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與去闢,古人治家的兩條重要原則

2020-12-16 大道知行知行堂

家風,是中國人的文化基因。它並不因時代的變化而失去意義,反而更加顯示出其恆久價值。一般談論家風,常集中在孝、敬、和、順等方面,這些當然非常重要,因為它們是基於人的情感而發展出來的。但古人也有很多基於理性思考而形成的家風,它們同樣非常重要。在此類家風中,很重要的兩條就是修身與去闢。修身的意思還好理解,那麼什麼是去闢呢?

《禮記·大學》記載:「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闢焉,之其所賤惡而闢焉,之其所畏敬而闢焉,之其所哀矜而闢焉,之其所敖惰而闢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闢,是偏愛的意思。這段話的意思是:所謂治理好家庭在於修養自身,是因為人們對於他所相親相愛的對象難免有所偏私,對於他所鄙視厭惡的對象難免有所偏私,對於他所畏懼而尊敬的對象難免有所偏私,對於他所同情哀憫的對象難免有所偏私,對於他所傲慢懈怠的對象難免有所偏私。所以喜歡一個人卻能了解他的短處,厭惡一個人卻能了解他的長處,這樣的人天下少有。這段話警示我們,不能用自己的好惡等偏見來對待他人,而應在待人接物時做到公平公正,也就是去闢。也就是說,我們應該正確認識每一個人的優缺點,從而正確地對待每一個人。在《大學》的作者看來,去闢是治理家庭的根本原則。

家庭是我們生活的最小環境,也是我們生活的基礎。一個人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家庭,他的生活便不會幸福,事業也會受限制。而且,一個人如果連身邊最親近的人都無法和諧地處理好關係的話,怎麼能指望他在社會上處理好各種關係呢?因此,儒家非常重視家庭,中國文化也非常重視家庭。然而,人人雖然都身處在家庭之中,但家庭關係卻是不容易處理好的。其中的原因,就在於我們在家庭生活中帶有太多太重的偏見。這種偏見主要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認為家裡人是和自己最親近的,他們應當是最支持我、最理解我的,可為什麼他們卻常常不能理解我、支持我呢?二是對家裡人存在各種偏見式的想法,比如兒女覺得父母的生活方式已經過時,父母覺得孩子不會過日子,丈夫覺得妻子不夠體貼,妻子覺得丈夫不能掙錢等等。這些偏見會讓家庭中缺乏理解而變得不和諧。正是由於這兩種偏見,使得我們處在一種認為家庭成員之間應當最能互相理解、但卻無法互相理解的矛盾困境中。

要解決這個矛盾,關鍵就在於去除我們的偏見,也就是上述那段話所說的「闢」。其主要對象包括:親愛的對象、鄙視的對象、畏懼的對象、同情的對象、傲慢的對象。我們在對待這些對象的時候,一定要去除偏見,否則就不是以平等的、理解的態度對待對方。而這種偏見的去除,就要靠每個人的自我修養。只有經過不斷地自我修養,我們才可能公正恰當地對待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員,使得每位成員都感到在家庭裡很舒適,這樣的家庭自然就和諧了。

在家庭內部的諸多的「闢」中,父母對子女的溺愛是現代社會面臨的一大問題。對此,古人有過非常多的檢討,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顏氏家訓》中記載:「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這是說:父親要在孩子面前保有一定的威嚴,而不可以過分地和他們狎戲親暱;儘管父子間是骨肉親情,但一定要有分寸,而不可因為愛而簡慢無禮。乍看這條,可能會讓人覺得不近人情,但仔細想來,卻是恰當的教子之道。因為兒童的成長不僅需要愛,還需要教育。只有能進行優良教育的愛,才是真正的愛。因此,對待孩子不能一味地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溺愛,家長要有威嚴,要講禮節和規矩。如果家長和孩子過分親暱,毫無長幼秩序的話,那麼家長在孩子眼中,就跟平時與他們一起打鬧的玩伴沒有差別了,由此,孩子就不會懂得尊敬家長,以後更不會尊重師長和長輩。長期溺愛孩子的結果,只會讓他們日後變得無法無天、肆無忌憚,到頭來終究是要在社會上吃大虧的。因此,家長教育孩子,一定要保持威嚴,並以恰當的禮節和規矩來處理兩者之間的關係。

