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條狀元之路,父母都是指路明燈

2020-08-15 土豆黑板


金榜題名乃人生一大幸事,每逢一年高考放榜時,各種高考狀元都無疑被萬眾矚目。

他們是耀眼的,在1000多萬考生中殺出血路,成為自己家鄉的狀元,是何等光榮的一件事!

因此每一位狀元,都成為眾多家長的研究對象,他們都恨不得把狀元們一一「解剖」開來,研究一下究竟什麼讓他們如此高人一等、什麼學習方式和解題技巧讓他們如此脫穎而出,也好讓自己離成為「下一任狀元父母」儘可能近一些。

但大部分人,都將這份戰績,落在了「狀元」本身,而忽略了其背後家庭給予的成長環境,和其父母在「狀元之路」上的無數次指明方向。

無論如何,培養閱讀都是首要任務


據對歷年來高考狀元的調查顯示,高達80%的他們都有閱讀的喜好和習慣。

而這個閱讀習慣的養成,要不就是父母熱愛閱讀帶動孩子自小有樣學樣,要不就是父母有意識在孩子啟蒙時就著重培養。

無論如何,我們需要相信一個孩子不會天生喜歡閱讀,這個習慣的養成,家長在其中的作用舉足輕重。

古人有云:不以善小而不為。閱讀是件小事,但一旦被養成習慣,經年累月的閱讀一定會讓你和那些不愛看書的人形成巨大的差別。

今年高考,湖北理科狀元唐楚玥考了725分的優異成績,其中語文考了146分,這也讓她成為我國多年來十分難得一遇的語文高分省狀元。

這樣的語文的高分,離不開唐楚玥平時的閱讀積累,除了苦讀教材,她還堅持在平日裡大量摘抄、分類摘抄、積累素材,也正是這些,才造就了她語文146的高分和滿分作文。

同樣,重慶高考狀元謝欣穎,理科726分。

「為了培養謝欣穎的閱讀能力,1歲多開始,就給她訂了很多幼兒畫報、繪本。小的時候看不懂就給她講,慢慢的,她自己看了再把故事講出來。就這樣,謝欣穎慢慢愛上了閱讀,也逐漸養成了高效閱讀的能力。」接受採訪的謝父如是說。

湖北文科狀元劉雨桐,還不會說話的時候,媽媽就開始給她講繪本故事,一邊指,一邊讓她看。

這些狀元,之所以能成為狀元,都跟父母對他們閱讀習慣的培養不無關係。

杭州高級中學副校長、全國語文名師許濤曾給小學生家長做過一個講座,其中有一句話十分有分量——

沒有閱讀習慣和興趣的孩子,長大後成為一個卓越的人可能性幾乎為零!」

《三國志》中有記載:「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古人對閱讀的論述精闢入裡,如今的我們,更是應該著力培養一個好的閱讀習慣。

閱讀是將人類濃縮幾千年的知識快速習得最佳方式,幫孩子養成這個習慣,是「授之以漁」 的最好體現。

全力去營造尊重、平等的家庭氛圍


在問到「怎麼形容自己和父母的關係」時,99%的學霸都覺得自己的父母很寬鬆、信任、像朋友一樣。

在學習這件事上,不少父母都對自己的孩子「控制欲」很強,沒有平等的溝通,很強制地讓孩子「往死裡學」,這種狀態下,孩子的精神壓力和反叛情緒會達到頂峰。

土豆老師回憶起自己的中學時代,可以說就是典型的這類受害者,那時的學習充滿壓抑。

不強制,並不代表是讓孩子在學習上任性為之,而是父母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尊重、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圍——尊重孩子的愛好和選擇,平等的相互溝通。

山東省的高考狀元孟令昊,高考總分711分。除了學習,孟令昊最大的愛好就是大提琴與打遊戲。不管高三的學習多累多緊張,每天孟令昊都要雷打不動拉2個小時大提琴。可貴的是,父母從來沒有因為這件事而責備過他。

孟令昊的父母都是山東大學畢業生,他們倡導的家庭氛圍,核心便是「民主」。

孟令昊說:「爸爸媽媽特別懂我,從來都是鼓勵和引導,即便考砸,也只會有安慰。」

特別懂我——這四個字,足矣秒殺一大半父母了不是嗎?

