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縣令上任後,決定只靠俸祿過日子,縣丞衙役受不了,甩手走人

2021-03-05 文史知千年

歡迎跟我一起走進國學智慧、學習經典文化和歷史知識。喜歡文章內容的朋友,可以點擊右上角「關注」按鈕,關注文史筆記百家號,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今天的主題是明朝歷史,這個縣令上任後,決定只靠俸祿過日子,縣丞衙役受不了,甩手走人

公元1558年,八月的盛夏,在浙江省的淳安縣,一伙人披紅戴花站在官道旁,他們表情複雜,雖然是炎夏,但一群人的心裡秋霜打的茄子,一個個垂著頭,眼神也都是失望的樣子。 在淳安縣的一個渡口旁,一位粗布麻衣的中年男子從烏篷船上下來,他背著已經乾癟的糧袋子,問了船老大怎麼去縣衙的路,就一個人腳步穩健的離開了渡口。

海瑞劇照

官道旁,紅紅綠綠的一群人早已經散去了,只有兩個衙役蹲在路旁,兩個人互相詢問著:「這知縣大老爺怎麼還沒有到呢」另一個無精打採:「我哪曉得,怕是被山狼叼走了」「別瞎說!」

海瑞劇照

淳安的縣衙前,一個男子從背包裡掏出來一封文書,他捏著文書走向兩扇桐油漆成的大門,一個衙役趕上來準備問他做什麼,男子把文書伸到他面前,衙役接過來一看,趕忙跪下:「海知縣如何一人前來,我們在官道上等了大半天,都沒接到您呢」 這個海知縣,就是海瑞,在已經接近不惑之年的時候,海瑞終於被朝廷提升了官階,做了淳安縣的一個知縣,這是品級最低的父母官了。

海瑞劇照

海瑞到了縣衙,也顧不上別的,直接就要看整個縣衙的收支,縣丞趕緊從庫房給拿了過來,海瑞翻了翻帳冊,眉頭越來越緊,他沉著氣問:「帳本所記,淳安縣每年光是各種常例收入,足足有一千兩訥」,縣丞笑道:「自然,普天下的縣衙,都是如此,不過老爺還是少算了,應該有兩千兩」 .

海瑞來之前,就決定幹一件「小事」,那就是不要任何常例,只靠工資過日子。海瑞下了一道死命令,從今以後,縣衙不再從百姓頭上收取一文錢,一切開支,全部從朝廷俸祿中想辦法。

衙役抓捕犯人

就這樣,海瑞靠著一個月不到十兩銀子的俸祿,開始了他的縣官生涯,也成了第一個自己種菜吃的官員,但是海瑞如此,縣丞和衙役們可受不了,一個個都辭職走人,很快淳安縣的縣衙就空了,但是海瑞還是不為所動,依舊靠著俸祿當著父母官。這樣「傻」的官員,怪不得後世稱之為:海青天。

