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會提案被否,政治勢力薄弱,英國激進派如何一步步限制王權?

2020-12-14 要學著放鬆

分歧越來越來,下院走向分化

英國"長期議會"成功召開之後,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當時反王權派勢力,以及資產階級政治集團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勝利成果,但是按照當時英國內部的政治鬥爭形勢來看,資產階級早期革命的發展依舊十分嚴峻。

這主要是因為"長期議會"內部議員,由於各自出身的嚴重差距以及社會身份的不同,最終導致了議員們在政治立場上出現了非常嚴重的分化,這是導致這一勝利果實不斷被摧殘的重要原因。

"長期議會"早在建立之初,其內部的政治成分和構成是非常複雜和多元化的。一方面議會的上院基本上全部由英國的傳統封建貴族勢力所控制,他們雖然對於下院所提出的議案沒有討論、商議權,但是可以將下院通過的法案進行否決,或者建議下一步的決策者國王進行否決。

因此,上院貴族勢力的強大實際上已經表明,"長期議會"想要進一步作出限制王權的努力,必然是十分艱辛的。

另外下院中的政治勢力也是犬牙交錯,反王權派固然在其中佔有很大的比例,但是由於他們基本上全部是出身貴族的限制,這就使得他們在骨子裡的反王權主張,一定不如新興的資產階級政治勢力強烈和徹底。

這種"長期議會"下院中出現嚴重的意見分歧,在公元1641年5月以後,也就是距離議會的再次召開,僅僅只有將近半年的時間,就得到充分爆發了。

"長期議會"召開的前三個月,是反王權勢力以及資產階級勢力,取得一系列限制王權,增強議會權力和獨立性的黃金時期,但是此後議會內部的分歧聲音越來越大,逐漸走向了分化。

資產階級早期革命形勢越發嚴峻

這種議會內部議員們的政治分化,其實對於之後"長期議會"的工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一方面在蘇格蘭起義革命,以及倫敦社會民眾大請願運動中,彼此並肩作戰的反王權貴族派以及資產階級勢力,在此時已經逐漸失去了繼續合作的政治基礎和社會基礎。

而資產階級政治勢力反王權的情緒非常高漲和堅決,他們在"長期議會"所通過的一系列限制王權的法案之後,並不滿足於現狀,他們想要通過一系列積極扶持資產階級政治勢力,以及經濟發展的政策,為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以及政治權力尋求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而阻礙資產階級勢力政治、經濟發展的最重要的阻礙便是封建勢力,以及始終保有高度政治權力的國王。

因此資產階級政治勢力的直接針對目標便是國王,以及那些腐朽、落後的封建地主、貴族勢力。換句話說,由於那些反王權派勢力基本上也都有一定的貴族背景,因此他們對王權的的反對並不徹底。

由於反王權政治勢力的不徹底性和妥協性,議會當中的資產階級政治勢力,以及一些激進派議員開始對那些臨陣倒戈的議員們進行猛烈地攻擊。

而此時政壇之外的廣大社會民眾也開始積極熱衷於議會政治,以及反王權的鬥爭,他們開始頻繁地發動農民運動,給予當時的統治集團以及"長期議會"很大的社會壓力,由此英國資產階級早期革命的鬥爭形勢開始愈發嚴峻和複雜。

英國社會中下層民眾的反抗運動愈發激烈

查理一世之所以能夠妥協、退讓允許英國"長期議會"的召開,除了迫於蘇格蘭武裝革命的巨大壓力之外,還有一個令其不得不選擇退讓的因素,那就是英國社會中下層民眾,對封建統治集團所施加的巨大社會政治、輿論壓力。

比如當蘇格蘭革命軍已經進攻到英格蘭地界,英國中央軍節節敗退之際,作為查理一世統治的核心城市倫敦,居然爆發了大規模的市民請願運動,這令查理一世是萬萬沒有想到的。

就這樣在蘇格蘭武裝革命起義以及中下層社會民眾的聯合打擊下,查理一世為了能夠保住自己的王位,同時保護那些封建統治集團的基本利益,最終選擇了向革命妥協,並答應釋放自己的一些權利,保證英國政治的民主性,這才有了後面"長期議會"的勝利召開。

而當"長期議會"召開之初,那些反王權勢力以及資產階級勢力便開始大規模削弱王權,一個又一個限制王權的法案,不斷被提到議程當中。

但是由於議會中也有許多保守的封建政治勢力,再加上上院基本上被封建貴族把控,因此這些議案的通過就非常困難,而此時那些中下層社會民眾的輿論和社會政治作用,便是幫了大忙。

"長期議會"內部出現了嚴重的議員政治分化之時,限制王權的議案始終得不到通過,即便通過也只是被統治集團,以及那些倒戈的議員們當作一紙空文。

因此議會中的激進派政治勢力感到愈發勢單力孤,但是中下層民眾的政治鬥爭熱情卻愈發激烈。

原來只是在倫敦經常出現市民運動,但是由於"長期議會"影響頗具廣泛性,導致英國各地都開始出現了激烈的人民政治運動,他們不斷打擊地方的封建政治勢力,奪取貴族佔有的土地,有效地支持了激進派議員的鬥爭。