現在的父母通常都習慣用「暴力溝通」解決孩子的學習問題,這些暴力溝通模式可能會給孩子造成嚴重身心傷害,比如:退縮、不願與人交流;抑鬱焦慮情緒增多;無法形成獨立健全的人格、個性和自我被扼殺;影響學業表現;成為暴力溝通模式的傳遞者……

在犯了錯誤和情緒激動的時刻,沒有什麼比爸媽的聆聽和理解更讓人覺得安慰的了,尊重和平等地對話,往往是解決問題的最捷徑。


管好自己比管好孩子更重要


這一點,土豆老師在《特殊的2020暑假,務必學會自律》一文裡面就有講過到,要想孩子自律,父母必先自身作則。

父母拿著手機,刷著電視劇、刷著抖音陪孩子寫作業的場景,相信讀者朋友大多都有。在《特殊的2020暑假,務必學會自律》裡土豆老師的閨蜜便是典型。

大人是孩子的榜樣,連父母都沒法做到的事,要求孩子起來也會名不正言不順。

陳衝說過,「孩子有自己的獨立思維,她會看到你身上好的東西,她自己會被吸引,所以要以身作則,榜樣的力量是有的。」

還記得在《詩詞大會》上的武亦姝嗎?小學時她的成績多少有點拿不出手,但進入初中後,武亦姝的成績迅速提升至年級名列前茅。

去年的高考,武亦姝理科考了613分(上海高考滿分660),在上海考生中排名65,最後被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錄取。

原因在於,她父親每天下午4:30就不用手機,專心陪伴孩子學習。

去年打破了高考分數記錄的廣西狀元楊晨煜的媽媽也說:「我從來不會讓孩子去學習,而我自己拿著手機玩。」

所以,當父母看到這些成績羨慕的同時,不是只想著怎麼回家約束孩子,而是想著怎麼讓自己先自律起來。

想要擁有「別人家的孩子」,就要先變成「別人家孩子的父母」。

寫在最後


好的老師、優質的教學資源,這些固然重要,但教育到最後拼的還是父母。

父母的行為影響著孩子的成長方向——這句話真的一點也不誇張。

高考拼的不是高中三年,而是初中、小學,乃至啟蒙時,父母對我們的學習引導和學習習慣的培養。

教育專家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一書中寫到,&34;

