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女子直接開奔馳進故宮」的消息在網際網路上引起了廣泛關注。有專家就明確指出,故宮博物館的地磚體屬於文物保護的範疇,車輛在其上行駛造成的破壞是不可逆轉的。為什麼故宮的地磚被稱為文物?為什麼它如此珍貴?
第1:故宮博物館傳統地磚數量有限
根據"故宮保護總計劃"(2013/2025年)(以下簡稱"總體規劃")的描述,故宮總面積為384300平方米。經過多年的更換還有變遷,石材、綠松石、青磚等傳統材料的路面面積僅存約為223200平方米,佔故宮博物館總面積的54.11%而已。而混凝土、水泥制方磚還有瀝青等非傳統-材料鋪設的面積約為161100平方米,佔故宮博物館總面積的39.05%。其中88.35%的傳統材料是達到(A類級)保存完好程度。其中僅有11.65%保存較為完好(B類級)。由此可見,故宮博物館傳統意義上的地磚數量是相當有限的。
▲以上截圖來源:故宮博物館保護-總體規劃(2013/2025年)
據"新京報"報導,北京市文物局表示,經過數百年的歷史變遷,故宮地磚歷史最長的可能是清代乾隆時期,主要分布在幾個大殿之間的區域,地磚自然磨損嚴重。主要發生在民國時期,和建國初期;建國後也更換過部分地磚,廣場上的地磚可能有來自各種不同時代的。但即使在民國時期的一些地址,它也屬於文物保護的範圍。"。
事實上,皇宮地磚的延續性也存在一些隱患,總體-規劃指出,傳統鋪裝材料的市場供應減少,傳統的生產工藝逐漸消失,鋪裝材料的質量不斷下降,故宮的地板更換等日常維修工程材料也受到影響。
第2:地磚製作需要29道-工序,這需要費時超過一年的時間
故宮的建築面積很大,那麼這些建築材料是從哪裡來的呢?有些文章說,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山東臨清磚。
2001年"春秋"雜誌發表的"臨清磚紫禁城"一文指出,山東臨清是明清都城建築磚的主要燒成基地和供應地,朝廷明確派出機構,在臨清設立了專門的燒磚管理事務負責。
根據後世窯戶的口述回憶,當時,燒窯時嚴格要求用柴草燒造,像豆秸、麥秸、棉材這一類等,工序上一個月的時間才從窯裡做出一出窯磚來。"燒制的皇宮磚,每塊重約20公斤,出窯後需分塊檢查。在確認是可以敲打發出金屬敲擊聲中,加上形狀符合規正的磚才是合格的,其餘的稍不完整,音準不對和顏色發紅色,統統不要。優質的好磚是呈顯豆青色的,這需要用應用黃裱紙密封,然後送到運河碼頭,由北運船送至首都。按照規定,每艘水運官船載運僅40塊,民用船僅載20塊,途中不得損壞。
除了臨清磚,皇宮內鋪用的"金磚"極為考究,其實這些地磚既不是"金"也不是"玉",而是用經過繁雜的工藝燒制的、有特定的泥土要求的窯磚。
根據2018年的一份公開報告,《太湖-世界文化論壇》向故宮博物院捐贈了許多重要的材料,用於修復古建築,其中就包括100塊臨清磚。
據了解,自永樂朱帝修建紫禁城以來,明朝皇帝就派官員到蘇州建窯,燒制精美的細料方磚,用於修建和維護宮殿。蘇州陸慕因位於陽澄湖西岸,有著獨特的自然環境,土質細膩而溫潤,制磚工藝精細而成熟,使磚料密實質堅。其中,質感是最細膩的,敲起來發出像金屬般鏗然的聲音,故此稱之為"金磚"。因此,陸慕窯區一直是明清王室建築中主要的皇家宮殿內鋪路建宮的材料產出地,也是故宮古建築維護和保護的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蘇州皇家窯金磚製造技術的第六代繼承者金瑾在2018年的捐贈儀式上介紹說,用古法製作的"金磚"在生產主要分為四個主要環節:取土,煉泥,製作方坯晾坯和燒窯窨水,共29個工序。在生產製作過程中,取土然後煉泥要費時約3個月時間,製作方坯及晾坯費時約5~8個月時間,燒窯窨窯費時約5個月左右時間,全部29個工序做完需要費時1年以上,而且成品率只有不到20%是合格的。
據報紙報導,在20世紀80年代,金瑾的父親上一代蘇州皇家窯金磚繼承人金梅泉,他就曾經帶領制磚工匠初步恢復了古代制磚,並且成功製作了一批做工精細的大方磚。故宮博物院把這批新制的精細大方磚鋪設在了氣候相對陰冷的坤寧宮後廊上。而這批大方磚,在經歷了近30年和數以千萬計的遊客行人之後,仍然沒有出現大的磨損。2006年"蘇州皇家窯制金磚製造技藝"被列入國家級的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
有民間傳言說,一塊瓷磚相當於一兩塊黃金,據說此前故宮的89塊"金磚",拍賣出了950萬元人民幣的高價。其中永樂年間的兩塊"金磚」直接賣出80萬元人民幣價格。雖然無法考證具體信息它的準確性,但是,論其製造工藝的繁雜,它絕對是配得上"金磚"之名。
第3:許多年前,故宮已經規定禁止機動車輛進出
這不難看出,無論是古法製造,還是修繕翻新的,故宮的每一塊地磚都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為此,故宮採取了多種措施保護文物,包括地磚的保護工作。有公開報導顯示,自2013年初以來,故宮除了每天限制8萬人外,還明確規定全面禁止機動車進入開放地區。
上述"總體-計劃"明確規定,除遺產保護工作者、人員急救等必要的車有特殊需要外,所有向觀眾開放的參觀區域只能乘坐電瓶車遊賞通行,而其餘的所有其他機動車輛不得在開放地區行駛。
總體-規劃指出,處於開放區域內的文物存儲倉庫的車庫路線規劃和行車時間方面都會作出特別規定,以避免文物在運輸與遊客參觀之間的流線型交叉錯開。
內部管理區域是管理負責人員的辦公區域。調整故宮建築的功能規劃後,將形成東、西兩個功能區域。該規劃要求將管理和辦公車輛組織成沿東宮牆、西宮牆的內外組合成的封閉通行循環路線。至於故宮內部的管理區域中,停車場在選址的位置上和規模大小上,都需要結合古蹟遺產整體的景觀效果嚴謹加以控制。
此外,《總體規劃》還提出了一些措施,例如規劃和管理太廟、中山公園、景山周圍的明清皇家遺址展覽區的觀眾交通路線,以及在東西華門外,建設起到緩衝作用的停車場等措施加以控制和疏通。
本文為獨家原創作品,未經允許禁止抄襲轉載。侵權必究!
圖片來自於網絡 如有侵權請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