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一塊地磚最高價值達40萬元,製造需要經過29個工序,費時超過一年!

2020-12-22 騰訊網

最近,"女子直接開奔馳進故宮」的消息在網際網路上引起了廣泛關注。有專家就明確指出,故宮博物館的地磚體屬於文物保護的範疇,車輛在其上行駛造成的破壞是不可逆轉的。為什麼故宮的地磚被稱為文物?為什麼它如此珍貴?

第1:故宮博物館傳統地磚數量有限

根據"故宮保護總計劃"(2013/2025年)(以下簡稱"總體規劃")的描述,故宮總面積為384300平方米。經過多年的更換還有變遷,石材、綠松石、青磚等傳統材料的路面面積僅存約為223200平方米,佔故宮博物館總面積的54.11%而已。而混凝土、水泥制方磚還有瀝青等非傳統-材料鋪設的面積約為161100平方米,佔故宮博物館總面積的39.05%。其中88.35%的傳統材料是達到(A類級)保存完好程度。其中僅有11.65%保存較為完好(B類級)。由此可見,故宮博物館傳統意義上的地磚數量是相當有限的。

▲以上截圖來源:故宮博物館保護-總體規劃(2013/2025年)

據"新京報"報導,北京市文物局表示,經過數百年的歷史變遷,故宮地磚歷史最長的可能是清代乾隆時期,主要分布在幾個大殿之間的區域,地磚自然磨損嚴重。主要發生在民國時期,和建國初期;建國後也更換過部分地磚,廣場上的地磚可能有來自各種不同時代的。但即使在民國時期的一些地址,它也屬於文物保護的範圍。"。

事實上,皇宮地磚的延續性也存在一些隱患,總體-規劃指出,傳統鋪裝材料的市場供應減少,傳統的生產工藝逐漸消失,鋪裝材料的質量不斷下降,故宮的地板更換等日常維修工程材料也受到影響。

第2:地磚製作需要29道-工序,這需要費時超過一年的時間

故宮的建築面積很大,那麼這些建築材料是從哪裡來的呢?有些文章說,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山東臨清磚。

2001年"春秋"雜誌發表的"臨清磚紫禁城"一文指出,山東臨清是明清都城建築磚的主要燒成基地和供應地,朝廷明確派出機構,在臨清設立了專門的燒磚管理事務負責。

根據後世窯戶的口述回憶,當時,燒窯時嚴格要求用柴草燒造,像豆秸、麥秸、棉材這一類等,工序上一個月的時間才從窯裡做出一出窯磚來。"燒制的皇宮磚,每塊重約20公斤,出窯後需分塊檢查。在確認是可以敲打發出金屬敲擊聲中,加上形狀符合規正的磚才是合格的,其餘的稍不完整,音準不對和顏色發紅色,統統不要。優質的好磚是呈顯豆青色的,這需要用應用黃裱紙密封,然後送到運河碼頭,由北運船送至首都。按照規定,每艘水運官船載運僅40塊,民用船僅載20塊,途中不得損壞。

除了臨清磚,皇宮內鋪用的"金磚"極為考究,其實這些地磚既不是"金"也不是"玉",而是用經過繁雜的工藝燒制的、有特定的泥土要求的窯磚。

根據2018年的一份公開報告,《太湖-世界文化論壇》向故宮博物院捐贈了許多重要的材料,用於修復古建築,其中就包括100塊臨清磚。

據了解,自永樂朱帝修建紫禁城以來,明朝皇帝就派官員到蘇州建窯,燒制精美的細料方磚,用於修建和維護宮殿。蘇州陸慕因位於陽澄湖西岸,有著獨特的自然環境,土質細膩而溫潤,制磚工藝精細而成熟,使磚料密實質堅。其中,質感是最細膩的,敲起來發出像金屬般鏗然的聲音,故此稱之為"金磚"。因此,陸慕窯區一直是明清王室建築中主要的皇家宮殿內鋪路建宮的材料產出地,也是故宮古建築維護和保護的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蘇州皇家窯金磚製造技術的第六代繼承者金瑾在2018年的捐贈儀式上介紹說,用古法製作的"金磚"在生產主要分為四個主要環節:取土,煉泥,製作方坯晾坯和燒窯窨水,共29個工序。在生產製作過程中,取土然後煉泥要費時約3個月時間,製作方坯及晾坯費時約5~8個月時間,燒窯窨窯費時約5個月左右時間,全部29個工序做完需要費時1年以上,而且成品率只有不到20%是合格的。

