動在網際網路上流行

2017年10月,《紐約時報》和《紐約客》刊發文章指控韋恩斯坦公司創始人、好萊塢電影巨頭哈維·韋恩斯坦涉嫌性騷擾,其後影視圈職場又有多個性騷擾事件被曝光。社會活動家塔拉納·伯克在網上提出「metoo(我也是受害者)」的口號,被女星艾麗莎·米蘭諾轉發後,迅速流行開來。大家紛紛說出自己被性騷擾的經歷,引發了各領域內與此相關的廣泛討論。 11月,好萊塢發起「還我職場遊行」,抗議職場內的性騷擾。12月,美國《時代》周刊「年度人物」評選揭曉,揭露性騷擾的「打破沉默者」獲得該稱號,這被認為是對「Metoo」運動的認可。

網絡社交媒體的普及,對於鼓勵弱勢者說出個人體驗有很大促進,但是否能夠通過這種方式拓寬溝通渠道、找到應對職場性騷擾的解決方案,還需要進一步探索。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為"女權主義"正名:女權運動與性別理論雜談(上)
    前言「女權」、「女權意識」、「女權主義」,這些頻頻出現在微信公眾號的爆款文章或是微博熱門討論中的詞彙,似乎成為了部分人的「政治正確」,又成為了另一部分人的鄙夷對象。在進行一次有關性別問題的訪談時,我發現接受採訪的大學生大多對於「女權」評論不佳,有人稱自己支持平權而非女權,很多人並不清楚女權是什麼、但對微博中的「女拳師」頗有微詞。
  • 女權主義社會,男人要「潛規則」,網友:性別平等,性別平權!
    女權主義社會,男人要"潛規則",網友:性別平等,性別平權!2010年,法國導演埃萊奧諾爾拍攝了她的第一個短篇 《被壓迫的大多數》 (Majorité opprimée ),可以說是這部《男人要自愛》的原型,但是是在四年後電影被加上了英文字幕之後才獲得廣泛關注。
  • 冠姓權爭議之下:偽女權主義的狂歡
    顯然,在如此暴戾直接且流於形式的輿論和方式之下,這是一場網絡偽女權主義的狂歡。對於偽女權主義來說,冠姓權不過是一個藉口,實質上是借著冠姓權的名義,打著女權旗號,對已婚女性肆意辱罵,在網絡上發洩自己的戾氣,她們根本就沒明白:女權主義到底是什麼?
  • 性別歧視能消除嗎,女權主義是社會的倒退嗎?
    她向我們大倒苦水,飯局變成了性別大戰>如果非要把所有的不對等都打上性別歧視的標籤,那麼未免太過狹隘。我不想替男性爭辯,希望平等是所有被統治者的訴求,而不應是性別之間的博弈,我們不想要求平等同時被扣上不體貼女性的帽子,事事衝在前面的時候又被視為看不起女性,我們不能用雙重標準來看待這種歧視,在今天女性地位的提升是顯而易見的,無論從政治,經濟,影響力各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記得馬雲有一次說過如果下輩子能選他要當一個女人
  • 我國的女權主義是否已經變味?讓我們捋一捋女權主義的發展歷史……
    最近幾年,我們能發現,網絡上關於「女權」的話題越來越多,然而在這些話題下面,往往是吵得不可開交的男女群體。女權主義主張男女地位平等,消除對女性的壓迫,那麼為什麼這樣一個合理的訴求卻在我國逐漸變味,逐漸引爆男女群體之間的戾氣呢?我們先來捋一捋世界上女權主義的歷史。
  • 幾點看法:關於女權主義Online
    只是,在中國的具體語境中,女權主義通常呈現分裂的形態:一種常被避而不談的,是基於勞工、法律援助的NGO式女權主義,在被行政權力打壓的同時,也並不具有太大的市場能量;另一種則是基於線上輿論的女權主義——我將之稱作「女權主義Online」,且用於指代後文中的女權主義——她們試圖以對抗世界的刻板印象的逆反做法,進行自我意識的維護。
  • 佟新|女權/女性主義認知共同體的形成與發展
    經過五年的發展,一方面,校園中的性別課程正在推廣與普及,另一方面,中國網際網路迅猛發展,網絡傳播知識的速度和範圍遠遠超出了傳統的知識傳播方式,藉助著「眼球經濟」,性別議題成為網際網路中的熱門話題。教學、科研以及多媒體的公共討論成為建構女權/女性主義的認同共同體的過程。所謂的「認知共同體」( Epistemic Communities) 是指具有政治共同體性質的群體。
  • 由男權主義引發的女權主義運動從未停止
    有很多女同學她們每個月月經時間不定,所以很容易出現突發狀況,這個時候應急的衛生間就成為了他們的必需品。這樣子的做法,能夠避免女孩子在不適合出門的日子出門。這件事除了很多女性朋友表示感謝之外,還引起了一部分人的深度不適,部分人包括男性和女性。
  • 女權主義的流行,已更像一場關於身份的營銷?
