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心修身,真正去理解古人的感覺

2020-12-19 清月讀書國學研讀

如何正心修身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之所以說修養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為心有憤怒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恐懼就不能夠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憂慮就不能夠端正(憤怒、恐懼、好樂、憂患)(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大學》對修身的論說和正心的論說本質上沒有太大的區別, 都是強調在一定的情緒狀態下, 不能客觀公正地對待自己和周圍的人。(這一點我們注意認識上的失誤,心是內在的,接近於道,身是外在的,內心是別人看不到的,只能影響自己,修身是別人可以看到的,可以影響的其他人,修身持身,身正則影正,但是影正不一定心正,心正不一定身正,所以這種區分還是很明顯的;心的表現憤怒、恐懼、好樂、憂患,由內發於外;修身的五個表現親愛、賤惡、畏敬、哀矜、敖惰由外影響內。

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樣:雖然在看,但卻像沒有看見一樣;雖然在聽,但卻像沒有聽見一樣;雖然在吃東西,但卻一點也不知道是什麼滋味。所以說,要修養自身的品性必須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闢焉,之其所賤惡而闢焉,之其所畏敬而闢焉,之其所哀矜而闢焉,之其所敖惰而闢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之所以說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養自身,是因為人們對於自己親愛的人會有偏愛;對於自己厭惡的人會有偏恨;對於自己敬畏的人會有偏向;對於自己同情的人會有偏心;對於自己輕視的人會有偏見。因此,很少有人能喜愛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點,厭惡某人又看到那人的優點。所以有諺語說:「溺愛孩子,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壞,人都不滿足自己莊稼的好。」這就是不修養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顧大局)

