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拜訪寺院,古詩與現代詩禪韻各異其趣

2020-12-20 文化學者陳娘來

#最美詩詞#

【原詩】

訪益上人蘭若

嚴羽 〔宋代〕

獨尋青蓮宇,行過白沙灘。

一逕入松雪,數峰生暮寒。

山僧喜客至,林閣供人看。

吟罷拂衣去,鐘聲雲外殘。

【譯文】

獨自一人去尋訪益上人的廟宇,路上經過了一片潔淨的沙灘。

一條小徑延伸到積滿白雪的松林深處,幾座山峰在斜陽中隱隱生寒。

山僧高興地迎接我到來,帶著我在林中佛閣四處賞玩。

吟罷詩歌我拂衣告別,身後的鐘聲斷斷續續傳來,最後消逝在雲端。

【賞析】

這首詩就是記敘作者為了尋訪一位法名益的上人,過沙灘,穿松林,踏積雪,冒嚴寒,跋山涉水,隻身進山的情景。

首聯「獨尋青蓮宇,行過白沙灘。」兩句寫詩人獨自啟程,去遠尋自己尊敬的益上人的寺院。「獨」字寫出了詩人的超然灑脫。他獨來獨往,身心自由,別無牽掛,貴在適意。「尋」暗示了益上人的住處地處幽僻,很難找到,所以必須去「尋」。青蓮,就是青色的蓮花,它的葉子長而寬,青白分明,好像人的眼睛,所以常用來比喻佛的眼睛。青蓮宇指寺院。「行過白沙灘」,暗示了可能走了比較遠的路,可能還穿過了河流。「白沙灘」以少總多,代表走過的各種地形。

頷聯「一逕入松雪,數峰生暮寒。」詩人走到松林之前,發現一條小路通入林中,遠望群峰,寒氣籠罩,散發著陣陣的寒意。「一徑」說明人煙稀少,只有一徑通幽。用一「入」字,說明路的窄小,在白雪覆蓋的松林下,一條小路曲折蜿蜒,鑽人其中。像一幅「寒山雪松圖」,把雪松和小路的比例關係處理得恰到好處。

「山僧喜客至,林閣供人看。」在這樣幽僻的地方,本來很少人來訪。在這寒冷的冬天的傍晚,想必更是無人來訪。今天詩人來到,山僧大喜,趕忙殷勤地帶領客人參觀自己的寺院。兩個人一邊遊覽,一邊吟詩,沉浸在遊覽山林樓閣的愜意中。

「吟罷拂衣去,鐘聲雲外殘。」詩人乘興而來,遊興已盡,瀟灑的揮一揮衣袖,踏上返回的路。看來,詩人不執著於外境,也不執著於友情。他心無掛礙,辭行以後,心地一片空淨澄明,不喜也不憂,只有身後的鐘聲在迴響,時斷時續,恍若飄出天外,恍若飄人心中,那麼靜穆、幽遠。

詩人踏雪而來,又盡興而去,不吝情於去留之間。廟宇、沙灘、青松、山峰自在自然。詩歌無一句不在寫景,而又無一句不在寫詩人從容淡泊的胸懷,「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亦盡得禪之三昧。

