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不到關注度的孩子才會變壞|深入解析家長該怎麼做,孩子才會聽

2020-09-05 笙笙月


兒子今年3歲了,卻格外的粘人脾氣暴躁。玩玩具要我們陪著,吃東西要我們陪著,要是半夜醒來發現我或者他爸不在,就會又哭又鬧而且很難哄好。還愛鬧脾氣,我們沒及時回應他的問題,直接就躺地上打滾。

面對「問題兒子」,我跟他爸討論了一下,發覺兒子是從我生下妹妹後才開始變「壞」的。

於是,我們商量好,平時不管平時有多忙,我們總要留一個人儘量守在他身邊,陪他玩遊戲、講故事。

並且還總是抱著妹妹讓他摸摸,告訴他:你是哥哥,她是妹妹。等她長大了,就可以陪哥哥一起玩啦。你們都是爸爸媽媽的寶貝噢。

經過一段時間這樣的相處,沒想到兒子的性格真的溫和了許多。

兒子之所以會做出那麼多讓人頭疼的事情來,就是覺得父母的關注度都被妹妹奪了去,自己被忽略了。

心理學有一個著名的冰山理論:我們整個人就像冰山一樣,冰山浮在上面的部分是行為與情緒,冰山以下是我們的心理需求。


也就是說,孩子在缺乏關注度的時候就會做出一些「出格」的事,藉此來引起父母的注意。

父母應該時刻警覺孩子的異常,並給予及時疏導。要不然等到孩子的情緒反應到行為上時,他就變成了我們口中的「問題兒童」了。

父母角色的缺失是孩子「叛逆」的元兇

新聞曾報導過一則消息:8歲的女孩小妍,透資了父親4張信用卡,花了8.8萬元打賞女主播。問其緣由,女孩說:主播姐姐長得像媽媽,只要花錢打賞,她就會和自己聊天,就像媽媽在跟自己聊天一樣。

原來,小妍的父母離婚後,她就一直跟著爸爸,而爸爸為了忙於生計平時很少關心留意到孩子。這才讓有了想要尋求關注度的心理,所以看到跟媽媽長得像的主播姐姐,便不顧一切地去打賞主播,好讓她跟自己聊天說話。

父母的角色缺失,往往會忽略孩子的成長,更看不到孩子的需求。孩子就會採取我們覺得叛逆的行徑讓父母明白:我需要被關注。

角色缺失較為嚴重的,還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在《何以為家》中,12歲的小男孩贊恩因為持刀傷人,被判入獄。在律師的支持下,起訴自己的父母,理由是:他們生了我。



12歲的贊恩沒上過一天的學,小小年紀就成了家裡的勞動力。他學父母抽菸,學父母撒謊。父母對他只生不養的態度,讓贊恩徹底成了「問題兒童」。

在法庭上,贊恩說:我想讓那些不能照顧孩子的父母不要生孩子,否則長大後的回憶,只能是各種折磨。

媒體評論員韋波,在一期訪談節目中說:父母角色缺失,會導致許多孩子出現反社會問題、犯罪問題。

只生不養,是對孩子最大的不負責任。

父母缺失的是角色,而孩子缺失的就會是一輩子的幸福。

父母不能與孩子做到共情,孩子就不會與父母「貼心」

《奇葩說》辯手傅首爾曾分享過這樣一個事例:她給兒子買兩千多塊的鞋子,兒子卻說醜,還質問她為什麼沒有鎧甲勇士的圖案。在孩子心裡,有鎧甲勇士圖案的鞋子才是世界上最帥的鞋。

傅首爾說:孩子眼中最帥的鞋,只要35元一雙。而自己用心挑選,舍下血本的鞋,在兒子眼中視若糞土。

顯然,傅首爾沒有做到與孩子共情,不明白孩子真正喜歡的是什麼,才會認為貴的鞋子就是孩子想要的。

不會與孩子共情的父母,就不會明白孩子真正的需求。把自己覺得好的強加給孩子,忽略孩子真正的需要,是造成孩子過分索求關注度的元兇。

只有會共情的父母,才是孩子溫暖的港灣。

電影《墊底辣妹》中,明媽媽就是一位非常懂共情的母親。

沙耶加是個學習成績非常差的學生,面對身邊人的冷嘲熱諷,想到自己沒有希望能考上大學,崩潰地跑出課堂,在大雨中絕望地痛苦。

明媽媽沒有一句責罵,而是溫柔地對女兒說:如果覺得太累了,放棄也沒關係哦,你已經很努力了嘛。

明媽媽用共情力,讓沙耶加毫無負擔地向前逆襲。通過短短一年時間,由原來的學渣逆襲成為學霸,成功考上了日本頂尖大學。

與孩子共情,就意味著大人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和立場,明白孩子的意圖,理解孩子的感受,同情他們的情緒。

