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畢卡索到霍克尼,臘腸犬緣何成為藝術家的繆斯

2020-12-27 澎湃新聞

從畢卡索到沃霍爾,臘腸犬一直是創意的伴侶。藝術家筆下的臘腸犬也顯示出萬般模樣,臘腸狗愛好者大衛·卡普拉(David Capra)講述了藝術家和臘腸狗的故事,其中也包括他自己:

畢卡索與他的臘腸犬蘭普

雪梨表演藝術家大衛·卡普拉的繆斯是一隻7歲的名叫Teena的巧克力色臘腸犬,當它還是一隻小狗的時候卡普拉就被它如同小象一樣的大耳朵和踩人鞋帶的活潑模樣迷住。在此之前卡普拉做了一些名為「臘腸狗的祈禱」(Prayers for Sausage Dog)的雕塑,或許是來自這些雕塑的召喚,Teena來到了卡普拉的身邊。

也正因為有卡普拉這位藝術家主人,2016年Teena在澳大利亞一檔早間電視節目中推出了屬於它的、名為Eau de Wet Dogge的香水。更早的2014年,「Teena的沐浴時間」在紐約當代藝術博物館(MoMA)「展出」,該項目邀請參觀者為房間大小的「Teena」裝置洗澡,Teena畏懼洗澡,這件裝置作品聯通了參觀者和Teena的焦慮情緒,也有參觀者給Teena留言說「克服它,它只是洗澡」,「浴室會讓你感到新鮮,從浸泡你的爪子開始吧。」

6月,雪梨表演藝術家大衛·卡普拉和他的Teena在舞臺之上

去年,卡普拉開始了一個名為「臘腸之旅」的項目,記錄自己在人行道上遇到的臘腸狗。在紐約,大衛遇到了Muppet雜誌過去的主編多布斯(Katy Dobbs)。「我對一位親密好友的狗表示出喜好之後,得到了一幅狗狗的畫。」她說。而她的這位朋友就是安迪·沃霍爾。在多布斯看來,安迪·沃霍爾和他的棕褐色短毛臘腸犬阿奇(Archie)幾乎不可分割的,有時在採訪中也會分散注意力,開始關注臘腸犬阿奇,且阿奇會時不時出現在他54號工作室中。「阿奇像是主人的鏡子。」 傑米·韋思(Jamie Wyeth)說,「它也常常和安迪·沃霍爾一樣,一言不發地坐著盯著別人看。」

1973年11月,安迪·沃霍爾和他的棕褐色短毛臘腸犬阿奇

安迪·沃霍爾,《阿奇》,約1976

1957年,美國攝影師大衛·道格拉斯·鄧肯(David Douglas Duncan)和他的臘腸犬蘭普(Lump),一起前往法國坎城附近的Villa La Californie拜訪畢卡索,在相對狹窄的羅馬公寓中,臘腸犬蘭普喜歡畢卡索的住處和他的寵物山羊Esmeralda,從而決定留下來。2006年,鄧肯出版了一本圖文並茂的書《蘭普——吃下畢卡索的狗》(Lump:The Dog Who Ate A Picasso)。書中寫道:」這是一場熱戀,畢卡索喜歡抱著狗,餵它吃東西,和它同睡一張床,那隻狗可以滿屋子亂跑。」在他看來:「人和狗都一樣寂寞,他們需要的是彼此的溫情依偎。」

蘭普在畢卡索工作室,他們一同度過了16年

在蘭普到來之後不久,畢卡索在和鄧肯、蘭普的一次午餐中,在瓷盤上刻上了狗的伸展輪廓。鄧肯的一張照片記錄了畢卡索為蘭普勾下第一張畫時歡樂的一刻——坎普的渴望眼睛盯著盤子。

畢卡索,《有寵物狗蘭普畫像的晚餐盤》,1957

而後,蘭普成了是畢卡索的永恆伴侶,1973年4月,在蘭普去世的7天後,畢卡索也辭世了。鄧肯在回憶他們關係的時候談到:「當畢卡索看著蘭普時,他的眼中閃爍著甜美的溫柔。」 畢卡索說,「從蘭普的身上看到了人性的優點和缺點。」

這兩位20世紀最重要的藝術家,在生活中都有一隻相伴的臘腸犬,這絕不是巧合。是不是臘腸犬的專注而尖銳的目光,讓藝術家感覺自己在世界之巔?如果沒有阿奇和蘭普,藝術家的成就是否會達到如今的高度?

