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的「平仄」其實不難,只不過因為古漢語和現代漢語之間語言系統的差異,所以讓很多人難以理解。
如果知道了古詩中的「平仄」是如何發展得來的,就會恍然大悟一般,感覺其非常簡單。
「平仄」的要求是從近體詩開始的,古體詩無此要求
在古典文學中,「古詩」是一個大概念,它包含了很多體裁,不是所有的古詩都有「平仄」要求的,主要是針對近體詩中的律詩、絕句,也就是「格律詩」。
所以,「平仄」的誕生其實也就是「格律」的要求,當然「格律」的範圍稍大一點。
話說,在南北朝的齊梁時期,沈約、周顒等一群人比較喜歡討論詩歌的寫作技巧,在一次偶然的聚會中,他們撞破了漢語「音韻」的秘密。
他們發現,原來我們所使用的語言是有不同聲調的。
或許現代人會感覺有點好笑,漢語有聲調,這不是常識嗎?但這一秘密確實是在南北朝時期才被發現,之前漢語有聲調,但人們對此的感覺不深。
沈約等人發現,之前時代裡那些寫詩的名家,如曹植等人,他們的作品之所以那麼好,是因為文字間「聲調」等配合,所以聽起來非常舒適。
於是,沈約等人意識到,如果能將這一規律總結出來,並且主動應用於詩歌創作中,那豈不是寫出來的作品都非常優美了嗎?
出於這一目的,他們制定韻書,將漢字分為「平上去入」四個聲調。其中「平」就是「平聲」,「上去入」三聲同為「仄聲」。
運用這一規律創作的詩歌因為出現在齊國永明年間,所以被稱為「永明體」,是後世格律詩的開端。
值得注意的是,這時候的詩歌主要還是以五言為主,魏晉時期沒有多少七言詩歌,七言詩大量出現是在隋唐格律詩成熟之後的時代了,那時「平仄」的要求也更為規範。
知道了這一歷史就能知道,像魏晉時期的諸多詩歌作品,甚至李白的一些古風作品、白居易等人的敘事詩等等。它們是不講究「平仄」的,以內容為主,並不太受格式的束縛,所以讀起來就不如格律詩規整。
「平仄」等差異可以用音樂來類比,沈約等人也是如此描述的。
音樂之中有「宮商角徵羽」五音互相配合,所以詩歌中也需要「平上去入」四種聲調的配合。
樂曲中前有浮聲,後有切響,所以詩歌中也需要達到:
「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
所以,「平仄」只不過是使得詩歌達到音韻更為優美的一種具體方法而已。
「平仄」的依據和時代有關,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要求
近體詩講求的「平仄」依據也是在不斷變化的,畢竟字音要以「官話」為主,就像今天標準音是普通話一樣。
所以,古時候就會修撰不同的韻書。
「平仄」最開始的要求自然就是沈約、周顒等人所制定的,但當時的韻書並沒有流傳下來。
目前能見到的最早的一部是《切韻》,隋朝陸法言所制,但原本早已失傳,現在見到的是敦煌的唐代抄本。
但這部韻書在唐初就被《唐韻》所取代了,雖然二者相差不大,但唐人作詩依據的自然是唐人的韻書。
唐之後,宋代又修了一部韻書,就是《廣韻》。《廣韻》的意義比較重大,其體制也比之前的《切韻》、《唐韻》更為完備,劃分更為細緻,也吸納了一些方言的音韻。
金元時期,又有很多人對《廣韻》進行了韻部的合併,從206韻部變成了106韻部。最後根據元代陰時夫所著的《韻府群玉》,將這一個106韻的制韻法固定下來,也就是後來沿用的「平水韻」。
這一《平水韻》在清代康熙時期還有過修訂和調整,但變化不大,形成的最終版本才是流傳最為廣泛的「平水韻」。
所以說,「平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要求,唐詩、宋詩、元詩、明詩、清詩等作品用韻也有區別,有時候並不是不合韻制,而是用韻標準不同。
那麼,今天如果還想創作「格律詩」的話,所用的韻自然不是平水韻,畢竟普通話的「四聲」和古漢語的「四聲」有很大區別。沒有了「入聲」,平聲也分為了「陰平」和「陽平」。
所以,關於「平仄」,如果想要仔細研究古人作品,那麼除了需要知曉其由來之外,還應該對應當時的韻譜,做專業的對照。
但如果只是想要鑑賞或者仿作,並不用太細緻地了解,只需要知其大概,將韻書當做字典一般的工具書來查閱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