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會持續轉載區勝的《話說日本戰國》以供許多剛要了解日本戰國歷史的朋友閱讀之用。區勝的這篇文章確實是日本戰國歷史的絕佳入門讀物。文章闡述了日本戰國時代的整體脈絡、一些主要家族興衰以及重要戰役與事件。由於種種原因我國對日本戰國歷史的研究目前還停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所以本文是通俗讀物、科普讀物,紕漏與錯誤也是在所難免。請不吝指教。
前言
日本戰國時代, 一般是指從 應仁之亂(1467) 到 德川幕府 建立(1603)這一百三十餘年的斷代史。在這百餘年中, 日本全國各地被封建軍閥割據, 大家為了利益而相互徵伐不休, 真箇是天下大亂。英雄豪傑們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奮鬥犧牲, 更寫下了一篇篇動人的史詩。
區勝認為日本戰國歷史精彩紛呈, 幾可媲美中國的春秋戰國與三國史。春秋戰國有《東周列國志》為傳, 三國有《三國演義》, 但區勝在各大書店上窮碧落下黃泉,就是找不到幾本關於日本戰國的書籍, 更不用說是系統介紹這段精彩歷史了。可能是因為這幾年中日之間緊張的政治氣氛吧, 區勝心中不免為憾。俗話說知己知彼, 如果中國真的視日本為競爭對手,怎麼對日本的文化背景資料那麼少呢?日本人對咱們中國的歷史可是了解得極透徹啊!
日本戰國史對現代日本的影響之大, 許多日本人的思維方式仍和當年戰國時代的文化背景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他們的許多風俗和行為, 仍帶著某些戰國時代的傳統。為了讓國人在面對來自日本的競爭的時候, 能夠透徹的了解他們, 吃透他們, 區勝決定寫這篇《話說日本戰國》。謹作為眾位讀者開始了解日本的參考吧。
當然, 寫作的另一個目的也是為了總結在2005一年間對日本戰國歷史的研究探索。時間倉卒, 文中難免有疏漏的地方, 還望讀者不吝賜教。
日本戰國時期各藩國地理位置圖
歷史背景(1159 平治之亂-1467 應仁之亂)
鎌倉幕府
雖然中國從 秦始皇 以來就實施中央集權, 君主專政, 但一衣帶水的日本卻始終奉行著古老的 封建分封制度。天皇 雖為最高國家統治者,但在京都以外掌握生殺予奪大權的, 卻是各藩國的 管領大名 和 守護大名。他們只在名義上受天皇節制, 就像中國 春秋時代 各國的「公」和周王的關係一樣。各國大名的高級侍從兼負警衛之責,久而久之, 就形成了一個武力集團, 這就是我們熟知的 日本武士 的起源。所以在日文中, 武士就稱作「侍」, 英語稱「Samurai」。武士們作為家臣, 也能得到主君封賞的土地和城池, 成為小大名。隨著地方大名權力膨脹, 武士集團的力量也越來越龐大, 漸漸他們開始主宰主家的命運。
為爭天下第一, 1159年當時最大的兩家武士家族:源氏 和 平氏 展開火併, 史稱『平治之亂』。雖然一開始 平氏 家族殺死了 源氏 的家督 源義朝, 卻沒有對他的兩個幼子 源賴朝 和 源義經 趕盡殺絕。
1184年初,東山再起的 源賴朝 糾合 源義經, 率兵攻入京城,平氏 勢力退守西部堡壘:一之谷。2月7日, 源氏 軍隊攻入 一之谷, 源義經 率500輕騎跋山涉水, 冒險偷襲 一之谷 後方, 與正面大軍前後夾擊, 擊潰 平氏軍 防線。平氏 勢力西撤到更遙遠的 四國島沿海。