相關焦點

  • 古代縣官稱謂溯源,知縣、縣長、縣令、縣丞,縣尉誰最牛?
    由此,縣作為中國地方基層行政組織,長期固定下來,為歷代所承襲,歷史上,縣官有幾種稱呼:縣令、知縣、縣長、縣丞到底誰更厲害一些呢? 縣官在周朝的時候稱為縣正,春秋時代主要稱為縣宰、縣尹。
  • 清朝老照片:圖一縣令好大官威,最後一張才叫真正的繁文縟節
    這張照片拍攝於1890年前後,照片中的清朝官員僅僅是一位縣令,但是從照片下方露出的背脊可以看出,這個縣令好大的官威。縣令兩側分別是文書和衙役,站在他邊上的那位則是師爺。作為一個縣令來說,能請得起如此陣容,可見他應該是家產頗豐。
  • 奇怪縣令的故事
    王權一看,原來這老頭就是新來的縣令張義,於是忙帶人上前表示歡迎,張義從驢背上下來,拱手說:「客套話咱就不講了,張某為了赴任趕了半天路,早已餓得前胸貼後背,不知有沒有吃的?」王權一聽,忙說酒宴早已備好。誰知張義擺了擺手,說酒宴就不吃了,隨便弄點東西,能管飽就行。新官上任不吃接風宴只吃便飯,王權做縣丞多年還是頭一次遇到。飯後張義問王權,當地可有什麼土特產。
  • 馮世寬上任後屢失言 被蔡英文臨時告知走人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馮世寬上任後屢失言 剛說完"持續努力"就被蔡告知走人  中國臺灣網2月23日訊 隨著臺當局民調不斷下滑,島內「內閣」改組傳聞不斷。22日,臺當局「行政院長」賴清德面對改組議題,首次鬆口坦言「時機成熟再跟大家報告」,言下之意,改組勢在必行。據臺灣《中國時報》今日報導,賴清德率領的「內閣」團隊確定將調整!
  • 古代的一個縣需要供養多少官員衙役?
    典史每年領俸祿31兩,另外還有「門子」「書吏」「皂隸」「快役」「民壯」「轎夫」「禁足」「仵作」等各色人員,加上「官老爺」一共52人,每年領取俸銀656兩。要這麼看,偌大一個縣城,就靠這五十二人操持,每年才花掉國家六百多兩銀子,「性價比」真心很高。但事實是,這只是表面現象。「領國家俸祿」的官吏,固然是少,但上上下下指著衙門吃喝的「編外人員」,那可是天文數字。
  • 衙役 | 清朝官制
    衙役們又需要經常跟老百姓打交道。所以,清朝對衙役的考核,有一套較為標準的考核。衙役的招選對象,主要以年輕力壯為主。體力上的優勢,可以讓衙役更好完成朝廷交派的任務。招選衙役的家庭,一般不會太過富裕,也不會太窮。清朝劃定的範圍是在納糧三擔以下,兩擔以上的老百姓。工作時間的話,基本在三年左右。衙役是從本地州縣招募的,更熟悉當地民情。
  • 古代「公務員」的俸祿
    在公務員工資成為熱議話題的今天,一起看一看,古代「公務員」的俸祿什麼樣?  西漢東漢  因工資少,一些下級官員便向老百姓伸手  古代「公務員」也是拿工資靠俸祿生活的,但古代「公務員」更看重補貼的豐厚。
  • 民間故事:縣令斬欽差
    縣令託起官印。「憑這個?這值幾兩銀子?」安德海把縣令打倒在地,縣令用官印狂敲地面,大喊:「升堂——升堂——」眾衙役上堂,雁翅排開,剛挨了安德海一腳的捕頭張虎照安德海就是一個耳光:「聽你說話就是個太監,還裝有雞雞的孫子!」安德海連滾帶爬又掏出一道聖旨,念:「安德海奉旨採買,沿途府道不得輕怠!……」張虎一把奪過,交與縣令。
  • 清朝縣令的俸祿每年90兩, 相當於現在多少錢? 說出來你可能都不信
    清朝作為我國最後一個王朝,清朝人的生活不由得也讓大家感到好奇,清政府倒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朝廷的腐敗,那麼清朝縣令的俸祿是多少,相當於如今多少人民幣?說出來你可能都不信。清朝分發俸祿的方式,為發俸銀與祿米兩種,兩者對半開,每年春秋兩個季節分發,春季官員在正月二十領取,秋季則是在七月二十領取。
  • 聊齋故事:縣丞蒙冤而死,閻王託夢於皇帝解開縣丞受賄的真相
    陸縣丞多次看到有衙役在街上隨手將小攤上的梨拿起就吃,從不給錢,攤主敢怒不敢言,陸縣丞每次都會上前制止。導致陸縣丞這樣的好人在縣衙之內人緣很不好,縣衙的師爺多次向知縣老爺進言,讓他把陸縣丞弄走。有一次知縣王大人想尋陸縣丞的不是,來到陸縣丞家中,原以為陸縣丞家境不錯,沒想到卻一貧如洗,妻子和孩子都身著打補丁的破衣服。