皮埃爾·博納德,兩隻狗在冷清的街道,1894

美國畫家威廉·科普利(William N Copley)是另一位被臘腸狗俘獲的藝術家,他的這位四條腿朋友會在肉類研磨機、裸女和室內等多個場景的畫面中出現。法國前衛藝術家皮埃爾·博納德(Pierre Bonnard)也常常溫柔地以稀薄的刷痕將自己的臘腸犬安放在畫面中黃色和洋紅色的房間裡,或者在晚餐時坐在某人的腿上。

弗朗茲·馬克,雪中的狗,1910

德國表現主義畫家弗朗茲·馬克(Franz Marc)的小狗魯西(Ruthie)被描繪成「雪中的狗」(Dog Lying in the Snow)成為2008年投票選出的施塔德博物館(StdelMuseum)最受歡迎的畫作。我們無法確定馬克筆下描繪的狗是否是臘腸犬,但它確實承載了臘腸犬的三角形耳朵和細長的圓木身體。根據馬克的說法,他筆下的這隻小狗是腐敗世界中唯一留下的無辜純潔生物。 但是,如果他真的這麼認為,也許他遇到的就不是任性、惡作劇的臘腸犬。

賈科莫·巴拉,《拴著皮帶的狗的動態》,1912

未來主義畫家賈科莫·巴拉(Giacomo Balla)筆下「拴著皮帶的狗的動態」(Dynamism of a Dog on a Leash)展示了一隻四肢快速運動的的臘腸犬,它像是一個油潤的機器不停地打著節拍。這讓人想到金·凱瑞電影《楚門的世界》中一個一生都在錄製24小時真人秀的電視節目的人,他也像是這隻拴著皮帶的臘腸,在風中翻滾。

紐約藝術家威廉·韋格曼(William Wegman)以創作威瑪獵犬著稱,如今韋格曼和他同父異母兄妹一起工作,在他們為《Vogue》雜誌拍攝狗狗照片時,當相機以同樣的視角掃過狗狗的臉,臘腸狗在聚光燈之下幾乎無所畏懼,似乎它們就是為表演而生。

澳大利亞藝術家貝內特·米勒(Bennett Miller)對臘腸狗情有獨鍾,他在全球範圍內舉辦了達克斯獵犬聯合會(Dachshund UN)。 在這裡,臘腸犬取代了聯合國人權大會委員會的代表們。在米勒看來,「臘腸犬對聯合國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比喻,或許因為它們的四肢短小,它們揚起頭的時候看起來自豪而堅定。」當臘腸犬們坐在標有國名標牌的麥克風後,能感受到它們純粹的快樂和狂熱。

貝內特·米勒舉辦了達克斯獵犬聯合會,臘腸犬取代了聯合國人權大會委員會的人類代表

英國畫家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以其時髦的條紋和精巧的褲子著稱,他的臘腸犬斯坦利(Stanley)和布吉(Boodgie)經常在霍克尼的工作室裡,在霍克尼的筆下,它們坐在墊子上或彼此依偎。有時霍克尼也會為家庭寵物穿上格子印花的衣服,讓它們與現代家居裝飾品搭配。1998年,霍克尼將自己的小狗繪畫集結成冊,《大衛·霍克尼的小狗時光》(David Hockney’s Dog Days) 不僅受到了霍克尼粉絲的歡迎,更深深觸動了每一個愛狗人的柔軟內心。」

大衛·霍克尼筆下的小憩的臘腸

敏銳的觀察和充滿溫情的筆觸構成了霍克尼這些與小狗相關的作品,不管是油畫還是版畫亦或是速寫,不隨表現形式改變的是藝術家在創作時的暖暖愛意。

霍克尼這樣記述自己繪製小狗的經歷,「從1993年9月起,我開始畫我的狗。這需要大量的準備和計劃,因為狗兒們通常對藝術不怎麼感興趣(我說『通常』是因為我現在遇到過了一隻會唱歌的狗)。食物和愛統治了它們的生活。」

臘腸犬斯坦利和布吉速寫

「這些畫沒有明確的主題,但我不會對此表示歉意。這兩個小傢伙是我的朋友。它們聰明、有愛、滑稽、有時候還會無聊。它們會看我畫畫;我注意到它們共同組成的溫暖造型,它們的悲傷與歡樂。同時,作為生活在好萊塢的狗兒,它們似乎知道一幅圖畫是如何創造出來的。」。