1185年4月25日, 源平 雙方在 壇之浦海域展開最後決戰。在 源義經 鎮定自若的指揮下, 源氏軍 克服初戰不利, 奮勇反擊, 終於徹底擊潰了 平氏軍。隨軍的 平氏 一族, 無論老弱婦孺, 全部投海自盡,平氏 滅亡。甚至連跟隨 平氏 一直逃難的 安德天皇 也葬身魚腹, 年僅7歲。源平合戰 以 源氏 的最終勝利結束。
1192年,大權在握的 源賴朝 在 鎌倉 開設以武士集團為主的 幕府 政權, 逼 天皇 封他 「徵夷大將軍」。日本 平安朝 結束, 連綿700餘年的 幕府 時代開始。(幕 的原意為軍幕、帳幕。《史記李牧傳》的《索隱》引崔浩云:「古者出徵為將帥,軍還則罷,理無常處,以幕簾為府署,故曰幕府。」後來代指出徵將帥的近衛府。在中國僅戰時設置, 『理無常處』的 幕府, 到了日本竟一直設了700餘年而不間斷)
從此以後, 日本出現了兩個政治體系:以天皇為代表的公家, 和以「徵夷大將軍」為代表的武家。兩個政治實體雖一直處於對立狀態,無奈武家掌握著龐大的軍隊, 公家統治國家的大權自然旁落, 淪落到只有祭祀大典才會出現, 充當僧侶祭司的可憐角色。這個狀態一直持續到1867年 倒幕運動 後, 明治天皇 重新掌權為止。
在這裡略微提一下日本歷史上, 集傳奇與悲劇於一身的 源義經。父親 源義朝 被殺後, 源義經 跟隨母親不得不投靠了仇敵, 平氏的家督平清盛。小名 牛若丸 的 源義經 入鞍馬寺為僧, 度過了他的少年時代。為僧期間, 源義經 遇上了一個叫 天狗 的異人, 跟他學了兵法和武藝。源賴朝 起兵反平氏 的時候, 源義經 加入 源氏 軍, 終於見到了從未謀面, 同父異母的哥哥 源賴朝。源義經 武藝高強, 謀略過人, 在與 平氏 的戰爭中屢建奇功, 贏得了「鎌倉戰神」的稱號。當然, 這也引起了哥哥 源賴朝 的疑慮。平氏滅亡後, 源氏 兄弟間猜忌日深, 終於反目。1189年 源義經在逃亡途中被投靠者出賣, 自殺, 年僅31歲。源義經 以他坎坷的身世、極高成就的武學、與過人的戰略機智、場場必勝的戰績、及悲涼的人生結局,成為日本人至今崇拜的悲劇戰神。
源義經的鎧甲
1199年2月, 只做了幾年「大將軍」的 源賴朝 去世, 長子 源賴家 在母親和外公的家族,北條氏 的擁戴下, 繼承了將軍位。可是, 自此大權也旁落到了外戚 北條氏 的手裡。源賴家 和第三代將軍, 其弟 源實朝 只不過是 北條氏 的傀儡, 命運非常悽慘。最後倆兄弟都相繼死在 北條氏 的手裡, 源氏 之嗣斷絕。之後的 徵夷大將軍 幾乎都由 天皇 的親族擔任。而 北條氏 自稱「執權」, 操縱了 鎌倉幕府 的實權。
元軍東侵
1274年, 統治中國和朝鮮的 元朝 在幾次要日本獻降書不果後, 糾合四萬大軍東侵, 在九州登陸。當時掌權的 北條氏 第八代宗主 北條宗時主張堅決抵抗, 並號召 九州 諸藩國守護率軍十萬進兵至 百海塬 地區擺下戰場。雙方於10月20日展開會戰 。人數雖多, 但裝備落後的日軍在元軍高殺傷力的火炮弓弩面前節節敗退。可是當晚元軍夜宿戰船的時候, 颱風忽至,二百餘艘戰船檣傾楫摧, 元軍死傷無數, 只剩一萬餘人倉惶逃回中國。日軍在第二天看到滿海面的碎木頭, 才明白自己莫名其妙地得到了勝利。史稱「文永之役」。
1281年, 不甘失敗的元帝 忽必烈 再舉兵十四萬, 戰艦四千四百艘, 分兩路東侵。這一次, 日本人早就沿海岸築好城牆, 嚴陣以待了。不幸的元軍艦隊在找地方登陸的時候, 於7月30日再次遭到颱風襲擊,全軍覆沒, 史稱「弘安之役」。以後元朝再也無力討伐日本。日本人從此對兩次有如神助的颱風稱為「神風」。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 日本海軍窮途末路, 遂組織自殺飛行隊撞擊美軍艦艇, 稱「神風敢死隊」, 妄圖再現當年反敗為勝的奇蹟。當然,神沒有出現。