真正的教育,拼的是父母的習慣、父母的影響、父母的修養,父母把這些備足了,孩子的路就平了。

相關焦點

  • 【熱評】黨報是指路明燈
    黨報不僅是黨員幹部加強黨性修養、提升素質能力的良師益友,更是黨員幹部幹好工作、引領發展的指路明燈。黨員幹部一定要把訂閱黨報當成生活習慣和工作的必須。尤其是在各種似是而非、魚龍混雜信息泛濫的當下,遠離黨報薰陶的黨員幹部,會在前行的路上迷失方向,在各種誘惑面前失去定力。
  • 《皮囊》中辛辣的一句話,是人生的指路明燈,被多人銘記
    《皮囊》中最辛辣的一句話,是人生的指路明燈,被3萬多人銘記最初熟悉《皮囊》這本書,是因為廣為人知的一句話:「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蔡崇達的《皮囊》,是一本有著小說閱讀質感的散文集,初讀時,以為作者只是頓悟世情,再讀便發覺:皮囊之下,我們每一個普通人努力地活著,都是在嘗試尋找與自己、與這個世界和平相處的方式。
  • 《皮囊》中最辛辣的一句話,是成年人的指路明燈,被3.8萬人銘記
    蔡崇達——這位1982年出生於福建晉江的作者,在三十多歲時從新回憶自己的父母與家鄉,以刻畫人物肖像的方式描繪了福建漁業小鎮的時代變遷。但是阿太這個人卻一滴眼淚都沒流,反而嘴裡罵罵咧咧,一會掀開棺材看看,一會跑到廚房裡看看,這讓人感受不到他的悲傷。蔡崇達描述阿太最有意思的要屬這一段了:阿太是個狠人,連切菜都要像切排骨那樣用力。
  • 《皮囊》中最經典的一句話,短短28個字,卻是成年人的指路明燈
    《皮囊》書名來自書中的第一篇文字,寫的是作者蔡崇達九十九歲的「阿太」,這個「連切菜都要像切排骨那樣用力的」,很「狠」的老太太,年輕的時候教兒子遊泳,直接扔海裡讓人自己撲騰,差點溺死,當所有鄰居都罵她沒良心時,她冷冷地說:「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
  • 指路明燈,中流砥柱!朱婷丁霞入選國際排聯「十年百星」
    如今,丁霞已是中國女排無可替代的組織核心,在比賽中負責調配激活所有攻手,同時在發球、攔網甚至扣球等其他環節都有自己的全面貢獻。應該說朱婷入選「十年百星」完全是在意料之中,大家更為期待的是國際排聯此次會以什麼樣的言語評價這位當今世界排壇最耀眼的明星。果然,這一次國際排聯再次不吝讚美之詞:「毫無疑問,朱婷就是Zhuper!
  • 打開修行路上的「指路明燈」!這些修福大忌,現在知道還不晚!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裕龍居珍藏版好文」,再點關 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
  • 信念,職場的指路明燈,成功的墊腳石...
    每個人都生活在現實生活中,要想生活的健康、成功、快樂,就必須不斷挖掘自己的力量。在現實中,那些成功的人都是善於運用「力量」的人!他們知道怎樣自我確認。信念不在別處,就在每一人、每一處、每一秒的奮鬥之中。美國哲學家愛默生做過這樣的論斷:人的潛能是無限的。若不被激發出來,永遠也不知道自己所具有的能力。信念是人最大的潛能之一,要被激發出來,人生才能取得相應的成功。
  • 讓我們共同理想信念的明燈永遠閃亮
    讓我們共同理想信念的明燈永遠閃亮 發表時間:2015-03-04   來源:我們要在全黨全社會持續深入開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宣傳教育,高揚主旋律,唱響正氣歌,不斷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讓理想信念的明燈永遠在全國各族人民心中閃亮。」可謂語重心長、情真意切,對於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無疑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理想信念是立身處世之本。人生在世,「最可怕的敵人,就是沒有堅強的信念。」
  • 蔡崇達的《皮囊》中最辛辣的一句話,是成年人世界中的指路明燈
    親戚們都怕她想不開,但是阿太這個人卻一滴眼淚都沒流,反而嘴裡罵罵咧咧,一會掀開棺材看看,一會跑到廚房裡看看,這讓人感受不到他的悲傷。蔡崇達說,他的阿太,硬得像塊石頭。確實如此。她把不會遊泳的兒子丟下海,差點淹死。被救上來沒幾天又丟下去。人人都說她沒良心,她卻毫不在意。
  • 餘華《活著》精闢的一句話,短短27個字,卻是成年人的指路明燈
    《活著》最精闢的一句話《活著》中有這麼一句話,只有短短27個字,卻是成年人的指路明燈,原文是這樣說的: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每個人的生命啊,都只有一次,我們既來這世間一遭,必會經歷著各種悲歡離合。
