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可能是最讓人愛恨交加的學科了,一方面,家長對於數學的重視可能比語文和英語有過之而無不及,各種輔導班+刷題一一跟上;另一方面,越是投入,孩子就越對數學不感興趣,甚至望而生畏。
我們還經常聽到這麼句諺語:一二年級相差不大,三四年級兩級分化,五六年級天上地下!不少家長也會吐槽:自從上了三年級,娃好像一下子對學習沒興趣了,考試成績也大幅度滑坡。看來,&34;已經成為家長不得不擔心的共識。
為什麼到了三年級起,學習數學就變得這麼困難?這是因為一二年級的學習是以形象思維為主,三四年級開始逐步過渡到邏輯思維,轉變太大,孩子跟不上,就出現了成績上的差異。而成績的下降也會影響孩子的學習興趣,就變成了惡性循環。
儘管明白了癥結在哪裡,但一時半會兒也沒有什麼好辦法,只能盼著哪一天娃就突然開竅,攔路虎通通退散。幸好,我們發現了一本有趣的好書《數學簡史》,正是針對孩子的數學興趣和數學思維培養的,雖說效果不是立竿見影,但從長遠來看,對孩子的未來真的很重要。
為什麼要讓孩子讀數學史?
或許有人要問:我只想讓孩子學好數學,為什麼還要讀數學史呢?
其實,這是由於數學的學科性質決定的。數學是一門非常非常古老的科學,甚至人類在發明數學之前就已經在應用它了,就像原始人用到的物物交換,還有古人&34;裡蘊含的時間知識。
同時,數學也是一門積累性很強的科學,德國數學家漢克爾曾經形象地指出這一特點:&34;
著名的費馬大定理可不是憑空出現的喲,
它和畢達哥拉斯三元數組有什麼關係呢?
因此,如果不了解數學史就不能全面地理解數學。就好比一棵參天大樹,雖然有著繁茂的枝葉,但要想清楚它的生長方向,就必須要把握主幹的方向。《數學簡史》正是這樣一本能幫我們梳理大樹主幹的書,從原始人發明數字開始,到面積的測量和計算,再到影響人類生活的自行車、人工智慧……幾乎可以說,沒有數學,就沒有人類的今天。
難得的是,因為從歷史的觀點來看數學,也會打破我們對於&34;的刻板印象,讓這門學科變得有血有肉起來,從而獲得鼓勵和信心,這和光學習數學書上一堆公式和定理是完全不一樣的。因此要想讓孩子對數學開竅,數學史還真跑不了。
數學大師的成長之路,看見數學不頭疼
我們常說,格局決定孩子的未來,一個人看問題的角度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他今後的人生方向,這也是為什麼古代有孟母三遷,現在有家長拼學區房,都是為了讓孩子從小接受更好的教育。《數學簡史》可以說是給孩子提供了一個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機會,孩子從小眼界開闊一些,看得長遠一些,將來的成就才會更高。
而且在這本書裡,雖然介紹的是數學大師的一個個重大發現,但因為切入的角度太有趣了,所以真的可以當成一本輕鬆愉悅的知識性讀物來讀呢。比如下面這個——
中國數學家張邱建:怎樣才能用100 文錢買100隻雞?
這門生意也太划算了有木有?還有泰勒斯靠自己的知識預測到橄欖的豐收並賺了一大筆錢,克卜勒一心想著怎樣才能用同樣的錢的買到更多的葡萄酒,結果發現了葡萄酒桶的極值問題。哎呀,數學家們成天都在琢磨啥呢?難怪說富有的人數學都很好喲。
再比如,我們從小學到的就是三角形的三個內角之和為180°,但是有人不服氣地說:&34;看看梅涅勞斯和羅巴切夫斯基是怎麼挑戰這一定理的吧——
梅涅勞斯:在球面上,三角形有3個直角!
羅巴切夫斯基:在凹面上,三角形的內角之和小於180°。
數學家腦洞夠開的,不過也正因為這樣,還真讓他們開創了一門新的幾何學——球面幾何和凹面幾何。所以說,不要迷從權威,多提問多思考,對孩子的未來真的很重要!
除了這些,在這本書中,代數、集合、概率、幾何、方程……邊邊角角的數學問題全都用有趣的故事和一目了然的示意圖解釋得清清楚楚。
就連高深的斐波那契數列,也可以用生活中的&34;來解釋:把1 對兔子放入籠中,兩個月後它們開始每月生1 對兔子;再過兩個月後,新出生的兔子也開始每月生下1 對兔子,就這樣,每個月的兔子對數是&34;
從第3 項開始,每一項都等於前兩項之和,這就是著名的斐波那契數列啊!
再比如,數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拓撲學不是很好理解吧,可是你看看歐拉的思考就明白啦:怎樣才能不重複、不遺漏地一次走完哥尼斯堡的七座橋?
歐拉的方法是:可別再管哥尼斯堡的小島是圓形還是方形,七座橋是吊橋還是拱橋了,它們通通可以變成平面上的點和線,這才是透過現象看清本質啊。看看下面的圖,這不是常玩的一筆畫遊戲嗎?
所以說,數學其實也可以輕鬆愉悅不枯燥的,我們既然能讓孩子笑著學會,為什麼還要讓孩子哭呢?