大衛·霍克尼和他的臘腸犬斯坦利和布吉

是什麼讓臘腸犬如此崇拜藝術家? 也許臘腸犬是自我藝術家的最好搭配。

相關焦點

  • 6.26億元,一幅肖像畫讓大衛霍克尼成「最貴在世藝術家」藝起來
    《藝術家肖像(泳池與兩個人像)》是霍克尼作於1972年的作品,這幅畫是20世紀最具代表性的油畫之一,同時也是霍克尼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畫中波光粼粼的泳池和兩個人像,是藝術家巔峰時期最為人所熟悉的兩個題材,令該畫成為他云云作品中風格最鮮明的經典之作。佳士得戰後和當代藝術聯席主席亞歷克斯·羅特(Alex Rotter)稱《藝術家肖像(泳池與兩個人像)》是「現代藝術的偉大傑作之一」的作品。霍克尼用水晶般的藍色水池為洛杉磯創造了一種獨特的形象,很少有藝術家這樣去表現。
  • 畢卡索的繆斯和神話,6幅作品帶你回溯大師一生
    這個系列描繪了朵拉戴著各種精美帽子的半身像,開始於1937年的夏天,到1938年末結束。畢卡索和朵拉·馬爾,1937年創作這件作品時第二次世界大戰正步步臨近,畫作中紛繁的線條和強烈的色彩令朵拉光芒四射,同時也體現了對生命和愛的肯定與讚頌。4.
  • 一本關於霍克尼的書,何以既是傳記又是小說?
    在如今視覺藝術家混合媒介的時代,傳記作者也在模糊界限。 6月21日,一部製作於1973年,關於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的有趣的偽紀錄片《水花四濺(A Bigger Splash)》將以恢復版的形式發行。該版本將高清晰度提神到了更高的4K。
  • 看看這些藝術家,被父親改變了一生
    與我們相比,藝術家更容易描繪其父親,也更能在藝術中探尋到一些被父親影響的蛛絲馬跡。 畢卡索的父親是一位美術學院畢業,有著十分深厚繪畫功底的美術老師。在父親的影響下,畢卡索從小耳燻目染,別人家孩子在逛玩具店的時候,畢卡索跟著爸爸出入博物館;別人家孩子被逼學奧數的時候,畢卡索在爸爸的畫室玩耍。因此,8歲的畢卡索就能拿出十分成熟的作品。
  • 朵拉·瑪爾:她是畢卡索的愛人,也是才華橫溢的藝術家
    一個月前,泰特現代美術館剛剛結束了迄今為止英國舉辦的最大規模的法國藝術家Dora Maar的回顧展,介紹她在60餘年間創作的超過200件攝影作品。 今天小編將避開畢卡索的光環,去探索一個更加「真實」的朵拉·瑪爾,即她作為一名超現實主義攝影家的激情與創新。
  • 觀察|當代風景創作中的霍克尼、基弗、蔡國強與葛姆雷
    德國明斯特大學哲學博士、藝術評論人及策展人沈奇嵐女士特此撰寫了一篇題為《當風景成為材料,當材料成為風景——當代藝術家眼中的風景》的文章。她認為,當代藝術家們對待風景的態度,一定程度上延續了之前的藝術家,但同時又呈現出一種全新的樣貌。
  • 博爾赫斯、村上春樹、畢卡索、約翰·列儂……作家、藝術家和他們...
    貓已經成為人類最喜愛的動物(這話反過來說大概也沒什麼問題)。當從外面回到住處,看它靜靜蹲在我們身邊,溫軟的身體和眼神呼應著我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就足以疏解在工作、社交中積聚的焦慮和壓力。對於作家和藝術家來說,它們還扮演著更為重要的角色,它們不僅提供安靜且長久的陪伴,還能激發作家、藝術家們的創造力。
  • 朵拉·瑪爾與畢卡索:藝術與女人
    ·瑪爾曾經被描述為「一個捕捉圖像的黑髮女獵手」,她身上的標籤多不勝數,畢卡索的情人,甚至藝術靈感的來源「繆斯」,從那些畢卡索為其所畫的肖像便可見一斑。不過,這些都難掩成為老媼的朵拉,在巴黎寓所貧困潦倒的去世。我其實並不關心諸如她的攝影、迷幻與創造力,遠超與畢卡索的關係,對於畢卡索而言,朵拉不過是這個散發著藝術頹唐氣息的老男人,用給女人畫像誘惑的女人之一。畢卡索的《坐在扶手椅上的女人》被佳士得拍賣出2000萬英鎊的高價,這算是朵拉最傑出的肖像之一。
  • 16次藝術家巴勃羅·畢卡索(Pablo Picasso)會在「MeToo」運動中被...
    然而,畢卡索和他的第二任也是最後一任妻子傑奎琳·羅克之間的年齡差距也許沒有比這更大。他79歲時嫁給了那個年僅27歲的年輕離婚者。他倆於1961年結婚。據說羅克曾為作為他最偉大的繆斯女神,畢卡索在他們的婚姻中創造了比任何時候都多的藝術。羅克畢生致力於成為畢卡索的繆斯女神,對畢卡索的時間和感情充滿嫉妒和佔有欲。
