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錦囊之閱讀法
新的課程標準指出,由於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及「社會的數學化」,一個人不可能終身依靠老師,每個人都必須學會自學,閱讀是自學的主要形式,自學能力的核心是閱讀能力。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閱讀習慣和較強的數學閱讀能力,是每一個數學教師應該值得重視的問題。
培養學生閱讀的能力,應根據不同年級採取不同的方法。低年級的學生識字不多,缺乏閱讀能力,可以先教給學生看圖的方法,培養觀察能力,再逐步閱讀算式及敘述的文字;有些內容教師可以先教學再指導學生看書上相應的內容。以後隨著識字量的增加閱讀經驗的積累,閱讀理解的能力也在不斷提高。不僅如此,到了中、高年級,一般還能自發地掌握一些閱讀方法。作為教師,指導學生進行數學閱讀,要把握「憤悱啟發,相機誘導」這一原則,應要求學生讀懂、理解、記憶,防止流於形式。
(1)情景閱讀教學法。語文閱讀課中,教師可以通過圖畫、實物,攝影、音樂和文學語言的描述,再現教材的情境,給學生以強烈的真實感,較快地把學生帶入智力「最近發展區」。我們可以借鑑此法應用於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中,如:小明向爸爸要了2元錢去買了兩本練習本和兩支鉛筆。練習本每本是5角錢,鉛筆是3角錢一支。小明手中還可剩多少錢?此題表面看來很複雜,條件又多,一時間學生很難讀懂題意,搞清數量關係,但它是一個實際問題,在日常生活中隨時用到,於是我們不防來一個情境表演,把學生帶入實際生活情節中去。以講臺為櫃檯,臺上擺些練習本與鉛筆,並標明單價,讓一生扮演售貨員,另一生扮演顧客,進行一次買賣。看著「顧客」手中找回的4角錢,師問:「為什麼還要找回4角?」小「顧客」自然而然地代替老師分析了題意:「練習本5角錢一本,兩本是一元錢,鉛筆3角錢一支,兩支是6角錢,一共用去1元6角,你剛才給我2元錢,不是找回4角錢嗎?」列成算式是20-(5×2+3×2),一道四步應用題不是迎刃而解了嗎?
(2)咬文嚼字法數學教材中概念、性質、法則,公式以及解題方法、操作步驟的表述,由於其自身特點的要求往往具有更高的嚴密性和邏輯性。因此,要在閱讀的前提下,對它們的遣詞用字、表達方式進行反覆地推敲,以幫助學生逐步弄清結論成立的條件,準確把握結論的內涵。審題過程中,學生如果遇到的是文字上的困難,審題教學中,必須重視詞語教學,這是數學教學中的語文教學因素。例如,表示數量之間關係的名詞術語有:一共、共有、還剩、同樣多、相差、幾倍、平均、增加、增加到、縮小、減少等;反映工農業生產方面的名詞術語有:畝產量、日產量、平均產量、增產、退額、原計劃、實際生產、工作效率、播種面積等等。
(3)圖文轉化法。如何把圖表信息準確的轉換成文字?要求全面準確的認讀圖表內容,注重整體閱讀,搜索有效信息。審題時,要注意表頭和表腳的文字,弄清楚圖表說明的對象和比較的角度。例如:蘇教版四年級上冊,解決問題的策略中有一題如下:
孩子們可以把表格內容轉化為語言文字來表述:每3分鐘生產54個,照這樣計算,45分鐘生產多少個?看似眼花繚亂的文字加圖表,經過簡單的轉化,便能幫同學們很清晰的分析數量關係——歸一問題,問題便迎刃而解了。
如何恰到好處的將閱讀教學法應用到小學數學就的教學中,從而幫助、引導學生弄清題意、理解題意,真正學會解決數學問題,而不只是學會解答數學題。我們還有諸多困惑,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希望得到專家與同行的指正,直至臻於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