據報紙報導,在20世紀80年代,金瑾的父親上一代蘇州皇家窯金磚繼承人金梅泉,他就曾經帶領制磚工匠初步恢復了古代制磚,並且成功製作了一批做工精細的大方磚。故宮博物院把這批新制的精細大方磚鋪設在了氣候相對陰冷的坤寧宮後廊上。而這批大方磚,在經歷了近30年和數以千萬計的遊客行人之後,仍然沒有出現大的磨損。2006年"蘇州皇家窯制金磚製造技藝"被列入國家級的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

有民間傳言說,一塊瓷磚相當於一兩塊黃金,據說此前故宮的89塊"金磚",拍賣出了950萬元人民幣的高價。其中永樂年間的兩塊"金磚」直接賣出80萬元人民幣價格。雖然無法考證具體信息它的準確性,但是,論其製造工藝的繁雜,它絕對是配得上"金磚"之名。

第3:許多年前,故宮已經規定禁止機動車輛進出

這不難看出,無論是古法製造,還是修繕翻新的,故宮的每一塊地磚都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為此,故宮採取了多種措施保護文物,包括地磚的保護工作。有公開報導顯示,自2013年初以來,故宮除了每天限制8萬人外,還明確規定全面禁止機動車進入開放地區。

上述"總體-計劃"明確規定,除遺產保護工作者、人員急救等必要的車有特殊需要外,所有向觀眾開放的參觀區域只能乘坐電瓶車遊賞通行,而其餘的所有其他機動車輛不得在開放地區行駛。

總體-規劃指出,處於開放區域內的文物存儲倉庫的車庫路線規劃和行車時間方面都會作出特別規定,以避免文物在運輸與遊客參觀之間的流線型交叉錯開。

內部管理區域是管理負責人員的辦公區域。調整故宮建築的功能規劃後,將形成東、西兩個功能區域。該規劃要求將管理和辦公車輛組織成沿東宮牆、西宮牆的內外組合成的封閉通行循環路線。至於故宮內部的管理區域中,停車場在選址的位置上和規模大小上,都需要結合古蹟遺產整體的景觀效果嚴謹加以控制。

此外,《總體規劃》還提出了一些措施,例如規劃和管理太廟、中山公園、景山周圍的明清皇家遺址展覽區的觀眾交通路線,以及在東西華門外,建設起到緩衝作用的停車場等措施加以控制和疏通。

本文為獨家原創作品,未經允許禁止抄襲轉載。侵權必究!