  • 畢卡索背後神秘女子:藝術家朵拉·瑪爾的故事
    畢卡索這個名字可能人們並不陌生。這位西班牙20世紀最著名的畫家可以說是現代藝術的鼻祖。然而,朵拉·瑪爾這個名字未必就廣為人知。她經常被人以畢卡索的情人而提起,但實際上,瑪爾本人也是一位極富天分的藝術家。
  • 霍克尼與凡高的交集:不僅是色彩,還有對空間和繪畫的探索
    這兩位藝術家的相似之處並非是一種巧合,霍克尼受凡高的影響很大。目前,正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凡高博物館的展覽「霍克尼/凡高:大自然的喜悅 」就能展現這一點。霍克尼與凡高的交集不僅僅是對色彩光影的把握,更主要的是對空間的了解和對藝術的探索精神。
  • 拉米羅·戈麥斯:創作霍克尼畫布之外的故事
    【來源:周末畫報】1986年出生於美國加州的拉米羅·戈麥斯是一名墨西哥裔美國藝術家。他憑藉對英國藝術大師大衛·霍克尼的作品進行「再創作」而為世人所知。給霍克尼的大作《水花》添上清潔工、把中產階級人物肖像替換成拉美裔勞工的形象,這是戈麥斯常用的「伎倆」。
  • 畫裡畫外說「美人」:藝術家繆斯的戲劇人生,女神貴婦的命運困局
    01 被劫的珀耳塞福涅:畫家與繆斯的「三角戀」歐洲古典繪畫中,「美人」系列畫作除了委託人訂製的肖像畫,還有不少以神話故事、聖經或民間傳說中的人物為主角。為了生動呈現他們迷人的美貌,選擇適合的模特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些被人們冠以「繆斯」之名的俊美男女,不僅是呈現在畫布上的角色形象參考,還會激發藝術家們無盡的創作靈感。
  • [講座]霍克尼、呂佩爾茨之後,卡斯特利來到中國
    1985年,在美國華盛頓赫什霍恩博物館暨雕塑園( Hirshhorn Museum and Sculpture Garden, Washington),「Representation Abroad」 大展中, 卡斯特利正好與霍克尼共同分享一個大的展廳,這一年霍克尼應該是47歲,而卡斯特利才34歲。
  • 人物|互為繆斯,藝術家戀人和他們的故事
    如果藝術家們陷入愛情,他們會如何表達愛意?今天介紹的這九對情侶藝術家橫跨不同年代和領域,彼此欣賞,甚至互相成為了對方的繆斯,「Find love in art and design」。
  • 朵拉·瑪爾個展:攝影、迷幻與創造力,遠超與畢卡索的關係
    朵拉·瑪爾(Dora Maar,1907-1997)與畢卡索的關係非同一般,並被認為是其」繆斯「與情人。近日,朵拉·瑪爾(Dora Maar)的個展在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開幕。然而,她不滅的藝術創造力卻始終被其作為畢卡索「繆斯」的頭銜所籠罩。展覽試圖還原這位現代女性豐富的藝術生涯。在這場精心策劃的展覽中,朵拉·瑪爾的創造力遠遠超過了她與畢卡索的關係。
  • 那些賣出高價的藝術家,他們工作室有什麼秘密
    藝術家在畫室能很快放鬆下來,盡情創作。人們可能總想從工作室裡尋找解答問題的細節,很多高價作品出處於此,他們又是長什麼樣的呢? 日本藝術家奈良美智的工作室正如他筆下的小女孩,乾淨舒服。
  • 藝術家都有一位貓咪繆斯?《作家與他們的貓》解析「愛貓定律」
    這本書與它的同系列書籍《藝術家與他們的貓》均收集了多名作家與藝術家和貓咪的可愛故事。當然,這兩本書的作者美國記者艾莉森·納斯塔西所做的工作並不只是搜集而已。她也從藝術家的獨特氣質等角度分析,為何每一位藝術家都需要一貓咪繆斯。
  • 8位大藝術家的調色板曝光,梵谷和畢卡索的最為特別
    調色盤是每一位藝術家畫畫時必不可少的工具,畫家們可以創作出一幅幅精彩的畫作,調色盤的功勞很大。在這裡插句題外話,油畫醬的頭像都是根據調色盤的形狀製作而成的。我們根據每一位藝術家的繪畫風格,就可以想像到他們調色盤大概的樣子,如果你不相信,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8位大藝術家的調色盤是什麼樣子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