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讀「山東職稱改革」!解決6大問題!論文英語等不再是「硬槓槓」

2020-12-11 濟南日報

2018年初

山東發布《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

備受社會各界關注

↓↓

點連結看全文↓

評職稱重大變動!打破多項限制、論文英語計算機不做必備條件、破除終身制(全文)

今天

山東省人民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

解讀該《意見》

快跟小編一起看看

這次改革具體解決↓

評職稱過程中的哪6個問題

本次改革主要包括的6部分

打破多種行業參評「天花板」

過去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省經濟、統計、工藝美術、實驗技術系列沒有設置正高級職稱,相關專業技術人員評到副高就「到頂了」,專業類別設置也較為籠統,新行業、新專業需求未能充分體現。

這次改革解決的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這次改革進行了三方面創新:

一是健全職稱層級設置。對未設置正高級的系列,設置到正高級,補齊部分系列職稱層級設置的「短板」。

二是完善職稱專業類別設置。

三是促進職稱制度與職業資格制度有效銜接。對實行全國統一考試「以考代評」專業的職稱,不再進行職稱評審或認定。

英語、計算機不再作為「硬槓槓」

過去存在的問題:

過去,職稱評價標準存在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問題,並把職稱外語考試、計算機的應用能力考試作為職稱評審的硬槓槓,造成了評審標準的「一刀切」現象。

這次改革解決的問題↓

具體來講,就是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把品德放在評價的首位;

堅持分類評價、科學考察,對不同類型專業技術人才,將分系列修訂完善評價標準和條件,突出對創新能力的評價;

堅持以用為本,突出實績,注重考核工作績效、創新成果,增加技術創新、專利發明、成果轉化等評價指標的權重。

解決「一把尺子量到底」

過去存在的問題:

存在「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問題。

這次改革解決的問題↓

通過兩方面的改革,把「一把尺子」變為了「多把尺子」:

第一:在評價主體方面。

下放職稱評審權,擴大基層和用人單位自主權,其中,

逐步將高級職稱評審權下放到符合條件的設區市或社會組織,實行事後備案管理;

逐步將中、初級職稱評審權下放到縣(市、區)和人才智力密集的企事業單位;

高校、科研機構自主開展職稱評聘的基礎上,探索推動醫院、大型企業和其他人才智力密集的企事業單位,按照管理權限自主開展職稱評審,實行事後備案管理;

推進評價主體社會化,部分學會、協會、行業組織以及一些專門評價機構,在經過政府授權後可開展職稱評審。

第二,在評價方式方面。

根據不同類型專業技術人才的特點,採用筆試、面試、考察、人機對話、教學測評、實踐操作、業績展示等多種手段,運用定量、定性等多種方法,對參評人員的專業水平和能力進行綜合評價。

特別是對基層專業技術人員,淡化或不作論文和科研成果要求,側重考察工作業績,評審時可實行單獨分組、單獨評審,建立起「定向評價、定向使用」的基層職稱制度。

非公組織人員、自由職業等都能參評

過去存在的問題:

過去,非公經濟領域專業技術人員、技能人才,不能參加職稱評審;

已評上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不能再參加其他系列的職稱評審。

這次改革怎樣解決↓

這次改革打破戶籍、地域、身份等限制:

意見進一步明確,凡在我省企事業單位工作、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人事關係的專業技術人才,均能申報職稱評審;

非公經濟組織、社會組織、自由職業專業技術人員,與公立機構專業技術人員享有同等的職稱申報評審待遇;

建立高層次、急需緊缺人才、援外援青援疆援藏人才、博士後研究人員等職稱評審綠色通道;

允許專業技術人員再申報評審或報考其他相近系列(專業)同級別的職稱;

打通高技能人才與工程技術人才職業發展通道。

解決監管「手段單一」問題

過去存在的問題:

過去,職稱評審監管方式比較單一。

這次改革怎樣解決↓

這次改革,在加強職稱服務體系建設的同時,建立職稱評審的事中、事後監管機制,加強對自主評審單位的監管,加大社會監督力度。

同時,建立健全職稱誠信檔案和失信黑名單制度,加大對虛假網站、製販假證、考試作弊、評審造假等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嚴厲打擊假冒職稱評價、侵害專業技術人才利益的不法行為。

人才培養→職稱評定→人才使用

過去存在的問題:

過去存在人才培養、職稱評定、人才使用「銜接不緊」的問題。

職稱制度不是一項單一的制度,前面連著人才培養,後面接著人才使用。

這次改革怎樣解決↓

這次職稱制度改革,一是促進職稱制度與人才培養制度銜接,二是促進職稱制度與用人制度銜接。

這些改革舉措,實現了職稱評審與人才培養、使用的有機銜接,構建了職務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的新機制。

