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波英語熱潮來了嗎?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國民對於英語學習和英語教育的熱度不斷提高,過去幾十年,大概呈現出三波浪潮的態勢。前兩波隨著改革開放逐漸開始,呈現從精英追求到產業化的特點,俞敏洪、李陽、《走遍美國》和《新概念英語》帶領英語教育走向大眾;「第三波」英語學習正是最近幾年,個人認為和80後家長的觀念轉變以及經濟新常態的倒逼態勢有很大關係,現如今的英語學習已經開始走向全民學習的階段,這一「波」浪潮想必也不僅僅是維持幾年的一陣風,而是國民徹底轉變英語學習觀念、深化英語學習理念的一場持久而沒有終點的過程。
在這樣的浪潮當中,少兒英語教育(12歲以下)市場也呈現出爆發態勢,根據易觀數據,2017年中國少兒在線英語教育產品用戶付費總額已達到245.9億元,少兒英語教育投入眾數達5000元。即便如此,仍有大部分人對少兒英語教育持有懷疑態度,例如,目前的中學教育不是在弱化英語嗎?少兒英語開始太早會不會成為負擔?應考就夠不用太早開始吧?雖然孩子在學好像也沒什麼用啊?
篇幅問題,本文暫且只關注為什麼越早學越好。其他問題作者會在其他文章逐一討論。
少兒英語為什麼越早越好?
首先我們需要有這樣的認知,英語作為一種語言、一種人類獨有的表達方式和交流方式,在這個層面和我們的母語是一樣的。從腦科學研究結論看,學習母語有黃金時期,大概在3歲到7歲,英語作為外語也是一樣。儘早開始英語學習是抓住黃金時期,並不會構成負擔,同時反而還會激發大腦更多潛能,豐富不同的思維方式,避免未來第二外語習得過程的陷阱。
誰在學語言?
上圖表明了語言學習的黃金時期,至於原因,基於我們最神奇的器官——大腦。19世紀60年代開始,隨著腦科學研究的深入,先後發現了布洛卡區(又稱白洛嘉區)和韋尼克區對語言能力的影響,簡言之前者涉及語言發音,後者涉及語言理解,而少兒時期正是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研究表明,7歲以前是語言習得最佳時期,這個年齡的少兒有超過成年人對於語言理解、習得數倍的能力,也是這個時期多語言習得沒有成年人的障礙,使得所謂「多語言神童」成為可能。這個階段不同語言的語音、語義持續刺激大腦,無疑會激發神經元的發育和連接,乃至激發大腦其他部位的發展。所以我們也應該轉變觀念,對於成年人來說舉步維艱的外語學習其實對於少兒來說並非難事,這一點我心甘情願接受孩子們的鄙視。
不就是種語言,和思維有什麼關係?
同時,多語言的習得也會影響和豐富孩子的思維方式。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電影《降臨》,這部電影涉及語言學裡面經典的薩丕爾-沃爾夫假設(具體分析請見本號相關文章)。這個理論認為所有高層次的思維都依賴於語言,語言結構決定某個文化群體成員的行為和思維方式。換言之,你用的語言決定了你怎麼思考問題,決定著你看世界的方式。當孩子從小接觸並習得多種語言,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也會得以豐富,這個效用在短期之內一定不會有太多的呈現,或者我們意識不到,但是當他們走在未來學習、成長的路上,看世界的方式和眼光已然不同,其思考方式已然超乎旁人,他們的成就也自然是水到渠成。
學太晚相當於挖坑?
此外,成人或者說非母語者在學習第二語言的時候存在一個不容忽視的屏障,那就是母語負遷移。簡單說就是當我們在學習第二語言的時候,不可避免地要用母語發音、詞義、結構和思維方式等理解外語,當外語與母語相關規則不一致的時候,就會產生消極的作用。根據知網數據,僅涉及英語學習中母語遷移效應的碩士文獻數量就超過3000多篇,足見其對語言習得影響之大。
當少兒在早期開始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多語言學習同時進行,由於「母語」概念尚未形成,自然不存在這樣的遷移障礙,對於他們,多一種語言就像只是同義詞的學習。這樣的類比或許不夠精準,但是對於少兒來說,多語言學習過程中的「負擔」不過如此。
所以,如今我們80後甚至90後家長們,並不用擔心少兒時期開始英語學習會給孩子造成負擔,甚至「過早」這個詞也是沒有意義的。反而應該注意的是,不要錯失這樣的黃金時期,以免慢慢構建未來英語學習的壁壘。如果說有什麼「負擔」的話,可能也是家長理應承擔的教育、引導和經濟方面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