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小朋
你好。我家今年上的私立小學。然後可以住校。報了住宿的。女孩子八歲。天天哭著要回來。然後晚上不睡覺纏著生活老師。白天讓班主任打電話給我去接。主要是學校離得遠。接送實在是不方便。我應該怎麼安撫她?
家長你好:
在你的提問裡,我更加共情的是這個孩子,她正在經歷著一次特殊的分離,在還沒有適應新環境以前,這個分離是痛苦難耐的。
小學寄宿,就意味著她大部分的時間都會在學校裡度過,而這個體驗帶來的是另一個重要的情感變化:歸屬感從家裡轉移到陌生的學校。
孩子的歸屬感誕生於他生長的環境,剛開始那個環境是他的母親,而後是以母親為背景的家庭,之後再一點點的分化出去。
孩子的歸屬在哪裡,他的依戀就會在哪裡,依戀和歸屬總是相伴在一起。
當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他的歸屬感就會分到幼兒園裡一部分,他必須讓自己成為環境中的一部分,才能產生歸屬,當他對幼兒園產生歸屬的時候,他會更多依戀教他的老師。
孩子必須有人依戀,才能在情感上存活和發育。如果實在沒人可依戀,他就會找個替代物,比如一塊帕子,網路遊戲,某位幻想中的人物等等。
現實中,孩子在歸屬和依戀的選擇上面,看似主動,但又是被動的。
對於一些孩子來講,可能會因為這樣那樣的事情發生歸屬轉移,最明顯的就是撫養者發生更換、生活的環境發生變化。而這些,他都沒辦法進行選擇。
前幾天我在網絡上發了一條信息,說現在生活是一種完全陌生的感覺,有個朋友就問我怎麼了,我們因此聊了兩句。記憶深刻的是她說她最近剛搬家到一個新的地方,周圍的人都不認識,有一天她和幾個孩子一起痛哭流涕。
大人在面對分離,面對歸屬感轉移的時候都會感到痛苦,更何況是一個8歲的孩子呢?
你的孩子會哭著說想要回來,睡覺時纏著生活老師,白天讓老師打電話給你讓你接她,這些全部是她的面對歸屬轉移時的情感反應,也是她對於家,對於你,以及對於愛的渴望。
如果她可以選擇,一定不會接受在一個離家很遠的地方上學吧,可惜,她左右不了這件事。
我想,當你看到孩子通過各種行為向你表達她的傷心無助,以及情感訴求時,你的內心也不是滋味吧。這說明孩子把它那不舒適的感覺,已經傳遞給了你一部分,這是需要你去消化的。
或是生活所迫,或是作為人的有限,我們總有一些時候無法滿足孩子。我們要接受自己的有限,同時孩子也需要慢慢的去接受他沒有一個完美父母的事實。
你問該怎麼安撫她?我想到3點,希望能夠對你及女兒的狀況有所啟發。
是的,我首先想告訴你的不是安撫,而是你必須接受孩子現在的狀況,也就是她的哭鬧行為。
當你們的家庭決策是讓她寄宿時,就應該抱有這個心理準備了。她不舒服了,還不能鬧鬧,那豈不是更痛苦嘛。
假如她一聲不吭的就默默承受著這一切,她又該如何消化得了因為歸屬發生轉移而產生的心理痛苦呢!
接受,不是一種冷漠,而是當她有情緒時,你能夠容納她的不高興,如果你能夠做到這一點,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大多數家長是做不到的,因為孩子有情緒時,他們比孩子還要抓狂,這樣的話,孩子的情緒就沒有空間存放,而是被家長的情緒碾壓了。
你說學校離家太遠,接她實在不方便。那能不能去看看她呢?如果看她也不方便,能不能每天給她打電話呢?
你知道,對於一個寄宿的學生來講,每一次家長的看望、問候,都會讓她覺得溫情滿滿。而你的孩子正需要這個。
她現在住宿了,你們可能會告訴她一些理由,諸如離家太遠之類的,但在孩子的內心裡,她會如何加工這個信息,我們不知道。
她也許會想,你們認為她不重要,也許會想你們不愛她都有可能,也許她會認為你們做家長的太冷漠了,絲毫不顧及她的情感。這些部分,越想反而會越痛。
而可以與這些猜想相抗衡的就是現實層面你做了什麼,又是如何做的。
因為寄宿,孩子錯失了一部分和家長、家庭在一起的時間,這個部分的錯失還是可以通過周末高質量的陪伴來彌補的。
所謂高質量的陪伴,就是你騰出來一個特殊的時間段,在這個時間段裡,心無旁騖的陪伴她,在這個時間段裡,她是主角。
高質量的陪伴,傳遞的也是一種溫情,就好像孩子的精神世界,已經飢餓了好幾天,她很需要來自家庭的營養,高質量的陪伴就是最好的營養素。
寄宿,將孩子和家庭隔開,但希望愛不要因此斷裂。因為愛一旦斷裂,想接上就難了!
最後,祝願每一個孩子,都能被他生活的環境和人溫柔相待!
作者:小朋,二級心理諮詢師,用簡單的文字,書寫普通人的心靈世界。願你好好生活,好好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