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熱播劇《以家人之名》引發了很多網友的討論,「心疼李爸」這個話題,還一度上了微博熱搜。
試問,誰不想有李海潮一樣的好爸爸呢?哪位父母,不想自己和李爸爸一樣「教子有方」,被眾人誇讚呢?
和圈粉無數的李爸爸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凌霄的母親陳婷。
作為劇中失敗父母的典型,她情緒化、缺少責任感,在情感上又十分貪心,動不動就親情綁架......也因此招致了網上罵聲一片,網友們直呼:太氣人了!
《以家人之名》是一部關注孩子成長的家庭劇,它刺痛我們,又給人以安慰。
很多人跟著劇情的發展哭過笑過,因為他們都在這部劇中,看到了自己原生家庭的縮影,看到了那個曾經的自己。
孩子性格上的沉默和內向,總是能從父母那裡找到原因。劇中的凌霄,就是如此。
在凌霄還年幼的時候,母親陳婷沉迷麻將,把凌霄反鎖在家中照看妹妹。
凌霄餵妹妹吃她愛吃的核桃,結果妹妹卻意外被核桃卡住氣管。凌霄拼命呼救,卻打不開被反鎖的門,等大人趕到,妹妹已經沒了。
這本是一場意外,是陳婷自己疏於監護,造成了女兒的不幸離世。她卻把這一切歸罪於小凌霄,大罵孩子:「是你害死了她!」
陳婷沒有辦法接受女兒的突然離開,內心一直逃避是自己間接害死了女兒的事實,因此變得越來越神經質,動不動就對丈夫和兒子冷嘲熱諷,天天吵得鄰居不得安寧。
對此,懂事的凌霄只能選擇逆來順受。看到父母吵架,他就默默一個人坐在樓梯間假裝看書。
最後,陳婷選擇了一走了之,卻把痛苦留給了孩子。
出事以前,小凌霄是一個性格開朗、愛說愛笑的陽光小孩。自從妹妹死後,他像變了一個人似的,鬱鬱寡歡,內向孤僻,一直活在妹妹離開的陰影之下,背負著不該有的愧疚。
凌霄十八歲的時候,陳婷又跑回來表示想修補母子關係。出車禍後,她更是把兒子當作救命稻草,緊抓不放,還動不動就親情綁架。
樹苗心理專家金醫生認為:
比起懂事的凌霄,作為母親的陳婷更像一個不成熟的孩子,缺乏情緒自控力,自私又不懂得反省,一直在索取,卻沒有付出和犧牲。她不僅沒有盡到為人父母的責任,還把自己人生的不如意,全都發洩在無辜的孩子身上。
現實中,陳婷這樣的父母也並非個例。父母自己都像個愛哭愛鬧的小孩子,又怎麼擔得起教養下一代的責任呢?
賀子秋,應該是全劇中最讓人心疼的孩子。從小就不被親生爸爸承認,走投無路的母親賀梅把他硬塞給了李爸。
因為害怕被再次拋棄,子秋從小心就心思敏感,逼著自己努力懂事。
他會在半夜去廁所幫李爸洗衣服,幫忙打掃廚房,默默拖地,照顧妹妹,做所有他能做到的。
他把碗裡的肉都夾給妹妹,說自己就愛吃青菜。
吃西瓜的時候,也不主動去拿,只有家人給的時候,才會開心地接過來。
肖驍曾在《奇葩說》裡說過這樣一段話:「你們別覺得懂事是一個褒義詞。人為什麼要懂事?是因為環境所迫,沒有別的選擇,他必須懂事。」
在本該快樂的年紀,子秋選擇了被迫懂事。
在樹苗心理專家金醫生看來,每一個被迫懂事的孩子背後,都藏著不懂事的大人。
要不是子秋的父母從小就拋棄了他,逼得他在沒有父母關注和愛護的環境成長,他就不用那麼自卑而敏感,早早逼著自己懂事,以適應未知的人際關係和生活環境。
如果沒有李爸的細心呵護,凌霄和尖尖的溫暖陪伴,子秋或許會一輩子活在自卑當中,內心自我壓抑,對人唯唯諾諾,始終覺得自己只是個沒人要的孩子。
相關研究也顯示:
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尤其患抑鬱症的概率特別高。而小時候表現越自由、越能真實表達自己的孩子,長大之後往往心智越成熟。