會跟孩子共情的父母,才會明白孩子真正的需求,才能幫助孩子完善自我。共情,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橋梁,父母會與孩子共情,不僅能促進親子關係,還能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良師益友。

每一位優秀的父母都應該學會與孩子共情。

做有心的父母,育出色的孩子

管教孩子本身就是門學問,時間從來不說謊,你把時間花在哪裡,孩子的教育就在哪裡。有心的父母,做足這三點能避免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許多的曲折。

01.多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孩子的陪伴更是彌足珍貴。

楊瀾在採訪哈佛大學心理系教授吉爾伯特時說:「手頭事情太多,分不清孩子和事業主次怎麼辦?」

教授答:「十年以後,你會因為今天少做了一個項目而遺憾,但你會因為沒有多陪孩子一小時而後悔。」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多陪孩子一小時,就能多遞增一次親子感情,還能減少孩子犯錯的機率。

可是在現實生活中,父母做到了陪伴,卻不是質量的陪伴。打著陪伴孩子的幌子,卻在一邊刷手機或者玩遊戲。這樣不僅不能更好地管教孩子,還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學習了家長的「陋習」。

陪伴孩子成長的目的,是為了給孩子一個健全的家庭教育環境,讓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變得更加優秀。家長們可千萬別本末倒置了。

要陪孩子,就要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02.重視孩子情緒

朋友跟我說過他們家孩子這樣一個小故事:爸爸去接孩子放學,孩子幾次想要爸爸抱,都被拒絕了。孩子委屈地跟著爸爸一路走回家。

誰知到了小區樓下,爸爸看見鄰居和他的孩子後,出於友好,就抱了抱鄰居家的孩子。

這時候朋友家孩子就不淡定了,衝上去就對著鄰居的孩子暴打一頓。打完之後自己還在那嚎啕大哭。兩個大人都尷尬地楞在那不知道該如何收場。

很多時候孩子不會疏導自己的情緒,容易把自己的情緒轉化成「不受待見」的行為方式。於是大人們就給他們貼個「壞孩子」的標籤,對他們進行教育批評,甚至打罵。

孰不知,這就是孩子求關注度的表現。要是父母不理解、不重視,孩子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回應,就更加地搗蛋、叛逆。

03.給予孩子尊重和理解

尊重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的情緒,也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門必修之課。

銀河補習班》中,馬飛媽媽一味地要求馬飛學業有成。從不在乎馬飛內心的想法,更別說對孩子給予尊重和理解。而馬飛在媽媽的壓制下,成功地變成了學渣。因為頑劣,還面臨著被教導主任開除學籍的危險。