  • 夢想是指路明燈,父母應該引導和培養,不能打擊孩子的想法和行為
    但是,也不可排除,還是有一小部分的父母——比如之前的我一樣,會將自己的想法和判斷強加在孩子的身上,通過自己的言行去阻止孩子。這個時候,父母更加正確的做法,其實是應該去支持。當然,這個支持並非簡單的一句「好」,父母便不再過問,而是任由孩子自己摸索;同樣,也不能夠藉此給孩子提出一大堆的要求,人為地增強難度,讓孩子提前感受困難和失敗的影響。
  • 餘華《活著》最精闢的一句話,短短27個字,卻是成年人的指路明燈
    《活著》最精闢的一句話《活著》中有這麼一句話,只有短短27個字,卻是成年人的指路明燈,原文是這樣說的: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每個人的生命啊,都只有一次,我們既來這世間一遭,必會經歷著各種悲歡離合。
  • 她是北京高考狀元,清華北大都來搶她,最終還是選擇去姚班
    黃子晴,北京市人,出生於一個普通的工薪家庭,父母都有穩定的工作,黃子晴從小學習成績就十分優異,從上小學開始,她在班裡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父母幾乎沒怎麼操心她的學業。2019年高考,黃子晴沒有辜負老師和家長的期望,最終以總分721分的優異成績,一舉奪得2019年北京市高考理科狀元,其中黃子晴的語文考了128分、數學考了148分、英語考了141分、理綜考了294分。
  • 《皮囊》很戳心的1句話,是成年人的指路明燈,給你勇氣直面生活
    讀完後我總想為它寫些什麼,可每次拿起筆我都覺得如鯁在喉。考上大學第一次離開家鄉的我,終於也體會到了作為「異鄉人」的悲處。身邊的同學在周末,像習以為常的動作,放學了就該回家。而千裡之外的我,只能獨飲一壺鄉愁。在那歲月裡,這本書伴我走過孤獨。
  • 黑暗中的明燈:俄國發生的「十月革命」如何促成法國的革命之路?
    十月革命在俄國無產階級的努力下獲得了勝利,也像一盞明燈,照耀了世界其他國家無產階級的道路,讓那些受到壓迫的社會底層勞動者,得到了鼓舞,看到了希望。在一戰之後的法國,人民一直處於一種十分困苦的境地。巨大的階級壓迫和潦倒的生活狀態讓他們積累了無數反抗力量。而俄國十月革命,也指引了法國無產階級的革命運動。
  • 如蠟燭,似明燈,三尺講臺,培育萬千桃李
    [玫瑰]有人把老師比作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有人把老師比作園丁,培育祖國的花朵;還有人把老師比作一盞明燈,在黑暗中為我們指路。[玫瑰]春蠶似他,蠟燭似他,明燈也似他。不忘師恩,不忘關懷,感激一生。老師您辛苦了![心][心][心]
  • 16年,他把指路做成了事業!「指路大王」謝亮離世,眾人自發前來送別!
    >義務指路16載,平均每6秒鐘就接待一位諮詢者2001年,當時的亞洲第一大交通樞紐站在東直門開工,許多公交車站牌遷移了地點,就連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也「摸不著北」。在缺少手機導航的年代,為了給別人指路,謝亮老人自製了幾大本關於北京公交線路、著名景點等路線圖,這都是他自己一步一步丈量出來並做下的記錄。
  • 重慶高考狀元父母育兒經原話:根本沒有培養過!心塞嗎?
    導讀|今年重慶高考理科狀元很傳奇。中考、高考、全國二卷「三元及第」。這樣的狀元之路看來不是偶然,真是從小優秀到大。問及父母育兒經,父母卻輕描淡寫:根本沒有培養過。這回答你服嗎?其實很多父母並不指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狀元,能保持成績中上就可以了,考上重點大學。我們都知道成就狀元有偶然,也有必然:比如智力、學習習慣等因素。
  • 西安工業大學張華老師用實際行動走出一條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之路
    在這過去的1000多個日子裡,張華深耕不綴,風雨兼程,始終與學校同向同行,用實際行動走出一條大學英語教學的改革之路!服務基礎課程振興 提升基礎英語水平自張華擔任外語學院副院長的那一天起,她的工作重心就在圍繞著本科教學管理工作轉動。
  • 對比歷年高考狀元發現,每個橫空出世的孩子,都是父母在奮力託舉
    高考成績放榜,最近幾天,朋友圈和各大瀏覽器全都是各個省市高考狀元,幾家歡喜幾家愁,也有人考上心儀的學校,有人則遺憾落榜,很多家長都在羨慕「別人家的孩子」。看過幾篇狀元的報導之後,我覺得天才的成功是不能複製的,但是學霸成功的背後有著一個共同點。不是智商的高低,也不是地位的高低,而是來源於家庭,歸根結底是來源於父母的教育。