同時,繼續深化工程、衛生、農業、會計、科學研究等領域職稱制度改革,確保5年內完成全部系列的改革任務。

同時,堅持從嚴從實的主基調,嚴厲打擊違紀違規評審、學術造假和腐敗行為,對違紀違規者「零容忍」,實行一票否決。

來源:濟南日報記者 範俐鑫,愛濟南新聞客戶端

濟南日報新媒體編輯:趙倩

責任編輯:吉頤

相關焦點

  • 評職稱不再必考外語 論文不再是硬槓槓
    評職稱不再必考外語 論文不再是硬槓槓 原標題:   中新網北京1月9日電(記者 李金磊)職稱制度迎來大變革。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8日印發《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要求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的傾向。
  • 英語不再成門檻!英語計算機不再是評職稱硬槓槓
    考生正在諮詢職稱英語考試培訓  中共中央印發的《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經媒體報導後,昨天成為最熱門話題。在另外一家網絡培訓機構,職稱計算機培訓課程報價從100多元到500多元不等,由於網絡上有職稱計算機題庫,所以實體的計算機培訓班相對英語培訓班要少很多。  「職稱論文代發」生意火  目前擁有中級職稱的劉女士,要想升「副高」,除了要在任職年限、科研等多方面符合條件外,最主要的還要發表兩篇論文。
  • 職稱制度進行改革 外語考試不再作為考核硬要求
    職稱評審需要通過職稱外語考試已實施多年,為何不再作統一要求?取消這一硬性要求,各地進展如何?評職稱不再設外語考試硬槓槓,是不是代表外語不重要了?  人才隊伍結構層次優化,「一刀切」已不合時宜  去年年底,山東一家科研院所的老教師李華(化名),終於評上了高級職稱。  「不開竅」,是李華對個人外語學習方面的評價。
  • 職稱制度進行改革外語考試不再作為考核硬要求
    徐駿繪(新華社發)核心閱讀今年1月,中辦、國辦印發《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持續推進職稱制度改革,並提出對職稱外語考試不作統一要求,受到廣泛關注。職稱評審需要通過職稱外語考試已實施多年,為何不再作統一要求?取消這一硬性要求,各地進展如何?評職稱不再設外語考試硬槓槓,是不是代表外語不重要了?
  • 沒有論文也能評教授!南理工職稱改革「動真格」
    新華社南京9月9日電 沒有論文也能評教授、優秀團隊負責人可自主選聘團隊成員晉升高級職稱、加大職稱破格力度……南京理工大學自2016年啟動實施職稱評審改革以來,極大調動了教師隊伍積極性,促進教學和科研同頻共振。
  • 【馬青觀察】職稱英語計算機考試不再「一刀切」?
    江蘇算是行動得快的,全國還有不少地方遲遲不肯推進改革,不願取消職稱外語考試,一方面不排除這裡有培訓的利益鏈條不容易打破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有人擔心,取消職稱外語等級考試等硬性門檻條件,評職稱會變得「更難」——不是比本事,而是拼關係。如果不放權,改革就進行不下去,不放權,也是惡性循環打不破的根源。
  • 山東深化職稱改革打破「天花板」 品德評價放首位
    齊魯網濟南4月23日訊記者從今天在省政府新聞辦在濟南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全新推出的職稱改革意見將健全我們職稱制度體系,解決「天花板」問題。目前,我省經濟、統計、工藝美術、實驗技術系列沒有設置正高級職稱,相關專業技術人員評到副高就「到頂了」,專業類別設置也較為籠統,新行業、新專業需求未能充分體現。針對這些問題,這次改革進行了三方面創新:一是健全職稱層級設置。對未設置正高級的系列,設置到正高級,補齊部分系列職稱層級設置的「短板」。
  • 黑龍江省出臺中職教師職稱改革方案 論文論著不再作為硬指標
    人民網哈爾濱12月24日電 來自黑龍江省人社廳的消息,為加快推進黑龍江省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職稱評價制度改革,省人社廳、省教育廳聯合制定出臺了《黑龍江省深化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改革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職稱層級設置,增設了正高級職稱(正高級講師、正高級實習指導教師),以實績、
  • 海南教師評職稱不再要求發論文 考核改革的開始
    海南教師評職稱「不再要求發論文」  東方網6月26日消息:海南省近日出臺《中小學、中職教師教育教學論文代表作鑑定實施辦法》,論文發表不再作為教師評職稱的硬性條件。教師為了評職稱花錢買論文,或者花錢買版面出版論文等「論文造假」現象,在中國教育界已經是一個公開的秘密。
  • 中職教師職稱改革方案出臺丨可評正高級職稱 論文論著不再作為硬指標
    記者從省人社廳獲悉,為加快推進全省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職稱評價制度改革,省人社廳、省教育廳制定出臺了《黑龍江省深化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改革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職稱層級設置,>  增設了正高級職稱(正高級講師、正高級實習指導教師)  ,以實績、貢獻為導向,論文論著不再作為硬指標,切實注重向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教師傾斜。