鎌倉末日
掌握鎌倉幕府實權的 北條氏 到第十四代 北條高時 的時候, 已經很腐敗不堪了。大權旁落的 公家, 後醍醐天皇, 仿佛看到了恢復天子榮耀的機會。經過幾次不成功的政變,1331年, 後醍醐天皇逃出京都, 「巡幸」叡山, 發詔討伐 鎌倉幕府。北條氏 也出兵捉拿後醍醐天皇。當時各藩國守護懾於幕府的強大, 都按兵不動作壁上觀, 唯有一個小豪強率兵五百, 勤王。他就是後世傳頌的「軍神」:楠木正成。
雖然 後醍醐天皇 很快就被 北條氏 抓了回去, 流放隱歧島, 但是 楠木正成 和他的五百勇士卻成功地敵住了三十萬幕府討伐軍, 利用遊擊戰術,牢牢守住了他們的居城。貌似強大的幕府軍在小小的 楠木 軍面前束手無策, 徹底暴露了 北條氏 的虛弱和無能, 於是各藩國的守護紛紛起兵勤王。1333年, 後醍醐天皇從隱歧島脫出, 各地守護遣使道賀, 反 鎌倉幕府 勢力形成。三月, 倒幕軍攻陷京都。四月, 鎌倉軍大將 足利高氏 倒戈, 加入倒幕方。
五月, 倒幕勢力開始進軍 鎌倉。北條氏 雖然力戰, 終於不敵。北條氏 八百族人和許多忠於 北條 的武士集體自盡, 歷時142年的鎌倉幕府 和 北條氏 滅亡。
1334年2月, 後醍醐天皇 復位, 改元建武, 足利高氏 因功被賜名「尊氏」。後醍醐立志改革, 以為終於有機會讓他有一番作為了。可是, 後醍醐 的改革一開始就沒得到多少支持。天皇重新啟用了那些腐朽的貴族和公卿, 而幫助 後醍醐 復位的武士和軍隊卻沒有得到足夠的賞賜。不滿現狀的武士集團開始聚集在 足利尊氏 的周圍。
室町幕府
後醍醐天皇 躊躇滿志卻剛愎自用。雖然身邊有許多人才, 後醍醐 卻不能善加利用, 甚至貶黜了許多對他忠心耿耿的文臣武將。後醍醐的無道, 是給 足利尊氏 野心的催化劑。
足利尊氏騎射像
1335年, 足利尊氏 藉口鎮壓 北條氏 餘黨叛亂, 重新掌握了軍權。8月, 進入 鎌倉的 足利尊氏 要求 後醍醐天皇 封自己為 「徵夷大將軍」, 遭拒。足利尊氏 大怒, 於是自封「徵夷大將軍」, 向京都的 後醍醐天皇 豎起了反旗。許多不滿朝廷的武士豪強紛紛加入足利 方。11月底, 在打退了 後醍醐天皇 的討伐軍後, 足利尊氏 的勢力迅速擴大至十萬人馬。
1336年元月, 足利尊氏 攻佔京都, 後醍醐天皇 再次出逃。但是在忠於天皇的 楠木正成 的指揮下, 京都周圍堅壁清野, 儼然成了 足利和幾十萬叛軍的牢籠。2月, 在各路勤王兵的幫助下, 楠木正成 奪回京都, 足利尊氏 只率千餘眾逃到 備後藩國避難。
4月, 喘息已定的 足利尊氏 又從九州聚集了五十萬大軍, 兵鋒再次指向京都。驚惶失措的 後醍醐天皇 問計於 楠木正成。胸有成竹的楠木 獻上了著名的「楠木奏摺」, 表示與 足利尊氏 硬碰硬絕對討不了好。楠木 建議故技重施, 先讓出京城, 然後斷 足利 的糧道, 並派遊騎騷擾敵軍, 等 足利軍疲憊不堪時, 再兩翼夾擊, 足利 必敗。可是昏庸的 後醍醐 拒絕了 楠木 的建議, 理由是他和公卿們再也受不了顛沛流離的生活了。楠木 無奈, 雖知必敗, 也只得訣別年僅六歲的兒子,組織近衛軍, 準備和 足利 決戰。
楠木正成銅像
5月25日, 日本史上悲壯的 湊川合戰 打響。在鋪天蓋地的 足利 軍面前, 楠木正成和他的五百勇士奮勇衝殺, 終於力盡敗退。正成年僅四十三歲。僅剩的七十三騎也自殺殉國。湊川戰敗, 後醍醐 和他的公卿們, 只得重新開始他們再也受不了的顛沛流離的生活了。
6月, 足利尊氏 立 光嚴院 為天皇, 正式被封為「徵夷大將軍」。室町幕府 開始。
