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央視新聞報導常州外國語學校事件後,引發輿論廣泛關注。17日晚,環保部和江蘇省政府召開專題會議,成立聯合調查組。18日,教育部表示,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已啟動教育重大突發事件專項督導機制。
就像被打開的潘多拉魔盒,常州外國語學校「毒地」汙染事件,越來越多的端倪被披露。隨著調查不斷地推進,越來越多的疑問浮出水面。一所學校從選址、建校再到學生入學,這期間的環境監管鏈條為何全線失效?該事件自從去年開始便不斷有家長抗議、媒體曝光,然而為何當地一直在闢謠、擱置民聲訴求?為何沒有及早從根本上處理好這次校園安全危機?
【輿論焦點】校區為何未批先建?為何多次闢謠?
央視新聞曝光稱,學校修建的環評批覆時間是2012年3月31日,但學校奠基施工時間卻是2011年8月21日,學校施工時間比環評批覆時間整整提前了7個多月。經檢索查實,在多家新聞媒體上還存有學校於2011年8月21日破土,當地政府負責人出席奠基開工儀式的新聞報導。其中,還包括時任常州市「一把手」等重要官員,參與開工的官員是否清楚學校存在「未批先建」情況則不得而知。未批先建,國家明文禁止,一所學校大張旗鼓建設,監管部門為何沒及時發現並制止?
還有一個核心問題就是環評報告「過關」問題。儘管當地教育部門表示,學校所在地塊土壤「檢測都是達標的」,選址評估報告「符合規範」。但環評報告指出項目北側場地「土壤和地下水已經受到汙染,存在人體健康風險和生態風險」。環境專家還指出環評報告「沒有考慮到農藥的成分」。另外,這份被作為選址建校依據的環評報告,已經指出常隆地塊場地開展修復後,會產生一定的空氣汙染,常州外國語學校如果在修復驗收完成前投入使用,「必須注意」「修復產生的汙染對在校師生的影響」。然而,實際情況是,2015年9月大批學生入校的時候,北邊的汙染土壤正在開挖修復。此外,早前澎湃、財新等多家媒體都提到一個尚未確證的問題:即這裡的老員工曾經實名舉報,在化工廠的搬遷過程中,曾經違規在地下埋藏了大量的固體廢物,其中包含許多劇毒物質。
在諸多漏洞面前,媒體自然不會輕易放過這個問題的關鍵要素。《檢察日報》刊文就指出,這是否就意味著「符合規範」的評估報告存在瑕疵。那麼就要問一問,究竟是環評報告失實,還是有關部門視而不見。
【輿論焦點】三次輿情風險預警為何失效?
2015年9月,新的學期開始2400名學生搬入新校區,然而正如媒體報導所言「然而新的學年帶來的並不是一個美好的開始」。從去年年底到今天事件持續了4個多月,直到央視推出重磅新聞,才真正意義上成為輿論「焦點」。事實上,在本輪輿情大爆炸之前,當地已經經歷了數次輿情危機。
第一次輿情危機:家長維權帖文湧現 副市長現場辦公協調處置
去年12月,有家長在接送孩子時聞到學校周邊有刺激性氣味,後得知是常隆汙染場地在進行土壤修復施工。在隨後的檢查中,許多學生出現異常症狀與疾病。孩子的健康以及對校園周邊環境的深刻認識,引起相當一部分家長恐慌,常外的家長微信群討論激烈。在今年1月初,在當地論壇、百度貼吧、新浪微博、本地微信公號陸續出現《遠離毒地,搬遷過渡,救救常州外國語學校的孩子們!》《常州外國語學校周邊常隆「毒地」航拍照片!看看真是心酸啊》等數十篇曝光帖文,總閱讀量超過11萬人次。1月8日下午,家長們發起了聯名上書活動,超過1200人籤名要求政府出面協調學校搬遷過渡,待汙染問題完全解決再回遷。這是常外學校第一次陷入了輿論旋渦。
危機應對: 1月10日,常州市領導召集新北區政府、市環保局、市教育局等相關單位負責人,現場辦公並專題研究學校空氣品質問題,緊急叫停了農藥廠地塊的土壤修復工程,並對外公布經過六項關鍵空氣品質指標監測,學校附近空氣品質均符合國家標準。
常州外國語學校校長隨即也表示,學校與學生家長當面溝通,但是未考慮搬遷過渡。1月11日,民間自媒體「掌上常州」微信公號一則《最新消息!常州外國語學校,全校暫時停課,返校時間另行通知!》還顯示,學校發布一則《告家長書》宣布全校暫時停課!