作為父母,如果你想讓自己的孩子活得陽光、率性而自由,那就多愛他們一點,多給孩子一些表揚和鼓勵,多抽時間陪伴他們,在孩子遇到困難時伸出援手,讓孩子感到父母一直都在,不管「我怎麼表現,父母都是愛我的」。
這樣,孩子才能沒有後顧之憂,做最真實的自己。
齊明月,人長得漂亮,成績又好,家裡還特有錢。這樣的孩子,本來應該是自信而開朗的。
但實際上,齊明月總是低著頭,內心怯懦,也沒什麼朋友,還經常陷入自我懷疑:「我真的什麼也做不好,我真的很容易犯錯。」
明月的性格,很大程度上是母親金玉香過度管教造成的。
金玉香對孩子有著非常強的控制欲。比如,要求女兒只能和成績好的人做朋友。
母女倆下館子吃飯,明月選的幾樣菜,直接被否定:「就老點這三樣」。然後問也不問,直接點了其他的菜。
一起出去買衣服,金玉香一開始問明月想挑的顏色,明月選了白的,但她卻一臉嫌棄:「穿什麼白色,不愛乾淨還愛穿白色的,以後你自己洗,想買什麼顏色都行。」
明月選了黑色,她又說:「這麼年輕要穿鮮亮點,穿什麼黑色。」
金玉香在劇中出場的次數不多,但從上述的生活細節中,我們也能看出類似她這樣專橫的控制型家長,真的很讓孩子絕望。
在親子教育中,如果父母太過強勢,孩子的性格不是懦弱就是叛逆;父母代替孩子選擇,孩子就會慢慢喪失做選擇的能力,養成依賴他人的習慣。
正是齊母長期以來不停地否定和掌控,讓明月養成了習慣於迎合他人,不敢表達自我,也不懂拒絕的討好型人格。
樹苗心理專家金醫生呼籲:「中國式家長」們應該拋棄重權威而輕民主的教育觀念,尊重孩子的人格,給他們自我選擇的權利,自由呼吸的空間。
惟其如此,孩子才能從父母造成的陰影或溫室中走出來,重獲自我價值感,建立自信,走好自己選擇的人生道路。
和生而不養的賀梅、自私的陳婷、專橫的金玉香不同,導演在劇中給我們安排了一個理想型的家長——李爸爸。
與凌霄、子秋或明月相比,尖尖也是活得最率真快樂的一個。
雖然從小沒有了母親,但爸爸李海潮給了她全部的愛。
李爸不會把「我都是為了你」掛在嘴邊,卻懂得尊重孩子,非常了解孩子們的內心需要。
為了不讓媽媽的離世給尖尖留下陰影,李爸會蹲下來,用孩子能理解的語言對她說:「媽媽是去海上當仙女了,等到很久很久以後,我們也會去的。」
尖尖和別的小朋友打架了,李爸不會上去就一頓數落,而是半開玩笑的替女兒撐腰,小心翼翼得守護著孩子的自尊心。
尖尖成績不好,考試經常倒數,李爸卻從不生氣。而對於孩子喜歡的繪畫、木雕,他則一直持鼓勵的態度。
無論是對待自己的親生女兒尖尖,還是凌霄、子秋,李爸總是會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與孩子共情。
因為李爸愛護,子秋才走出被父母拋棄的陰霾,成長為一個陽光的男孩。
對於無人照顧的凌霄,李爸也是發自內心的疼愛,關注他的感受和想法。
李爸的可貴之處,不在於他能給孩子多好的物質條件,而是他一直用自己質樸、善良的人格魅力和發自內心的愛,潛移默化地滋養著孩子。
在他的言傳身教下,三個孩子都成長的特別好。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父母,孩子的成長之路,也是父母的修行之路。
作為父母,我們或許曾因為自己的無心之失,傷害過孩子;作為孩子,我們可能也曾為父母的過失,而耿耿於懷。
既然往事不可追,那就讓我們有意識的改變自己,做更好的父母,給孩子更多的愛吧!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樹苗心理】
更多親子教育、兒童心理有趣知識,歡迎大家搜索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