宋代的司馬光也指出:「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而不知教也……非他人敗之也,母敗之也。」這是說:做母親的,應當憂慮的不是對子女不慈愛,而是過於慈愛而不知道去教育他們。所以孩子最後的失敗不是別人造成的,恰恰是母親造成的。在傳統社會中,雖然有男尊女卑的禮法,但在孩子的教育等方面,母親也卻常常有著更多的權力,起到很大的作用;在對孩子的培養中,母親也具有關鍵的作用。司馬光指出,母親愛孩子是應該也是必然的,但一定要在愛之外懂得教育,否則,母愛(指母親對孩子一味地溺愛)就會成為孩子日後人生失敗的一個原因。

在這裡,我們可以引入一位現代教育學者提出的理念:「收起自己的一隻手。」這是說,不要什麼都幫孩子做,而是要讓孩子自己去做一些事情,直到孩子真的做不了的時候再去幫助他;也不要輕易就給孩子提的問題以解釋,要讓孩子自己去探索,而家長則要在冷靜地思考後給出有教育意義的答案。也就是說,愛孩子,一定要用合適的方式,要以能真正教育他為根本。否則,如果過分地溺愛,就會讓孩子失去自我成長的能力,以後無法在社會上立足;如果愛卻沒有策略,則可能會傷害孩子,讓他失去進步的動力。可見,家長愛孩子,一定要在愛中賦予教育,這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

因此,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需要家長自身的修養。清代大儒張履祥指出:「人各欲善其子,而不知自修,惑矣。」每個家長都想培育好自己的子女,卻不懂得修養自己品德的重要性,這實在是非常糊塗的。這句話其實強調了父母的榜樣作用對子女的教育意義,也就是身教的意義。和他同時代的儒家學者陸世儀也指出:「教子須是以身率先」,要求子女做到的事,父母一定要先做到。

現在社會上很多家長教育孩子,只會一味地要求他們刻苦學習,不要看電視、玩遊戲,結果自己卻抱著手機、平板電腦看個不停,毫無節制,這怎麼能讓孩子服氣,怎麼能讓孩子安心學習呢?還有的家長一看到孩子不聽話就不由分說地打罵孩子,他們沒想到的是,你在打罵的過程中其實把一種錯誤的信息傳遞給了孩子,那就是讓孩子也學會了打架和罵人。所以說,家長要教育孩子,首先要教育和提高自己。想讓孩子孝順,自己得先孝順;想讓孩子勤學,自己也得愛讀書;想讓孩子有禮貌,自己就不能粗魯、說髒字。只有以身作則,才有資格教育孩子;只有成為一個好榜樣,孩子才能模仿得對、成長得好。

總之,傳統家風告訴我們,家長固然要愛孩子,但在愛的同時要保持一定的度,切不可陷入溺愛;此外,為了讓自己更具有愛的能力,家長也要努力修身,做到以身作則。這兩者其實是內在相通的,都指向一點:家庭教育需要家長自身的修養與成長。