相關焦點

  • 薦書ll《英國革命前的政治文化:17世紀初英國議會鬥爭的別樣解讀》
    最近幾十年,英國革命史研究的學者,更加強調廣泛的社會和文化過程在革命中的作用,把社會史、經濟史、文化史、智識史與政治史聯繫起來,尤其是政治文化和政治行為的關係開始被關注,英國革命史研究由原來注重研究政府機構本身,轉向關注社會網絡和文化影響,把議會與王權的衝突放到更廣大的社會背景下進行研究,甚至把英國放在歐洲大背景下進行審視。
  • 講座︱向榮:英國政治傳統的延續與斷裂
    來自蘇格蘭的詹姆斯一世將「神聖王權」的觀念帶到了英國,受到了英國議會黨人的抵制。在鬥爭之中提出了這樣的觀點:英國人源於盎格魯-撒克遜人,盎格魯-撒克遜人是生而自由的,他們崇尚自由的社會。並且這樣的觀念並沒有因為諾曼徵服而被打斷,威廉在加冕時也保證會讓盎格魯-撒克遜人的權利得到保障。詹姆斯一世帶來的是一個違反傳統的觀念。由於政治鬥爭的需要,出現了輝格學派。
  • 校友薦書 藺志強:《在專權與憲政之間:亨利三世時代的英國王權運作》
    序言:十三世紀在英國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封建主義趨向成熟,莊園制,農奴制等也已定型,經濟的發展是中世紀時上升的頂點。特別在政治史方面,重大事件層出不窮,大憲章、牛津條例、議會形成、貴族專政,尤為憲政史家津津樂道。問題既多,研究的積累也十分深厚,再進行研究難免遇到不少困難。
  • 對教師招聘考試的分析——英國政體
    二、知識梳理(一)君主立憲制的建立光榮革命之後,為了限制王權,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權利宣言》,經過英王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籤署後,正式成為了限制王權和保障公民權利的《權利法案》,它也標誌著英國都鐸王朝以來形成的君主專制統治的終結。
  • 薦書 藺志強:《在專制與憲政之間:亨利三世時代的英國王權運作》
    十三世紀在英國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封建主義趨向成熟,莊園制,農奴制等也已定型,經濟的發展是中世紀時上升的頂點。特別在政治史方面,重大事件層出不窮,大憲章、牛津條例、議會形成、貴族專政,尤為憲政史家津津樂道。問題既多,研究的積累也十分深厚,再進行研究難免遇到不少困難。藺志強不畏險阻,從博士生入學開始,就選定十三世紀政治史進行研究,並以對英國十三世紀王權的研究成果結業。
  • 英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如何形成?是鬥爭的結果,還是發展的必然?
    與此同時,由於長老派議員在議會內部推行非民主的專制統治,這令議會中此前一直堅持民主、自由政治的議員大失所望。他們認為戰後的新政府與之前的君主政府並沒有實質性的差別,因此他們開始暗中積聚力量,重新進行民主鬥爭。
  • 「王權」與「教權」的鬥爭,佩王朝統治時期王權如何加強王權?
    加佩王朝建立之初,國王加佩同樣面臨著加洛林時期查理的艱難局面,當時法蘭西地區基本上處於脫離中央控制的狀態,地方政治、經濟完全被地方的大封建主所掌控,宗教統治則完全由法國教會控制,作為一國之主的加佩顯然毫無存在感。加佩為了改變這種王權不斷衰落的狀況,開始了加強王權的改革,並且之後加佩王朝的繼承者在與法國教會和羅馬教皇的鬥爭中也逐漸佔據了上風。
  • 九年級上冊第17課《君主立憲制的英國》教案
    提示:1628年,議會向國王呈遞《權利請願書》,表達了議會限制王權的意圖;1640年,議會重新召開,不斷抨擊國王專權,發生內戰。2.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想想,資產階級要限制王權,國王肯定不會同意,兩者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必然要發生戰爭,戰爭的過程如何呢?
  • 日本幕府政體與英國相似,為何明治維新卻效仿德國?
    日本幕府當時的政治劃分和英國的君主立憲制有些類似,君主都是處於一種統而不治的地位。在18世紀的時候,英國國王還有實權,能夠利用自己的地位和一些勢利親近來保證自己部分的權利. 但是到了19世紀中,王權便開始衰退,其中制定了一些例如《王位繼承法》、《權利法案》等法律,而這些法律就徹底將英國國王「統而不治」狀態進一步坐穩。
  • 英國議會新提案真夠壞的
    據路透社11月24日報導,英國議會24日提出一項新法案,如果英國的電信公司違反禁令,使用中國華為公司製造的設備,將被處以營業額的10%或每天10萬英鎊(約合人民幣87.7萬元)的罰款。資料圖今年7月14日,英國政府決定,自2021年起禁止國內移動運營商購買華為5G設備,並在2027年底開始,禁止英國的5G網絡使用華為的產品。而英國的這一決定受到了美國打壓華為行動的影響。
  • 都鐸王朝變革對英國民族國家確立的影響
    資本主義商業經濟的發展迫切需要民族統一、社會穩定的政治環境,這與都鐸君主強化王權、加強中央集權的訴求不謀而合,由此而展開的地方離心勢力治理、政府機構改革、軍事力量強化、法律體系完善以及海外擴張對內鞏固了國王權力和中央政府權威,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對外則提升了英國作為新興民族國家的國際地位。
  • 「跨海而治」的英國安茹王朝何以實現有效的國家治理