8月, 後醍醐天皇 被 足利尊氏 誘捕。但是沒過兩個月, 命大的 後醍醐 竟然化妝成女人又逃了出來。在 吉野 建立了 南朝 政權。南北兩邊相互攻伐, 戰火連天。京都幾次在拉鋸戰中幾次易手。南北朝 時代開始。
南北分裂
足利尊氏 為了對付 後醍醐 的南朝, 不得不把 京都 作為他的政治軍事中心。而在 鎌倉 另設一個官職:「鎌倉公方」, 管理大片東部的領土。鎌倉公方 權力之大, 幾乎不受 「徵夷大將軍」 節制。雖然 足利尊氏 自作聰明地讓他的次子及其後裔世襲此職, 但數代以後, 這個尾大不掉的雙頭政治終於造成了國家的分裂。
室町幕府 傳到第三代 足利義滿 的時候, 腐朽的南朝終於頂不住壓力。1392年,南朝第三代天皇 後龜山天皇 向北朝敬獻了三神器(天照大神 傳下的 八咫鏡 天叢雲劍 和 八尺瓊勾玉), 正式投降。南北朝時代結束。
順便一提, 我們從小熟知的「聰明的一休」小和尚, 據說就是這時的北朝 小松天皇 的皇子。一休宗純, 日本三大奇僧中的「狂僧」。他六歲即在在安國寺出家, 十六歲開始雲遊天下, 以漢詩和狂放號稱雙絕, 自稱「淫酒淫色亦淫詩」, 視佛家戒律於無物。
一休宗純
一休 的「狂」是有名的。據說「大將軍」足利義滿 曾經舉行佛會,遍召各方高僧講法,並懸以百金賞格。佛會當日,高僧們莫不錦衣華服,柱杖而來,但一休宗純 卻身披破爛僧衣,手中只拿一條柳枝,稱自己是"破爛衫裡盛清風,身貧道不貧"。義滿 哭笑不得, 只得假作讚嘆:「宗純 真乃赤子狂僧是也。」
一休 善作漢詩, 更敢以詩攻擊朝政。1460年, 一休宗純 作詩一首:「大風洪水萬民憂,歌舞管弦誰夜遊」, 大罵 將軍 和他老婆 日野富子 不顧全國饑荒和瘟疫, 仍舊大興土木, 醉生夢死。並把兩人比作 唐玄宗 與 楊貴妃 :「暗世明君豔色深,崢嶸宮殿費黃金。明皇昔日成何事,空入詩人風雅吟。」詛咒他們兔子尾巴長不了。這些詩文給 一休 在平民中帶來無盡威望, 而後來的時局還真應了他這張烏鴉嘴。
1474年,八十一歲的 一休 開始擔任 大德寺 第四十七代住持。這是 天皇 詔令。大概是皇家沒錢, 便想到 一休 這棵搖錢樹, 利用他的名聲從百姓的口袋裡撈錢修廟,順便自己吃吃回扣吧。
1481年11月, 一休宗純 病逝於大德寺, 享年八十八歲。他作漢詩集傳世的有《狂雲集》和 《續狂雲集》等等。
應仁之亂
將軍 足利義滿 之後, 室町幕府 勢力日衰, 大權逐漸旁落到各地的大名手裡。第八代將軍 足利義政 懦弱無能, 「管領」 細川勝元才是實際的幕府統治者。足利義政 到了29歲, 仍無子。心灰意懶的 義政 便把將軍位傳給了 弟弟 足利義視。誰知 義視 才當將軍不到一年, 義政的兒子 足利義尚 便出生了。
本該屬於自己的「太后」之位飛了, 義尚 的母親 日野富子 不禁氣急敗壞。她趕緊找來了最信任的重臣 山名宗全 (也叫 山名持豐),要 山名家 保 義尚 登上將軍位。已經當上 大將軍 的義視 當然不答應, 而「管領」 細川勝元 也支持 義視。兩邊敵對意識的火花四迸, 大戰一觸即發。
應仁元年(1467年), 雙方見無法動口勸服對方, 便撕破了老臉不再做君子。元月,細川勝元 合東部各藩國大名兵十六萬,後世稱之「東軍」, 討伐 山名。山名宗全 也不甘示弱, 湊了十一萬西部各藩國的軍隊, 是為「西軍」, 與東軍就在京都, 天子腳下廝殺。長達十一年的「應仁之亂」爆發。
應仁之亂勃發地紀念碑
