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中的「平仄」到底怎麼算?現代仿寫古體詩還需要考慮它嗎?

2020-12-27 騰訊網

古詩的「平仄」其實不難,只不過因為古漢語和現代漢語之間語言系統的差異,所以讓很多人難以理解。

如果知道了古詩中的「平仄」是如何發展得來的,就會恍然大悟一般,感覺其非常簡單。

「平仄」的要求是從近體詩開始的,古體詩無此要求

在古典文學中,「古詩」是一個大概念,它包含了很多體裁,不是所有的古詩都有「平仄」要求的,主要是針對近體詩中的律詩、絕句,也就是「格律詩」。

所以,「平仄」的誕生其實也就是「格律」的要求,當然「格律」的範圍稍大一點。

話說,在南北朝的齊梁時期,沈約、周顒等一群人比較喜歡討論詩歌的寫作技巧,在一次偶然的聚會中,他們撞破了漢語「音韻」的秘密。

他們發現,原來我們所使用的語言是有不同聲調的。

或許現代人會感覺有點好笑,漢語有聲調,這不是常識嗎?但這一秘密確實是在南北朝時期才被發現,之前漢語有聲調,但人們對此的感覺不深。

沈約等人發現,之前時代裡那些寫詩的名家,如曹植等人,他們的作品之所以那麼好,是因為文字間「聲調」等配合,所以聽起來非常舒適。

於是,沈約等人意識到,如果能將這一規律總結出來,並且主動應用於詩歌創作中,那豈不是寫出來的作品都非常優美了嗎?

出於這一目的,他們制定韻書,將漢字分為「平上去入」四個聲調。其中「平」就是「平聲」,「上去入」三聲同為「仄聲」。

運用這一規律創作的詩歌因為出現在齊國永明年間,所以被稱為「永明體」,是後世格律詩的開端。

值得注意的是,這時候的詩歌主要還是以五言為主,魏晉時期沒有多少七言詩歌,七言詩大量出現是在隋唐格律詩成熟之後的時代了,那時「平仄」的要求也更為規範。

知道了這一歷史就能知道,像魏晉時期的諸多詩歌作品,甚至李白的一些古風作品、白居易等人的敘事詩等等。它們是不講究「平仄」的,以內容為主,並不太受格式的束縛,所以讀起來就不如格律詩規整。

「平仄」等差異可以用音樂來類比,沈約等人也是如此描述的。

音樂之中有「宮商角徵羽」五音互相配合,所以詩歌中也需要「平上去入」四種聲調的配合。

樂曲中前有浮聲,後有切響,所以詩歌中也需要達到:

「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

所以,「平仄」只不過是使得詩歌達到音韻更為優美的一種具體方法而已。

「平仄」的依據和時代有關,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要求

近體詩講求的「平仄」依據也是在不斷變化的,畢竟字音要以「官話」為主,就像今天標準音是普通話一樣。

所以,古時候就會修撰不同的韻書。

「平仄」最開始的要求自然就是沈約、周顒等人所制定的,但當時的韻書並沒有流傳下來。

目前能見到的最早的一部是《切韻》,隋朝陸法言所制,但原本早已失傳,現在見到的是敦煌的唐代抄本。

但這部韻書在唐初就被《唐韻》所取代了,雖然二者相差不大,但唐人作詩依據的自然是唐人的韻書。

唐之後,宋代又修了一部韻書,就是《廣韻》。《廣韻》的意義比較重大,其體制也比之前的《切韻》、《唐韻》更為完備,劃分更為細緻,也吸納了一些方言的音韻。

金元時期,又有很多人對《廣韻》進行了韻部的合併,從206韻部變成了106韻部。最後根據元代陰時夫所著的《韻府群玉》,將這一個106韻的制韻法固定下來,也就是後來沿用的「平水韻」。

這一《平水韻》在清代康熙時期還有過修訂和調整,但變化不大,形成的最終版本才是流傳最為廣泛的「平水韻」。

所以說,「平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要求,唐詩、宋詩、元詩、明詩、清詩等作品用韻也有區別,有時候並不是不合韻制,而是用韻標準不同。