◎本文原載於《月讀》(作者王正),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古人15句名言,修身齊家,字字經典
    中國傳統家訓精深宏富,是中國家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更是中華民族的巨大財富。今日與大家分享古人15則經典家訓,跟古人學習修身齊家。 修身養德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 律己修身,《治家格言》精選20句
    朱柏廬一生沒有轟轟烈烈的壯舉,沒有驚天動地的豐功偉績,在日常生活中清清白白做人,認認真真讀書,他仔細揣摩前人建家立業的根本思想,總結前人的生活經驗和教訓,並聯繫自己的感受體會,提煉編寫出一部《治家格言》,流傳後世。《治家格言》,世稱《朱子家訓》,自問世以來流傳甚廣,被尊為「治家之經」,清至民國年間一度成為童蒙必讀課本之一。《朱子家訓》精闢地闡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
  • 如何正心修身,真正去理解古人的感覺
    如何正心修身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之所以說修養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為心有憤怒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恐懼就不能夠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憂慮就不能夠端正(憤怒、恐懼、好樂、憂患)(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大學》對修身的論說和正心的論說本質上沒有太大的區別, 都是強調在一定的情緒狀態下, 不能客觀公正地對待自己和周圍的人。
  • 學習羅榮桓為妻辭「長」裡的治家風範
    羅榮桓讓妻子去做組織工作,但是不當這個副部長,是因為她沒有這個能力嗎?事實上,林月琴同志在革命鬥爭早期就參加了各種起義遊行活動,顯示了不凡的組織才能,並擔任過多個領導職務。這不是羅榮桓第一次為妻子辭去「美差」。林月琴來到抗日前線後,羅榮桓考慮再三,認為基層比機關更適合她,可以得到更大的鍛鍊,而且晉西北根據地剛剛開闢,有許多工作等著女同志去做。
  • 慶三八|最美家庭建設「治家寶典」系列宣講第五講——家的四面牆
    來源:鄂爾多斯市東勝區婦女聯合會發布時間:2020-03-14 18:38:19今天為大家帶來最美家庭建設「治家寶典」系列講座第五講「治家寶典」簡介:治家寶典是由劉紅霞老師編訂並講述,集家風、家訓、家規、家教為一體的家文化系列課程,涵蓋自我修身、親子教育、夫妻關係、齊家、生命力學、養生、幸福學七大版塊1000個內容,意理通俗易懂,落實簡單易行,是新時代家庭文化建設的寶典。
  • 曾國藩經典名言十句,教你如何修身與治家!
    選自《曾國藩家書·治家篇》。【譯文】如果家庭和睦,那麼福澤自然產生。2、標榜以盜虛名,是大損也。選自《曾國藩家書·勸學篇》。【譯文】用標榜自己來盜取虛名的,是會受大損失的。3、求友以匡己之不逮,此大益也。
  • 《易經》:這樣治家才能獲得吉祥,其中有一個錯誤多數人容易犯
    《大學》告訴我們,人生在世,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易經》中講,「正家而天下定」。所謂「治國、平天下」,對我們普通人、普通老百姓來講或許有些遙遠,但是務實一點講,我們每一個人在修身、齊家之外還有我們的職業,事業。
  • 中國歷代家訓,古人的治家智慧
    《治家格言》2、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匆流連。《治家格言》3、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治家格言》4、飲食約而精,園蔬愈珍饈。《治家格言》5、治家舍節儉,別無可經營。《家誡要言》6、志從肥甘喪,心以淡泊明。《增廣賢文》7、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想有時。《增廣賢文》8、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 《易經》:修身齊家,字字句句皆智慧
    孔子是以哲學的觀點去研究《周易》,堅信《周易》經文裡「有古之遺言」、往聖之遺教,自言「我觀其德義耳」,從而撰作《易傳》。可以說,孔子是系統研究《周易》哲學第一人。《史記·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孔子的《周易》,事情簡單,思想深邃,處處散發著哲理的光芒。
  • 一代大儒曾文正的治家智慧