各地的大名以自己的利益為基礎, 開始站隊。東軍和西軍的隊伍不斷擴大, 甚至有一家大名分裂, 加入兩個敵對陣營的, 比如 斯波家,畠山家, 富樫家 等等。有的大名決定加入某個陣營的主要原因是他的仇敵已經加入了對方陣營, 於是這場大亂又變成了「公」報私仇的絕好機會。甚至乎, 山名宗全 的次子山名是豐, 為了得到家族的繼承權, 竟然不惜背叛老爸, 去尋求 細川氏 的支持。大家下克上, 子克父, 親戚克朋友, 亂成一團, 打得不亦樂乎。當然雙方在大戰閒暇之際,也不忘在京都這個繁華都市燒殺搶掠, 撈些外快。百年繁華, 毀於一旦。當時上至天皇公卿, 下至黎民百姓, 無不遭塗炭之苦。高樓大廈不是焚於兵火, 就是被蛇蟲鼠蟻,烏鴉麻雀作了巢穴。王公大臣也要自己去找食物充飢, 凍餓倒斃於溝壑的不計其數。有詩為證:「君知否?帝都一片荒涼,夕陽漫照野地,金絲鳥見此風光,淚泗長」。
混戰持續了十一年, 誰也奈何不了誰。1473年, 山名宗全 和 細川勝元 先後死去,兩邊也打得精疲力竭, 覺得是該時候收場了。1474年, 雙方的繼任者 細川政元 和 山名政豐 講和。1477年, 西軍全部撤離回國。應仁之亂結束。
戰後結果, 足利義尚 當上了將軍, 足利義視 出走美濃。但自此以後, 室町幕府 更加衰弱, 細川政元 獨攬朝綱, 有「半將軍」之稱。其實 政元 的地位何止「半」, 從他後來擅自廢 足利義稙, 立 足利義澄 作傀儡, 根本就應該稱「跋扈將軍」。
各地大名再也不為幕府所能號令, 連應交的貢糧也懶得交了。為了利益, 地盤, 大家互相攻伐, 戰火蔓延至全國。大魚吃小魚, 小魚吃蝦米,蝦米吃點泥, 精彩的戰國時代正式開鑼。
細川家 和 山名家 的結局
「半將軍」 細川政元 無子。他老來昏饋,收一個養子不夠, 接連收養了三個!他們分別是 細川澄之, 細川澄元 和 細川高國。三「兄弟」眼饞這個養父的將軍位許多年, 彼此鈎心鬥角, 埋下了內亂的種子。 澄之最早忍不住, 就派刺客把這老不死的養父殺了, 政元 享年四十二歲, 細川氏 陷入內亂。先是 澄元 與家臣 三好氏 聯絡 高國 合力殺了 澄之。過不了兩年,高國 又借 大內氏 勢力 打跑了 澄元。細川高國 死後, 細川澄元 的兒子 細川睛元 捲土重來, 繼承了 細川 家督。
細川晴元 鳥盡弓藏, 藉故攻殺了大功臣 三好元長, 卻留下他的兒子 三好長慶 繼續重用。1548年,手握重兵的 三好長慶 擁 睛元 的養子 細川氏綱 反, 睛元 倉惶帶了他的傀儡將軍出逃, 到死也沒再能回來。細川氏綱 則做了 三好氏 的傀儡, 細川家 名存實亡。
應仁之亂 以後, 山名氏 的領地被大幅縮小, 而且世仇 赤松氏 還不停地挑起叛亂。山名政豐 無能, 根本無法控制。他死後,山名家 的繼任者 山名誠豐 僅能保住 因幡 和 但馬 兩國。誠豐 的兒子 山名佑豐 於1527年繼位。但是風雨飄搖的山名家 很快陷入了 戰國 新興勢力 毛利家 和 織田家 的夾擊包圍之中。家臣間也因為要投靠 織田 還是 毛利 爭吵不休, 到後來竟然動起手來, 變成了 織田和 毛利 衝突的預演。雖然 毛利派 一度得勢, 但當1580年 羽柴秀吉 的 中國攻略軍 (日本中國地方。自京都 以西被分為 近國, 中國 和 遠國。近國 指京畿附近一帶, 中國 指日本本州島南部, 而 遠國 是指 九州 四國 等諸島。為免混淆, 本文中的「中國」基本是指日本的中國地方,而把我國稱為「大明」。) 開到時, 山名家 就如同秋風中的落葉一般, 被橫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
世事無常, 曾經顯赫一時的名門 細川家, 山名家 終於日暮西山, 讓位給了更年輕更強大的戰國霸主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