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一直不知道為什麼是我得了這個病。
我曾經自問過很多很多遍,是因為孕期吐得昏天暗地還是因為剛生完孩子就得了面癱扎了五個月的針灸?是因為自小被重男輕女的原生環境壓抑過狠還是因為疫情期間一個人隔離在家鬱鬱寡歡?還是因為面癱終究留下了不可治癒的後遺症?
我找不到根源,但導火索毫無疑問,就是面癱後遺症。
我也曾多次自問:哪怕面癱一輩子不痊癒,難道我就活不了了麼?可問題是理智上知道即便面癱一輩子也不影響我的人生,但情感上卻完全無法接受,只能躲在心裡的角落裡瑟瑟發抖。尤其是看過知乎上一些病友的經歷,感覺自己像是得了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患者,惶恐不安,戰戰兢兢。
因此,就暫且認為,我是因為面癱而抑鬱吧。
我曾經想,要是抑鬱症像感冒一樣,只要扛過一陣子就可以痊癒,那該多好呀。
可事實上,它卻像是怎麼也治不好,哪怕治好了也總會捲土重來的溼疹一樣,反反覆覆糾纏。
崩潰時也曾想過一死了之,可終究不願意辜負宇宙在幾十億幾百億甚至更長久的時間裡偶然碰撞出的我的生命,如此難得而又僅有一次的生命。
我相信,讀者中的你,很有可能也正被抑鬱症困擾,那接下來提出的一些建議,如果能對你有一絲絲的幫助,都是對我的莫大安慰。
首先,大家需要接受一個事實:這個病並不存在治癒一說,它更可能會在你今後的人生裡時不時就出現一次,你要接受它作為你的一個情緒伴侶,甚至是終生相伴。
人的情緒如同一年四季,是有周期的。你會有心花怒放的春天,自然也會有寒風凜冽的冬天。哪怕是處於抑鬱症的發作期,也會有一段時間狀態好一些,有一段時間狀態糟糕一些。
沒有人能夠一帆風順地從抑鬱症走出來,大概神仙也不能。
我們只能在日復一日的崩潰、掙扎、努力自愈中尋找一點陽光,再多一點點陽光,來告訴自己,一切都在變好。
也或許,其實抑鬱症潛伏在所有人的潛意識中,當它的能量沒有積累夠時,不會引發任何的不適;一旦能量足夠,就以烏雲蓋頂之勢覆蓋你的生活。
但每當你尋得一縷陽光,便可抵消一絲烏雲,所以你得有耐性,慢慢熬,將滿天烏雲熬成一片湛藍。
到後來,終有一天,你會覺得可以平靜地與它共處,因為那時它已不算什麼。
其次,給自己找一個興趣愛好,如果有可能,找一個願意為之奮鬥一生的事業。我發現,目標性很強行動力也很強的人是不容易患抑鬱症的。不知道這件事在心理學界是否有相關的案例數據支撐。
所以,反過來,越是沒有目標、容易猶豫不決、選擇困難以及拖延的人,越容易患病。因為心中沒有一個燈塔的指引,所以找不到前進的方向,更加找不到存在的意義。
所以會不知如何做選擇,於是就拖。
但在這個過程中,心理本身一直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的。
這部分壓力,有責怪自己不努力的、有責怪自己拖延的,但其實根源是潛意識在抗拒沒有興趣的事。
在沒有找到一生的事業時,不妨先找一個興趣愛好,說不定哪天興趣愛好就能發展成事業。
第三,希望大家可以找到一個可以持續傾訴而不被無謂說教的渠道。這個渠道可以是家人、好友,甚至是病友。
女性在面對災難時往往比男性更有韌性。原因大抵在於女人那張嘮嘮叨叨永不停歇的嘴巴和隨時隨地想哭就哭的自由。
傾訴和眼淚都可以有效的緩解壓力。去TMD有淚不輕彈,去TMD家醜不可外揚,請卸下心防盡情訴說盡情哭泣,讓自己的壓力與委屈隨著喋喋不休的話語與淚珠一起從體內滾出去。
但注意千萬別選錯對象,萬一選錯人傾訴,槓精分分鐘懟到你一個字都不想說。
最後,還有「三多做」和「三不做」。三多做,一是讀書,讀好書,可以選相關心理學的書來閱讀,學會自救(我最近在讀的書是《了不起的我》,感覺還不錯,跟大家分享一下);二是培養規律性的運動習慣與多曬太陽,哪怕剛開始運動量很少也不要緊,重要的是堅持與規律,而陽光是很好的「輔藥」;三是學習打坐與冥想,這是我尚未嘗試但據反饋很不錯的方法,可以幫助約束病發時到處亂逛的敏感思緒。三不做,一是不要進行成癮性的活動,比如打遊戲或者看小白文,因為這類行為只會加劇你的負疚感與拖延症;二是儘量不要自己一個人待著,哪怕沒有朋友約,也可以出去壓馬路,多接觸陽光與人群;三是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不要凡事苛求完美。
最近三篇關於抑鬱症的文章是我掙扎過這生不如死的六個月後,一點一滴積累下來的體悟,如能對同樣深陷深淵的你們有一絲絲幫助,那我就算沒有白挨過那些個擔驚受怕、鬱鬱寡歡的失眠歲月,亦不算辜負一路辛苦陪護我走來的先生。
歡迎大家隨時來信,與我一起探討如何面對、如何自我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