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國時代行政區域演變過程

2021-02-13 日本戰國歷史

  說起日本,大家想必都很熟悉了。要說起日本的地理行政劃分,沒有人不知道本州、四國、九州和北海道四個大島,這也是其他國家對日本地理的基本認知。但是日本人自己卻對另一種地理劃分更為熟悉。

  那就是被稱為「八地方區分」的劃分概念,依照日本各地因歷史、文化、經濟發展、交通建設等的不同而逐漸形成的當地居民意識,將日本全國劃分為北海道地方、東北地方、關東地方、中部地方、近畿地方、中國地方、四國地方和九州地方等八大區域。類似我國的華北、華南、華東、東北、西北、西南六大區域劃分。

  

  日本八大地區

  這八大區域下分1都、1道、2府、43縣等47個一級行政區劃。那麼,日本的行政區劃在歷史上是如何演變而形成的呢?

  在日本古代,尚形不成正式的行政區劃,最初的日本被分割成大大小小几十個小型奴隸制王國,國號都很奇葩,比如狗奴國、熊襲國等等,這些小國接受一個叫作邪馬臺國的共主治理,邪馬臺很可能是大和國的前身,最初它在九州島,後來遷徙到本州中部。

  公元645年,日本實行大化改新,開始調整各處的國、郡、裡三級區劃,而自奈良時代開始實施的五畿七道的行政區域劃分,直到明治初期的廢藩置縣才廢止,歷時上千年,奠定了日本行政區劃的基礎。

  「五畿」指京畿區域內的五個令制國,具體指山城、大和、河內、和泉、攝津。為京都所在地。全國以畿內為中心呈放射狀通向各國國府的交通聯絡地區,劃為七道。

  「七道」構成京畿之外的日本全土,因仿中國唐制,皆以「道」稱之,共分為東海道、東山道、北陸道、山陽道、山陰道、南海道、西海道。七道下分六十三國,連同五畿,共六十八個令制國,號稱「日本六十餘州」。

  

  五畿七道

  這六十八國分別是:畿內:山城國、大和國、河內國、和泉國、攝津國。

  東海道:伊賀國、伊勢國、志摩國、尾張國、三河國、遠江國、駿河國、伊豆國、甲斐國、相模國、武藏國、安房國、上總國、下總國、常陸國。

  東山道:近江國、美濃國、飛驒國、信濃國、上野國、下野國、陸奧國、出羽國。

  北陸道:若狹國、越前國、越後國、越中國、加賀國、能登國、佐渡國。

  山陰道:丹波國、丹後國、但馬國、因幡國、伯耆國、出雲國、石見國、隱岐國。

  山陽道:播磨國、美作國、備前國、備中國、備後國、安藝國、周防國、長門國。

  南海道:紀伊國、淡路國、阿波國、贊岐國、伊予國、土佐國。

  西海道:筑前國、筑後國、豐前國、豐後國、肥前國、肥後國、日向國、大隅國、薩摩國、壹岐國、對馬國。

  熟悉日本戰國時代歷史的朋友們應該對這些地名已經爛熟於心了。

  

  日本六十餘州

  這個五畿七道六十八國的劃分,在日本持續了一千餘年,構成日本行政歷史的主體。

  此外,在明治初期,陸奧國被分為陸前國、陸中國、陸奧國、磐城國、巖代國5國,出羽國被分為羽前、羽後兩國,並將蝦夷地方改為北海道,設11國。

  北海道:渡島國、後志國、膽振國、石狩國、天鹽國、北見國、日高國、十勝國、釧路國、根室國、千島國。

  五畿七道加上北海道,又有「五畿八道」的合稱。

  五畿七道和令制國制度,奠定了明治維新以來日本都道府縣劃分的基礎。

  自公元12世紀之後,日本天皇及公家的權力日益落入關東集團為代表的武士階層手中,各地出現了強大的武家大名,他們以向東北徵討蝦夷人的徵夷大將軍為首領,架空天皇及公卿的政治權力,將軍形式上取得天皇授權,實為以軍事統治進行封建採邑,凌駕於正規的文人中央集權政府機構之上,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式統治國家,成為日本具有特殊國情的獨特傳統。

  從室町幕府中期以後的戰國時代開始,各地大名的轄區成為事實上的行政區劃,各個令制國官員僅為空頭,各國名為政區,實為地域名稱,大名的轄區或大或小,日本日益向封建割據的方向發展。

  公元1616年,最後一個幕府政權——江戶幕府終於統一了全日本,為日本帶來了二百餘年的安定與繁榮。江戶幕府有著自己獨特的行政劃分。

  江戶幕府以各令制國為基礎,將其根據各地大名的勢力範圍,將各國各郡劃分給各大名,號之為「藩」,大名稱為「藩主」,石高一萬石以上者皆稱為大名,這些大名的領地或大或小,或轄一國至數國,或僅僅轄一郡,基本上按照戰國時期達成的既定割據線來劃分,江戶幕府三百年,前前後後存在過的藩大概有五百多個,平均下來的話,每個時期平均保持有二百七十個左右的標準數,號稱「江戶幕府三百藩」。