那麼,今天如果還想創作「格律詩」的話,所用的韻自然不是平水韻,畢竟普通話的「四聲」和古漢語的「四聲」有很大區別。沒有了「入聲」,平聲也分為了「陰平」和「陽平」。

所以,關於「平仄」,如果想要仔細研究古人作品,那麼除了需要知曉其由來之外,還應該對應當時的韻譜,做專業的對照。

但如果只是想要鑑賞或者仿作,並不用太細緻地了解,只需要知其大概,將韻書當做字典一般的工具書來查閱即可。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有人認為遵守平仄格律的近體詩比古體詩更上檔次、更高級?
    怎麼看?我們看事實。 格律詩是否真的要比古體詩更上檔次,更高級? 答案是否定的。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要的是要搞清楚近體詩和古體詩到底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會讓有些人產生格律詩比古體詩高級的錯覺? 近體詩(格律詩)——遵守平仄格律的五言、七言古代詩歌作品。
  • 【詩詞知識】古體詩與近體詩
    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特點:        古體詩是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近體詩形成前,各種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有「歌」、「行」、「吟」三種載體。        四言詩,在近體詩中已經不存在了,雖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體詩。
  • 古體詩與近體詩的區別
    也稱為今體詩。在唐以前的詩稱為古體詩(不包括所謂的「齊梁體」),還有唐以後不合近體的詩也稱為古體詩。那麼古體詩與近體詩有什麼區別呢?總的來說可以從句法、用韻、平仄上來區別。 在句法上,古體詩每句的字數不一,每首詩的句數也可以不一樣。而近體詩只有五言和七言兩種(絕句為四句,律詩為八句。超過八句的為排律或稱為長律。)
  • 10分鐘了解一下 古人寫詩詞考慮平仄嗎?
    老街今天再講一遍,希望會有更多的朋友知道下面這個問題怎麼回答。這個問題是:古人寫詩詞考慮平仄嗎?一、先秦到魏晉時期的詩與歌 詩和詞都是韻文,最早都是用來歌唱的,因此作者一定會考慮音韻的優美。不過即使是在唐朝,也不是所有的詩都要考慮平仄,很多詩人喜歡寫不講究格律的古體詩,這類詩體只需要注意韻腳的平仄,其他的字都不需要注意。例如李白《蜀道難》就是一首不用考慮平仄的古體詩。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 古體詩的淵源與規則是怎樣的,入律古風又是怎樣的
    在這其中,雜言詩《詩經》中有,此前我介紹的《樂府詩集》中大量的民歌作品同樣屬於雜言詩,後來,為了簡易區分,將這些字數詩句字數不一樣的一起歸入七言古詩範圍。二、古體詩的一些名稱和分類想要了解古體詩,並在閒暇時進行古體詩的創作嘗試,了解古體詩的一些名稱和分類是有必要的。
  • 「古體詩、近體詩、律詩、絕句」,一些古詩詞的基本常識誤區
    有朋友問:古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其中什麼分為律詩和絕句?這其實是一個中國古詩詞的基礎問題,只不過在回答中如果概念不清晰,容易造成混淆。大家都知道中國的古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區分的原則就是看這首詩是否遵守平仄格律,遵守的就是近體詩,不遵守的就是古體詩。古體詩因為沒有規則要求,所以相對比較籠統。我們只要搞清楚一首詩不屬於近體詩,就可以劃入古體詩範疇。
  • 什麼是近體詩,什麼是古體詩,什麼是格律詩,什麼是新格律派?
    前言看評論裡有一些朋友不是太清楚什麼是格律詩,近體詩和古體詩有什麼區別?還有人問什麼是新格律派?如果這些搞不明白的話,很容易把詩詞搞成一鍋粥,平仄、格律、對仗什麼的就更搞不清楚了。老街按照時間的順序簡單說一說,古體詩、近體詩、格律詩、新格律派到底是怎麼回事?
  • 打油詩是很特殊的詩歌體裁,格律詩、古體詩和順口溜有什麼區別?
    打油詩是由來已久,歷史悠久的古詩詩體之一。它同常見詩歌是什麼區別呢?古體詩就是可以只考慮押韻。近體詩就要考慮對仗、平仄、押韻等格律,所以又稱今體詩、格律詩。這就更不對了,古體詩都押韻的,但是可以不講平仄、對仗的,押韻也相對比近體詩自由點。唐詩還有很多是半格律的詩的。你認為古體詩都是打油詩嗎?
  • 對賞析古詩詞來說,平仄其實根本不重要
    這裡只說說在古詩詞中,平仄到底有多重要?只怕要讓很多朋友失望,作為一個平仄知識傳播者,我在這裡告訴你:在古詩詞這個大概念中,平仄遠沒我們想像的那麼重要。就好像相聲中長期掛在口中的「說學逗唱四門基本功」,你說重要嗎?
  • 如何吟誦不同文體的古體詩
