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所有的家長都想把孩子培養成做事專注的人,希望孩子能做到「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
可真實的情況大都是,孩子很容易被一點風吹草動吸引,也容易在看書學習時思緒亂飛,家長的苦口婆心,孩子充耳不聞,家長的言傳身教,孩子視而不見。
面對這樣的「專注力」,家長既焦慮又無助,理想中持久的專注力只能是非分之想,實際上孩子的專注力時長還不如金魚幾秒鐘的記憶力。所以,如何提升專注力,怎樣提高注意力這樣的問題一直是家長群最容易引起共情的話題。
很多人會認為,能坐得住,能堅持做完一件事,就是專注力好的表現。可真的是這樣嗎?假如把主角換成我們自己,去堅持做完一件自己並不想做的工作,那是否可以認為自己的專注力就很好呢?在這個期間我們會一直端坐在辦公桌前,不會被外界其他事情所影響嗎?會不會藉口上廁所,喝水等,幫助自己緩解「不想做」的情緒呢?
所以,所謂的專注力,其實是一種情緒力。當我們做一件自己感興趣又喜歡的事,是可以讓自己一直保持注意力集中,並專心致志去完成。相反,如果讓孩子去做一件她不感興趣的事,孩子會很難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專注的去做這件事的。
愛因斯坦說「興趣和愛好是最好的老師」。當一個人興趣盎然的時候,自然會產生良好的情緒,從而產生無限的專注力,帶動人們更好的去完成某件事。這就是興趣和愛好帶來的專注力,也是很多孩子「專注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所在。
了解了興趣跟專注力之間的關係,接下來我們來探討下孩子為什麼會沒興趣。
可能有人會說,興趣是天生的,孩子沒興趣就是沒興趣,這沒什麼好探討的。也許有人會說,興趣是可以培養的,家長多做示範,孩子自然而然就感興趣了。
上面的說法其實也對,但可能不夠全面。家長看待這個「有興趣與否」的問題時,更多的是從孩子的角度去考慮的,可能忽略了家長自己對孩子興趣建立的過程中帶來的影響。
有時候,孩子沒興趣做某件事,家長可以先從自身的做法思考,是不是因為自己的一些言論給孩子帶來了負擔或者壓力,從而降低了孩子對這件事的興趣,影響了專注力。
很多人在職場中目的性很明確,甚至會過高要求自己,給自己提更高的目標來鞭策自己,這樣的做事風格在職場備受矚目。但如果家長把這種習慣用在養育的過程中,提高對孩子的期望,將此變成孩子努力的目標,並身體力行的監督孩子去達成家長的期望值。無形中,這樣的期望會加大孩子的心理負擔,增加學習的壓力,反而不利於孩子建立去學習的興趣,甚至產生厭學情緒。
沒有興趣的學習,只會降低孩子的專注力,厭惡學習帶來的體驗。如果家長對孩子提出了不符合年齡段的過高要求,那麼也請不要責怪孩子的專注力不夠。專注力和興趣是相輔相成,互相成就的。
曾看到過家長教育自己的孩子:你不好好學習,將來只能去做清潔工。看似很有道理的教育,其實是家長偷換概念,用明天的結果定性今天的努力,讓孩子從小對學習這件事的理解有偏差。
我們知道,讓孩子產生學習興趣的根本方法是讓孩子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可如果家長用「今天不好好學習,明天會怎樣怎樣」這樣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功利性過於強烈,孩子並沒有體會到今天好好學習,獲取知識的體驗,反而會陷入如果不好好學習,未來旁人會如何評價她的恐懼中。這樣的教育,孩子感受不到學習的快樂,相反會覺得學習是件苦差事,更加不願意學習。
孩子體驗不到學習的快樂,如何跟孩子談學習的樂趣?這本身就是不科學的。
80後的父母,由於受原生家庭教育方式的影響,很多時候,喜歡扮演嚴厲的父母。孩子的進步雖然看在眼裡,但卻很少給予正面的肯定和鼓勵,反而對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小問題,窮追不捨,一定要給予正面且嚴厲的批評。
雖說孩子出現問題,正面管教是應該的,但這並不意味著對孩子的進步視而不見。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特性,所以家長既要看到孩子的長處和進步,也要給予積極正面的肯定,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同時,儘量減少或者杜絕在家以外的地方教育孩子,尤其是在孩子熟悉的同學,朋友面前。這樣「公開處刑」的教育方式,只會助長孩子的自卑心理,增強對學習的反抗情緒,對自信心的建立毫無幫助。
一旦孩子失去自信心,覺得自己努力與否,結果都一樣,很有可能會以「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對待學習,失去對學習的興趣,專注力也就無從談起。
好奇心人人都有,成人偶爾還會八卦,何況是涉世未深的孩子。好奇心以孩子的興趣為出發,幫助孩子提出質疑,主動思考,探究事情的真相,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
比如孩子看到公園裡的一個建築物,不明所以,好奇的前去觀察。這時候家長可以對孩子說:「咦,這是什麼呀?媽媽也覺得很有趣。」隨著孩子的回答,家長可以一邊回應,一邊傾聽:「哦?還真是這樣呢」,「然後呢?接下來呢?」,「媽媽也是這樣想的,你覺得怎麼樣?」
好奇心會激發孩子的興趣,共情可以讓孩子的興趣更加強烈,在這樣的氛圍下,孩子很容易獲得知識,在家長的正確指引下,能培養孩子強烈的求知慾,探索欲,從而對學習產生興趣,提高學習的專注力。
學習本身就是孩子自己的事,家長要做的就是引導孩子正確看待學習這件事,通過興趣的建立,幫助孩子學會獨立思考,激發孩子的自主性。
很多孩子不喜歡學習,害怕學習,跟家長的引導有關。如果家長在跟孩子溝通學習這件事時,多跟孩子一起思考,用啟發式的提問,激發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那麼孩子對學習的興趣會翻倍提升。
家長可以這麼跟孩子溝通:「媽媽也不知道這樣做對不對,你想不想試試看?」,「媽媽以前做失敗了,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這道題為什麼做錯了呢?我們一起來分析分析吧」。
中國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認為「孩子有一個重要的心理特徵,就是喜歡被稱讚、嘉許、鼓勵,而不喜歡被禁止、抑阻」。
也就是說每個孩子都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他們極大可能的按照別人的評價去看認識評估自己。
所以,孩子需要家長的鼓勵與讚美,用家長的讚美來暗示孩子:你很好。讚美是培養孩子興趣的一劑良藥,家長經常用讚美的口吻來引導孩子,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循序漸進的幫助孩子取得進步,無論是多麼細小的進步,家長都給予正面的讚美和肯定,孩子也會備受鼓勵,更加努力的學習,從而提高學習興趣,提升專注力。
我們可以跟孩子說:「寶貝,你太棒了,這麼短的時間就學會了看鐘表」,「孩子,你真厲害,這麼難的計算題,你都做對了」,「女兒,雖然這件事你做的不對,但媽媽還是要表揚你,因為你很誠實,沒有撒謊」。家長所有的讚美要明確具體,肯定孩子的進步,表揚孩子做的對的方面,鼓勵孩子做的更好。
興趣是一種無形的的動力,可以讓孔子廢寢忘食,可以讓屈原熟讀詩經,可以讓車胤囊螢夜讀,也可以讓你的孩子奮發圖強,堅持不懈。關鍵是家長怎麼做,才能讓不專心的孩子會聽,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