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我剛剛學寫詩的時候,還是在大學時代。那時候流行新詩,我們「文藝青年」們寫的都是新詩,我們班上有七八個同學都有此愛好,結成非正式詩社。到了三四年級的時候,班上有不少人不參加考研,於是編印了班刊《克拉斯梅特奏鳴曲》,刻印了四期,畢業後還出了一期。
(上圖:班刊裡蠟紙油印)
那時候,古詩也愛讀的。從大一開始,與中文系日古文獻專業同學共修古代漢語課,用的教材是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大三時,我還選修過中文系陳貽焮教授、葛曉音助教的《王維孟浩然詩選》。
那時我讀了不少古詩,但常常是只重注釋、詩意,以為一首詩只要把它翻譯為白話文,弄懂意思就行了,就算把這首詩掌握了,卻對平仄沒有怎麼注意,從而失去了感受古典詩歌音韻美的機會。否則從那時學詩,現在也老詩人了吧?
出燕園西南門,就是海澱街。我用節省出來的助學金(那時無獎學金)在書店裡買了不少詩集,以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五角叢書」最多,如《絕句三百首》《唐詩一百首》《宋詩一百首》等。
(上圖:四五角一冊的書,只有八十年代才有了。下圖:唐太宗李世民的詩「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平仄為- - - 1 1,1 1 1- - ,「識」在古音為仄聲。)
2008年4月,我開始了人生的一段新的生活:寫詩。最初是4月清明前,回了一趟老家,在家裡住了十來日,一口氣寫了10餘首詩,用簡訊發給同學。它們都是古體,像是打油詩,但是記錄了我的真情實感。
四月下旬,我在外面的打字社把這些詩列印了出來,選了其中的五六首,裝進了幾個信封,準備向報刊社投稿。可是把信拿在郵筒邊時,忽然停住了,忽然想到:我的詩能否發表呢?我猶豫了,最終沒有投稿。
隨後幾天,我反覆想了想,只能自己發表了吧,於是我想到了一種網絡的形式:博客。一開始是在博客網,後來又在新浪博客、搜狐博客、百度空間、騰訊空間裡,陸續地複製了我最初的博客內容。
六月起,我已感覺到寫詩遇到「瓶頸」,文思枯竭,必須多看多讀了,於是把家裡藏書中的十幾本舊體詩集拿了出來,仔細地閱讀。又從網上下載了舊詩寫法,認真學習平仄格律。用螢光筆(橘紅色與金黃色)分把詩中的平聲和仄聲字標示出來,細心體會詩歌的平仄韻律。兩月後終於學會了格律詩。此後,我一直堅持按此創作,以七絕為主,到2018年時,十年間一共寫了一千餘首詩和近百篇隨。其間,我還把我學詩時的那個筆記叫《蕭園學絕句》在網上作了分享。
其實格律詩,把它簡單化了也很容易的,也就是四個律句而已。嚴格地說,是5個,還有一個叫作「準律句」。
五絕、五律的律句是:
1 1 - - 1 (仄仄平平仄)
- - 1 1 - (平平仄仄平)
- - - 1 1 (平平平仄仄)
1 1 1 - - (仄仄仄平平)
準律句是: - - - 1 1 (平平平仄仄)的變體: - - 1 - 1(平平仄平仄)
如:那堪正飄泊,何時倚虛幌,明朝有封事,明朝望鄉處,無為在岐路,何時一尊酒,停船暫相問,曾為大梁客,遙憐故園菊,悠悠洛陽去,床頭一壺酒,年年越溪女,芳心向春盡……(上述皆古音,「泊」「菊」為古仄聲字)
七絕、七律的律句是:
- - 1 1 - - 1 (平平仄仄平平仄)
1 1 - - 1 1 - (仄仄平平仄仄平)
1 1 - - - 1 1 (仄仄平平平仄仄)
- - 1 1 1 - - (平平仄仄仄平平)
準律句一般出現在律待的第七句或絕句的第三句,格式是由1 1 - - - 1 1 (仄仄平平平仄仄)變化而來的:
1 1 - - 1 - 1 (仄仄平平仄平仄)
例如: 正是江南好風景,千載琵琶作胡語,庾信平生最蕭瑟,為問元戎竇車騎,行到中庭數花朵,直到相思了無益……
我們寫詩的人,一定要把這4個或者5個基本的律句掌握,這樣呢,在寫詩的時候自覺地去運用,可以大大地增強詩的韻律美。
唐詩中的律句,舉不勝舉。那麼,是否宋詞、元曲就不講究律句了呢?恰恰相反,詞曲的平仄更加講究,宋詞裡面的七字句、五字句,95%以上都是律句。不信您可以去體會一下。宋詞音樂失傳,已不知當時是怎樣唱的了。不像現在人唱歌,可以把平生字唱得很高亢、激越,能把仄聲字唱得很低沉、平緩。
對聯也很有平仄講究的,好的對聯完全都是律句構成。另外,一般是上聯仄收即尾字用仄聲字,下聯平收即尾字用平聲字。
我希望學寫舊體詩的人,一定要打好平仄基本功,也就是把律句的平仄記住,並且在詩中的運用規律都掌握,其實它的規律很簡單的,就是一句內第二四六字平仄錯開,下句(或者叫對聯)中第二四六字與上句的平仄相反。
古人在南朝齊梁時已經發現四聲(平上去入)問題了,到唐朝時逐步定型下來,簡化為平仄兩類,並出現了當時流行的詩體,稱「近體詩」,也就是格律詩。平聲(今音第一聲陰平「蕭」、第二聲陽平「園」「學」「習」)和仄聲(今音如第三聲上聲「很「有」、第四聲去聲「趣」「味」)交替運用,的確能增加詩的和諧美感。唐以後(具體是盛唐以後)詩人寫近體詩(格律詩),都是很講充平仄的。只是唐時五言絕句中,還是保留了許多古絕的特色,或押仄聲韻的,著名的如《春曉》《江雪》等。宋以後甚本上古絕已很少很小了。
我有一個感覺,古詩裡的名言、妙句或者格言,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都是律句。
格律詩有規定的格式,須嚴格地按平仄要求來寫。即使不嚴格按平仄的古體詩,裡面的律句也很多,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後半部分),高適的《燕歌行》(尤以對仗句為多),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琶行》等等。
我自己寫詩的時候,一般是要嚴格遵守格律的。在對對聯的時候,也是先看人家的出句是否是個律句,在對的時候儘量地考慮到平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