    古代人做學問都追求「修、齊、治、平」,也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幾乎是古代每個讀書人的終極理想。在這裡,所謂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用現在話講所對應的就是自我、家庭和社會。那麼曾國潘在治家方面所展現出來的智慧,又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呢?和以治家中國人常說:家和萬事興。曾國潘也說「家和福自生」,「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災星」,「肥家之道,上遜下順。不和不可以接物,不嚴不可以馭下」等等(《全集家書》),都是淺白通俗的名言。
  • 家庭教育經典朱柏廬《治家》賞析
    圖1古代有很多政治家、文學家、教育家、哲學家的治家名句、名篇。對我們現代人的個人修身、家庭教育都仍有重大啟示和指導意義。今天就選幾句清代著名教育家、理學家朱柏廬的《治家格言》做個簡略賞析。1、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現在大家的經濟條件都很好了。吃穿已經根本不是問題。
  • 《顏氏家訓》治家智慧被譽為「家庭教育百科全書」
    在上周六3月16日播出的《謝謝了,我的家》第二季第十一期節目中,孔門72賢之首、復聖顏子第78代孫顏廷淦攜150位顏氏族人,向觀眾分享了顏氏大家族的「治家秘訣」,其「傳家之寶」《顏氏家訓》也被網友譽為「家庭教育的百科全書」。而現代詩人、學者聞一多之孫聞黎明,「中國交響樂第一位女指揮家」鄭小瑛教授也以精彩的家風故事,讓觀眾感受到了家風的傳承。
  • 康錦苑小區黨員治家會「治家有方」
    得知邢師傅住院的消息後,小區業委會副主任、黨員治家會主任鄭柳斌決定號召小區業主,幫幫邢師傅。8月3日下午,小區業委會、治家會及物業公司派出4名代表來到邢長萬所在的醫院,將這筆捐款交到了邢長萬家人手上,這一舉動讓其家人感動不已,「謝謝」說個不停。 原本,小區黨員治家會作為小區微治理的橋頭堡,是康橋街道為應對小區治理的升級期等挑戰而設置的。康錦苑小區黨員治家會由小區專員、黨員骨幹、業委會成員等15人組成,80%居住於本小區。
  • 【以古鑑今】《朱子家訓》中的修身齊家思想
    做到「處世無私仇,治家無私法。勿損人而利己,勿妒賢而嫉能」。 四是讀書治家,重視家庭教育,知行合一。朱熹是古代有名的大教育家,一生重視讀書明理,《朱子家訓》裡專門用一節來講讀書。首先講讀書的重要性。「詩書不可不讀,禮義不可不知。子孫不可不教,童僕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難不可不扶。」
  • 《朱子家訓》6句傳世箴言,中國人必讀的治家智慧
    《朱子治家格言》又名《朱子家訓》或《朱柏廬治家格言》,為清代學者朱用純所作。朱用純(1617-1688),字致一,自號柏廬,明末清初人。《朱子治家格言》通篇教授世人如何「修身、齊家」,以長短錯落,駢散並行的形式表達出來,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全篇共522字,可以口頭傳訓,也可以做成對聯條幅掛在大門、廳堂和居室,成為修身養性和治理家庭的金玉良言,很受喜歡。被歷代士大夫尊為「治家之經」,清至民國年間甚至成為蒙學必讀課本之一。
  • 02治國與治家
            治國與治家雖然事情不一樣,但是本質差不多,包括治理一個省、一個市、一個區縣、一個村,甚至於一個企業,其核心都是怎麼帶領你治理、管轄區域範圍內的百姓安定、富裕,讓他們能夠健康、幸福地生活。
  • 張氏「聖諭十六條」:百忍治家
    據張老介紹,河南壽張縣(今濮陽市臺前縣橋北張村)人張公藝以「忍」、「孝」治家,相傳九世同堂,全家900多口人在一起過日子,男耕女織,和睦相處。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冬十月,唐高宗偕皇后武則天,帶文武百官去泰山封禪,歸來路經壽張縣訪賢,當時張公藝已88歲高齡,當高宗皇帝問張公藝治家方法時,張公藝寫了一百個「忍」字,並詳細說明了「百忍」的具體內容:「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愛敬,兄弟不忍外人欺,娌妯不忍鬧分居,婆媳不忍失孝心。」  高宗聽後備受感動,當即封張公藝為醉鄉侯,封張公藝的長子張希達為司儀大夫。
  • 小孩的家庭教育培養,從讀《五種遺規》開始,清末中學修身科教材
    在人的一生中,家庭教育極為重要。古人的啟蒙書是《弟子規》和《三字經》,隨著年齡增長,所讀書籍也有不同。最為重視家庭教育的曾國藩,曾在家書中寫道:我有三事奉勸四弟,一曰「勤」,二曰「早起」,三曰「看《五種遺規》」。
  • 廉以養德 潔以修身
    中國的歷史上,廉與潔就扮演著一個很重要的角色。為官清廉不謀私利、鞠躬盡瘁,廉潔自律。每一個黨員幹部,都要堅持不懈的加強廉潔修身,反腐倡廉建設,只有這樣,才能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實現。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