    一、安茹王朝建立前英國的混亂狀態不同於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君主專制主義,中古時期的英國封建王權收到來自教會、貴族、習慣法的限制,具有濃厚的憲政色彩。諾曼徵服後,威廉一世和亨利一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王權。史蒂芬統治時期由於貴族勢力膨脹,集權君主 制不復存在。缺少權力集中的君主的制約,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紛爭不斷,內戰時有發生,導致民生凋敝,社會經濟發展受到了嚴重阻礙。
  • 為什麼說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對世界影響太大
    那麼,英國為什麼是第一個開始資產階級革命的國家?其實,這是英國發展的必然性結果。15世紀晚期開始的都鐸王朝,讓英國逐步發展為以君主專制為核心的新教國家。而這一時期,就如傳統史料所說,英國開始了「圈地運動」,出現了農業資產階級,經濟的發展加強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勢力。
  • 知識點:高中歷史之英國君主立憲制
    背景:1、13世紀,英國議會制度基本形成,以《大憲章》為依據,要求限制王權。2、新航路開闢以後,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控制了議會,17世紀初斯圖亞特王朝的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宣揚君權神授,和議會發生矛盾。
  • 高中歷史重要考點: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背景:1、13世紀,英國議會制度基本形成,以《大憲章》為依據,要求限制王權。2、新航路開闢以後,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控制了議會,17世紀初斯圖亞特王朝的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宣揚君權神授,和議會發生矛盾。 根本原因:封建統治阻礙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 民主的悖論——英國議會選舉制度改革
    對於英國統治精英來說,改革的宗旨是為了保持貴族的統治和避免真正的民主。英國的議會選舉制度改革在民主問題上形成了一個悖論:反民主的舉措卻促進了民主的發展。英國       選舉制度       改革法       民主19世紀初期,英國傳統的政治制度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其中最為突出的是議會選舉制度。
  • 《大憲章》和英國崛起之間,到底隱藏著什麼秘密?
    《大軍師司馬懿》的劇照到底應當如何從歷史的角度看待《大憲章》?如何看待其反映的王權、貴族、教權的三者博弈?如何看待《大憲章》與幾百年後英國崛起之間的關係?作者提出如下淺見,以供參考。 另一方面,王權的出現,會對貴族的利益造成限制,因此貴族維護自身的自由權利,又本能地要限制王權過於強大。教權要維護自己的超然特權,除了英諾森三世前後要建立「教皇國」這一特殊時期,其他時間都是希望王權弱小,在削弱王權這一點上,教權和貴族可以形成共識。
  • 芬蘭議會及議會政治
    圖/視覺中國    芬蘭作為議會民主制國家,其議會發展歷史悠久,議會職能體現極具北歐國家色彩,政黨政治以多黨聯合執政為主,具有和諧    芬蘭議會的主要職責包括立法、批准國家預算、批准芬蘭籤署的國家條約以及監督政府行為。理論上,芬蘭議會擁有修改憲法、迫使內閣成員集體辭職和推翻總統行使否決權的權力。但芬蘭政治長期以來奉行多黨合作、政治生態與府會關係較為和諧,因此這些權力在現實中鮮有應用。
  • 都爆發過大革命,為何英國王室得到保留,而法國波旁王室被推翻
    但這兩場革命給英國和法國帶來的影響卻是極其深遠的,在大革命爆發後,英國政治體制不斷變革,最終卻保留君主制。法國政治體制也不斷變革,但最終成為共和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英國革命並沒有明確的指導思想,其更像是一場資產階級的向本國君主階層的「奪權內戰」,還帶有點宗教色彩。議會軍隊大都信仰清教,王黨君主勢力大都信仰天主教。 這一點可以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上找到答案。1640年,英國下院的資產階級勢力要求限制王權,此舉被國王拒絕。議會和國王走向分裂。
  • 「玫瑰戰爭」:英國君主權威的崩裂與重鑄
    十五世紀後期,英國再次爆發王位之爭,並由此引爆1455年-1485之間公開而持續的內戰。戰爭主要在以紅玫瑰為族徽的蘭開斯特家族和以白玫瑰為族徽的約克家族之間進行,故名「玫瑰戰爭」(Wars of Roses)。伴隨著這場英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內戰的,則是在議會「憲政」光環的破滅下,英國君主權威的崩裂與重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