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的金磚竟是泥土做的,但一塊的價值等於三個縣令一年的俸祿

2020-12-22 淺談野史秘聞

大家好,我是淺談野史秘聞,今天咱們接著聊紫禁城裡的太和殿。

太和殿也就是老百姓口裡的金鑾殿,它為什麼叫金鑾殿呢?是因為地上鋪著很多塊金磚,那今天咱們就說說這金磚的故事。

金鑾殿裡一共鋪著四千七百一十八塊金磚,為什麼叫金磚呢,難道它真的是金子做的嗎?其實不是這樣的。主要是因為這個磚的造價非常昂貴,同時敲擊這個磚的時候呢,會發出金石的聲音,所以才叫它金磚。

這個金磚的製作工藝非常複雜,首先一個就是它的選土,這個土來自於蘇州,當時要把這個挖出來的土放在那兒整整一年去除這個土性,然後呢是練泥,怎麼練泥呢?就是用水來和土,然後反覆的踩踏,之後再澄漿,再制坯子,最後花八個月的時間,把這個坯子陰乾,再下來呢就需要燻燒了,這個燻燒也十分講究,首先用穅草燒三十天,然後再用片柴也就是一片一片的柴再燒上三十天,在之後呢,再用顆柴也就是用大顆柴火再超三十天,最後用松柏枝再燒四十天,這樣燒出來的磚要求扣之有聲,斷之無孔。

那麼這些磚在鋪的時候呢,還要經過砍、磨、鋪、漫,最後再用銅油給浸潤。這一個工人一天據說只能砍三塊磚,而一個瓦工和兩個壯丁一天能漫五塊磚。

即使這麼牛的磚呢,也不是每塊都用,而是三選一,其餘的兩塊銷毀。據說造一塊磚呢,當初需要花費一兩黃金,而這一兩黃金的購買力呢,當時是可以買一千五百斤精米的,或者是三個縣令整整一年的俸祿。

這種地磚從開始選土到最後鋪滿完成需要兩年的時間,最大的金磚啊,只能皇帝專用,每塊重達一百零八公斤,長和寬各是七十七釐米,而厚是十三釐米。那麼每塊磚上呢都有邊框記錄著燒制年代、物料規則、和窯廠名字,包括這個工匠和督造人的名字。

