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題名乃人生一大幸事,每逢一年高考放榜時,各種高考狀元都無疑被萬眾矚目。
他們是耀眼的,在1000多萬考生中殺出血路,成為自己家鄉的狀元,是何等光榮的一件事!
因此每一位狀元,都成為眾多家長的研究對象,他們都恨不得把狀元們一一「解剖」開來,研究一下究竟什麼讓他們如此高人一等、什麼學習方式和解題技巧讓他們如此脫穎而出,也好讓自己離成為「下一任狀元父母」儘可能近一些。
但大部分人,都將這份戰績,落在了「狀元」本身,而忽略了其背後家庭給予的成長環境,和其父母在「狀元之路」上的無數次指明方向。
無論如何,培養閱讀都是首要任務
據對歷年來高考狀元的調查顯示,高達80%的他們都有閱讀的喜好和習慣。
而這個閱讀習慣的養成,要不就是父母熱愛閱讀帶動孩子自小有樣學樣,要不就是父母有意識在孩子啟蒙時就著重培養。
無論如何,我們需要相信一個孩子不會天生喜歡閱讀,這個習慣的養成,家長在其中的作用舉足輕重。
古人有云:不以善小而不為。閱讀是件小事,但一旦被養成習慣,經年累月的閱讀一定會讓你和那些不愛看書的人形成巨大的差別。
今年高考,湖北理科狀元唐楚玥考了725分的優異成績,其中語文考了146分,這也讓她成為我國多年來十分難得一遇的語文高分省狀元。
這樣的語文的高分,離不開唐楚玥平時的閱讀積累,除了苦讀教材,她還堅持在平日裡大量摘抄、分類摘抄、積累素材,也正是這些,才造就了她語文146的高分和滿分作文。
同樣,重慶高考狀元謝欣穎,理科726分。
「為了培養謝欣穎的閱讀能力,1歲多開始,就給她訂了很多幼兒畫報、繪本。小的時候看不懂就給她講,慢慢的,她自己看了再把故事講出來。就這樣,謝欣穎慢慢愛上了閱讀,也逐漸養成了高效閱讀的能力。」接受採訪的謝父如是說。
湖北文科狀元劉雨桐,還不會說話的時候,媽媽就開始給她講繪本故事,一邊指,一邊讓她看。
這些狀元,之所以能成為狀元,都跟父母對他們閱讀習慣的培養不無關係。
杭州高級中學副校長、全國語文名師許濤曾給小學生家長做過一個講座,其中有一句話十分有分量——
「沒有閱讀習慣和興趣的孩子,長大後成為一個卓越的人可能性幾乎為零!」
《三國志》中有記載:「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古人對閱讀的論述精闢入裡,如今的我們,更是應該著力培養一個好的閱讀習慣。
閱讀是將人類濃縮幾千年的知識快速習得最佳方式,幫孩子養成這個習慣,是「授之以漁」 的最好體現。
全力去營造尊重、平等的家庭氛圍
在問到「怎麼形容自己和父母的關係」時,99%的學霸都覺得自己的父母很寬鬆、信任、像朋友一樣。
在學習這件事上,不少父母都對自己的孩子「控制欲」很強,沒有平等的溝通,很強制地讓孩子「往死裡學」,這種狀態下,孩子的精神壓力和反叛情緒會達到頂峰。
土豆老師回憶起自己的中學時代,可以說就是典型的這類受害者,那時的學習充滿壓抑。
不強制,並不代表是讓孩子在學習上任性為之,而是父母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尊重、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圍——尊重孩子的愛好和選擇,平等的相互溝通。
山東省的高考狀元孟令昊,高考總分711分。除了學習,孟令昊最大的愛好就是大提琴與打遊戲。不管高三的學習多累多緊張,每天孟令昊都要雷打不動拉2個小時大提琴。可貴的是,父母從來沒有因為這件事而責備過他。
孟令昊的父母都是山東大學畢業生,他們倡導的家庭氛圍,核心便是「民主」。
孟令昊說:「爸爸媽媽特別懂我,從來都是鼓勵和引導,即便考砸,也只會有安慰。」
特別懂我——這四個字,足矣秒殺一大半父母了不是嗎?
現在的父母通常都習慣用「暴力溝通」解決孩子的學習問題,這些暴力溝通模式可能會給孩子造成嚴重身心傷害,比如:退縮、不願與人交流;抑鬱焦慮情緒增多;無法形成獨立健全的人格、個性和自我被扼殺;影響學業表現;成為暴力溝通模式的傳遞者……
在犯了錯誤和情緒激動的時刻,沒有什麼比爸媽的聆聽和理解更讓人覺得安慰的了,尊重和平等地對話,往往是解決問題的最捷徑。
管好自己比管好孩子更重要
這一點,土豆老師在《特殊的2020暑假,務必學會自律》一文裡面就有講過到,要想孩子自律,父母必先自身作則。
父母拿著手機,刷著電視劇、刷著抖音陪孩子寫作業的場景,相信讀者朋友大多都有。在《特殊的2020暑假,務必學會自律》裡土豆老師的閨蜜便是典型。
大人是孩子的榜樣,連父母都沒法做到的事,要求孩子起來也會名不正言不順。
陳衝說過,「孩子有自己的獨立思維,她會看到你身上好的東西,她自己會被吸引,所以要以身作則,榜樣的力量是有的。」
還記得在《詩詞大會》上的武亦姝嗎?小學時她的成績多少有點拿不出手,但進入初中後,武亦姝的成績迅速提升至年級名列前茅。
去年的高考,武亦姝理科考了613分(上海高考滿分660),在上海考生中排名65,最後被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錄取。
原因在於,她父親每天下午4:30就不用手機,專心陪伴孩子學習。
去年打破了高考分數記錄的廣西狀元楊晨煜的媽媽也說:「我從來不會讓孩子去學習,而我自己拿著手機玩。」
所以,當父母看到這些成績羨慕的同時,不是只想著怎麼回家約束孩子,而是想著怎麼讓自己先自律起來。
想要擁有「別人家的孩子」,就要先變成「別人家孩子的父母」。
寫在最後
好的老師、優質的教學資源,這些固然重要,但教育到最後拼的還是父母。
父母的行為影響著孩子的成長方向——這句話真的一點也不誇張。
高考拼的不是高中三年,而是初中、小學,乃至啟蒙時,父母對我們的學習引導和學習習慣的培養。
教育專家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一書中寫到,&34;
真正的教育,拼的是父母的習慣、父母的影響、父母的修養,父母把這些備足了,孩子的路就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