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初
山東發布《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
備受社會各界關注
↓↓
點連結看全文↓
評職稱重大變動!打破多項限制、論文英語計算機不做必備條件、破除終身制(全文)
今天
山東省人民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
解讀該《意見》
快跟小編一起看看
這次改革具體解決↓
評職稱過程中的哪6個問題
本次改革主要包括的6部分
↓
打破多種行業參評「天花板」
過去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省經濟、統計、工藝美術、實驗技術系列沒有設置正高級職稱,相關專業技術人員評到副高就「到頂了」,專業類別設置也較為籠統,新行業、新專業需求未能充分體現。
這次改革解決的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這次改革進行了三方面創新:
一是健全職稱層級設置。對未設置正高級的系列,設置到正高級,補齊部分系列職稱層級設置的「短板」。
二是完善職稱專業類別設置。
三是促進職稱制度與職業資格制度有效銜接。對實行全國統一考試「以考代評」專業的職稱,不再進行職稱評審或認定。
英語、計算機不再作為「硬槓槓」
過去存在的問題:
過去,職稱評價標準存在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問題,並把職稱外語考試、計算機的應用能力考試作為職稱評審的硬槓槓,造成了評審標準的「一刀切」現象。
這次改革解決的問題↓
具體來講,就是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把品德放在評價的首位;
堅持分類評價、科學考察,對不同類型專業技術人才,將分系列修訂完善評價標準和條件,突出對創新能力的評價;
堅持以用為本,突出實績,注重考核工作績效、創新成果,增加技術創新、專利發明、成果轉化等評價指標的權重。
解決「一把尺子量到底」
過去存在的問題:
存在「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問題。
這次改革解決的問題↓
通過兩方面的改革,把「一把尺子」變為了「多把尺子」:
第一:在評價主體方面。
下放職稱評審權,擴大基層和用人單位自主權,其中,
逐步將高級職稱評審權下放到符合條件的設區市或社會組織,實行事後備案管理;
逐步將中、初級職稱評審權下放到縣(市、區)和人才智力密集的企事業單位;
在高校、科研機構自主開展職稱評聘的基礎上,探索推動醫院、大型企業和其他人才智力密集的企事業單位,按照管理權限自主開展職稱評審,實行事後備案管理;
推進評價主體社會化,部分學會、協會、行業組織以及一些專門評價機構,在經過政府授權後可開展職稱評審。
第二,在評價方式方面。
根據不同類型專業技術人才的特點,採用筆試、面試、考察、人機對話、教學測評、實踐操作、業績展示等多種手段,運用定量、定性等多種方法,對參評人員的專業水平和能力進行綜合評價。
特別是對基層專業技術人員,淡化或不作論文和科研成果要求,側重考察工作業績,評審時可實行單獨分組、單獨評審,建立起「定向評價、定向使用」的基層職稱制度。
非公組織人員、自由職業等都能參評
過去存在的問題:
過去,非公經濟領域專業技術人員、技能人才,不能參加職稱評審;
已評上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不能再參加其他系列的職稱評審。
這次改革怎樣解決↓
這次改革打破戶籍、地域、身份等限制:
意見進一步明確,凡在我省企事業單位工作、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人事關係的專業技術人才,均能申報職稱評審;
非公經濟組織、社會組織、自由職業專業技術人員,與公立機構專業技術人員享有同等的職稱申報評審待遇;
建立高層次、急需緊缺人才、援外援青援疆援藏人才、博士後研究人員等職稱評審綠色通道;
允許專業技術人員再申報評審或報考其他相近系列(專業)同級別的職稱;
打通高技能人才與工程技術人才職業發展通道。
解決監管「手段單一」問題
過去存在的問題:
過去,職稱評審監管方式比較單一。
這次改革怎樣解決↓
這次改革,在加強職稱服務體系建設的同時,建立職稱評審的事中、事後監管機制,加強對自主評審單位的監管,加大社會監督力度。
同時,建立健全職稱誠信檔案和失信黑名單制度,加大對虛假網站、製販假證、考試作弊、評審造假等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嚴厲打擊假冒職稱評價、侵害專業技術人才利益的不法行為。
人才培養→職稱評定→人才使用
過去存在的問題:
過去存在人才培養、職稱評定、人才使用「銜接不緊」的問題。
職稱制度不是一項單一的制度,前面連著人才培養,後面接著人才使用。
這次改革怎樣解決↓
這次職稱制度改革,一是促進職稱制度與人才培養制度銜接,二是促進職稱制度與用人制度銜接。
這些改革舉措,實現了職稱評審與人才培養、使用的有機銜接,構建了職務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的新機制。
同時,繼續深化工程、衛生、農業、會計、科學研究等領域職稱制度改革,確保5年內完成全部系列的改革任務。
同時,堅持從嚴從實的主基調,嚴厲打擊違紀違規評審、學術造假和腐敗行為,對違紀違規者「零容忍」,實行一票否決。
來源:濟南日報記者 範俐鑫,愛濟南新聞客戶端
濟南日報新媒體編輯:趙倩
責任編輯:吉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