好了,關於太和殿裡金磚的故事,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

相關焦點

  • 一兩黃金一塊磚?御窯金磚博物館,論一塊磚的如何走向皇朝
    簡單來說,這是一塊磚的勵志故事,接下來我會從五個方面來講述一捧泥土如何走進封建王朝的最高殿堂,從而成為「天下第一磚」……01 得名據《金磚墁地》記載:之所以叫金磚主要原因有三一:金磚燒成後,金裝的包裝材料主要有黃紙、稻草、蒲包、草索等,包裝順序主要分五個部分,分別是包紙、茭草、扎篾、卷龍、入框。包紙:用黃紙包封,使金磚相疊穩定而不滑搖。茭草:所過紙的金磚每兩包以上重疊茭扎。扎篾:花草茭後即扎三道裡篾。
  • 故宮太和殿的地磚並不是金子做的,為何叫金磚,你知道原因嗎?
    故宮是明朝永樂年間建造的,建成距今已有近600年的歷史,自從故宮對外開放以來,很多遊客爭相進去參觀遊覽,其中故宮三大殿是最受關注的景點。尤其是故宮的太和殿,那是以前皇帝上朝辦公的地方,舊時又被稱為「金鑾殿」,皇帝每天都在這裡舉行朝會,大臣們有什麼奏議也都是在這裡提出,可以說太和殿成為了封建王朝的統治中心。
  • 武松一年俸祿有多少?放在如今能買多少斤大米?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一年後,武松知曉自己的官司已經結束,不用再東躲西藏了。於是,武松決定返回家鄉。不料,返鄉途中酒喝多了,怒殺大蟲,被陽穀縣縣令器重,而後當上了都頭。那麼此時武松當上都頭一年的俸祿是多少?換算成人民幣的話大概是多少錢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 武松一年的俸祿,折合成人民幣到底是多少?說出來你可能都不信
    而當他打死了老虎到了陽穀縣衙後,便得到了當地百姓們的推崇,當地的知縣看武松忠厚,於是便對他說:「我今日就參你在本縣做個都頭如何?」 而武松聽完之後立即跪謝:「若蒙恩相抬舉,小人終身受賜。」於是,那個知縣隨即喚押司立了文案,當日武松便做了步兵都頭。於是,武松在上梁山之前,便被人叫為「武都頭」。
  • 最高的重簷廡殿頂建築,太和殿
    明清兩朝24個皇帝都在太和殿舉行盛大典禮,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冊立皇后、命將出徵,此外每年萬壽節、元旦、冬至三大節,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員的朝賀,並向王公大臣賜宴。清初,還曾在太和殿舉行新進士的殿試,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改在保和殿舉行,「傳臚」仍在太和殿舉行。
  • 故宮花園中的涼亭地面,價值居然高於太和殿金磚,參觀還不設限
    大家應該都聽說過,太和殿的地磚被稱為「金磚」,並不是因為磚石為純金打造,而是由蘇州附近的太湖泥燒制而成,因價工藝繁瑣,價格昂貴,不是黃金勝似黃金,所以得名金磚。臨溪亭中並沒有陳設擺件,所以我們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地面的花紋。這裡的地磚被稱為花斑石,它並不是人工合成,而是極其珍貴的天然石料,它的名貴並不亞於太和殿的金磚。
  • 李鴻章一年的俸祿,折合成人民幣是多少?
    他的父親李文安曾經做過四川主事、雲南員外郎。受父親的影響,李鴻章很早就拜徐子苓為師,學習四書五經。學成以後,李鴻章參加了科舉考試。也許是因為他天資聰穎,李鴻章的科舉之路走的異乎尋常的順利。24歲時,李鴻章就考中進士,步入仕途。步入仕途以後,李鴻章先後做過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編修。然而,就在他做翰林院編修的時候,太平天國運動爆發了。
  • 漢朝宋朝清朝縣令官帽價格表:請大家猜猜哪個朝代官帽最昂貴?
    按照官方的牌價,我們知道這是一石俸祿折合一萬錢,一個俸祿在四百石到六百石之間的縣令(大縣為令小縣為長),平均需要五百萬錢,也是就五千貫,按一貫錢折合一兩銀子計算(這是為了算著方便,下文已按這個大概的比例計算),漢朝一個縣令官帽價值五千兩銀子。接下來咱們再來看宋朝。
  • 太和殿
    太和殿(the Hall of Supreme Harmony)  俗稱「金鑾殿」,位於中國北京紫禁城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太和殿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       太和殿匾額「建極綏猷」匾,為乾隆御筆。  太和殿面闊十一間, 進深五間,建築面積2377.00㎡,高26.92m,連同臺基通高35.05m,為紫禁城內規模最大的殿宇。其上為重簷廡殿頂,屋脊兩端安有高3.40m、重約4300kɡ的大吻。簷角安放10個走獸,數量之多為現存古建築中所僅見。