【相關連結】

現代詩——訪定光寺

作者/陳娘來

這個季節的風是冷的

山是冷的

簇簇的山花握緊人間輕寒

不肯打開

站在一粒花苞溢出的梵唱,經聲裡

我只希望

三面環山的定光寺是溫暖的

就像歲月的記憶

大地披著金黃的陽光如僧人披著袈裟

從容地走來

我願看見,祈福的人流如脈搏跳動

在山谷中

只是現在

榕樹上輕輕搖晃的氣根

寂寞像一朵慢慢散開的浪花

在午後的時光裡,蔓延

相關焦點

  • 古詩中的「平仄」到底怎麼算?現代仿寫古體詩還需要考慮它嗎?
    古詩的「平仄」其實不難,只不過因為古漢語和現代漢語之間語言系統的差異,所以讓很多人難以理解。 如果知道了古詩中的「平仄」是如何發展得來的,就會恍然大悟一般,感覺其非常簡單。
  • 樂府詩、古詩、律詩、絕句有什麼區別?
    就詩而言,我們大致梳理一下:詩經是詩歌的源頭,其主要形式是四言,四言之後出現楚辭,楚辭之後出現五言和七言,古詩之後出現律詩 ,律詩之後出現詞,詞之後是散曲,散曲之後是打油,打油之後便是狗屁不通的現代白話「詩」了。聽說如今的白話詩出現了屎尿「淺淺」體,這就連狗屁都不如了。        一、什麼是樂府詩?
  • 葉嘉瑩談《古詩十九首》:更好的詩是渾然天成的
    正由於《古詩十九首》有這樣的特色,所以它特別適合於現代西方「接受美學」的理論。西方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期和六十年代初期曾流行一種叫作「新批評」的理論。這種理論主張文學批評應該以作品為主。他們認為,作品裡的形象、聲音、韻律,都關係到作品的好壞,惟獨作者卻是不重要的。
  • 新版四年級語文教材:兩首現代詩的解讀
    同時新教材增加了兩首現代詩,減少了一篇古詩,由原先的四首古詩,變為三首,這樣的改變能豐富學生對不同文學體裁的了解。之前的語文教材沒有出現過現代詩,現代詩該如何學習呢?課文中出現的兩首現代詩分別是劉大白的《秋晚的江上》和徐志摩的《花牛歌》。剛開始學習現代詩,必須要讓學生簡單了解什麼是現代詩,它和古代詩歌有何不同。
  • 唐代最有生活氣息的一首詩,詼諧風趣,渾然天成,被贊為神來之筆
    一首古詩,一首詞,都有它背後的故事,和深藏的情感。古人寫詩作詞,今人品味經典,歡迎各位文友,和張凡一起,品萬古詩詞,看百態人生。但是讀他們的古詩,總是會給人一種朦朧而又遙遠的感覺,仿佛天邊的彎月,不食人間的煙火。或許這就是藝術的美,來源於生活,卻又超脫於生活。不過,唐詩也並非盡然如此,在如此眾多的詩篇中,總有那麼一首,是一個例外。就如同此詩,便是唐代最有生活氣息的一首詩,詼諧風趣,渾然天成,被贊為神來之筆。這是一首精煉而又簡短的古詩,通篇只有寥寥四句,加起來也不過二十個字。
  • 葉嘉瑩先生談《古詩十九首》:更好的詩是渾然天成的
    對有些詩來說這種辦法是必要的,如杜甫詩就是如此,他有不少詩反映了唐代某些歷史事件,寫詩的時候確有所指。對這一類詩當然應該儘可能確定作者的原意。但十九首之所以妙就妙在不知作者——連作者是誰都不知道,你怎樣去確定作者的原意?因此,對這十九首詩,每一個讀者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聯想。正由於《古詩十九首》有這樣的特色,所以它特別適合於現代西方「接受美學」的理論。
  • 讀古詩要知其所以然,「詩的秘密」都在這裡
    近日,語文教育名家陳正治為小學生打造的古詩詞啟蒙讀本《詩的秘密:給孩子的28堂詩詞課》由北京新華先鋒出版。在本書中,兼具語文教師、詩人、學者三重身份的陳正治帶著孩子一起細細品讀中國古典詩詞佳作,為小學生欣賞、閱讀古詩詞指引了全新道路。
  • 同為接待客人,杜甫寫了兩首詩,含義卻大相逕庭,不愧詩聖手筆!
    杜甫被稱為杜工部,他的詩句極工,達到了一絲不苟的境界,在他的古詩作品《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中曾有句『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可以說是他對待古詩態度嚴謹精神的最好表述。蓋暗用遷語,而語中乃有用兵之意,詩至於此,可以為工也】極力稱讚杜甫詩工整嚴謹。而今天筆者要說的內容是杜甫在面對兩個客人的拜訪時,所寫下的兩首不同詩詞,後來皆成經典,以此可以看出詩聖寫詩一絲不苟的嚴謹態度,和不流於俗的高尚品質。
  • 以詩作畫,豐子愷的古詩漫畫啟蒙無數小學生
    豐子愷先生是中國現代著名的書畫家、文學家、散文家,被譽為「中國現代漫畫鼻祖」。豐子愷的漫畫,一類以兒童為題材,盡顯童趣;另一類以古典詩詞為題材,託古喻今,頗具創意。下面就和小編一起欣賞豐子愷先生的古詩漫畫吧!
  • 【如何讀懂一首詩】漢代的樂府與古詩