但令人奇怪的是,1月20日,《常州日報》在其官方微信號發布了一則《權威重磅,對常州外國語學校空氣品質10個問題的解釋》闢謠稱,新校區所在地原為太平洋電力機械廠及兩個自然村,並非化工地塊。文章還引述市衛生計生委統計稱,絕大多數學生檢查指標正常,個別學生檢查結果顯示有甲狀腺結節和血液白細胞計數偏低於正常值等情況,發生概率與一般青少年發生率無明顯差異。
但1月29日,環保部通報了對常州常隆地塊的最新調查情況,稱從這塊包括原常隆農藥廠在內的多家化工廠用地現場挖掘出1500立方米含刺激性氣味的汙染土壤和被填埋的固體廢物,經檢測,汙染物系總石油烴和苯類物質超標。
第二次輿情危機:財新獨力介入報導
隨後,當地政府將原來的異位修複方案更改為覆土封蓋,並在不到一個月內完成了修復工程。據@微常州 事後通報「專家組作出結論:工程已達到預期環保治理效果,空氣品質監測完全達標。」然而,這樣的處理方式並沒有得到家長們認可,認為這並不能根除汙染的隱患。2016年放寒假前一周,一些學生家長聚在校門口抗議。此後,自媒體還盛傳校方「常州學校汙染政府被曝打壓抗議:不準轉學不準辭職」的小道消息。2月19日,財新網刊發《毒地邊名校開學學生面臨「去不去」困境》,「把孩子送回原址上課就要承擔未知的環境健康風險。」
2月29日,《財新周刊》以8000字篇幅首次揭露常州外國語學校附近的汙染問題,直指校方選址合法性、農藥廠老工人舉報地下埋有危險廢物的可疑性和目前替代修複方案的合理性。報導還稱,2月21日學校公布了委託第三方公司進行的空氣和部分放射性狀況及土壤、地下水檢測報告,結果顯示「檢測指標均達標」。
危機應對:儘管受到媒體報導衝擊,但輿情態勢並不明朗,尤其是在社交媒介上關注度有限,信息發酵也比較碎片化。相關方面並沒有就媒體的報導進行單獨的回應與公共解釋。但隨著網民與媒體挖掘的深入,輿情發展趨於複雜。
第三次輿情危機:央視出手掀起全國輿論聚焦
4月17日,央視新聞報導引發廣泛關注,人民日報、人民網、新華網、法制日報等主流媒體均對事件做了報導。截至19日下午16時,事件相關網頁新聞報導約4600多篇,論壇帖文700多篇,微信公號文章1007篇。
百度媒體指數飆升。
新浪微博方面,#被汙染的學校#微話題閱讀量超4500萬人次,討論量11.6萬條。其中,@央視新聞首發曝光微博轉發量達6.2萬次,評論1萬餘條,最熱門的跟帖則是「我就是這個學校畢業的,當時事情鬧得很大,後來政府為了壓下來,禁止學校的學生在當地醫院看病,學校門口還有警察,家長抗議的時候還有人打家長,希望有關部門重視起來。」獲贊2.5萬個。截至目前,已有@王旭明、@佟大為、@羅昌平、@何兵、@袁寶國等780多位認證名人參與話題。
@央視新聞 相關微博傳播路徑分析圖
政府輿情應對的幾次得失
1.做好了開頭,卻沒有做好輿情善尾
在第一次輿情危機中,面對積聚的民意需求,當地並沒有完全推諉責任,政府部門領導還是十分重視,王成斌副市長、史志軍副市長親臨一線,並召集分管部門負責人集中處理校園環境問題,及時叫停土壤工程,建立環境監測日報通報機制,校方也與家長展開溝通並宣布停課等等,應該說這是一個責任政府應有的姿態,也是消弭民怨的第一步。面對重大環境汙染事件,頂格化的回應以及快速堅決的危機措施本是危機處置、輿情應對的基本法則。
但可惜是,隨後的政府汙染覆土封蓋處置措施並沒有完全打消家長的疑慮,校方、政府反覆出具的環評「安全」報告與現實中大量孩子出現身體健康疾病問題形成強烈的反差。
在今年1月這份打著「權威重磅」的通報中,官方仍然沒有透露任何關於那片土地被嚴重汙染的實情,更在對學生們出現的中毒反應輕描淡寫,將中毒反應歸咎於感冒和病毒感染等其他因素。這也更令家長們感覺不到任何誠意。而在安全信任危機尚未解決之際,學校又迫使孩子「及時」返校並「不準轉學不準辭職」的強硬做法,特別是面對家長走向情緒化衝突的訴求,有關部門採取強硬打壓姿態(貼吧出現大量警察圖片),進一步刺激了本已脆弱的雙邊對話關係。政府信任感顯然在此過程中不斷被削弱。
而本地人士開始尋求外界媒體援助,媒體的深入挖掘報導進一步促使事件不斷升級。在此過程中,有關部門既沒有及時安撫家長的情緒,也沒有針對外界媒體過度採集民間意見形成的主要質疑一一回應,政府失聲問題比較嚴重,整個事件中不斷出現問題然後不斷積壓問題,寄希望於「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拖延政策招致外界諸多批評。
2.@常州環保局 勤勞數月發布日報 卻未受輿論認可
要說當地完全沒有作為,其實也不是。1月10日,常州市領導召相關單位負責人現場辦公後,當地制定了《「常外」周邊環境每日巡查巡測方案》,常州市環保局通過官方微博自1月11日起每日公布《常外周邊空氣品質每日巡查通報》,直至3月21日堅持達70天時間。3月21日,@常州環保局還是對外公布了最新一期的監測報告:結果顯示,周邊環境無異味。