  • 金鑾殿御窯金磚,一兩黃金一塊磚,磕頭有技巧,不然滿頭包也不響
    據說臣子給皇上磕頭想磕出響來,得給太監送上孝敬,太監見著銀子,就會給指點一下,哪塊金磚是懸空的,在那塊金磚上磕,不用費力就能磕出響聲來,要不然就算是磕破頭皮,滿頭大包,也別想讓皇上聽到那聲響,留一個恭敬的好印象。電視劇《雍正王朝》就有這麼一個橋段:三阿哥弘時要進宮見雍正,李德全說皇上讓弘時先在外面跪等。
  • 清朝縣令的俸祿每年90兩, 相當於現在多少錢? 說出來你可能都不信
    清朝作為我國最後一個王朝,清朝人的生活不由得也讓大家感到好奇,清政府倒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朝廷的腐敗,那麼清朝縣令的俸祿是多少,相當於如今多少人民幣?說出來你可能都不信。清朝分發俸祿的方式,為發俸銀與祿米兩種,兩者對半開,每年春秋兩個季節分發,春季官員在正月二十領取,秋季則是在七月二十領取。
  • 這個縣令上任後,決定只靠俸祿過日子,縣丞衙役受不了,甩手走人
    今天的主題是明朝歷史,這個縣令上任後,決定只靠俸祿過日子,縣丞衙役受不了,甩手走人公元1558年,八月的盛夏,在浙江省的淳安縣,一伙人披紅戴花站在官道旁,他們表情複雜,雖然是炎夏,但一群人的心裡秋霜打的茄子,一個個垂著頭,眼神也都是失望的樣子。
  • 古代「公務員」的俸祿
    朝廷一年有兩次定期賞賜,分為春賜和臘賜。臘賜更實惠:除了錢、糧,連牛肉都賞賜。如「大將軍、三公錢各二十萬,牛肉二百斤,粳米二百斛」。其補貼來源,一是如漢代一樣有價值不菲的賞賜,二是在編制內的一至九品官員,可以合法佔有50頃到10頃的土地,這筆外快遠遠超過法定俸額。  不管怎麼給公務員上調薪水,都沒減少貪汙。所以,歷史上大多數時期官員都是低薪,甚至還有一段時期,當官是沒有工資的。  當官沒有工資?是的,就在1600餘年前的北魏。
  • 故宮一塊地磚最高價值達40萬元,製造需要經過29個工序,費時超過一年!
    第2:地磚製作需要29道-工序,這需要費時超過一年的時間 故宮的建築面積很大,那麼這些建築材料是從哪裡來的呢? 除了臨清磚,皇宮內鋪用的"金磚"極為考究,其實這些地磚既不是"金"也不是"玉",而是用經過繁雜的工藝燒制的、有特定的泥土要求的窯磚。
  • 細說故宮:來太和殿別忘低頭看「文物」,每塊「金磚」來歷都不凡
    來這裡參觀,千萬別忘低頭看,地上的「金磚」,一點都沒有誇張,價值如金子般貴重。一塊磚,價值一兩黃金!今天依然泛著亮光的「金磚」,都是眾裡挑一的。日常擦地,也需要用墩布沾煤油。它們來自江南,用當地的土和水,經過極其繁複的工藝,將近兩年的時間,才能完成。這也不一定能夠進入紫禁城,因為需要多塊磚角逐一個「機會」。顯示出地磚的不凡來歷。
  • 農村「女大三,抱金磚」啥意思,男大三呢?在此地竟是忌諱!
    農村「女大三,抱金磚」啥意思,男大三呢?在此地竟是忌諱!中華民族是這個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也是禮儀規矩最多的一個國家,有人認為是因為中國人普遍迷信,這點不能夠完全否認,但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某些規矩卻還是有他的道理的。
  • 古代縣令並非都是七品官 有的甚至高居正五品
    因為古代京城所在的縣叫「赤縣」,在「赤縣」做知縣,品秩從優。隋煬帝時,京城所在的大興(萬年)和長安,東都所在的洛陽和河南,四縣的縣令都被封為正五品。金朝中都所在的宛平和大興,知縣都是從六品。元世祖忽必烈統一中國,各縣按人口多少劃分等級,江北六千戶以上和江淮以南三萬戶以上,都劃作「上縣」。「上縣」的知縣都是從六品。
  • 新書上架|故宮古建專家用500幅彩圖,為你「拆解」太和殿的前世今生
    這是世紀文景日前出版的新書《太和殿》中收錄的一則小故事。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最早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當時稱奉天殿。作為中國古代皇權的象徵,也是故宮中體量、等級最大的建築,除了宏偉的造型、華美的裝飾賦予它極高的審美價值之外,從整體的柱架、屋頂,再到局部的榫卯、鬥拱,每一個環節都體現著中國古建築的高超技巧與智慧,堪稱是六百年紫禁城裡建築群裡的「C位」選手。
  • 「遊」北京故宮裡的故事第三篇——太和殿
    在我們前面雄偉壯麗的這座唯一最高等級的大殿,太和殿也就是我們民間所說的「金鸞寶殿」。從基座上我們稱之為須彌座。太和殿的名字也改過幾次,現在所說的太和殿也是在康熙年間重建的時候才改叫「太和殿」。也遭受過幾次大火。太和殿其實也就是用來舉行各種典禮的場所,真正皇帝辦公不會再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