    餘冠英先生在《漢魏六朝詩選》的前言中提到,「漢詩」的重點在於樂府歌辭中的民歌和無名氏的五言詩(包括《古詩》和「別詩」)。今天,在這裡就呈現一份以同學們(鄧超、董馨憶、馮羽墨三位)整理的關於這兩部分內容的知識為基礎,再加以歸納整合出的「漢詩」文化常識梳理大全。
  • 古詩十九首:九首相思詩,所思在遠道
    在這種情況下,一首又一首離別思念詩湧現,道出被迫分離的無奈以及兩地相思之苦。《古詩十九首》便由此誕生。《古詩十九首》是中國古代文人五言詩選輯,由南朝蕭統從傳世無名氏古詩中選錄十九首編入《文選》而成。劉勰在《文心雕龍》中稱《古詩十九首》為「五言之冠冕」。
  • 可以點評一下現代詩嗎?
    在前面寫了一篇關於現代詩的長文,五千多字,囉裡囉嗦(本人特色,不愛看直接跳最後一段),相對比較細緻地講解了一下為什麼現代詩會出現讓人讀不懂的情況,以及如何做一個合格的現代詩讀者。有想看的同學可以關注了翻看前面的文章,就昨天上午發的,不遠。 如果又要重複講一遍的話,連我自己都會覺得囉嗦了。
  • 一些關於現代詩的想法
    對詩的態度,現在大多數人像這位小妹妹一樣,諱莫如深、視其為洪水猛獸。古詩還好,畢竟千百年來大浪淘金,留下的幾乎都是經典名篇,且古詩背誦賞析作為應試教育最重要的一環也給古詩打下了一片江山。而現代詩,除了「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除了「為什麼我的眼中常含淚水」,更多的語句消解在滾滾紅塵中,在這個時代靈魂出竅。讀詩都變成了一件發在朋友圈會令人起雞皮疙瘩的尷尬事。
  • 紀弦,臺灣現代詩的開拓者去了
    【一種追思】  在廣義的現代漢語詩歌史上,紀弦或許也可以說是最突出的一位跨越了兩個時代,並且對於現代詩歌精神作出了巨大貢獻的詩人。  紀弦,臺灣現代詩的鼻祖,近日以百歲高齡在加州離世,也為臺灣詩壇的現代主義運動畫上了句點。  紀弦早年學的是西方美術,造就了他一生對西方現代文學藝術的崇尚。
  • 讀古詩系列《贈劉景文》小學生必背古詩
    古詩介紹 《贈劉景文 / 冬景》 作者:蘇軾(北宋) 荷盡已無擎雨蓋, 菊殘猶有傲霜枝。
  • 基於兒童立場的童詩教學
    讓學生在這些同主題的誦讀中,能夠感受到兒童詩節奏的明快,語言的豐富,更能感受到同主題的兒童詩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不同,培植兒童的審美趣味。(二)同意象誦讀「同意象誦讀」即不同的童詩作品中,有相同的意象。可以是單獨意象,也可以是一組意象。同意象誦讀中的「意象」選擇是以兒童能否接受為首要條件的。
  • 現代人寫不出古詩?究其根本原因,與語言環境根本無關
    現代人寫古詩的話,總感覺似乎缺少了很多的韻味,很多學者或者是專家都研究過這個問題,很多學者認為這是因為上古漢語和中古漢語發聲和現在大家使用的普通話不是一種,導致在押韻和詞語的選擇上不能實現古詩的韻味。而且用普通話朗讀古詩的時候,很多的字的發音和中古漢語是不一樣的。
  • 古詩的特點是什麼?怎麼寫出一篇古詩?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詩經》,有風、雅、頌三部分,共三百零五首,孔子也曾評論《詩經》:「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詩歌源遠流長,從它產生之日起,就以其格律特點和意境優美,成為傳誦幾千年而不衰的一種文學作品。
  • 這首詩全詩只有八個字,被稱為最早的古詩
    一般來說,年代古久到作者、詩體等都已不可考的詩詞,我們就把它就稱之為古體詩。但是,我們現在也習慣把文言文寫的詩歌統統稱為古體詩或者古詩。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首最早的古詩,最早的古詩據稱是:《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寥寥八字,即活現了一幅古代狩獵圖。這是一首遠古民歌,反映了原始社會狩獵的生活。
  • 《詩的秘密》:讓孩子愛上古詩,從選擇一本優質好書開始
    我最近在留意著孩子詩詞方面的興趣和積累,我想就先送一本古詩集給孩子吧,我選擇的是這本《詩的秘密》。,還要知其所以然。讀這首詩時他很困惑,為什麼問來的人梅花開了沒,是一首懷念故鄉的詩?而不是一首喜愛梅花的詩呢?他找不到滿意的答案,直到後來念大學修了修辭學的課,看了很多詩學的書,才慢慢地體會出詩人寫詩的過程和對事物的感覺,才慢慢懂得為什麼王維問梅花開了沒,是對故鄉的思念,而不是喜愛梅花。最後,他在序中說道,在教孩子們讀古詩時,要讓孩子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