學數學,數學興趣和數學思維更重要。
這本書的語言非常活潑,在一開篇的時候,作者就提出一個奇怪的問題:&34;兔子不會列除法豎式,犀牛恐怕也不懂怎麼求積分,可每隻鴨媽媽都能記清楚自己所有的小鴨,哪怕在壞天氣裡也不會漏掉一個。
是不是很有趣呢?作者就是通過這樣不斷地設置問題去引導孩子,就算對數學有畏懼心理的孩子也能輕鬆閱讀並看得懂。
拿到書之後,家裡二年級的娃一下子就被各種有趣的圖片吸引住了,看到下面這個原始人學數數的圖片,更是一下子樂得哈哈大笑起來。
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在學習中的內驅力,其實就來自他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的成就感和愉悅感。這本書從好玩的故事出發,內容編排從易到難,孩子在與數學的接觸中,一點兒也感覺不到枯燥,才不會在一開始就喪失信心。
更重要的是,這本書從頭到尾貫徹的是數學思維的運用。
在下面這個畢達哥拉斯定理的證明中,通過圖解的方式,使複雜的問題變得一目了然。有了形象的理解之後,對於公式的掌握和應用自然不成問題。
小學的孩子正處於心理學大咖皮亞傑所&34;,他們雖然有能力進行一些邏輯思考,但思維在某種程度上仍需要具體情境的支持。而這本書,正是處處創設了這樣一種情境,來幫助孩子從形象思維過渡到邏輯思維。
再看下面這張圖,章節結束後,通過列表的方式提煉重點,將數學發展脈絡清楚明白地呈現出來,讓前後章節的內容構成連貫的整體。
按照時間軸的方式,清楚地介紹了不同領域的數學家和他們彼此的聯結,以及數學史上的大事件,讓孩子看得清楚明白。
通過這種思維導圖式的復盤,讓零散的知識碎片在孩子的腦海中形成完整的網絡體系。而經過這樣的訓練,不僅學習內容變得超簡單,更讓孩子有個清澈的頭腦,在今後的學習中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數學簡史》這本書裡,我們數了一下,光涉及數學新課標的知識點就有53個,比如認識時間、分數的意義、用字母代數、面積計算等,每一個知識點都用講故事、舉事例、畫圖的方式解釋得清清楚楚。
比如在數的認識裡,從數字的出現到大數符號的發明,再到十進位、六十進位、0的發明等,用趣味十足的故事一次性把數的意義給講明白了。
(原始人已經發明了一個專門的符號來代表數量5喲)
(古巴比倫是怎樣表示六十進位的呢)
再比如分數的運算這裡,同樣都是8個人平均分7張餅,但古埃及人和現代人對於分數的理解可是完全不一樣的呢。
在圓周率π發現以前,圓的面積可以通過正方形來計算,讓孩子加深對於幾何圖形的理解。
擲色子的時候,卡爾達諾解釋了為什麼擲出5點比3點更容易,他就這樣在遊戲中開啟了概率論。不僅讓概率變得好理解,還可以引導孩子發現生活中的數學。
另外還有49個課外拓展內容,比如數學中的極值問題、邏輯、理髮師悖論,真是豐富多彩。整本書讀下來,相信可以大大拓寬孩子的知識面,不僅輕鬆邁過&34;這道坎,也為將來的學習打下好的基礎。
萬物有數學,孩子的未來是星辰大海
雖然是《數學簡史》,但這本書中可不是只有數學。阿基米德、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他們不是大名鼎鼎的物理學家麼?原來,數學從來都不是孤立的學科,有著&34;之稱的德國著名數學家高斯就曾經說過&34;。
牛頓的蘋果不僅帶來了萬有引力的發現,還讓他找到了瞬時速度的計算公式。
要理解託勒密的世界圖景,我們可以想像出一位正在拋球的雜技小丑,而且每個被拋的小球在飛行時自身也在旋轉。
廚師用6種調味料做菜,他採用不同的調味料組合方式,總共能做出多少道不同的菜呢?
從物理、化學、天文到生活,上至託勒密的地心體系,下至廚房裡的調料,數學無處不在。可以說,數學決定了孩子未來的綜合能力高低。既然如此,有什麼理由不早一點選擇它呢?
精選觸感紙張,保護孩子視力
這本書的排版和設計也特別好。考慮到孩子的學習任務越來越重,在選紙的時候,編輯團隊第一時間放棄了純白的膠版紙,而是選擇了原色觸感輕型紙。既可以避免強光反射,有效保護孩子的視力,也可以減輕重量,為孩子的書包減負。
排版貼近小學數學教材,圖文並茂,帶給孩子親切感。書中重點提示變色處理,方便孩子閱讀記憶。
數學家與文學家的完美結合
這樣一本有趣的數學書,它的作者是誰?
瑪利亞·阿斯特裡娜,畢業於莫斯科大學計算數學和控制論系,目前在莫斯科擔任數學老師,有多年的執教經驗。
約瑟夫·雷巴科夫,畢業於俄羅斯國立大學文學院,兒童戲劇創作者,擅長用生動有趣的語言為孩子們寫故事。
文學家與數學家的強強聯合,不僅內容有趣,更重要的是懂得孩子的學習規律。如果你也想讓孩子突破數學的「瓶頸」,想讓孩子成為數學學霸,就和孩子認真的學習學習這本《數學簡史》吧。
專為兒童打造的數學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