    「吟誦圖」古體詩在聲律上要求並不嚴格,但是在體性、風格上要求比近體詩要高。在吟誦古體詩時,要把文體的風格讀出來才行。「古體詩」是對「近體詩」產生以前的一切詩體的統稱,古體詩按照不同詩體源流及與音樂的關係分,可以分為「謠諺體」、「詩經體」、「騷體(楚辭體)」、「古風」(或稱「古詩」)、「樂府」等。按照字數而論,可以分為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及雜言等。按照風格內容論,可以分為詩、歌、行、歌行、引等等。
  • 古體詩、樂府詩、律詩、絕句的不同,你分得清嗎?
    又 稱截句、斷句、絕詩。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兩種。簡稱五絕、七絕,也偶有六絕。它源於漢及魏晉南北朝歌謠。唐以後盛行近體絕句,格律同於八句律詩中 的前、後或中間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詩集中把絕句歸於律詩。後來也有學者認為絕句是截於律詩之半而成。
  • 詩詞常識:什麼是近體詩和古體詩,它們有什麼區別和特點?
    古體詩並不需要嚴格遵循格律,而格律是初唐才正式成為唐詩為代表近體詩的規則。《古詩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詩。如:「青青河畔草,鬱郁園中柳。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昔為倡家女,今為蕩子婦。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漢代、南北朝時的詩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後的古體詩中五言的也較多。而七古的產生可能早於五古。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見。
  • 寫古詩詞一定要押韻嗎?
    寫古詩詞一定要押韻嗎?首先捋清楚幾個概念。從大的方面來講,詩歌包含了所有詩詞文體,不論是現代詩、古代詩、還是古代詩中的近體詩、古體詩,甚至國外的「poem」,我們都可以稱之為詩歌。我們從遠的講起,國外的詩「poem」翻譯過來就是「詩、韻文」。用我們中國話來說,就是「詩是韻文」。這個大概念的詩歌都必須要押韻,中國古代詩歌這個小分支一定要押韻嗎?
  • 既不是平仄押韻,也非意境靈感,你知道寫古詩詞的最重要條件嗎?
    古詩最重要的不是平仄格律嗎?當然不是。 不懂平仄格律,可以寫古風啊,古體詩汪洋恣肆,浪漫熱情,表達情感的能力甚至在格律詩之上。寫得好的古風,一樣可以似皓月當空,光輝永駐。 李白的《將進酒》、《蜀道難》、《夢遊天姥吟留別》,哪一首不是絕世經典?所以作古詩,平仄格律可以有,也可以沒有。
  • 七絕都是格律詩嗎?當然不是,七絕中也有不少古體詩
    因為七絕開始流行的時候,正是格律詩成熟的時候,所以七絕大多數是七言近體詩,這類詩不需要舉例,大概95%以上的七絕都是近體詩。 這裡老街說一說七絕中的「古體詩」。
  • 韻律和詩意,到底哪個更重要(附佛家偈子平仄調整)?
    韻律和詩意,到底哪個重要?這種問題討論過無數次了。韻律是一些句子能稱之為詩歌的基本規則,我們就算不說平仄格律,寫古體詩,也必須要保證節奏感和押韻——也就是韻律,這種作品才能稱之為詩歌。你拿著沒有韻律的一些句子來問:作品不合韻律行不行?
  • 讀舊體詩,懂平仄, 獲益良多(蕭園隨筆)
    大三時,我還選修過中文系陳貽焮教授、葛曉音助教的《王維孟浩然詩選》。 那時我讀了不少古詩,但常常是只重注釋、詩意,以為一首詩只要把它翻譯為白話文,弄懂意思就行了,就算把這首詩掌握了,卻對平仄沒有怎麼注意,從而失去了感受古典詩歌音韻美的機會。否則從那時學詩,現在也老詩人了吧? 出燕園西南門,就是海澱街。
  • 格律詩寫作(連載1)引言、平仄
    本講座採用由今還古,逐步回歸的方法,會漢語文字,懂拼音即懂平仄,適合新人和年青一代學習。第一章  引言 格律詩又叫近體詩,它首先應該符合詩的內在特性,格律只是它的外在特徵,或者說是格式。正是近體詩的格律特性,使其區別於其他詩體。
  • 寫古體詩應該如何押韻?
    現代詩不要求押韻,但如果要寫古典詩詞,押韻是最基本的條件,許多人往往忽略了這一點。什麼是押韻為了讓詩讀起來有循環往復的和諧感,我們在特定的句子最後一個字會使用讀音相近的字,這就是押韻。寫詩是如何押韻古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不同體裁押韻的規則也有所不同。一.古體詩古體詩的韻腳可以押平聲,也可以押仄聲。除了漢代流行的柏梁體句句押韻之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韻,單數句可押韻可不押韻,偶數句則必須押韻。
  • 格律詩中上句為「仄仄仄平仄仄仄」格式,可拗救嗎?
    其實我們應該先考慮是否出律,再考慮是否孤平,因為孤平是次於出律的拗救。但是這個句子太特殊,很多對孤平定義不清的人一看,就大而言之「這肯定是孤平」,所以才把孤平的問題放到前面解釋。一個句子是否需要拗救,首先考慮的還是出律問題,即是否失替。「仄仄仄平仄仄仄」這個句子看上極端,實際上並不出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