可爸爸回來了就不一樣了,他尊重馬飛想要當飛行員的夢想,理解馬飛面對學業的恐懼。一步一步,循循善誘,最終將曾經的學渣,培養成了優秀的太空人。

美國親子溝通專家蘿拉·馬卡姆博士說:育兒要把80%的力氣,花在搞好親子關係上。

給與孩子尊重和理解,是打開孩子心靈的一把鑰匙。得到父母尊重和理解的孩子,未來才能夠飛得更高,走得更遠。

教育孩子的目的,是為了成就孩子,切不能因為我們的忽略,給孩子留下一輩子的陰影。與其花時間和心力去管教「問題少年」,不如花心思多關注孩子的需求。

孩子的成長僅此一次,父母的教育不容有失。



作者:笙笙月,90後寶媽。遠方有夢,現在有詩。願用文字打賞歲月波瀾。

相關焦點

  • 怎樣與孩子溝通,他才會願意聽?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感受:孩子越長大,越難與他們溝通。也常有這樣一個疑問:不知道到底要怎樣和孩子溝通,孩子才會更願意聽?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定會有很多心裡話想和家長說,可孩子大了以後,他卻不願意和父母說,也不願意聽父母多說。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 家長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前幾天,我到朋友家吃了個飯,家裡有個挺小的孩子,這個孩子整個下午都沉默寡言,和他打招呼時,他也不怎麼理會。吃飯的時候,我發現問題所在了,孩子有點挑食,他的爸爸媽媽全程都在訓斥,孩子嚇得不敢說話。 我們不禁發問:要怎麼做,怎麼說,孩子才會聽。首先,我們要明白一點,當你說的話,孩子不聽時,這時候你們就面臨著一個正面衝突,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發現衝突和積極傾聽。
  • 怎麼做,不專心的孩子才會聽,才會做?
    相信所有的家長都想把孩子培養成做事專注的人,希望孩子能做到「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可真實的情況大都是,孩子很容易被一點風吹草動吸引,也容易在看書學習時思緒亂飛,家長的苦口婆心,孩子充耳不聞,家長的言傳身教,孩子視而不見。面對這樣的「專注力」,家長既焦慮又無助,理想中持久的專注力只能是非分之想,實際上孩子的專注力時長還不如金魚幾秒鐘的記憶力。
  • 當孩子說「憑什麼要聽你的」,父母應該怎麼做,孩子才會聽你的?
    網友2:早晨,孩子剛剛起床就想玩滑板,這位媽媽說:「你要先刷牙、洗臉、吃早餐,然後才能玩滑板!」孩子不高興了:「媽媽,為什麼?為什麼呀!為什麼總要讓我聽大人的?我不想聽你的!我要先玩會兒!」當孩子說「憑什麼要聽你的」,父母應該怎麼做
  • 與孩子日常溝通的技巧——怎麼說孩子才會聽?《正面管教》筆記
    第三講 與孩子日常溝通的技巧——怎麼說孩子才會聽?怎麼答孩子更願意說?一、啟發式問答孩子每一個問題都要重視,多用啟發式答問。保護和重視孩子的溝通意願,激發孩子探索的興趣。家長要重視孩子的每個問題。具體做法是不要直接回答孩子的提問,而是嘗試用啟發式答問。
  •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會做,聰明父母要掌握這幾個技巧
    前一段時間和一位同學家長聊天,家長氣乎乎地和我說:「孩子現在不讓我管,到逆反期了,不聽我的,一管就吵架,還說我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真氣人。」我安慰她:「不讓管更省心,孩子大了,有主意了,能管好自己,比咱強更好,孩子超過自己就是成功。」
  •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家長的一句話,可能會照亮孩子的一生!
    思考:如果不是女孩自己講出來,這個家長肯定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辛辛苦苦地付出,卻換來孩子的不理解。這究竟是為什麼?其實讓孩子按照家長的路線去走,還需要看一看孩子是否能承受這份壓力。如果父母給孩子的壓力過大,不僅會適得其反,甚至可能會引發孩子的一系列心理問題。
  • 為什麼跟孩子講道理沒有用?到底該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為什麼跟孩子講道理沒有用?因為道理是大人看待問題的角度,我們在抱怨孩子不聽話的同時,孩子同樣會感到自己的行為得不到尊重和認可,當面對家長講大道理以迫使自己聽從時,就會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到底該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 教育孩子有學問,家長怎麼「哄」孩子才會聽,進來看看就知道
    現在有許多家長總是為孩子不聽話、固執、叛逆而煩惱,其實,有些時候不是因為孩子,是因為家長的說話、做事的方式不對,有的時候甚至讓孩子產生反感,所以孩子不是把家長的話當耳旁風,就是採取叛逆的方式加以抗議。今天,智慧奶奶跟大家分享一下如何哄,孩子才會聽。
  •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解決與孩子溝通的難題
