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 瀟
近兩天,搜索「川師大」、「碎屍」、「情殺案」這幾個詞,會跳出來各種關於「四川師範大學碎屍案」的信息。事件源於3月27日23時50分,該校舞蹈學院大一學生蘆海清被室友殘忍殺害,頭頸離斷傷致死。4月15日,川師大和當地警方稱,嫌犯滕某已被刑拘。
「友誼的小船」還沒有徹底被打翻,「校園碎屍案」再次讓人毛骨悚然,真相還在等著被倒逼,「感謝室友不殺之恩」卻被人們用來戲謔調侃,有的人在追問案件真相,有的人卻對此不以為然,一時間,「陰謀論」和「借題發揮」的言論讓案件變得越發複雜,然而事件真如這些人所想,背後有著天大的緣由嗎?
其實不然,據報導,「四川師大被砍死男生曾與兇手打架,哼歌招致不滿」,由此看來,似乎這又是一起因室友關係不和導致的校園惡性案件,當然,這起案件的話題效應遠超出了我們的想想。「馬加爵事件」以及「復旦投毒案」的輿論似乎已經平息,如今,「川師碎屍案」又將人們視線重新拉回校園,只是這次,關於大學室友關係的思考又能否被深層觸及?我不敢妄言,我只知道,類似宿舍裡室友關係不和的例證絕不在少數,在每個大學校園裡,可能都會存在這樣的危險苗頭。
不可否認,類似極端案件確實不能以偏概全。但是,這些個案的主因僅僅「都是施害者的一時衝動或長期的心理扭曲」嗎?真的就不需要反思室友的相處問題嗎?管中窺豹,可見一斑。我們每個人生活在一個狹小的宿舍空間裡,每個人也都在這個空間裡努力找尋著自己的存在感,可當這種存在感與他人的發生衝突時,是選擇忍讓還是爆發?
每天我們和室友之間都會有言語和肢體上的交流,而這些交流往往又會在不經意間傷了別人,關係良好的室友可能並不在意,可那些不願忍讓又不願說出口的人呢?他們會將這些不愉快埋在心裡,進而轉化成仇恨的種子,如果這種仇恨爆發,同宿舍的室友又如何避免呢?心理輔導可以將心靈雞湯灌輸進學生的大腦,那性格問題又靠誰來扶正?反觀我們今天的大學校園,學校的管理似乎還停留在「亡羊補牢」的層面,今天的大學室友關係,需要的也絕不是此類事發之後再處理的主導邏輯,對於學校而言,官方通報維穩可以理解,但與其不引發集體恐慌,還不如正視宿舍室友之間的情感需求。
總而言之,對於「碎屍案」,你我都在拷問著自己的內心:睡在上鋪的究竟是兄弟還是「兇手」?你我也都在安慰著自己:感謝室友不殺之恩。諸如對「碎屍案」的憤慨與嘆息,折射出的都是我們對宿舍人際關係的焦慮,但焦慮過後是反思,我們應該承認個體差異,承認與室友交流過程中的小情緒,包容他人,愛護自己,切不能遇到問題時選擇默默忍受,或者影響他人的生活。
建行特約齊魯時評,歡迎投稿!
投稿郵箱:
qilushiping@iqilu.com;
網上投稿;請關注
齊魯時評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