但官方的通報既沒有得到家長的認可,也沒有獲得網友的諒解。許多網友在事後跟帖抨擊環保部門:「睜著眼睛說瞎話」「自言自語」。
3.@微常州 趕早回應卻避重就輕
常州發聲不足的問題還體現在常州政府新聞辦官微@微常州 身上。筆者檢索發現,1月至今,@微常州共計發布與此事件相關的微博只有區區兩條,一條是1月20日轉發廣受爭議的常州日報文章《常州外國語學校空氣品質:10個問題的解釋》,另一條則是最新的輿情回應,即@微常州在4月18日早9點06分發了微博,稱「對環境汙染『零容忍』:常州市政府連夜成立調查組,迅速組織調查處置工作。」
應該說,面對央視掀起的輿情巨浪,常州市「連夜行動」,政府應急行動還是比較快的。但回應內容卻引發諸多媒體質疑。文案大量篇幅在於再次強調環保工程有效且合格,空氣品質達標,以及學校秩序正常的表面層面上,而既沒有針對央視報導中的諸多重要問題節點「校區是否存在違規未批先建?」「環評報告是否存在紕漏?」進行回應,也基本忽視了事實上已經出現的孩子們的健康問題,對於「孩子的健康問題誰來負責」這一輿論關切點選擇了迴避態度,自圓其說的「輕描淡寫」的態度不少網民很沮喪失望。無數類似案例事實證明,在事實真相最終落定之前,在公眾關心的公共健康問題面前,及時承擔起公共責任有助於政府部門佔據輿論的高地。
4.常州外國語學校:本末倒置的質疑
此外,4月7日,常州外國語學校官網還發布了《關於個別人惡意散布歪曲環境檢測結果的聲明》,稱學校發現個別人在微信群、QQ群內發布歪曲近期環境檢測結果的截圖,惡意散布謠言,學校已對此報警,並將保留進一步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此外,昨日一封《致常外國際部家長和師生的一封公開信》流傳網絡。公開信稱,「媒體報導『存在一些『硬傷』」。不過,公開信並未提供指證「硬傷」的證據。在事實真相查明之前,常州外國語學校過早就認定報導失實的做法顯然是在幫倒忙,也是對輿論場洶湧的緊張而過度的反應。
作為此輪輿情曝光的首發媒體,央視新聞本身也受到各方面的壓力,其中不乏對央視報導內容的質疑與否定。
結 語:「知政失者在草野」
一邊是超標「10萬倍」這樣觸目驚心的數字,一邊是相關部門堅持檢測結果符合標準。到底誰真誰假?隨著中央多部門的介入調查,不久之後公眾定會獲知答案。分析早年多起地方環保類案例,可以看到它們的共同軌跡:即地方政府的首次調查結論被公眾質疑,而這種質疑通過網絡傳播,成為全國性的公共話題。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更高層面的政府部門牽頭、社會各界參與論證,推翻了原來結論,還原了事件的真相。在此過程中,主流傳統媒體在議程設置推熱公共話題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從當地相關部門的輿情回應來看,就當下而言應繼續本著回應的善意想法,面對嘈雜的輿論場,加快與加強信息量供給「總量」,通過做好信息公開,及時對衝網絡質疑點,化解次生輿情。同時做好家長的情緒安撫工作,對學生群體的健康不妨再來一次公共承擔的免費復檢。用教育部前發言人@王旭明在微博上呼籲的十六個字:「查清事實、追究責任、妥善安置、信息公開」。
政策問題的關聯性特徵增加了解決政策問題的難度,無論是汙染土地的環境修復還是部分家長所訴求的校園搬遷,或是純粹的環境整治與校園安全都會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此外,對政策問題的的認識的正確程度與深刻程度,也存在較大的主觀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政策制定者與評估專家的認知能力與價值取向。政策問題的人為性使得我們也必須重視公共政策對利害關係人的重要影響。從此事件中,我們能感受到當地家長市民以及廣大網民出於樸素的環境保護以及校園安全意識,釋放出強烈而巨大的民意,客觀上將一個未必是本屆地方行政官員所行的政府決策的決策質疑,演化為對當今決策者公共責任的拷問以及對政府決心的直接檢驗。對於政府決策者而言,若能從更寬的政治視野、更民本的思維審視,圍繞問題之本推進公共協商理性對話,或許能使原有的決策失誤與民意間的衝突之「危」,轉化為推進經濟改革與生態發展、提升地方治理現代化之「機」,避免美國拉夫運河的悲劇在中國常州重演。
來 源|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微信公號,獨家內容轉載請註明出處。
主 編|盧上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