    本次分享的是洛陽書友石榴媽媽推薦的一本書《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它不僅是全美最暢銷的書之一,而且成為近30年來家長們的育兒寶典,全美銷售量超過300萬冊,同時還被翻譯成30多種語言。本書於2012年發布了全新的修訂版,豆瓣評分更是高達9.1分。可能我們通常看的教育孩子的書都是長篇大論,但這本書帶給我們的卻是全新的視角。本書把理論和實踐、實例相結合,避免了說教,用生動形象的案例來讓家長更容易理解書中的精華內容。
  • 如何聽孩子才會說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在進入正題前,我想先談一下本書中討論的關於孩子和家長的三類模型:第一類,家長贏;第二類,孩子贏;第三類,沒有贏家。首先,家長贏。這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嚴厲型家長,此類家長控制欲極強。在家孩子基本沒有話語權,只需要遵照父母的吩咐去做就好了。
  •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孩子是父母的「天敵」
    為什麼孩子不願意聽父母的話呢?為什麼孩子不肯說出自己的心聲呢?《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為我們帶來了答案。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維方式,作為家長如果總是忽略孩子的感受,他們在成長過程中也會忽略家長的情緒。當家長靜下心認真觀察孩子的行為,就會發現,在某個時刻,一定會被孩子所感動。
  • 多動症的孩子,怎麼說他才會聽?
    這個時候我們該怎麼對孩子說呢?我想一定有爸爸媽媽會脫口而出:在客廳或廚房加大自己的音量喊他呀!「飯做好啦,快點去洗手,坐過來吃飯啦。」這時候如果孩子沒反應家長可能會繼續說:「再不過來飯菜都要涼了,快點過來呀。」還有一類常見情景發生在教室:ADHD孩子進教室永遠不記得隨手關門,這個時候我們該怎麼對孩子說呢?
  • 家長要怎樣說,孩子才會聽
    近日,收到了一個家長提問,他說:自己7歲的兒子特別犟,說什麼他都不聽,不改。比如,吃飯我讓他左手把碗扶著,就這麼點小事,天天要大人提醒,他完全不記,這是「不改」的例子。再比如,我說每天跳100個繩,他不,嫌多;我說到點了該睡了,他說不,要去看會書;我說先做完作業再出去玩,他不,寧可不出去,很多很多這種事,這是「不聽」的例子。
  • 線上共讀——《怎麼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會說》
    孩子:媽媽,我累了。媽媽:你剛睡過午覺,不可能累。孩子:(大聲)我就是累了!媽媽:你不累,你就是愛犯困,趕快換衣服吧!孩子:(哭鬧)不,我累了!發現了嗎?這樣的對話在我們和孩子中間每天都在上演,我們所有的對話最終都演變成了爭吵。
  •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一不強制孩子,二不讓孩子排斥,提高你們的親子溝通效率,最大化減少情緒的摩擦,我們也許有這樣的經驗,讓孩子去做一個事情他們就是不去,讓孩子不做一些事情呢,他們又偏要做,還有我們想開導孩子結果呢,不但沒有幫助到,反倒讓孩子的情況更加糟糕了等等,你是不是在想這些孩子怎麼大人的話就是聽不進去呢?
  •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改變方式,與孩子「共情」是對話進行的前提!
    導語:與孩子對話是一門技巧,因為稍不注意,本來好好的對話就變成了爭吵。孩子不想再說,家長也反感。那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改變方式,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與他「共情」,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先反省一下自己平時是怎麼和孩子說話的,孩子說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反駁,然後讓孩子遵從我們的意志。
  •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最好的關係從溝通開始
    經常有家長說:孩子不聽話,我怎麼苦口婆心地教導,他就是不聽。孩子是越來越大,和父母的關係也越來越僵,有時候也想打破局面,但是總找不到和孩子相處的方式。看著孩子不聽話,難免會生氣,會責罵,這樣如此循環下去,親子關係是越來越差。
  •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序言
    今天開始跟大家分享的書名叫《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自從《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出版以來,兩位 作者在美國和加拿大各地為父母、老師和職業心理醫師進行幽默、 鼓舞人心的演講和培訓。她們持續開展的工作被做成系列片在電視 臺CBS節目中播放。她們還經常出現在《早安美國>(Good Morning America)和《歐普拉)(Oprah)等熱門電視節目裡。
  • 多創造「求而不得」、「求而難得」,孩子才會珍惜
    這孩子基礎不錯,反應快,主動性強,我們配合默契,進度比我想像中要快出數倍。 我教她用技巧做完形填空題,只示範一個短文,然後讓她自己單獨完成另一篇,不到10分鐘,她全做對了。而且有理有據,沒有一個選擇是猜的。 「這是我第一次全部做對!」這孩子滿臉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