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語
近期,有網友曝光江西豫章學院存在非法體罰,拘禁,虐待孩子和高額收費等問題,引起輿論的軒然大波。今天一起來聊一聊豫章書院。
Q:從楊永信到豫章書院,這些機構打著教育的名義,但實際上並不像一個教育機構,更像一個暴力機構,他們對待那些問題少年,用的那些方法都非常暴力,但是卻能長期存在,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杜駿飛:這類書院在全國各地到處開張,而且經久不息,肯定是有市場的。存在著一批豫章書院的消費者或用戶,也就是說,一些孩子只能到豫章書院去求學,同時他們的父母也只能把這些孩子送到豫章書院。所以它是一個市場需求的結果。如果撇開教育觀念不說,它在法律上如果有違法之處,那是我們的法律監督不足,行業管理不夠。
Q:為什麼這樣一個集中營式的地方,這些家長還會趨之若鶩呢?
杜駿飛:我們這樣想,假定說你有一個孩子,他沒考上一本、二本、三本,但是他總要求學吧,這是一個可能。第二種可能,你們家的孩子有些問題,比如說情緒管理上有問題,或者心理上有問題,有一些網癮要戒,這個時候沒有很好的社會輔助系統,你就會被迫尋求民間出口。所以去豫章書院的孩子其實都是苦孩子,是因為教育資源不夠,日常的教育水準不足,同時自己的能力有限,才會淪入到豫章書院。
所以,回過頭來看一看,社會在這些孩子身上是不是投放了足夠多的教育輔助資源?對他們的關懷夠不夠?為什麼讓他們進入到這些根本不符合教育要求的教育機構去求學?
一個良善的社會,應該好好關心一下這些教育底層的孩子,因為他們在這些學校當中,得到的並不是愛,而是害,得到的並不是教育,而是管制。可以想見,他們淪入到這種學校當中之後,並不會變得更好。這是體制之病,是社會之病。
至於家長糊塗,或者家長走投無路,這也是可能的。但是他們不能做的,社會必須接過來做。精英階層是不是應該去關心?慈善組織是不是應該去關心?最重要的是政府應該有所作為。
比如戒網癮,可以不用交給這類機構,心理有問題的孩子可以交給社區,交給專業機構心理輔導,而不要讓他們進入虎口。
所以這是社會失職、系統失靈導致的。
Q:有一些家長在網上搜到了豫章書院,並且知道它是一個以暴力手段對待孩子的一個機構,但他們卻仍然選擇把孩子送進去,所以我想問,為什麼他們會寄希望於以暴力手段來改變孩子呢?
杜駿飛:其實在中國它有一個深層次的歷史背景,許多人對軍事管制是不排斥的,甚至是有好感的。有這麼一代兩代家長是希望用規訓和懲罰來對待所有人,包括他的孩子和他自己的,這是一個不良的歷史文化積澱。
另一方面來說,有很多家長,他並沒有在情感、文化、教育觀念上學習過怎麼做父母。社會對這些家長的關懷也不夠。同時,他們還是歷史負面遺產的犧牲者。
你可以想像,一群不靠譜的家長,才會培育一群不靠譜的孩子,然後,更加不負責任地把他們扔到豫章書院去,形成一個惡性循環。這些孩子畢業之後會不會也會成為一群不靠譜的家長?他們的下一代如何,也可想而知。這就是社會階層不斷淪落的一個關鍵。
歸根結底還是我們歷史文化有缺失,當下的社會關懷也沒有照耀到他們身上。有多少人給這些家長做輔導?有多少社會工作者,政府機構,慈善組織去關懷這些家庭?我相信他們連一堂家長課都沒有聽過,更加不要談什麼社會心理,教育心理。沒有更多的資源去支持這些階層向上發展,他們能夠維持現狀就不錯了,這就是我所說的系統失靈。
不能只埋怨個別家長,如果你在那個社會階層,你大概也會手足無措。
Q:那如果想要改變這種社會癥結,我們該從哪裡切口?
杜駿飛:改變呢,一種是從上至下,一種是從下至上。從上至下的做法就很簡單,那就是以國家之名從制度上關懷,改進整個社會系統。比如建立輔助的設施,給足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來幫助這些孩子,殘障的孩子、五保戶、傷殘軍人都有扶助,那麼這些問題孩子是不是也應該有?社會底層教育不良是不是也應該有?不懂得如何做家長的這些家長們是不是也應該有?這是社會穩定、社會文明不斷進步的一個關鍵政策。這是從上到下。
可以想像,國家意志力所到之處,很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除非國家不想。在我們這個舉國體制的國家很多事情其實還是可以做到的,我們上億的農民都脫貧了,這件事很難嗎?不難。
自下而上,我們作為普通人,老師、同學、白領,如果對這些問題憂心忡忡,與其去奢談一些主義,不如踏踏實實給一些真關懷。我們沒有金錢,我們可以獻知識,如果我們沒有時間,至少我們可以呼籲。所以至下而上指的是從我做起,從小處做起。
假定你的親戚當中,有兩個這樣的孩子,你可以打電話去,對不對。告訴家長,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你將來做了記者之後,可以寫文章去揭露這樣的現象,如果你是一個網民,你可以發帖子,轉發文章。
我們的目標就是消除不平等,消除不正義,捍衛教育的高尚精神。
文字 | 杜駿飛等
責編 | 胡園 王靜穎
編輯 | 孔德淇
本文經杜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