  

  密密麻麻的江戶各藩

  在這一時期,原來的五畿七道和六十八國日益地域名稱化,各藩成為事實上的行政區劃,各藩犬牙交錯,大小不一,如作為外樣大名的薩摩藩轄有薩摩、大隅兩國,而福岡藩轄有筑前一國,而清末藩、巖國藩等小藩僅僅轄有相當於一二郡之地,且飛地眾多,各藩之間進行跨境長臂管轄者比比皆是,嚴重阻礙了日本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

  19世紀中期以來,日益腐朽的江戶幕府越來越不適應時局的變化,終於在1867年的倒幕之戰中被推翻,日本開始了明治維新的西化改革,各藩均被廢除,以「版籍奉還」的形式將國土收歸天皇和政府所有,明治政府展開了廢藩置縣的運動。

  1871年11月,日本實行改置府縣,對府縣進行統一、廢除,合計共設三府七十二縣,到1890年調整為三府四十三縣,右中央政府任命府縣知事。此後一百餘年間除東京府在1943年改為東京都外,日本本部沒有大的變動。

  現在的日本全國由1都即東京都,1道即北海道,2府即大阪府和京都府,以及43縣組成。

  43縣分別為:青森縣、巖手縣、宮城縣、秋田縣、山形縣、福島縣、茨城縣、栃木縣、群馬縣、埼玉縣、千葉縣、神奈川縣、新潟縣、富山縣、石川縣、福井縣、山梨縣、長野縣、岐阜縣、靜岡縣、愛知縣、三重縣、滋賀縣、兵庫縣、奈良縣、和歌山縣、鳥取縣、島根縣、岡山縣、廣島縣、山口縣、德島縣、香川縣、愛媛縣、高知縣、福岡縣、佐賀縣、長崎縣、熊本縣、大分縣、宮崎縣、鹿兒島縣、衝繩縣。除了衝繩縣是眾所周知的琉球群島外,其餘各縣都在日本傳統的三島範圍內,北海道沒有縣的區劃。

  

  日本現代行政區劃圖

  至今,你仍然能夠從各縣的區劃中看出原來六十八國的輪廓,如茨城縣即原常陸,神奈川縣即原相模國,山梨縣即原甲斐國,高知縣即原土佐國,滋賀縣即原近江國等。想那戰國大名,勢大者也不過相當於中國一縣之地,後期出現了諸如毛利、島津、後北條這種大約相當於一個大型地級市的大大名,那時候已經快要統一了。

