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今年3歲了,卻格外的粘人脾氣暴躁。玩玩具要我們陪著,吃東西要我們陪著,要是半夜醒來發現我或者他爸不在,就會又哭又鬧而且很難哄好。還愛鬧脾氣,我們沒及時回應他的問題,直接就躺地上打滾。
面對「問題兒子」,我跟他爸討論了一下,發覺兒子是從我生下妹妹後才開始變「壞」的。
於是,我們商量好,平時不管平時有多忙,我們總要留一個人儘量守在他身邊,陪他玩遊戲、講故事。
並且還總是抱著妹妹讓他摸摸,告訴他:你是哥哥,她是妹妹。等她長大了,就可以陪哥哥一起玩啦。你們都是爸爸媽媽的寶貝噢。
經過一段時間這樣的相處,沒想到兒子的性格真的溫和了許多。
兒子之所以會做出那麼多讓人頭疼的事情來,就是覺得父母的關注度都被妹妹奪了去,自己被忽略了。
心理學有一個著名的冰山理論:我們整個人就像冰山一樣,冰山浮在上面的部分是行為與情緒,冰山以下是我們的心理需求。
也就是說,孩子在缺乏關注度的時候就會做出一些「出格」的事,藉此來引起父母的注意。
父母應該時刻警覺孩子的異常,並給予及時疏導。要不然等到孩子的情緒反應到行為上時,他就變成了我們口中的「問題兒童」了。
新聞曾報導過一則消息:8歲的女孩小妍,透資了父親4張信用卡,花了8.8萬元打賞女主播。問其緣由,女孩說:主播姐姐長得像媽媽,只要花錢打賞,她就會和自己聊天,就像媽媽在跟自己聊天一樣。
原來,小妍的父母離婚後,她就一直跟著爸爸,而爸爸為了忙於生計平時很少關心留意到孩子。這才讓有了想要尋求關注度的心理,所以看到跟媽媽長得像的主播姐姐,便不顧一切地去打賞主播,好讓她跟自己聊天說話。
父母的角色缺失,往往會忽略孩子的成長,更看不到孩子的需求。孩子就會採取我們覺得叛逆的行徑讓父母明白:我需要被關注。
角色缺失較為嚴重的,還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在《何以為家》中,12歲的小男孩贊恩因為持刀傷人,被判入獄。在律師的支持下,起訴自己的父母,理由是:他們生了我。
12歲的贊恩沒上過一天的學,小小年紀就成了家裡的勞動力。他學父母抽菸,學父母撒謊。父母對他只生不養的態度,讓贊恩徹底成了「問題兒童」。
在法庭上,贊恩說:我想讓那些不能照顧孩子的父母不要生孩子,否則長大後的回憶,只能是各種折磨。
媒體評論員韋波,在一期訪談節目中說:父母角色缺失,會導致許多孩子出現反社會問題、犯罪問題。
只生不養,是對孩子最大的不負責任。
父母缺失的是角色,而孩子缺失的就會是一輩子的幸福。
《奇葩說》辯手傅首爾曾分享過這樣一個事例:她給兒子買兩千多塊的鞋子,兒子卻說醜,還質問她為什麼沒有鎧甲勇士的圖案。在孩子心裡,有鎧甲勇士圖案的鞋子才是世界上最帥的鞋。
傅首爾說:孩子眼中最帥的鞋,只要35元一雙。而自己用心挑選,舍下血本的鞋,在兒子眼中視若糞土。
顯然,傅首爾沒有做到與孩子共情,不明白孩子真正喜歡的是什麼,才會認為貴的鞋子就是孩子想要的。
不會與孩子共情的父母,就不會明白孩子真正的需求。把自己覺得好的強加給孩子,忽略孩子真正的需要,是造成孩子過分索求關注度的元兇。
只有會共情的父母,才是孩子溫暖的港灣。
電影《墊底辣妹》中,明媽媽就是一位非常懂共情的母親。
沙耶加是個學習成績非常差的學生,面對身邊人的冷嘲熱諷,想到自己沒有希望能考上大學,崩潰地跑出課堂,在大雨中絕望地痛苦。
明媽媽沒有一句責罵,而是溫柔地對女兒說:如果覺得太累了,放棄也沒關係哦,你已經很努力了嘛。
明媽媽用共情力,讓沙耶加毫無負擔地向前逆襲。通過短短一年時間,由原來的學渣逆襲成為學霸,成功考上了日本頂尖大學。
與孩子共情,就意味著大人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和立場,明白孩子的意圖,理解孩子的感受,同情他們的情緒。
