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是中國人的文化基因。它並不因時代的變化而失去意義,反而更加顯示出其恆久價值。一般談論家風,常集中在孝、敬、和、順等方面,這些當然非常重要,因為它們是基於人的情感而發展出來的。但古人也有很多基於理性思考而形成的家風,它們同樣非常重要。在此類家風中,很重要的兩條就是修身與去闢。修身的意思還好理解,那麼什麼是去闢呢?
《禮記·大學》記載:「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闢焉,之其所賤惡而闢焉,之其所畏敬而闢焉,之其所哀矜而闢焉,之其所敖惰而闢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闢,是偏愛的意思。這段話的意思是:所謂治理好家庭在於修養自身,是因為人們對於他所相親相愛的對象難免有所偏私,對於他所鄙視厭惡的對象難免有所偏私,對於他所畏懼而尊敬的對象難免有所偏私,對於他所同情哀憫的對象難免有所偏私,對於他所傲慢懈怠的對象難免有所偏私。所以喜歡一個人卻能了解他的短處,厭惡一個人卻能了解他的長處,這樣的人天下少有。這段話警示我們,不能用自己的好惡等偏見來對待他人,而應在待人接物時做到公平公正,也就是去闢。也就是說,我們應該正確認識每一個人的優缺點,從而正確地對待每一個人。在《大學》的作者看來,去闢是治理家庭的根本原則。
家庭是我們生活的最小環境,也是我們生活的基礎。一個人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家庭,他的生活便不會幸福,事業也會受限制。而且,一個人如果連身邊最親近的人都無法和諧地處理好關係的話,怎麼能指望他在社會上處理好各種關係呢?因此,儒家非常重視家庭,中國文化也非常重視家庭。然而,人人雖然都身處在家庭之中,但家庭關係卻是不容易處理好的。其中的原因,就在於我們在家庭生活中帶有太多太重的偏見。這種偏見主要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認為家裡人是和自己最親近的,他們應當是最支持我、最理解我的,可為什麼他們卻常常不能理解我、支持我呢?二是對家裡人存在各種偏見式的想法,比如兒女覺得父母的生活方式已經過時,父母覺得孩子不會過日子,丈夫覺得妻子不夠體貼,妻子覺得丈夫不能掙錢等等。這些偏見會讓家庭中缺乏理解而變得不和諧。正是由於這兩種偏見,使得我們處在一種認為家庭成員之間應當最能互相理解、但卻無法互相理解的矛盾困境中。
要解決這個矛盾,關鍵就在於去除我們的偏見,也就是上述那段話所說的「闢」。其主要對象包括:親愛的對象、鄙視的對象、畏懼的對象、同情的對象、傲慢的對象。我們在對待這些對象的時候,一定要去除偏見,否則就不是以平等的、理解的態度對待對方。而這種偏見的去除,就要靠每個人的自我修養。只有經過不斷地自我修養,我們才可能公正恰當地對待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員,使得每位成員都感到在家庭裡很舒適,這樣的家庭自然就和諧了。
在家庭內部的諸多的「闢」中,父母對子女的溺愛是現代社會面臨的一大問題。對此,古人有過非常多的檢討,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顏氏家訓》中記載:「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這是說:父親要在孩子面前保有一定的威嚴,而不可以過分地和他們狎戲親暱;儘管父子間是骨肉親情,但一定要有分寸,而不可因為愛而簡慢無禮。乍看這條,可能會讓人覺得不近人情,但仔細想來,卻是恰當的教子之道。因為兒童的成長不僅需要愛,還需要教育。只有能進行優良教育的愛,才是真正的愛。因此,對待孩子不能一味地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溺愛,家長要有威嚴,要講禮節和規矩。如果家長和孩子過分親暱,毫無長幼秩序的話,那麼家長在孩子眼中,就跟平時與他們一起打鬧的玩伴沒有差別了,由此,孩子就不會懂得尊敬家長,以後更不會尊重師長和長輩。長期溺愛孩子的結果,只會讓他們日後變得無法無天、肆無忌憚,到頭來終究是要在社會上吃大虧的。因此,家長教育孩子,一定要保持威嚴,並以恰當的禮節和規矩來處理兩者之間的關係。
宋代的司馬光也指出:「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而不知教也……非他人敗之也,母敗之也。」這是說:做母親的,應當憂慮的不是對子女不慈愛,而是過於慈愛而不知道去教育他們。所以孩子最後的失敗不是別人造成的,恰恰是母親造成的。在傳統社會中,雖然有男尊女卑的禮法,但在孩子的教育等方面,母親也卻常常有著更多的權力,起到很大的作用;在對孩子的培養中,母親也具有關鍵的作用。司馬光指出,母親愛孩子是應該也是必然的,但一定要在愛之外懂得教育,否則,母愛(指母親對孩子一味地溺愛)就會成為孩子日後人生失敗的一個原因。
在這裡,我們可以引入一位現代教育學者提出的理念:「收起自己的一隻手。」這是說,不要什麼都幫孩子做,而是要讓孩子自己去做一些事情,直到孩子真的做不了的時候再去幫助他;也不要輕易就給孩子提的問題以解釋,要讓孩子自己去探索,而家長則要在冷靜地思考後給出有教育意義的答案。也就是說,愛孩子,一定要用合適的方式,要以能真正教育他為根本。否則,如果過分地溺愛,就會讓孩子失去自我成長的能力,以後無法在社會上立足;如果愛卻沒有策略,則可能會傷害孩子,讓他失去進步的動力。可見,家長愛孩子,一定要在愛中賦予教育,這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
因此,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需要家長自身的修養。清代大儒張履祥指出:「人各欲善其子,而不知自修,惑矣。」每個家長都想培育好自己的子女,卻不懂得修養自己品德的重要性,這實在是非常糊塗的。這句話其實強調了父母的榜樣作用對子女的教育意義,也就是身教的意義。和他同時代的儒家學者陸世儀也指出:「教子須是以身率先」,要求子女做到的事,父母一定要先做到。
現在社會上很多家長教育孩子,只會一味地要求他們刻苦學習,不要看電視、玩遊戲,結果自己卻抱著手機、平板電腦看個不停,毫無節制,這怎麼能讓孩子服氣,怎麼能讓孩子安心學習呢?還有的家長一看到孩子不聽話就不由分說地打罵孩子,他們沒想到的是,你在打罵的過程中其實把一種錯誤的信息傳遞給了孩子,那就是讓孩子也學會了打架和罵人。所以說,家長要教育孩子,首先要教育和提高自己。想讓孩子孝順,自己得先孝順;想讓孩子勤學,自己也得愛讀書;想讓孩子有禮貌,自己就不能粗魯、說髒字。只有以身作則,才有資格教育孩子;只有成為一個好榜樣,孩子才能模仿得對、成長得好。
總之,傳統家風告訴我們,家長固然要愛孩子,但在愛的同時要保持一定的度,切不可陷入溺愛;此外,為了讓自己更具有愛的能力,家長也要努力修身,做到以身作則。這兩者其實是內在相通的,都指向一點:家庭教育需要家長自身的修養與成長。
◎本文原載於《月讀》(作者王正),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