  不過不得不說,日本此國雖小,但畢竟小而精悍,在這樣一塊狹小的區域裡,硬是發展了兩三千年,別的不說,倒也真成就了人類文明史上的一朵特殊的奇葩。

相關焦點

  • 日本戰國時代——窺視當代日本文化的歷史窗口
    就這樣,原先為了穩定地方的大名領主制,便開始向戰國大名領國制不斷發展,朝廷及幕府對此現狀又無能為力,這才最終開啟了日本歷史上紛爭的戰國時代。日本戰國時代群雄割據勢力分布情況然而,儘管日本戰國時代所流傳下來的種種傳奇,迄今為止仍舊為不少人所津津樂道,刀光劍影之中的兒女情長也好,陰雲密布之下的義膽忠肝也罷,在諸多遊戲和小說中,那段充滿了紛爭的歷史,似乎也變得有血有肉了起來,再加上日本戰國時期,又出現了諸如織田信長這般異軍突起的新秀實力,更使歷史同幻想相結合,從而誕生了一大批優秀的文藝作品
  • 漢字的演變過程
    據考證原始漢字在新石器時代中期產生,到它發展成初步的文字體系大約經過了近2600年之久。中國的文字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經過六千年的歷史過程中,中國漢字的演變過程可以簡單的歸納為五個部分,分別是聲、形、象、數、理,而演變的過程為:漢字的演變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階段,至今普遍使用楷書,但仍未完全定型。
  • 日本戰國時代的美食都是些什麼
    現代,在日本冷凍和加工食品都是日常飲食。在消費商店,超級市場,自動售貨機,餐館等都有的賣。但是,在戰國時期,很少地方賣這些快速方便食物,但是在戰國時代,日本的飲食卻得到了飛速的發展。那麼日本戰國時代的飲食又是怎麼樣的呢?
  • 對外漢語教師 細說漢字演變過程
    對外漢語教師細說漢字演變過程漢字的發展具有千年的歷史,這一過程是曲折且美妙的。從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楷書 → 行書 (商) (周) (秦) (漢) (魏晉) 草書 。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 「漢字七體」 ,今天小編就給各位對外漢語教師們帶來這個漢字趣味故事:中國漢字的演變過程。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國目前能確定的最早的漢字。這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和獸骨上,主要用於佔卜的一種文字。甲骨文中很多字的字形看上去都很像圖畫,也就是字的形狀和字的意思有關聯。
  • 日本也有戰國時代,號稱比中國戰國場面更大?看過地圖後我笑了
    然而最近小解卻發現了一個有趣的事兒,那就是我們的鄰國日本,歷史上也有一個時期叫做「戰國時代」,它被喻為日本封建社會向近代轉型的重要時期。很明顯,這個戰國時代水分比較多,首先我們從兩國對其命名上來看。中國「戰國時代」一詞的出現,最早記錄於西漢末年史學家劉向的《戰國策》中,從此這個名詞開始被後世接受和使用;而日本的戰國時代,則是在劉向之後1500年的15世紀,由日本人武田信玄提出的。但需要注意的是,這個武田信玄是個中國迷,酷愛中國軍事戰略,所以他將中國的戰國直接搬到了日本歷史上用了。
  • 「日本戰國時代」與「中國三國時期」相差千年,為何總被拿來比較
    雖然日本戰國時期經常被我們國內的網友譏諷為「村與村、縣與縣之間的械鬥」,但客觀來說,除了戰爭規模較小以外,日本的戰國時期的歷史確實算得上精彩紛呈,並且與中國的三國時代有很多相似之處。「上洛」在古代日本主要是用於形容實力最強的大名集結大軍開往京都表明地位的過程)。
  • 姬路城,日本戰國時代的硝煙與血腥
    室町幕府自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去世後便每況愈下,1467年,應仁之亂與細川政元兩場政變更是徹底將室町幕府自權力之巔拉下,自此日本群雄逐鹿,戰火不斷,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戰國時代。這是一個神奇的時代,持續了100多年的戰火是對日本民族最好的洗禮,他們從盲目地跟從變得極富創造力,並且對戰爭環境的變化產生了極其迅捷的適應能力。諸侯割據、國土碎裂之下,是一座座城堡的崛起。城堡的建築模式因地形而異,分為築於高山大地的山城、築於平原闊地的平城、築於小山丘陵的平山城、築於海川之間的水城四種。
  • 日本戰國時代:「鐵壁之國」——西日本城郭及其建築智慧
    引言:作為日本戰國時代戰亂較為頻繁且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關西地區的城郭在建造水平上比關東略勝一籌。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得益於戰國時代中後期石垣技術和造城水平的普遍提高,另一方面,西國地區在石料開採和加工上是領先於全日本的,也就是在這種時代大背景下,西日本的城郭大多呈現的最顯著特點便是城垣地帶極為堅固且大多數依山而建的山城異常險固。
  • 漢字的起源和演變:漢字的演變過程
    漢字的起源和演變:漢字的演變過程 2012-11-26 16:53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日本戰國時代,大名徵伐,本願寺是如何進入歷史舞臺的
    日本戰國時代的本願寺雖然屬於宗教勢力,但實際上更像是一國大名。那麼,日本戰國時代,本願寺是如何進入歷史舞臺並參與到大名間的徵伐殺戮的呢?日本戰國時代群雄徵伐,本願寺為了保護寺院財產,甚至建立自己的武裝部隊,所以根本不可能完全置身事外。