會跟孩子共情的父母,才會明白孩子真正的需求,才能幫助孩子完善自我。共情,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橋梁,父母會與孩子共情,不僅能促進親子關係,還能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良師益友。
每一位優秀的父母都應該學會與孩子共情。
管教孩子本身就是門學問,時間從來不說謊,你把時間花在哪裡,孩子的教育就在哪裡。有心的父母,做足這三點能避免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許多的曲折。
01.多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孩子的陪伴更是彌足珍貴。
楊瀾在採訪哈佛大學心理系教授吉爾伯特時說:「手頭事情太多,分不清孩子和事業主次怎麼辦?」
教授答:「十年以後,你會因為今天少做了一個項目而遺憾,但你會因為沒有多陪孩子一小時而後悔。」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多陪孩子一小時,就能多遞增一次親子感情,還能減少孩子犯錯的機率。
可是在現實生活中,父母做到了陪伴,卻不是質量的陪伴。打著陪伴孩子的幌子,卻在一邊刷手機或者玩遊戲。這樣不僅不能更好地管教孩子,還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學習了家長的「陋習」。
陪伴孩子成長的目的,是為了給孩子一個健全的家庭教育環境,讓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變得更加優秀。家長們可千萬別本末倒置了。
要陪孩子,就要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02.重視孩子情緒
朋友跟我說過他們家孩子這樣一個小故事:爸爸去接孩子放學,孩子幾次想要爸爸抱,都被拒絕了。孩子委屈地跟著爸爸一路走回家。
誰知到了小區樓下,爸爸看見鄰居和他的孩子後,出於友好,就抱了抱鄰居家的孩子。
這時候朋友家孩子就不淡定了,衝上去就對著鄰居的孩子暴打一頓。打完之後自己還在那嚎啕大哭。兩個大人都尷尬地楞在那不知道該如何收場。
很多時候孩子不會疏導自己的情緒,容易把自己的情緒轉化成「不受待見」的行為方式。於是大人們就給他們貼個「壞孩子」的標籤,對他們進行教育批評,甚至打罵。
孰不知,這就是孩子求關注度的表現。要是父母不理解、不重視,孩子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回應,就更加地搗蛋、叛逆。
03.給予孩子尊重和理解
尊重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的情緒,也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門必修之課。
《銀河補習班》中,馬飛媽媽一味地要求馬飛學業有成。從不在乎馬飛內心的想法,更別說對孩子給予尊重和理解。而馬飛在媽媽的壓制下,成功地變成了學渣。因為頑劣,還面臨著被教導主任開除學籍的危險。
可爸爸回來了就不一樣了,他尊重馬飛想要當飛行員的夢想,理解馬飛面對學業的恐懼。一步一步,循循善誘,最終將曾經的學渣,培養成了優秀的太空人。
美國親子溝通專家蘿拉·馬卡姆博士說:育兒要把80%的力氣,花在搞好親子關係上。
給與孩子尊重和理解,是打開孩子心靈的一把鑰匙。得到父母尊重和理解的孩子,未來才能夠飛得更高,走得更遠。
教育孩子的目的,是為了成就孩子,切不能因為我們的忽略,給孩子留下一輩子的陰影。與其花時間和心力去管教「問題少年」,不如花心思多關注孩子的需求。
孩子的成長僅此一次,父母的教育不容有失。
作者:笙笙月,90後寶媽。遠方有夢,現在有詩。願用文字打賞歲月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