    然而,這些爭議促使我們去思考它的另一個面向,一個當下信息發達的、開放的社會才出現的問題:「女權主義者」的標籤有什麼意義?今天,似乎出現了一種另類的女權宣言:「我不是女權主義者」。>以令人驚訝的姿態成為反性別歧視的支持者之一。
  • 2017年度《韋氏詞典》詞彙:Feminism女權主義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2017年度《韋氏詞典》詞彙:Feminism女權主義 2017-12-15 14:02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什麼是性別歧視?定義一個關鍵的女權主義術語
    正如作家奧克塔維婭巴特勒所言,「簡單的啄食欺凌只是這種等級行為的開始,這種等級行為可能導致種族主義,性別歧視,種族中心主義,階級主義以及所有導致世界如此痛苦的其他'主義' 「。一些女權主義者認為,性別歧視是人類壓迫的原始形式或首先形式,其他壓迫主義建立在壓迫女性的基礎之上。
  • 中國女權主義發展簡史
    女權主義者追求的是一個不需要呼籲女權的社會。然而,起源於19世紀下半葉歐洲,在1919年五四運動的時候傳到中國的女權主義,經過一個世紀的演變,失去了它原有的意義。這是真巾幗,真女權;改革開放40年,不僅許多女權主義書籍被介紹到中國來,而且許多大學成立了「婦女與性別研究中心」,女權主義思想通過高校教育傳播開來,此後具有女權主義思想的學生們像種子一樣開始零零落落地撒向各個領域,那時雖人數有限,但可謂星星之火。
  • 怎樣成為「脫離了低級趣味」的男性女權主義者?
    從2008年起我為《南方都市報》、《時代周報》等媒體持續地撰寫有關性別平等的評論,近幾年做有關LGBT青少年性教育項目,參與珠三角地區女工反性騷擾項目……這一切都跟女權主義有關,社會性別是我寫文章、搞調研、做項目不可或缺的理論背景和方法。可能有人會覺得,你做的工作本來就跟性別有關,工作的性質決定了你有條件、有機會成為女權主義者,或者,這樣的身份對你來說是可以帶來利益的。
  • Feminism 女權主義 2012年5月18日
    2009年,經法院裁決,瑞典女性擁有了和男性一樣「無上裝遊泳」的權利。如今,一場全國性的大討論正在瑞典展開,一些人認為瑞典的女權主義走得太遠了。Peter點評:現在的瑞典男性活得有些壓抑。從2007年開始,瑞典興起了一次非同尋常的運動:眾多女性要求男女平等,努力捍衛在全國各地遊泳池內不戴乳罩遊泳的權利。
  • 訪談|從美國婦女史到中國女權運動史,女權主義如何改變世界
    開展研究的同時,王政也為推動社會性別研究學科在國內的發展建設進行了曠日持久的努力。本次訪談中,澎湃新聞記者請王政教授講述了她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赴美留學時美國女權運動的狀況、她從美國婦女史到中國女權運動史的學術轉向、中國現代化過程中的社會性別建構、今天中國社會存在的性別不平等問題以及在中國推進社會性別研究學科建設的成果和困局等問題。本訪談經受訪人審定。
  • 女權?女拳?—談談女權主義的「前世今生」
    女權主義一詞大概出現於19世紀末,迄今不過寥寥百年,但是女權運動早在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以後就已經蓬勃發展開來,1792年,英國婦女沃斯通克拉夫特發表了驚世駭俗的《女權辯護》,公開向男性權威宣戰,這被視為西方女權主義的開端。
  • 衛生巾價格與女權主義交叉理論
    1989年,法學教授Kimberlé Crenshaw提出了「intersectionality(交叉理論)」,並在書中提出「黑人女性主義」。主張黑人女性的權利無法僅從「黑人」或僅從「女性」的角度來討論,性別和種族的雙重歧視並非簡單疊加,而是複合作用。當白人女性提出應統一戰線時,黑人女性的遭遇則被定義為次級議題。作為女性,她在黑人群體中受到歧視。
  • 你還在誤解女權主義嗎?
    女權主義是一種原是20世紀60年代起源於美國的一種政治思潮,其最終目標是爭取男女平等。關於「女權主義」一詞的定義,向來眾說紛紜、各執一詞。事實上,「女權主義」一詞的含義一直處於不斷的變化中。一方面女權主義者認識到女性正在遭受來自社會的不公平待遇,另一方面這些女權主義者肯定女性的價值,並沒有將女性置於一種工具化的、私有化的物品或者無關緊要的次要角色。基於這些認識,女權主義者試圖通過理論和實踐來改變現狀,最終消除性別不平等現象,使得女性的價值和貢獻得到承認和尊重。
  • 由成龍吳京等現身央視婦女節特別節目看我國女權主義的發展
    女權又可稱為女權主義或女性主義,可概括為旨在於界定、建立和保衛婦女平等權利的政治運動與意識形態的集合體,它主張在承認性別歧視存在的現實基礎上探求性別非正義的根源,並藉此推動婦女權利的發展和兩性關係的變革。
  • 調查顯示:丹麥人對女權主義有著明顯的反感
    今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將丹麥列為全球第二大最適合女性居住的國家,這在一定程度上要歸功於該國較低的性別薪資差距和靈活的產假政策。但根據權威機構輿觀(yougov)——劍橋全球主義項目的一項最新調查顯示,除了丹麥之外,英國也是發達國家中女權主義程度最低的國家之一。調查發現,只有六分之一的丹麥人認為自己是女權主義者,三分之一的丹麥人認為對大街上路過的女性吹口哨是合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