  • 日本戰國時代,是在這裡上演了開幕式
    除了尾張的織田信秀給幕府上貢過幾隻獵鷹,戰國群雄都對這個有名無實的幕府採取了不值一灑的態度。 16世紀後期的日本與世界正在發生一系列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大部分大名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就在東方各文明古國還在沉浸於內耗、知識精英還沉浸於科舉時,歐洲已經開啟了大航海時代,歐洲人製造的機械產生的力量終將改變世界。 日本與歐洲東方殖民地間的貿易,漸漸壓倒了傳統的日明貿易。
  • 日本戰國時代,長度、重量、面積換算有多複雜?現代人都覺得棘手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長度、重量、面積換算有多複雜?現代人都覺得棘手即使身在現代日本,依舊有機會接觸到日本戰國時代傳下的度量衡單位。能了解這些單位的定義,也就能有益於理解戰國時代。在當時,各地由戰國大名割據,分成許多國家。
  • 日本戰國時代:「上杉家」的亂世爭霸之路
    戰國名門上杉氏,出自「藤原氏」,本為生活在越後地區的名門大族。戰國亂世,上杉家自然不可避免捲入關東戰事之中,置身於權力的漩渦之中,先後與四面八方的對手對戰,並一直保留家門至戰國末世,在各種大河劇中我們都能看到上杉家的代表人物,有著「軍神」之稱的謙信公以及其後人的形象,上杉家的爭霸之路,就從這裡開始了。
  • 日本小學生自製戰國時代桌遊,光榮:來我們公司上班
    相信不少玩家都在小時候夢想過長大後能製作出一款屬於自己的遊戲,當然到最後也只能是夢想而已,但近日一位日本的小朋友卻自製了一款日本戰國時代的桌遊,超出年齡的高水準引得光榮官方都來轉發點讚。這位小學三年級的小朋友自己製作了一款桌遊,以日本戰國時期的本能寺之變後發生的「天正壬午之亂」為背景,玩家可以從徳川家康、上杉景勝、北條氏政中進行選擇,遊戲的最終目標就是平定甲斐信濃西上野三地,除了徳川上杉北條的軍團以外,柴田勝家和瀧川一益的勢力也可以出戰,根據骰子決定出場,規則很複雜。雖然從照片來看,製作的桌遊成品還是有些簡陋,但整體看起來還是有模有樣的,完成度驚人。
  • 日本戰國時代:近畿——天皇的居所與城郭建築文化的核心
    提起日本近近畿地方,很容易讓人想到京都的繁華與大阪的櫻花。在日本歷史上,近畿地方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其範圍包括:山城國,大和國,河內國,和泉國與攝津國。同時也是日本天皇與朝廷的核心統治區域與所在地。近畿地方時溝通日本關東與關西的樞紐,「地近畿者得天下」,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 2019中考書法考點(一)——篆、隸、字體「演變過程」
    漢字的起源及演變過程       漢字在我國的地位自然不用說,一直擔任著重要的角色,但是你真的了解漢字嗎?現今的漢字的起源知道多少呢?在中國的歷史上,漢字是如何產生和演變的。漢字的起源自古以來就有「蒼頡造字」之說。
  • 漢字的起源及演變過程
    漢字的起源及演變過程漢字在我國的地位自然不用說,一直擔任著重要的角色,但是你真的了解漢字嗎?現今的漢字的起源知道多少呢?在中國的歷史上,漢字是如何產生和演變的。這樣說來商代的文字已經是很發達的文字了,所以可以推測出最初產生文字的時代應該遠在商代以前,那就是夏代或更早於夏代。漢字的起源一類是以甘肅大地灣遺址的彩陶上的刻符為代表的抽象的、方折形的符號。另一類是以河南賈湖遺址的甲骨上的刻符為代表的生肖象形的符號。前者有序地演變為西安半坡臨潼姜寨上的刻劃符號系列,後者則發展成為大汶口陶器上的圖象。
  • 日本戰國時期,清州同盟為何能夠改變戰國格局?
    日本戰國中前期,特別是這個時代,前三雄(今川義元,武田信玄,上杉謙信)就要謝幕,後三雄(織田信長,德川家康,豐臣秀吉)則即將登上歷史舞臺。公元1560年5月,在日本戰國時期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桶狹間合戰」以後,有著「東海道霸主」之稱的足利氏名門今川義元身死。緊接著蟄伏多年的德川家康,終於掙脫了牢籠,而德川家康會有何作為。不僅今川織田翹首以盼,整個天下都將拭目以待。
  • —— 關於戰國時代日本槍與槍足輕作戰的小考
    @烏賊蠍 的授權文章,從文獻中大致的結合日本戰國時代的文化背景,淺談當時的足輕對槍術的應用情況。以下的文章的描寫和敘述皆將日本-尤其是日本戰國時代-作為時代及文化背景,後面講不再複述。1. 日本的槍?儘管(日本)槍的發明早在戰國時代之前,但由於戰爭形勢和烈度的差異,在此之前槍在戰鬥中並沒有達到如此之高的重視度。史書中初次提到「槍」和「鑓」這樣的字眼來形容這種武器,似乎是分別自鎌倉時代及南北朝時代才開始的。在此之前,類似的武器被稱作矛/鉾(ほこ)。
  • 日本戰國時代那些價值連城的天下至寶
    但上述的故事出於江戶時代中期的<<茶窗間話>>一書,在信長公記的紀錄中只有松永久秀自焚而死的紀載,後來開掘信貴山城池遺址時發現了這件著名茶釜。被人稱為「流轉的茶器」,戰國時代第一名品茶器。村田珠光以99貫購入,因此得名,曾為朝倉宗滴、松永久秀、織田信長等人所有。室町幕府時期只有貴族才有資格使用中國產的瓷器。中國產的瓷器罐子被稱作濃茶器,地位高於民間用的薄茶器。濃茶器叫做茶入,薄茶器叫做茶棗。茶入分為"唐物"和"和物"。九十九發茄子屬於唐物,更是其中裡首屈一指的天下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