  • 「縣令」跟「知縣」,兩者一字之差,卻是天壤之別
    人們在看古裝電視劇時,會經常聽到兩個詞彙縣令跟知縣。然而有許多人對知縣跟縣令,這兩個詞所表達的內容並不太清楚。大概理解為這兩個詞彙是對一個縣的管理,因此可能有許多人不懂這個道理,難免會有「張冠李戴」這種情況。其實兩者差別非常之大,假如若你覺得這兩個詞大差不差,那就是大錯特錯了。「縣令」跟「知縣」,兩者雖然只差一個字,但卻實際意義不大不一樣。
  • 衛縣丞斷「曬墊」糾紛案,斷案離不開生活經驗
    當時負責審理此案的是縣丞衛雅。衛雅是江西修水人,歲貢出身。為人精明強幹,斷案如神。縣丞是縣令副手,相當於常務副縣長,一縣的二把手。主要負責徵稅、戶籍、民事糾紛等工作。像蔣十五和沈啟良這種爭曬墊的民事糾紛,縣丞有權直接處理,如果當事人不服可以上訴到縣衙門,由縣令再次審理。
  • 樹下埋屍案:大風吹走官帽,樹下挖出屍體,縣令擒真兇,揭開謎底
    蔡縣令圍著大梨樹繞了一圈,看了看周圍的環境後,發現大梨樹下有被人挖過的痕跡。梨樹下被挖掘的痕跡明顯,而且像是最近才挖的一樣。蔡縣令覺得此事蹊蹺,於是便讓左右照著挖掘的痕跡深挖下去,看看梨樹底下到底埋了什麼。衙役們找來民工幫忙挖掘,土層挖下去1米多深之後,在梨樹底下發現了一具男屍,屍體頭上被砍了一刀,這一刀就是致命傷。
  • 【聲音】清代衙役為何被歸入「賤民」
    清朝乾隆年間,安徽有個非常出類拔萃的武童,善使拳棒,天資聰穎,大家都認為這個孩子以後可以通過武舉獲得功名。然而,就在他報名參加武科鄉試時,卻被同鄉舉報最終無法參加考試。原來,這個武童的爺爺曾經在縣衙當過衙役,而根據《大清律》,他的爺爺屬於清代的「賤民」階層,所以三代以內的子孫都在法律上被禁止參加科舉考試。
  • 清朝奇案:得知妻子懷孕後,丈夫含恨自殺,縣令:此事必有蹊蹺
    ​清朝雍正年間,山東掖縣(今山東省萊州市)的張某,在山西的一個縣城做縣令。在擔任縣令的任期內,他破獲了一件離奇的案件,今天筆者就將此案的來龍去脈,詳細地分享給大家。話說該縣城有一個王秀才,父親去世之後,根據禮法他要「廬墓三年」,也就是在父親的墳墓附近,搭一座草庵居住三年,而且在此期間不得吃肉喝酒,更不能和妻子同房。
  • "知縣"和"縣令"有什麼區別?清代縣令權力有多大?
    古裝電視劇裡常常會出現"知縣"和"縣令"這兩個官職,這兩個官職都是一縣的行政長官,那麼它們有沒有區別呢?答案當然是有區別!那麼它們的區別在哪呢?到底"知縣"和"縣令"誰的官職更高,權利更大呢?
  • 太和殿的金磚竟是泥土做的,但一塊的價值等於三個縣令一年的俸祿
    主要是因為這個磚的造價非常昂貴,同時敲擊這個磚的時候呢,會發出金石的聲音,所以才叫它金磚。這個金磚的製作工藝非常複雜,首先一個就是它的選土,這個土來自於蘇州,當時要把這個挖出來的土放在那兒整整一年去除這個土性,然後呢是練泥,怎麼練泥呢?
  • 只當了八十多天縣令的陶淵明,為何不為五鬥米折腰?
    公元399年,晉安帝在位的時候,爆發了孫恩領導的農民起義,在這個動蕩不安的年代裡,在柴桑地方,有一個出名的詩人,名叫陶潛,又名陶淵明。陶淵明的曾祖父是東晉名將陶侃,雖然做過大官,但不是士族大地主,到了陶淵明一代,家境已經很貧寒了。
  • 湘南厲鬼殺人案:一家四口被害,殺人兇手成謎,縣令如何破案?
    鄰居們趕緊向縣衙門報案,耒陽縣令白穀雨攜同眾捕快、仵作迅速趕到,經仵作仔細勘查,4具屍體全身沒有傷痕,好像是驚嚇而死。眾鄰居證實易家鬧鬼已有數日,莫不是被厲鬼所害?耒陽縣令白穀雨命令衙役尋找罪犯蹤跡多日,絲毫沒有進展。易家一門4口被害,縣令苦尋兇手無果,於是坊間紛紛傳言厲鬼害人。一時人人談鬼色變,人心惶惶。眾人心中惶惶,縣令白穀雨卻堅信這其中必有蹊蹺,絕對沒有那麼簡單。
  • 衙役:欺上瞞下為虎作倀的可憐人
    衙門差役,簡稱衙差、衙役,是封建時代抓派民戶並強迫承擔的輪流供官員驅使的徭役,也就是招募自民間,屬於職役性質的無償勞役。有的衙役父子相承、世代執役;有的臨時調集,事畢仍復為民。因此衙役根本沒有官方身份,只屬於為衙門服役性質。衙役們負責衙門的站堂、緝捕、拘提、催差、徵糧、解押等具體事物,一般分為內外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