  • 南理工職稱改革讓老師坐上專列
    論文不再是職稱晉升的硬槓槓。記者日前從南京理工大學獲悉,該校今年進行職稱評審改革後,教師評職稱不再簡單與論文數量和排名掛鈎。教師可以根據崗位和專長,選擇科研、教學、科研成果轉化等系列進行評審,獲得國家獎的團隊負責人可自主選聘團隊成員晉升教授職務。
  • 職稱制度改革取消外語硬性要求,為專業技術人員「鬆綁」
    評職稱不再設外語考試硬槓槓,是不是代表外語不重要了?人才隊伍結構層次優化,「一刀切」已不合時宜去年年底,山東一家科研院所的老教師李華(化名),終於評上了高級職稱。「不開竅」,是李華對個人外語學習方面的評價。作為研究中國歷史的專業骨幹,他對古漢字頗有研究,可學英語卻不那麼「靈光」。
  • 改革方案出臺:中職教師可評正高級職稱,論文論著不再作為硬指標
    ZAKER 哈爾濱記者 於勇瀾為加快推進全省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職稱評價制度改革,省人社廳、省教育廳制定出臺了《黑龍江省深化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改革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職稱層級設置,增設了正高級職稱(正高級講師、正高級實習指導教師
  • 醫生職稱改革:論文外語紛紛下架「花架子」
    關於醫生職稱制度,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3月曾直言:「手術沒做好,論文寫得不錯,問題不解決,這不是花架子嗎?」論文和英語讓職稱考核變了味職稱制度的弊端日益凸顯,改革呼聲隨之高漲。火箭軍總醫院副院長姜衛劍表示,我國學習前蘇聯建立的職稱評價體系,在當時有其優勢,但已經不適用於當今社會。首先,職稱評定系統有「副作用」。
  • 沒論文也能評教授,抓住了高校職稱改革關鍵
    否則,僅有職稱指揮棒轉動,教學邊緣化現狀未必能有效解決。據媒體報導,近日,南京林業大學副教授蔣華松在今年的職稱評審中,在「並無一篇論文、無一分科研」的情況下,「全靠的是他平時課堂教學的表現和成績」成功入圍,獲評教授職稱。有媒體報導時說,南林大這一教授評審政策,在全國高校中都堪稱創新之舉。
  • 評職稱英語、計算機、論文將不再是限制性條件
    這些年,論文造假抄襲亂象頻出,還滋生出論文槍手、論文買賣、版面收費的黑色產業鏈。 此次《意見》中明確,要突出品德、能力和業績評價,克服唯學歷、唯職稱、唯論文等傾向。不將論文等作為評價應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條件。此外,制定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建立符合中小學教師、全科醫生等崗位特點的人才評價機制。
  • 【職通車】職稱制度改革為專業技術人員"鬆綁"
    徐駿繪(新華社發)   今年1月,中辦、國辦印發《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持續推進職稱制度改革,並提出對職稱外語考試不作統一要求,受到廣泛關注。職稱評審需要通過職稱外語考試已實施多年,為何不再作統一要求?取消這一硬性要求,各地進展如何?評職稱不再設外語考試硬槓槓,是不是代表外語不重要了?   人才隊伍結構層次優化,「一刀切」已不合時宜   去年年底,山東一家科研院所的老教師李華(化名),終於評上了高級職稱。   「不開竅」,是李華對個人外語學習方面的評價。
  • 南京職稱申報不再受戶籍檔案、論文限制
    人才職稱申報不再受戶籍檔案限制、論文不再作為評價應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條件、向江北新區江寧區全面下放中級職稱評審權限……8月22日,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正式發布《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推出一系列改革創新舉措。
  • 職稱制度改革,英語不作硬性要求啦!
    職稱制度改革 英語不作硬性要求評職稱,這是職業生涯的一件大事,但「外語」、「計算機應用能力」對不少人來說,絕對是只攔路虎。至少對小編來說,這英語實在是座不可逾越的高山。不過,好消息來啦,今後,職稱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成績將不作為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申報評審的前置必備條件。這意味著:評職稱,外語和計算機不再是標配!
  • 最新決定:醫師職稱評定將大改革!
    近日,常務會議召開,會議上決定開展以能力為導向的考試評價改革,推進突出臨床實踐的職稱評定。 當天會議還部署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為維護人民健康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