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配圖
「寧波話八級」的「老外」:我是中國文化的粉絲。「將麵粉壓扁,再把餡兒放進去,然後包起來……」在妻子的指導下,美國人馬特正忙著製作湯圓,動作雖略顯笨拙,卻能時不時蹦出一兩句純正的「寧波話」。
在浙江寧波的「朋友圈」,馬特可是一名紅人。之前,馬特連說帶比劃、有模有樣地教著其他「老外」講寧波話的視頻廣為流傳,網友紛紛稱其為「寧波話八級」的「馬老師」。
網絡配圖
2009年9月,馬特「跟隨」自己的生意從美國來到了寧波,之後便在這座城市停下了腳步,並開始對寧波方言感興趣。「我喜歡學習當地的語言,因為這是文化中很有趣的一部分,令人著迷。」馬特說。
為了更準確地發音,馬特總會一個詞一個詞地不斷重複。馬特告訴記者,他的妻子是寧波人,平時在家就會和他用寧波話交流。此外,為了更好地記憶,馬特還「自創」了寧波話的洋版注音。
如今,馬特已能熟練運用很多寧波話的短句,比如在酒席上會說「恭喜發財」,和朋友聚會時會幽默地表達「嘴巴掃撒勒(渴死了)」,口音還比較「純正」。當誇他寧波話說得好時,馬特還會謙虛地表示,自己只是學了「一眼眼(一點點)」。
「當我用方言和當地人交談時,可以加強和對方的情感聯繫。此外,也可以幫助我學習當地的風俗習慣,了解更多中國文化。」馬特說。
除了能講一口流利的寧波話,馬特還用鏡頭表達對中國文化的喜愛。馬特喜歡將有關中國的視頻傳送到YouTube上,素材往往來自他日常的生活,有時是家人,有時是美食,有時則是他騎行在寧波的見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