相關焦點

  • 格物致知 誠意正心
    我是高二83班的班主任席晨強,很榮幸能夠站在國旗下演講,今天我演講的主題是正心。生活中,當我們看見被風雨淋溼的小草,是否想到,在風雨中,它剛剛經受考驗,抓牢了自己的內心,捍衛了頑強的榮譽。因為它帶著泥土的芳香,正穩了它最初的希望。
  • 清風丨正心以為本 修身以為基
    司馬光在《交趾獻奇獸賦》中有云:「吾聞古聖人之治天下也,正心以為本,修身以為基。」心正則言實,身正則行端。無論為人處世,還是治國理政,正心修身都至關重要。修身必先正心,正心才能修身。正心是修身的內在基礎,修身的基礎,就在於端正自己的心念。
  • 允中國學工程講座報導 德音老師《正心修身,<大學>之道》
    德音老師圍繞《大學》中的「修身正心」,就當代學子的精神、心理及學習生活現狀,指明了回歸經典、尋求本心的重要性,引導同學們要有信心和恆心去領悟元典,在聖賢書中尋本歸根、認識自我。現場的老師同學們與德音老師積極互動,在這個冬日的晚上獲得了思想的啟迪,精神的指引!感受到了正己修身的重要,感受到了傳承國學的義不容辭!
  • 《大學》修身之道: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大學》以修身為核心,同時指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修身的主要方法。強調在修身養性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內省,而且還要同外物相接,窮究物理而獲得知識,培養道德品性,完善人格。今天摘錄《大學》三句話,與您一起品味其中蘊含的深意。
  • 如何理解他人,處理好人際關係(修身要旨-23)
    本文摘自《 修身要旨》,作者:楊軍書籍簡介:作者從儒家哲學的角度,以《大學》裡有關修身的內容為依據,以為什麼修心,修心的方法,修心的意義為主題對修身這一問題作了論述。◆本書以《大學》中的觀點為論據,對修身這一主旨進行了深刻地剖析和討論,對現代人的思想和道德修養具有指導作用。◆本書以修身為主旨,借古論今,從儒家哲學的角度對為何修心,如何修心,修心的意義進行了詳細闡述。格物的第一個層面,認識自己,包括如何修情、欲、念,前面講修心的時候都已經講過,這裡開始講格物的第二個層面,理解他人。
  • 新華時評:以「反面典型」為鏡鑑正心修身
    原標題:新華時評:以「反面典型」為鏡鑑正心修身 周永康、薄熙來、郭伯雄、徐才厚、令計劃、蘇榮……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中央反腐力度不斷加大,不斷有違法違紀的典型案例被公之於眾,違法事實、腐敗程度觸目驚心。 典型是最直接、最直觀的教材。
  • 跟著習主席學國學 丨 天下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主席對年輕人提出這麼一個要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引自《大學》,《大學》是「四書」之一。「四書」包括《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其中《大學》包括「三綱」「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實際上是「八條目」。應該說,「三綱」和「八條目」構成了《大學》這本書最核心的要義。
  • 《大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至善是指心靈獲得最大程度的自由,達到自然與事物發展相統一的境界。「明明德」和「親民」的一切方向是「止於至善」。以「止於至善」為方向或目標,等於是永無止境的期許。 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盤點那些藏在菜根譚中的寶寶好名:個個正心修身、明心見性
    《菜根譚》作為一本明心見性、正心修身的奇書,能夠彰顯出名字的哲學內涵。今天江南易林和您分享的,就是200個出自《菜根譚》中的寶寶名字,希望寶寶能夠借著名字中的美好寓意,獲得奮發向上的力量。-菜根譚「恬雨」選自《菜根譚-修身》,這句話說的是心境平和的人,能夠在狂風暴雨中欣賞到風平浪靜的美好風光。
  • 盤點那些藏在菜根譚中的寶寶好名:個個正心修身、明心見性
    《菜根譚》作為一本明心見性、正心修身的奇書,能夠彰顯出名字的哲學內涵。今天江南易林和您分享的,就是200個出自《菜根譚》中的寶寶名字,希望寶寶能夠借著名字中的美好寓意,獲得奮發向上的力量。恬雨出處:風狂雨驟處,有波恬浪靜的風光,才見處一化齊之妙-修身-菜根譚「恬雨」選自《菜根譚-修身》,這句話說的是心境平和的人,能夠在狂風暴雨中欣賞到風平浪靜的美好風光。所謂風景自在人心,真正的美景來源于堅強的內心。
  • 誠意正心、修身齊家,上坤地產的「王道」之路!
    修身齊家,做宜居的產品如今的房地產除了高周轉這個特點,還呈現出「產品雷同」趨勢。縱觀全國各大住宅,在形態和內部空間、小區規劃上越發相似,缺少創新力。上坤地產在別人無法理解和認同的時候,堅持走堅守品質與創新的道路,最終上坤地產以出色的產品,徵服了市場,贏得了業內的尊重。
  • 正心誠意,人人如龍,美好人生從修身開始!
    其中「為」字應該念第二聲,在我看來,其真正的意思是人要做自己。儒家說誠意,就是說人要正視自己的內心,誠實於自己的內心。《大學》裡用「如好好色,如惡惡臭」來形容,人生來就喜歡美麗的事物,聞到臭氣燻天就會厭惡,無需掩蓋。而現實中,人有時候不得不追隨社會主流,掩蓋了自己不合主流的一面。
  • 修身與去闢,古人治家的兩條重要原則
    但古人也有很多基於理性思考而形成的家風,它們同樣非常重要。在此類家風中,很重要的兩條就是修身與去闢。修身的意思還好理解,那麼什麼是去闢呢?《禮記·大學》記載:「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闢焉,之其所賤惡而闢焉,之其所畏敬而闢焉,之其所哀矜而闢焉,之其所敖惰而闢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闢,是偏愛的意思。
  • 嚴以修身要「三正」
    這次活動將「嚴以修身」放在首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如古人所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真正達成「嚴以修身」,關鍵要做到「三正」。   正心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在這裡,莊子提出一個哲學問題——人如何認識真實。在一般人看來,一個人在醒時的所見所感是真實的,夢境是幻覺,是不真實的。莊子卻以為不然。雖然,醒是一種境界,夢是另一種境界,二者是不相同的;莊周是莊周,蝴蝶是蝴蝶,二者也是不相同的。但莊周看來,他們都只是一種現象,是道運動中的一種形態,一個階段而已。如果夢足夠真實,人沒有任何能力知道自己是在做夢。
  • 廖復陽:走近自己---大學正心會學習心得
    《正心營》。真正的儒者,不僅僅會讀書,不僅僅滿腹經綸,真正的儒者,可以當仁不讓,可以世事洞明,可以人情練達,可以忍辱負重,可以動靜自如,可以「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大學》說:「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 重塑習慣,正心修身,做個文明朝天人
    我帶你去教室吧。」「我幫你提一下書包。」高年級的學長學姐主動幫助低年級的弟弟妹妹,讓互助友愛的和諧氛圍在校園裡瀰漫。為切實減少中小學生交通安全事故的發生,提升交通安全意識,全校師生在升旗儀式後共同觀看了「看不見的危險」交通安全第一課直播。通過體驗式和現場感相結合的形式開展,孩子們生動直觀地學習了遵守交通規則、騎行中戴頭盔等安全知識,提升自我保護能力。
  • 人生短暫,誠意正心.
    這位老師爽快的答應了,晚上幾十人聚在一塊,從「正心誠意」開始,什麼是正心?什麼是誠意?古人修學為什麼用大量的時間來培養弟子正心誠意?我們應該如何去做,才能做到正心誠意?    將近兩個小時的誘導,老師一層一層的給大家剖析,揭開人生的迷瘴,讓大家的心慢慢的收回來,思考如何去學?該怎樣去學?自己的人生面臨什麼樣的問題?
  • 寇北辰:管理者心正方可修身
    然而有多少人真正是選擇管理本身呢?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成為合格的、優秀的管理者呢?管理過程中,如若不能心正,則不能做到修身,即不能由正確的管理態度去產生正確的管理行為,範圍放大到整個社會時,就會產生嚴重的後果,很可能導致社會的病態發展。
  • 我對「修齊治平」的前三層理解
    也就是用自己腦子裡面的東西去解讀。如果是考古的話,你會知道這是孔子說的話,在《大學》裡。孔子是春秋時期的人,在他那個時代,修身,是指一個人的本事、本領,文治武功,春秋那時候,百家爭鳴,思想非常活躍,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也只是萌芽時期,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四家儒、墨、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