圖片來自於網絡 如有侵權請告知

相關焦點

  • 故宮地磚有多金貴,專家修繕時一身冷汗,建紫禁城的朱棣真是狠人
    要說朱棣這個皇帝,真是明朝史上的一朵奇葩,本來是一個藩王,正當安逸享樂的年紀,非得跟親爹朱元璋對著幹,最終還奪走了他的基業,確實是個狠人。 現在我們去故宮玩的時候,見到的大都是清朝時期的建築,但是明故宮是把所有的底子都打好了,尤其是整體設計和布局,依照南京皇宮為藍本,朱棣建成了巍峨的紫禁城。
  • 故宮那麼大,會不會有密道和地宮?也許你該從故宮的地磚開始了解
    先從紫禁城的地磚說起。紫禁城的瓷磚下面是什麼?從午門進宮後,我們通常說的是太和殿後的廣場。不知道你是否覺得奇怪,太和殿這麼大的一個廣場竟然沒有生命。為什麼?神秘之處在於紫禁城的地磚。一般來說,我們會在地上鋪一層地磚,剩下的就是土層。然而,在維修太和宮廣場的地磚時,我們發現紫禁城的地磚水平和垂直使用了15層,紫禁城地磚下面的地磚仍然是地磚!
  • 故宮太和殿地磚破損,專家本想挖開修復,卻意外發現明朝人的秘密
    關於故宮的秘密,雖然現在挖出不少,但故宮甚大秘密無窮,至今我們所知道的,可能也還不是它的全部。作為明清兩代皇族的生活工作之地,故宮擁有著龐大的建築群,以及最頂尖的建築工藝。不論是在布局還是構建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 故宮宮殿地磚損壞,修復時發現一「秘密」,工匠感慨:朱棣心真狠
    有這樣一種說法,古代皇帝使用的物品等級都是最高的,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九五之尊,理應如此。大家都知道,紫禁城是明清時期的皇宮,其規模之大、等級之高,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紫禁城得名來自古代星象學說,紫微垣(即北極星)位於中天,是天帝所居,天人對應,所以得名紫禁城。
  • 一兩黃金一塊磚?御窯金磚博物館,論一塊磚的如何走向皇朝
    簡單來說,這是一塊磚的勵志故事,接下來我會從五個方面來講述一捧泥土如何走進封建王朝的最高殿堂,從而成為「天下第一磚」……01 得名據《金磚墁地》記載:之所以叫金磚主要原因有三一:金磚燒成後,質地堅硬密實,敲之擲地賦聲,宛若金石之聲:二:因為工藝複雜,一塊金磚,需要經過選泥、練泥、制坯、陰乾、燒制等29道工序才能完成,耗時需兩年之久。
  • 故宮地磚裂縫,發現一個塵封593年的秘密,專家:朱棣真狠
    不得不說古代人的智慧也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甚至有很多我們現在不能理解的奇蹟,遠的不說,就說故宮,雖然不是天方夜譚,但也是人類建築歷史上非常耀眼的建築。這樣的宮闕真的是凝聚了所有勞動人民的智慧,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還有歷史價值。這裡已經不再是一個普通的宮殿了,而是一段歷史,每一個宮殿都在訴說著一個個故事。
  • 太和殿的金磚竟是泥土做的,但一塊的價值等於三個縣令一年的俸祿
    這個金磚的製作工藝非常複雜,首先一個就是它的選土,這個土來自於蘇州,當時要把這個挖出來的土放在那兒整整一年去除這個土性,然後呢是練泥,怎麼練泥呢?就是用水來和土,然後反覆的踩踏,之後再澄漿,再制坯子,最後花八個月的時間,把這個坯子陰乾,再下來呢就需要燻燒了,這個燻燒也十分講究,首先用穅草燒三十天,然後再用片柴也就是一片一片的柴再燒上三十天,在之後呢,再用顆柴也就是用大顆柴火再超三十天,最後用松柏枝再燒四十天,這樣燒出來的磚要求扣之有聲,斷之無孔。
  • 專家維修故宮,無意發現太和殿的秘密,為何要鋪十五層地磚?
    故宮是北京一座標誌性建築,這裡也被稱為紫禁城,是明清兩朝古都的都城,北京城地理位置優越,而且故宮又建在北京的正中間,所以非常的重要。而且故宮是目前為止保存最完整的皇宮,整個故宮主要是由木頭建造完成,即便是後來經過幾次翻修也依舊是保留著最原始的建築風格和材料,不管是從歷史地位還是建築的研究價值,故宮都是近代一個非常重要的宮殿遺址。
  • 細說故宮:來太和殿別忘低頭看「文物」,每塊「金磚」來歷都不凡
    北京故宮太和殿,有很多地方都能顯示它的至高無上。來這裡參觀,千萬別忘低頭看,地上的「金磚」,一點都沒有誇張,價值如金子般貴重。一塊磚,價值一兩黃金!今天依然泛著亮光的「金磚」,都是眾裡挑一的。日常擦地,也需要用墩布沾煤油。
  • 出國留學調查:去美國讀書一年花費最高54萬元
    美國:一年37萬至54萬人民幣  學費:一年學費在20萬元到30萬元人民幣之間,兩年學費40萬元到60萬元人民幣。  澳大利亞:一年16萬至28萬元人民幣  每年學費:7萬至15萬元人民幣  住宿費用:4萬元人民幣  生活費用:3萬元至7萬元  交通費用(不含中國和澳大利亞往返):6000元人民幣  網費、電話費及電費等:1.2萬元人民幣  註:澳大利亞成立了「澳洲獎學金計劃」,最高金額達50多萬人民幣。
  • 故宮太和殿的地磚並不是金子做的,為何叫金磚,你知道原因嗎?
    故宮是明朝永樂年間建造的,建成距今已有近600年的歷史,自從故宮對外開放以來,很多遊客爭相進去參觀遊覽,其中故宮三大殿是最受關注的景點。尤其是故宮的太和殿,那是以前皇帝上朝辦公的地方,舊時又被稱為「金鑾殿」,皇帝每天都在這裡舉行朝會,大臣們有什麼奏議也都是在這裡提出,可以說太和殿成為了封建王朝的統治中心。
  • 襄樊耐酸鹼碳鋼法蘭定做廠家加工製造產品需經過幾道工序
    襄樊耐酸鹼碳鋼法蘭定做廠家加工製造產品需經過幾道工序   襄樊耐酸鹼碳鋼法蘭定做廠家加工製造產品需經過幾道工序衝壓彎頭材質碳鋼,衝壓彎頭材質碳鋼,直段彎頭假如它們適用於不同的場合和空間,效果就會不同。耐酸鹼碳鋼法蘭1級泵、2級泵及3級泵呈之字形布置。
  • 故宮西路:被遺忘的宮殿
    一名姓韓的工人說,他們是河北興順建築公司的員工,進故宮半個多月。「路基鋪好後再鋪青石地磚,最後看起來要跟古時候一樣。」壽康宮東牆外堆了大片的城磚和地磚,記者看到城磚上都印著「公元2001年9月任丘市」的字樣,而細長條的地磚上則沒有印字。兩位工人正用小鬥車往其他地方運送磚石,他們說,城磚是用來修補紫禁城城牆內側的殘損。地磚則從蘇州運來,用來替換故宮裡20世紀50年代鋪設的水泥地磚。
  • 故宮養心殿為何常年潮溼陰冷?專家挖開地磚一看,傳言果然是真的
    故宮作為明朝建立的都城,當然也保持了這種中華傳統。1406年,朱棣考慮各方面的原因,決定遷都北京,並且動工修建故宮。這座明朝的超級工程佔地15平方米,宮殿有70多座,而房子更是多達9000多。作為一個有著600多年歷史的「老房子」,故宮後面漸漸地留下了不少神秘的傳說。皇宮是權力的核心,也是最危險的地方。
  • 薪水最高的工作:20個薪水超過30萬元的工作​​​​​​​
    slice.ca 搜尋了Indeed、Neuvoo和Glassdoor等招聘網站,為您介紹一系列加拿大工作,每年薪水超過30萬元!1、公司CFO:312,000元在一家公司擔任最高財務職位的薪酬水平取決於公司的規模。
  • 故宮的價值與地位
    故宮價值認識的四個階段 故宮的價值是客觀存在的,但對它的認識是一個不斷深入研究的過程。80多年來,對故宮的認識經過了四個階段。 (一)作為皇宮的故宮(1911年以前) 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又叫紫禁城,中間雖經多次重修和擴建,但仍保持了初時的格局。
  • 故宮再「上新」:「暢音閣睡衣」籌款超過280萬元
    大型文化季播節目《上新了·故宮》上周五播出了第二集,節目中嘉賓暢遊了故宮內唯一一座三層大戲臺——暢音閣,並利用其中的文化元素,聯合中央美院的學生在節目中推出一款文創產品——「暢心睡眠系列」睡衣。這款文創產品一問世就引起了「宮粉」的熱烈追捧。
  • 故宮太和殿廣場之下,鋪了15層地磚,就為了掩蓋皇帝的這個秘密
    故宮是我們中國的標誌性建築,至今也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幾百年間,故宮的很多地方都已經損毀了,所以這些年故宮一直在做修復,尤其是地磚的修復十分重要。
  • 有獎發票下月重啟 採用電子兌獎,最高獎金40萬元
    採用電子兌獎,最高獎金40萬元2017年11月23日 06 :上海・專題 稿件來源:解放日報本報訊(記者 張煜)昨天,記者從市稅務局獲悉,經國家稅務總局指定,自12月1日起,上海將成為首批有獎發票試點城市
  • 北方天氣乾燥,為何故宮養生殿卻常年潮溼?專家拆開地磚後才明白
    故宮是全國乃至全世界都非常有名的建築。它坐落在繁華的北京城,從明成祖朱棣開始就一直是歷代皇帝的住所,面積十分龐大,建築雄偉壯觀,集成了我國古代關於建築的所有巧思,其中蘊含的設計原理受到舉世矚目,它的觀賞價值毋庸置疑也是極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